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單元作文 >高中第三冊作文 >

鄉愁的散文

鄉愁的散文

鄉愁的散文1

離開家鄉好多年,家鄉的記憶愈來愈深……那一花一木,一山一水,裊裊升起的雲煙,都在記憶縈繞……

鄉愁的散文

記得第一次離開家鄉,是高中剛畢業,那年十六歲,帶着嚮往與喜悦,去了父親工作的城市,邵東。

在那裏度過倆年的時光,又去了另一座沿海城市,福建、福州,這裏離家鄉越來越遠,當初,不覺得難過,還有點欣喜,直到後來,隨着年齡愈來愈大,才覺得相思苦。

剛到福州,我還會一年回去一次看望父母,但隨着兒女誕生,回去的機會,就少了。

記得最長得一次是十年,那年還是接到家裏來信,説父親病得很重,我帶着一雙兒女,趕了回去。

看到一病不起的父親,淚水漣漣,要知道父親從來沒病,就連小感冒都沒有。

我忙把父親送進醫院檢查,醫生悄悄地告訴我,沒救了,他的腦CT片,檢查出瘤,而且不止一個,好幾個,已經到了晚期。

無奈,把父親拖回了家,沒過幾天,父親走了。

我哭得非常傷心,後悔這十年,沒跟父親相處。

父親走後,只剩下母親。

我依然沒有每年回家看她,忙着倆個孩子的學業,等把孩子的學業忙完,又開始帶孫子,所以又是幾年沒回家。

遠嫁是一種痛,你無法去理解那種泛味。

當把孫子帶大,也步入暮年,這時候,才有時間回家。

每年回家一次看望老母親,和村裏的老人聊天,滿滿的回憶。

原計劃今年二月份回家,結果突然的疫情,回不了,現在不知什麼時候,能回去看她老人家。

媽在家在,有媽在回家的腳步也快。

如果沒有老人家,回去就成渺茫,家鄉就漸行漸遠……

鄉愁的散文2

中秋又至,正好團圓,但許多人有家不能回。

異鄉客,最怕是中秋,濃濃鄉愁,似乎是註定了的。根本就不用學,離開久了,思念深了,自然就想家了,你也不知何時成了多愁善感的人兒,一念鄉音起,一語淚雙流。愁歸愁,但還是要説聲“對不你,又欠你一秋”。

還年輕,有鄉“卻”不回。“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那時年輕,除了一把子力氣,除了一大把青春,我們什麼都沒有。一腔熱血,一身抱負,執著於夢想,不怕撞南牆,死倔着“混不好,我就不回來”。習慣了天南地北走四方,遊學或闖蕩,再生動一些是“討生活”,費孝通先生所言極是,起初離鄉之人,大都是為了“討生活”,也有人“討理想”。每個異鄉客,都有一個“衣錦還鄉”夢,只要夢未碎,即便是死在外頭,也是值得。想家嗎?肯定想,只不過“好男兒志在四方”,忍住罷了。圓月下,秋風起,母親閒坐月光散下的亭院,日思夜盼,久等不來,惋惜罷,卻不生半分怨念,因為等得起。

至中年,有鄉不“能”回。“後來啊,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請允許我將餘先生的詩句做些微調,正符合這心境和處境。身不由己,天隔一方,一邊是天涯浪子,一邊是慈母心憂。不是不願意,不是不想家,而是有家不能回,千萬俗務纏於身,你一離開天就要塌,此時此刻你終於明白“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何樣的情懷了。可縱然你閲盡人世繁華,你磨礪人世滄桑,無論千萬裏,不管“萬户侯”,忙裏偷閒,鞭炮齊鳴,渾然不覺,要過年了。“新桃換舊符”,一年又一年,母親已蹣跚,老了容顏,卻還在盼。

到暮年,有鄉不“願”回。“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待你避過了中秋,錯過了新年,再迎來可能就是清明雨,梨花祭。春寒料峭,柳綠花紅,清明雨紛紛,此時的你,多麼希望母親仍在翹首以盼,等你回來。人不在了,鄉愁也淡了,“回家”被塵封了。不是沒機會,而是沒珍惜,一脱再脱,以為總有牀前盡孝時,以為總能挺過這一關,以為母親還年輕,卻不曉,你早已娶妻生子,做了父親,時間的手術刀堪稱妙手,不痛不癢地讓我們忘掉了生命被一點點分割,只到垂老的一刻,幡然悟到,卻天人永隔。

