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佛經 >

佛經的經典故事

佛經的經典故事

佛經故事選集·佛本生故事 序言

佛經的經典故事

在佛經中有許多寓意深遠的故事,其中除了本生故事以外,大多以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為基礎,每一則故事背後所傳達的宗旨,都是以解脱、慈愛、平等、無私、善良、誠信以及善惡因果為主,這都是當時佛陀住世説法時,用以教導弟子的精要。 故事對民眾的吸引力不分古今、不分老少,用故事講道理的方法,深富教育啟發意義。以《聖經》為例,在西方,聖經故事早已廣泛流傳,並在全球以各種不同國家的語言反覆運用,對西方的科學、文化等諸方面發揮了重大影響。然而,佛教三藏經典中,許多極富教育啟發的經典故事卻因佛經原文的行文晦澀難解,一直未能獲得一般讀者的廣泛性閲讀。 有鑑於此,中華印經協會特別收集、整理,編輯這《佛經故事選集》的系列書,俾以將佛陀的教法藉由圖畫故事,深入淺出地傳達出去,甚至化為教育的力量,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因此認識佛教。故而在編寫過程中儘量以輕鬆的口語對白方式表達,在保有經典原文中心思想的原則上加工,讓故事情節更加生動活潑,並藉由故事來傳遞佛教善惡業報的觀念。 《佛經故事選集》系列所收集的故事內容豐富,其中有〈佛陀本生故事〉,專門講述世尊成佛前的本生因緣、〈菩薩與羅漢的故事〉則是描寫菩薩以及阿羅漢弟子們修行的過程。此外,尚有以女性為主角的〈女性故事精選〉以及推廣護生理念的〈戒殺放生故事集〉等等,內容精采多元,通俗易懂,適合各年齡層閲讀。 生命電視台 台長 中華印經協會 理事長 海濤

《四庫全書》與老黃曆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一部名垂千古的《四庫全書》誕生了,該套全書由清朝大才子紀曉嵐帶領一大批文人,花18年時間整理完成,紀曉嵐博覽羣書,才華橫溢,詩詞、文章、對聯均達爐火純青之境界,但他偏偏就沒有讀黃曆。 紀曉嵐在擔任協辦大學士期間,有一天退朝回家,一反常態,愁眉苦臉呆坐在書房內,夫人問其故,他答道:“皇上在明日早朝要出題考我,不知老頭兒葫蘆裏賣什麼藥,真叫人頭痛”。 夫人問道:“你有什麼不曾讀過的書嗎?” 他説:“天下這書雖多,卻不外《四庫全書》的經、史、子、集,《四庫全書》我已讀完,就怕皇上出什麼怪題目。” 夫妻兩人苦思甚久,夫人突然問道:“今年的黃曆算不算是書呢?” 一語點醒夢中人,紀曉嵐跳起來説:“本朝黃曆原名‘時憲曆’,因避皇上弘曆聖諱,改稱‘時憲書’,此書不入《四庫全書》,因此我不曾讀過”。 夫人説:“説不定皇上就從黃曆中出題考你”。 紀曉嵐趕緊找來當年的黃曆,花了半天時間讀得滾瓜爛熟,次日早朝,乾隆果然在金鑾殿上拿黃曆考問他,紀曉嵐準備充分,對答如流,順利渡過一關。

神相故事:孿生兄弟之變相

曾有朋友對我説起他很喜歡聽相命的故事。我就節錄《神相水鏡集》裏的一個故事,與各位分享。

有一對兄弟、高孝標、孝積、二人。其母親生產二兄弟時、幾乎同時 而出生、不分前後、至於相貌、舉止、言笑、都一模一樣。

到了就學時、進退吟誦、才華領悟、文筆皆如一人。連老師都難其分 辨!到了成人、各自娶完妻、父母恐怕二個媳婦分辨不出那個才是其夫 、於是還令他們二人用衣服、鞋子來分辨。而又同時生了一子、考試排名也都相同。

有一天、遇到陳希夷先生、看了他們二人的'相、就對他們説:「你們 二人、神采秀異、眉翠目碧、鼻直口珠、耳白輪紅、氣清神澈、皆是中 科舉之人。況且今日、目耀彩色、必主同時中舉!」 (是説二人、神亮、眉有彩、鼻直挺、脣紅、耳白過面、眼神清澈、氣 色明亮、皆主神、與色。)而在秋試、在外面向別人借宿準備考試時、鄰居有個年輕貌美的小 寡婦、見其兩兄弟、青年才俊、私下挑逗其兄,而這位哥哥面色嚴正的 予以拒絕,而後小寡婦見兄長無意,便又轉向其弟挑逗,其弟孝積無法 抗拒美色,於是與之私通苟合。有一天,此事無意被其妻發現、孝積之 妻便因此羞憤而自殺身亡。

秋試過後,兩兄弟無意間又碰到希夷先生:「觀這位兄長、眉焰紫彩 、眼耀文星、必主高中; 卻觀其弟,非但不中,而且夭絕。」其兄驚懼的問其緣故,何以如此?

