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 >

2015年高考作文預測題集錦

2015年高考作文預測題集錦

一、勇氣與方法

2015年高考作文預測題集錦

【題目】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雜著十種.寓言》載:終南山上,有條滿是荊棘的路。棘枝蔓柔軟,棘刺茂密,紮上人後,糾纏在一起很難解。人們害怕棘刺,寧可繞遠路而避開。有個人見義勇為,撩起衣裳就衝上這條路,想拔去所有的荊棘。誰知用手摺斷了左邊的荊棘,右邊的荊棘又鈎住了他臂膀,下邊的荊棘又鈎住了他褲子,弄得他疲憊不堪,寸步難行。君子説:“這個人疾惡如仇是很好的,但他卻沒掌握除去荊棘的方法。假若他拿着斧頭砍斷荊棘的根,又有什麼樣的荊去不掉呢?”

請以《勇氣與方法》為題作文。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點撥】

人類活動的顯著特徵是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人們往往為達“善其事”的目的而“利其器”,總要運用這種或那種方法。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愛迪生説:“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這些談方法的言論,既有思辨性,又有實用性,啟迪我們努力去掌握方法這把鑰匙。

二、拋棄與救援

【題目】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莊子·山木》載:假國滅亡之後,假國的人爭相逃難。有個叫林回的人,扔掉了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起了被遺棄的嬰兒急忙奔逃。有人説:“你是為了錢財嗎?這個嬰兒不值多少錢。你是怕受拖累嗎?這個嬰兒的拖累多着呢!你拋棄千金璧玉而救助無名棄嬰,圖的是什麼呢?”

林回答道:“璧玉只是憑着值錢才和我有關聯的,而救援這個棄嬰卻是天賦予我的善良本性,使我這樣做的。”

那些為了錢財而結合在一起的人,一旦遇到貧病禍患,就會互相拋棄。而那些憑着人的善良本性結合在一起的人,一旦遇到貧病禍患,則會互相救援。互相救援與互相拋棄,二者之間真有天壤之別啊!

請以《拋棄與救援》 為題作文。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點撥】

憑利害關係走到一起的人,只可共安樂,不可共患難。只有憑着人的善良本性、良好道德、高尚情操走到一起的人們,既可同安樂,又能共患難。願人們重道義、輕利害吧!

三、看法與角度

【題目】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劉子.正賞》載:從前,有兩人一起評論一塊玉,一個説好,另一個説不好,爭論了很久也不能辨清究竟誰説得對。他們兩人都説:“你從我的眼裏看去,玉的好壞就能分清了。”那塊玉的形狀、性質是固定的,而對它的看法卻大不相同,這並不是兩人有意要説得相反,而是他們看玉的角度不同所致。請以《換個角度看事物》為題作文。

請以《看法與角度》 為題作文。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點撥】

對待同一事物,各種人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看,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便是這種情形的形象描繪。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換個角度看事物”,從而寫出事物的.特點和風采來。

四、上與下

【題目】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現代語言學經典《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談了“上與下”,談到這組空間方位譬喻與人類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的關係。考試分數好,叫做“考分上揚”“成績提高”,反之則是“分數下滑”“成績降低”;心情好是“高漲”“高興”,反過來是“低落”“低沉”;“天堂”總在“上頭”

往“地獄”一定是要“下去”的。上下高低,不只是一組空間方位的説法,還飽含了價值意藴的隱喻。

請以《上與下》 為題作文。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點撥】

凡在“上”的一定就好,凡在“下”的一定不好,這幾乎是世界所有文化的通則。文化意藴深,則“高雅”, 文化意藴淺,則“低俗”。言人之抱負遠大:“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貶人之目光短淺,志向低下則曰:“井中之蛙”“洞中之鼠”。

五、大與小

【題目】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劉備曾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今人常用來告誡人們應重視小亊,不要認為那壞亊“小”就去做,也不要以為那好事“小”而不去幹。還有人説:“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但有人卻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大’的民族。這是因為它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而中華民族的精髓便是一個‘大’字。大氣魄,大志向,大抱負,大眼光,大胸懷。”故有人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以上所言“大與小”矛盾否?

請以《大與小》 為題作文。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點撥】

言“大”談“小”勿將兩者對立起來。人要成才,當應有大氣魄,大志向,大抱負,大眼光,大胸懷,但又應紮紮實實從做“善小”不做“惡小”起步,而今邁步從頭越。

我們往往過分看重大事情,而對身邊的小事視而不見,殊不知,導致失敗的,可能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小事!我們就常常因忽略小事而吃虧。一件小事,在所謂的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做錯了,完全變了味,也以為只是小事,而不認真去總結,主觀地認為這無足輕重,便安下心來做另一件事。結果呢?一次次地重複以往的失敗而不自知!須知,有多少事都是因為小事的失誤而導致了整件事情的失敗,在做人上,在學習上,就有很多,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就應該換個思路重新思考“大與小”的辯證關係了。

我們往往能征服遠方的高山,卻被鞋裏的沙子弄得不知所措。當我們決定整裝前行時,缺少的不是勇氣,不是能力,而是對待身邊小事的態度。事無鉅細,如果小事都能做好,目標不就越來越近嗎?

記住,上路了,莫忘清理乾淨鞋裏的沙子!