又是一年花好月圓日,中秋卻成不歸路。鄉愁年年積累,已然麻木,成了習慣。到頭來,不知是你的鄉愁,還是母親的鄉愁,唸叨着終不過是看似的美好,並不實際。有多少人,種種原因不能回家,聽火車聲隆隆,輾轉反側,濃濃的鄉愁揮不去,只能乾等侯。離得久了,不知何處覓鄉愁,而鄉愁夠了,卻敵不過一句“又欠中秋”!

鄉愁的散文3

偶爾也想寫些不夢幻也不瘋癲的東西.

到朋友家去借住,中午她母親煮番茄蛋湯。朋友是有錢人家,是聚少離多的人家,她母親十指不沾陽春水,使烤箱機械善過使鍋碗瓢盆——要招待我吃一餐帶家常味兒的飯菜實屬不易(其實我一直覺得很奇怪,似乎每至一户人家,主人總致力於向我展現一種家的歸屬感……但其實,我的朋友裏大部分明明都是沒有“家”的小孩)。這個善良又温柔的女主人請我品嚐番茄蛋湯的時候滿臉都是一種吃苦耐勞(這個詞用得可能不是很準確)得叫人感動的體貼,熱情最是難卻。——即使如此。湯我確實是喝了個乾淨,但第一口下去我就知道——早就能猜到——這碗裏沒有那種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味道。

然後是俗氣的開頭:我小的時候,家裏很艱難……雖説時至今日也依舊很艱難。我記得我可能吃過些什麼好的東西,但是,也都不常見的。諸位應當知道,對窮人家而言最好最高級的獎賞不過是吃頓好的,於是我每每被問:這次想要什麼好吃的?無奈我實在見識短淺,思來想去,還是最想喝外祖母煮的番茄蛋湯(當然還有糖醋排骨,無非就這兩樣)。十幾年來無不如此。家裏的番茄蛋湯永遠是酸味兒十足的,以至於我到別人家中作客,喝起湯來總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這些都是無趣的前情提要,中心思想不過一個:別人做不出我家的味道。不僅是番茄蛋湯,至於炒青菜、土豆絲、酥炸肉片之類的家常菜,在別人家也難吃出個真正想要的家常味道——細想實在是非常奇妙的。

但這還不是我想講的重點。我想講的是:我的母親,一個數十年來也和我朋友的母親一般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女人,在我外祖母去世後,第一次下廚,煮了一鍋番茄蛋湯。我嚐了一口,眼淚就非常沒出息地奪眶而出:一模一樣,一模一樣。我能確信這對母女之間並沒有就這道菜進行什麼傳授——這太簡單不過的一道菜了,誰沒事幹教你煮湯呢!——但,就在那一刻我知道了,這是在血管中流動着的,會遺傳的,只住在這棟房子裏的某種精確配比出來的鄉愁。

鄉愁的散文4

題記:故鄉、鄉愁,也許是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相牽最美的一份釋懷,你所有的經歷終會停圓在故鄉,不管期盼之中,還是意料之外,故鄉都是你豐盈生命的一筆珍貴素材,一份感動、一如往惜,是千里萬里遙寄於你的鄉愁、牽掛。

世上有一個最純樸的地方叫故鄉,人間有一個最温暖的港灣是故鄉。

故鄉的遙遙守望,故鄉的真情實意,故鄉的不離不棄,將永遠是身在異鄉的遊子奮鬥的原動力。縱然風塵僕僕,縱然滿面塵霜,只要想起故鄉那片熟悉而親切的土地,只要想起故鄉那温柔而可親的笑臉,滿身的疲憊便能化作風輕雲淡,一路遠去。