希夷先生:「汝弟之翠眉變禿,而無彩、碧目浮睛、朱脣色翳,榮矗 之鼻赤而黑、耳乾而焦、神色頓然牯犒、氣冷而散、此必損德變相矣。 」(眉有彩變無光澤且暗、眼神變的神露而散、脣紅潤變的脣暗紫、鼻直卻色赤而黑、耳朵氣色暗而無光澤、神色暗淡。)後來放榜了,果然其兄高中,而其弟中殂。孝積之子,有一天在河塘邊戲水、竟也被溺斃。而其兄孝標卻一路高昇。

孝標為官至七十壽誕時,思念其弟,哀傷的囑咐其子孫 :「你們的叔叔孝積與我同時而生,論命相莫不與我相似,因損德後,祿壽不能與我相同。切記!切記!」此故事説明了就相學而言,就算連雙胞胎,長相一模一樣但一個人的 「心相」以及「行為相」不同,造就了往後不同的命運。一般人都以為 面相長的相同模樣的人、必有相同的命運、其實不然、就算、「相」、 同、但神采、眼神、氣色、甚至心相、行為相不同、命運必也大不相 同。

好的長相、老幹些損德之事、滿腦子壞主意、雖然五官長相不易變、 但其神色必異。

長相稍差、卻行善積德、修身養性、奮力向上、五官長相不易變、但必神亮清澈、氣色明旺、氣度恢弘。

故所謂、「相由心生,相由心滅」。

鈴聲比丘的故事

一天,波斯匿王帶領士兵們,浩浩蕩蕩的前進,怒氣騰騰的準備逮捕殺人魔王鴦掘魔羅。就在路經佛陀的只洹精舍,空中忽然傳來天籟般的音聲,裊裊迴盪着整個山谷,所有的人、馬剎那間都停止了動作,大家屏息聆聽着這聖潔高雅的音聲,再也無法移動半步。

“精舍有一位比丘的梵唄音聲,讓前面的士兵及象馬都駐足聆聽,忘記要前進了!”侍衞趕緊向波斯匿王稟告。

“是誰能唱出如此動人的音聲,高遠悠揚,連牲畜都能被感動,我一定要親自供養這位比丘!”波斯匿王馬上做了決定,一方面也想一睹這位比丘的容貌。於是立即驅車前往精舍拜見佛陀,希望能親自供養這位比丘十萬錢。但是,當這位比丘出來時,波斯匿王簡直無法忍受再看他一眼,“天啊!天下竟有這般醜陋的人!”心中甚至後悔剛才供養的承諾。

奇怪!是什麼樣的果報令這位比丘能以有如此聖潔的音聲,但是又是什麼惡業,導至如此醜陋的容顏?波斯匿王疑惑的長跪合掌,請佛陀解答他的疑問,於是佛陀説起了鈴聲比丘過去生的因緣……

久遠劫前,有位虔誠的機裏毗國王,得到剛入涅的迦葉佛舍利,準備起塔供奉。這時,四方的龍王一同化作人形,前來拜見國王:“我們是四方的龍王,聽説您要起塔供養佛舍利,特地前來共襄盛舉。造塔所需的珍寶,可以在四邊城門外的四口井汲水和泥,即可造出青琉璃、黃金、銀、白玉四種材質的磚頭。”喜不自勝的國王,立刻派遣四個監工來負責營造。

不料當中有位監工牢騷怠慢,不願意配合。“再不用心做,我就加重刑責處罰你!”國王氣沖沖地要脅。“這塔這麼大怎麼做得完!”監工心懷埋怨地説。迫於受處分的要脅,他只好帶着工人們日夜不停的趕工。但是當整座塔建好時,見到佛塔寶光晃耀,高聳宏偉,這位監工有説不出的歡喜,更為自己在造塔時心生不敬深感懊悔,於是恭敬的將一隻金鈴懸掛供養佛塔,併發願道:“願我來世音聲清妙,令眾生歡喜聽聞,並生在釋迦牟尼佛出世時,見佛得度,出離生死。”這位監工因為先前嫌恨佛塔過大,感召五百世的膚瘡面陋,令人嫌惡。但是也因為這樣虔敬的發願,至誠的供養,不但獲得五百世清淨動人的妙音聲,更感得今世隨佛出家成道的果報。