六、儉樸是種“力量”

【題目】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1936年,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採訪了革命根據地延安,寫了本《西行漫記》。斯諾在該書中説:“當我看到毛澤東住在十分簡陋的窯洞裏,看到周恩來睡在土坑上,看到彭德懷穿的背心竟是用繳獲的降落傘做的,看到林伯渠的眼鏡腿斷了,用繩子系在耳上將就着戴,等等,我從革命家儉樸的生活上,發現了一種偉大的力量,稱之為‘東方魔力’。我斷言,這種力量是興國之兆,勝利之本。

請以《儉樸是種‘力量’》 為題作文。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點撥】

早在先秦時,秦穆公問大臣由余:“君主得國失國,有沒有規律性的東西可循?”由余説有,就是《韓非子.十過》中所云:“常以儉得之,以奢失之。”在由余看來, “儉”可以產生一種“力量”“得”國。儉樸這種“力量”,似一種柔剛,擁有它,似乎覺不出多點什麼;少了它,其損失無法估量。

成由儉,敗於奢,這是一條深刻的歷史經驗。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發展壯大的傳家寶。無論條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個優良傳統都丟不得。丟棄了,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懈怠了,在舒舒服服中迷醉了,在風風光光中沉落了。長此以往,我們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我們的國家難以發展進步。

七、留白與遐想

【題目】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畫家畫花,獨畫一枝,紙上總愛留些空白,讓欣賞者自去遐想;詩人作詩,講究含蓄,字裏行間留的空白,言有盡而意無窮;音樂家演奏小提琴,抑抑揚揚,曲中中斷琴聲的空白,達“無聲勝有聲”之妙……

請以《留白與遐想》 為題作文。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點撥】

一紙畫滿花,一詩言説盡,一曲盡抑揚,不給欣賞者思考、想象的餘地,勢必缺乏魅力。構思時作點虛化處理,留下一定的“空白”,給欣賞者的審美心理提供馳騁想象的空間,回味咀嚼的餘地,就可使“無畫處皆成妙境”。

同樣道理,人生,也不能沒有留白。人的一生中,總有一些事,是每一個我乃至我們所傾盡全力也無法完成的,那就放手,不要悲傷,至少我們曾經留下一段足跡。生命不息,後人總可以填上某一處空白,而這種等待,哪怕是幻想,也會令人微笑。我們應該感謝前人,他們有意或無意地留下空白,才令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了動力和方向,而我們不正是在呼吸這一過程的芬芳嗎?

感謝上蒼,他讓我們擁有今天,卻抓不住明天。於是每一個“明天”都成了留給每一個“今天”的空白。或許人類很卑微,當所謂的“明天”成了所謂的“今天”,我們便擁有了它,可是當我們又一次面對“明天”的時候,我們卻無法預言它。但或許我們並不卑微,正因為我們預言明天,幻想明天,儘管道路坎坷,我們總是充滿希望。當坎坷漫長的旅途被希望的光芒照耀,生命的奇蹟就此應運而生。

是故,我們的靈魂渴望自由,我們的生命需要留白……

八、腹有詩書氣自華

【題目】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據查:風雅,乃多義詞,釋義為端莊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舉止的端莊與高雅。那麼,外貌與舉止又是如何端起莊來或高起雅來的呢?比如端莊,那必定是氣定神閒之後,才有的重正典雅。然那氣定的神閒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古人詩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由此看來,這裏關鍵的,還是要“腹有詩書”,而後才有儀態萬千的風華正茂、風流絕代呀。也就是説,那“氣”與“華”,並非從天而降,真真切切是自然的流溢與奔放出來的。人皆雲:腹有詩書好,可以使人的言行優美典雅,與粗俗無禮斷絕關係。

宋玉説:“風起於青萍之末,止於草莽之間。”反其意而用之,即,風起於草莽之末,而興於青萍之間。無風不雅,讀書如果不能形成全社會的風氣,文明的社會就不可能到來。

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點撥】

遠觀近察當今社會,讀書的人雖不能説越來越少,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並不多見。據《鳳凰週刊》總編輯師永剛調查:13個朋友中,一年內讀完3本書的人只有2個,一年內讀完1本書的人只有3個,其他8人中除有個別人偶翻翻書外皆不摸書。誠然,這種倦怠讀書的現象比較普遍,雖然因報刊雜誌的呼籲讀書,並不惜版面地大談特談讀書對人之益,在有些城鎮、鄉村颳起了陣陣“讀書之風”。然而真正靜下心來,認認真真讀書的人的人數,與我們泱泱大國14億人口相較,確不匹配。

為何讀書這等好事益事卻響應者寥寥可數呢?難道人們真的與風雅高尚的讀書拜拜了嗎?這倒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了。細察慢究其因,這種怠慢讀書的時代病還是要在時代的身上找。這與我們社會整體的節奏發生了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衝突有關。當下的生活,容不得人們把謀生的寶貴時間與精力,外移出“找錢”的這個人生的“中心”。時間就是金錢,珍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尋常之人,哪能捨掘金之金色光陰,而去捧着一本閒書咬文嚼字呢?

當《會計手冊》《炒股祕籍》《厚黑》《陰陽》之類半工具半算命的圖書,被多少人捧為“聖經”,而人文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類圖書被人冠以“閒書”之名,這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缺失,亦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如果不能形成讀書風氣,那麼,我們的社會就不可能真正成為文明的社會——雅風習習,自然清淳。而要想真正樹起讀書之風,我以為,仍然是個發展觀的調整問題——即,我們怎麼理解“發展”這個“硬道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aozhongzuowen/gaokaozuowen/rdlpl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