故鄉是包容,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你的一切榮辱得失它都給以包容、以温情。故鄉那裊裊炊煙和潺潺溪水,那籬笆矮牆和柴垛灶炕,那蛙叫蟲鳴和雞鳴犬吠殳風中的悠悠牧笛,還有那故鄉母親的聲聲呼喚。永遠是每個遊子一生最難以割捨的情結,是心裏最美的風景原,是生命中最純潔的情感聖地。

鄉愁是故鄉,無論在異國他鄉、還是在日照月映下;無論在日暮黃昏後,還是在每逢佳節時;無論在孤影徘徊裏,還是在觥籌交錯間,故鄉,始終縈繞遊子心頭和腦海的都是遊子心中對你最深的依戀和牽掛。

鄉愁是遊子心中開得最豔的那一朵花;鄉愁是鄉情,是遊子眼裏描得最深的那一幅畫;鄉愁是鄉戀,是遊子嘴裏説得最多的那一番話。

鄉愁有時候很小,小到是村口的一樹濃蔭,祠堂的一柱香火,童年的一聲呢喃,老屋的一縷炊煙。鄉愁有時候又很大,大到是一個家庭的譜牒承嗣,一個聚落的集體記憶,一個民族的興衰流變,一個國家的宏偉史詩。山高路遠夢縈繞,千里歸程解鄉愁。

鄉愁是春節風雪封堵不住的温熱,是回家渴望和團聚夢想,是漂泊在外的人們與故土之間難以割捨的情緣,是遊子對故鄉的牽掛與依戀,是故鄉美好的過往在遊子心中發酵的升騰,是對身在異鄉者深入骨髓的心靈慰藉。

春節是鄉愁,是傷感、是美好,是遊子油然而生一種名為鄉愁的情緒,鄉愁如酒、越陳越厚,鄉愁如寄、越遠越香,鄉愁如夢、顛倒蒼生。

春節是鄉愁,鄉愁在春天裏進發,裝載着的是那濃濃的鄉愁,使這條歸鄉之路充滿了艱辛、擁擠與疲憊,也無法減弱遊子們期盼早日回家的心。

春節是鄉愁,鄉愁是一顆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回家過年,濃烈的思鄉之情,與家人團聚,成就了代代傳承,鑄就了每一個人的鄉愁。

新春已近在咫尺,故鄉早已在風塵中為你守望,母親早已在老地方把你踮腳等候,那是一份最長、最深、最久長的守望、等候,自你離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蔓延飄搖在每一個流年季節,每一聲晨鐘暮鼓,每一道地平線上,等你,等你回家……

鄉愁的散文5

時光像一個篩子,篩着我們的日子,過濾着我們的故事,篩着紅塵裏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篩着我們漸老的年輪,篩着春夏秋冬裏的花開花落,風吹雪舞菊花爛漫的時光裏獨有的風景,訴説着每個人紅塵裏的過往。奔波在茫茫人海,潮起潮落都被時光隱沒在喧囂的塵世,每個人都在獨舞着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在享受着自己獨有的時光,平凡之間的瑣碎,今天與明天的交換,明天的陰雨必定會迎來後天或再後天的彩虹。偶爾的雨後缺傘,那不是上蒼的為難,那是在讓你憂傷之後的釋放,閃電雷鳴那是在打磨你的堅強,牆角數枝梅花在寒風雪地裏綻放,那是梅在綻放裏獨有的驕傲!路邊的白楊,行人享受着它的陰涼,卻不能給它一瓢弱水,它依然耿直的站在路旁。人間的爹孃就像路邊的白楊,寒風搖落滿枝枯黃,那是爹孃白髮染霜,白楊樹上的疤怎麼那麼像爹孃臉上的滄桑。若干年後彼岸樹枯,此岸之樹枝繁葉茂,一路之隔輕輕的歎息瀰漫在時光的空氣裏,一個叫情的女孩,和一個叫珍惜的男孩相約在老樹下,撫摸着枯萎潰爛的根淚流滿面,它也曾挺拔也曾枝繁葉茂,是時光無情的奪走了它的青春,腐蝕了它的年華,情和珍惜儘管為它澆水施肥,但寒風凜冽裏搖擺不定斷斷續續的傳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愧悔淒涼的哭泣,為他們買單的是時光,儘管吝惜卻也殘酷的染白了他們的雙鬢。時光在秋葉冬雪裏委婉的數説着情和珍惜的騷年和少不更事的故事。