 妙趣橫生看猴戲

猴子善於模仿人的動作,人則利用猴子這一特性,馴練猴子耍把戲,讓猴子穿衣戴帽,模仿人的一些動作表演,這就是傳統的民間百戲中的猴戲。中國人馴練猴子表演的歷史悠久,至少在漢代就有馴猴。山東濟寧出土的漢畫像石上,有馴猴圖,猴歡舞跳躍,已馴伏温順。四川新津崖墓畫像石亦有鬥猿表演。這説明馴猴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南朝陳時百戲中有“擲倒獼猴”節目。陳宗室興王陳叔陵喜歡為沐猴百戲,即耍猴戲之類。唐代猴戲表演還是皇家一百戲節目之一,唐人鄭錫《正月一日含元殿觀百獸率舞賦》雲:“非熊非羆,為猿為狖。”是見有猴戲在內。民間百戲亦有猴戲,稱弄猢猻。唐代亦有馴猴表演而受寵獲封的例子。宋人畢仲詢《幕府燕聞錄》載:

唐昭宗播遷,隨駕伎藝人止有弄猴者。猴頗馴,能隨班起居。昭宗賜以緋袍,號孫供奉。故羅隱有詩云:“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緋。”

這是弄猴人因獻猴戲有功賜緋,孫供奉馴練的猴子頗能恪盡臣節,朱温篡位,易唐為後梁,大擺筵席,取這猴子來表演助興。猴子一見朱忠,直奔過去,跳躍奮擊,朱忠嚇得令人殺了此猴。故畢仲詢慨歎:“唐臣愧此猴多矣!”後蜀猴戲的馴練水平,更是高超驚人,藝人楊於度馴猴表演格外生動。《太平廣記》卷四六六引《野人閒語》雲:

蜀有楊於度者,善弄猢猻於閡閹中,乞丐於人。常飼養胡猻大小十餘頭,會人言語,或會騎犬,作參軍行李,則呵殿前後。其執鞭驅策,戴帽穿靴,亦可取笑一時。如弄醉人,則必倒之,卧於地上,扶之久而不起。於度唱曰:“街使來!”輒不起。“御史中丞來!”亦不起。或微言“侯侍中來!”猢猻即便起來,眼目張惶,徉作懼怕,人皆笑之… …

此猴表演確實奇妙,侯侍中即侯弘實,官居高位,權勢顯赫,人皆懼之。故楊於度馴猴有此戲。五代猴戲已十分成熟。

宋代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路歧人作場諸伎中有“鬥葉猢猻”,即猴表演鬥紙牌;馴猴中有猴呈百戲,模仿百戲藝人翻跟頭表演。明清猴戲風行。明人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有“沐猴戲狗之技。”《詞謔》有“弄猴黃鶯兒”述當時街頭猴戲概況:

終日穿長街,大皮鞭怎的捱!學成本事人前賣。賣將過來,成功喝采,箱中鬼臉輪着戴。把鑼揌,街坊烘動,兒女鬧咳咳。

《西遊記》第二十八回述美猴王重回花果山,小猴哭訴,獵户曾將它們同類活捉,“教他跳圈做戲,翻斛鬥,豎蜻蜒,當街上以篩鑼擂鼓,無所不為的頑耍”。反映的是明隆慶、萬曆年間民間猴戲一般情況。清人顧祿《清嘉錄》記家鄉蘇州玄妙觀新年雜耍雲:“鳳陽人蓄猴,令其目為冠帶,並豢犬,為猴之乘,能為《磨房》、《二戰》諸出,俗呼狨猻把戲。”鳳陽人馴練的猴子竟能模仿戲曲表演,其水平之高可見一斑。鳳陽人耍猴戲在當時最為著名。《清稗類鈔》載鳳陽人韓子尤善耍猴戲,養了大小猴子十幾只,皆不用繩索羈勒,“每演劇,生旦淨醜,鳴鉦者,擊鼓者,奔走往來者,皆猴也,無不一備,而無一逃者。”從敲鑼打鼓到生旦淨末醜都由猴子充當,井井有條,十分精彩,儼然個猴家戲班。清人李調元《弄譜百詠·猴戲》雲:

着排掉戲太婆姍,前世曾居供奉官。

假面視然還自着,不知原是沐猴冠。

猴戲題材是清代年畫常見的畫面。河北武強年畫《猴耍雜技》,繪猴十七隻,在敲鑼打鼓演出上刀梯、走鋼繩、作倒立、跑馬解等雜技,其中走鋼繩的猴子身着戲衣,裝扮《西廂記》中鶯鶯、張生、紅娘表演“長亭送別”一出,猴模人樣,更加令人發噱。陝西鳳翔年畫《各顯其能》,繪二十隻猴子,表演各種雜技,讓人忍俊不禁。山東濰縣年畫《猴子騎羊》,畫兩個女藝人,一個敲鑼,一個打鼓,在演出猴戲,猴子單足立在羊背上,手舉雙桃,作魁星點鬥勢,旁邊還有兩人在閒賞。《燕京歲時記》載:“耍猴兒者,木箱之內藏有羽帽烏紗。手自啟箱,戴而坐之,儼如官之排衙。”民間曲藝雜技有“扛箱”節目,演出時,兩人抬一木槓,上坐一醜官,醜官隨時插科打渾,逗人發笑。由此產出了以猴代人的表演。河北武強年畫《猴官》即是摹仿“扛箱”節目,繪四個戴夏帽,穿坎肩的猴子,兩個抬一猴官在前,一個猴子拿旱煙袋,一個舉傘蓋,猴官則着官袍朝服。另有《扛箱官》內容與《猴官》差不多,四隻猴子均着清服,兩個抬着穿官服的猴官,一個在前鳴鑼開道,肩扛“禁止賭博”旗幟,諷刺當官者只會模仿主子動作,以示禁賭不過是場猴戲而己,以猴戲喻社會弊病,諷刺意味極濃。

孫悟空的猴子血緣

説到美猴王孫空,幾乎家喻户曉,婦孺皆知。關於孫悟空的血緣:可從古代神話傳説中去尋蹤溯源。

魯迅《中國小説的歷史變遷》説:“我認為《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正類無支祁”。無支祁是唐人李公佐《戎幕閒談》中的神話形象。大禹治水時,三次到過桐柏山,有水神無支祁興風作浪,使治水工程無法開展。大禹派人擒住無支祁,交給童律、烏木由,但二神都管束不了。只有庚辰能夠管束。大禹又下令用大鐵鎖鎖住無支祁的頸脖,鼻孔義給穿上金鈴,鎮壓在淮陰龜山之下,從此,淮水可以平安地流人海中。李公佐對無支祁的形象描述為:

善應對言語,辮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

李公佐在記載大禹擒無支祁的神話前記雲,永泰中,楚州刺史李湯全人將龜山腳下水中大鐵鎖用牛拉出,剎時風濤陡作,“有一獸形如猿猴,高五丈許,白首長鬚,雪牙金爪,闖然上岸,張目若電,顧視人羣,欲發狂怒。”與李公佐同時的李肇《唐國史補· 淮水無支奇》亦云從水中拽出鐵鎖,“有青獼猴躍出水”, 名曰無支奇。這無支祁大約從上古神話中夔的形象而來,韋昭注《國語·魯語》稱“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燥,人面猴身能言。”此乃猴子形象。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裏有一個猴行者。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他神通廣大,長於變化,在隨唐三行取經途中,降伏過不少妖魔鬼怪。猴行者取完真經回朝後,被唐太宗封為“銅筋鐵骨大聖。”《清平山堂話本· 陳巡檢梅嶺失妻記》雲:“洞中有一怪,號日申陽公,乃猢猻精也。弟兄三人,一個是通天大聖,一個是彌天大聖,一個是齊天大聖,小妹便是泗洲聖母。這齊天大聖神通廣大,變化多端。”這是把猴精稱為齊天大聖之始,但這是一個專門攝偷年輕貌美女子為妻的妖猴。元代吳昌齡《西遊記》雜劇裏,孫行者自白雲:“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妹巫枝祗聖母,大兄齊天大聖, 小聖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孫行者之所以姓孫,是從猴子又稱猢孫而來。