時光就是牆上的日曆,一張一張撕着昨天今天,勤奮的人追着時光奔跑,一路高歌一路汗水,懶惰的人,在時光的搖籃裏鼾聲如雷。

時光就那樣揹着手悠閒自在的遊走在紅塵的路上,不貪戀路上的風景,不羨慕高官厚祿,不嫉妒才子佳人的美滿,不鄙視底層的付出,在它的眼裏,沒有高低貴賤沒有貧窮富有之分,他接納紅塵中所有的一切,善良的、陰險的、好的壞的、有聲的無聲的,在它的懷裏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也罷,懸樑刺股鑿壁偷光也好,不管平凡渺小和偉大到頭來還不都是荒原上的一捧黃沙!

偶爾出去辦事,滿街都是飄落的黃葉,讓人的思緒也飄零的散散落落,各種車輛在矗立的高樓之間川流不息,陰鬱的天空朦朦朧朧,雲霧繚繞中的芸芸眾生,像你像他像我似像非像,裹挾着初冬的風,還有零星的雨點落在頭頂,落在枯黃的葉上,唰唰的響起嗚咽聲,偶爾葉也隨風雨旋轉,不知道要飄向何方。

建築工地上的燈光有些昏黃,夜晚叮叮噹噹敲打着我的無眠,還有多少人在加班加點,時光利誘人心貪婪的又一面,剝奪着黑的權利,把夜強加在白天的隔壁,慢慢的換成白天的衣裳,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之間奔忙!

時光的篩子漏下的都是我們的過去,剩下的是我們的未來,過去的不能重來,隨着時光流逝到隔壁收藏,珍惜未來的日子,攆着時光的腳步奔跑吧!

鄉愁的散文6

黑夜,如刀子一寸又一寸地抽出皮鞘,蛇一般從桉樹葉上悄然滑落。在光與色彩的變化中,在雞啼聲中,在屋頂那裊娜的炊煙之中,迎來了鄉村的晨曦。

闊別多年,沐浴着晨光,我再次站在家鄉老屋門前,心中感慨萬千。猶記得小時候,每天天朦朦亮,父親便背起鋤頭去田裏幹活,母親在水龍頭旁邊淘米洗碗,準備熬粥做早餐。我呢,則是一人坐在門檻上,玩着手裏的彈珠,嘴裏唱着《雪山飛狐》的主題曲——“雪中情,雪中情,雪中夢未醒”。“雪中情”與家鄉方言裏的“煮粥吃”極為相近,因為,鄰居大伯聽了經常笑着問我:“你那麼早就在等母親給你煮粥吃啦?”而我會在撅起嘴後又不好意思地掩過頭。那時的日子,雖是清貧甘苦,卻像一曲傳真的童謠,恬靜美好。

老屋似乎是一位見證蒼涼時光的老人,靜然着,以慈祥的目光端詳着此刻的我。屋前的桔樹約有6年滄桑,上面長滿了大小不一的桔子,葉片上沾着熠熠發光的露珠。那露珠,像是我心中的一滴淚,晶瑩澄澈卻因終究無法在葉尖上駐留,滴落而下,融於厚實的泥土之中。也就在那一瞬間,這滴露,似乎讓我讀懂了生命的味道,在我的心靈之湖中盪開漣漪。我知道,這是我的故鄉,我永遠的家,或許哪一天,我也會與它永遠地相依相守,時光沉澱,安好。

慢慢地,行至田野中,一片緊挨一片的稻葉挺直了腰桿,生機盎然的綠意之中透着淡黃,再過些日子,又將到收割稻穀的農忙時期。小時候,爺爺總愛將我架在他的肩膀上,然後讓我揪着他的耳朵“開飛機”。“飛機”到達目的地後,他將我放置稻田裏,任我一人割草抓青蛙,弄得滿身泥巴,而他卻和爸爸、叔叔一起收割稻穀。我玩得累了,就愛在一邊數他們誰割得比較快,看他們彎腰揮汗的樣子。那時的我只覺得好奇,為何他們的動作可以如此連貫利索,而如今,卻是異常懷念與疼惜。