直到明代吳承恩寫《西遊記》把無支祁的形態和猴精形象移到孫悟空身上,又把齊天大聖的名號加在他的頭上,創造出一個勇敢機智、疾惡如仇,又神通廣大、頑強剛毅、頗具正義感的美猴王形象,深受國人所喜愛,成為供人頂禮膜拜的偶像,一些地方還建起了大聖廟,家家安奉“降魔蕩怪齊天大聖。”清初尤侗《良齋雜説》載,福州人經常在家裏供奉祭祀孫行者,並有齊天大聖廟,廟裏供奉的是一隻獼猴。民間還愛掛有關孫悟空的年畫,為的是趨吉避邪,祈求平安。

追日夸父本是猴

十二生肖中的猴,從血緣、外貌而言都是最為接近於人的動物。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猴與人類的貌似,有關猴的神話、奇聞層出不窮,且想象力豐富,探討着人與猴的血緣關係。漢畫像石中有一幅《魚·猴·人》,可以説古人己經注意到人由猴變來,猴又由魚變來這一生命演變進程:而神話中追日夸父就是個亦人亦神亦猴的英雄,先從夸父追日神話説起。

據《山海經》載,夸父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孫子,信的兒子。夸父和族人居住在北方大荒中一座名叫成都載天的山上,夸父是個身材魁梧、力大無比的巨人,耳朵上掛着兩條黃蛇,兩手又各握一條黃蛇,但性情卻純和善良。夸父觀測太陽每天從東方出,又向西方沉去,就發下了宏願,想去追趕太陽,將太陽在它隱沒的地方禺谷逮住。夸父邁開大步,風馳電掣地向西斜的太陽追去,一直將太陽追到了禺谷。禺谷又叫虞淵,是太陽落下的地方。夸父進入了太陽火熱的光圈裏,口乾舌燥,嗓子冒煙,就去喝黃河、渭水的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喝,他又向北方大澤跑去,那裏有取之不盡的水。可惜走到中途就口渴死去,臨死之際,他拋棄手裏的拄杖,這拄杖落下的地方,立刻化作了一片鮮果累累的桃林,給後來尋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晉人陶淵明《讀山海經》詩詠夸父追日曰:“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竟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夸父究竟是什麼樣的神靈呢?《山海經·西次三經》雲崇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日舉父。”郭璞注:“或作夸父。”郝懿行疏:《爾雅·釋獸》雲:“‘豦,迅頭。’郭注云:‘今建平山有豦,大如狗,似獼猴,黃黑色,多髯靛,好奮迅其頭,能舉石擿人,攫類也。’如郭所説,惟能舉石擿人,故經曰善投,亦因名舉父。舉、豦聲同,故古字通用;與誇聲近,故或作夸父。”郝疏考據説明夸父乃猴類之神獸。《山海經》裏還記有形似猿猴的怪獸怪鳥,犲山有獸“狀如夸父而彘毛”,樑渠之山有鳥“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這些都是與猴有血緣關係神靈。

由此看來,夸父的祖先是以猴為圖騰的神靈,猴性喜桃,故夸父拄杖化為桃林。夸父長足善走,疾行敏捷,象猴性。夸父是一個神猴。甘肅徑河鎮原是夸父的居地,世傳剪紙“夸父桃都扶桑圖”,為夸父桃林生命樹,夸父立於八重圭表衍生出的樹幹上,兩手扶桃枝,樹上遍生蟠桃,羣猴採食,樹下獒犬伏免,樹幹上獒犬負猴攀援,樹頂四猴,共十二隻動物。犬示畎夷,兔示常羲。西羌本是西陵氏常羲和犬封盤瓠的世居地,所以守衞在桃樹下,並幫助夸父。這是民間古老的生命樹崇拜,亦是夸父氏族後裔對先祖敬祀的遺蹟。

殷商青銅器銘文中亦有“夸父追日”。夸父長足善奔形象歷歷在目,夸父在右,與左側追口的文字序列幾乎等高,文字序列自上而下豎排,依次為天,為湯谷。為太陽,為行走,為禺谷虞淵,一為地,亦可為日落之地。自下而下聯起來就是:太陽升於湯谷,經天而行,落於禺谷虞淵。也就是夸父追日的圖解。有學者認為這是夸父族徽完整地傳至商代,從而在青銅器上反映出來。殷商銅劍上的猴面紋,當亦是夸父族徽。漢代瓦當中長足長臂的猴,可能亦是追念夸父的殘存遺蹟,猴面夸父張臂躍躍欲試,正作抱日狀。

標籤: 佛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fojing/g2mm2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