遐思中,一羣小朋友嬉鬧着從我身邊跑過,我忽然想起兒時的夥伴們:我們一起在雨中狂奔,一起捉迷藏,一起到田間偷西瓜,一起於河裏抓魚蝦,一起在大壩上吹風曬太陽……所有的一切,恍如昨夕,只是如今的我們早已各為生活忙碌,失去聯繫。微風拂過,我遠望着村民們那在田間勞作的瘦小的身影,還有那連綿起伏的.山和彷彿被挑染過的彩虹色的半邊蒼穹,心便像從尖鋭的草尖山滑過,刺疼。

一個人,走走停停,尋找着年少時的記憶。家的感覺,永遠都是如此熟悉與親切。只是,不經然間,心中便開始吟唱一曲時光逝去的輓歌,歌聲中,透着温馨與感動,卻仍載不動那幾多鄉愁。

鄉愁的散文7

萬泉河,我的故鄉

在椰樹花開的季節

我走了,揮揮手

不甘於平庸,虛度年華

忍不住故土貧困的日子

懷着逃脱閉鎖,遠離落後

嚮往神奇遠方的遐想

秉持年少氣盛的壯志

遠大的理想抱負

帶着濃濃椰鄉氣息

一腔熱血

揮揮手,我走了

萬泉河,我的故鄉

在椰樹花開的季節

我走了,揮揮手

告別了,晨霧寵罩下的小山村

那些不能重温的萌噠噠童趣

還有牛背上萌發的羞澀

懷着日漸見長的激情衝動

告別了,親愛的父老鄉親

滾燙燙的淚水模糊了雙眼

瑩瑩閃爍的淚花盈盈欲滴

跟隨追夢的洶湧人潮奔跑

揮揮手,我走了

萬泉河,我的故鄉

在椰樹花開的季節

我回來了,揮揮手

厭倦了燈紅酒綠

沉溺於杯觥交錯

煩透了市井庸愚

迷惘於放縱馳蕩

受夠了那些爾詐我虞

唯唯諾諾的虛偽齷齪

受盡了悶罐子般寫字樓裏

悶頭悶腦的沉悶憋屈

揮揮手,我走了

萬泉河,我的故鄉

在椰樹花開的季節

我回來了,揮揮手

告別了喧囂,華麗,狂妄

不再眷戀都市斑斕的街頭

隻身帶一件簡便行李箱

裝滿經年似水的日誌

盛載流浪異鄉的浪漫馨香

窩居繁華都會的孤寂落寞

曾經羨慕的奢侈浮華

追名逐利的難纏慾望

漸漸淡出疲憊不堪的追逐

揮揮手,我走了

萬泉河,我的故鄉

在椰樹花開的季節

我回來了,揮揮手

帶着殷殷赤子之心

迴歸我魂牽夢縈的故鄉

久違了,我親愛的父老鄉親

多麼熟悉的歡聲笑語

多麼親切的和藹笑臉

還有那山青水秀的風景

靜謐旖旎的田園風光

好一處恬美的度假勝地

休閒養生的人間天堂

揮揮手,我回來了

萬泉河,我的故鄉

在椰樹花開的季節

我回來了,揮揮手

浮生若夢皆淡涼

故里鄉親總關情

有幾多冷暖

又有幾多感慨

攜一份遲來的懺悔

悠長的鄉愁…

鄉愁的散文8

只要到了春節,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除舊迎新,她給人們更多的是無限的憧憬和期待。

因為,千百年以來的中華文明,是以漫長的農耕社會為主要特徵的。大自然以一年為一個週期,分為春夏秋冬,人們的生產也是春種夏養秋收冬藏,生活的節律與生產的節律一致,上一個週期過去,下個週期開始。而春節,正處在兩個週期的中間臨界點上,是前一個週期的結束,又是下個週期的開始,因此,她就擔當了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使命。

一個自然和生命的週期結束了,不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的人,過去了的都已經無法挽回,大家又重新站在了一個起跑線上。同時,也可以認為,特別是對於上一個週期中失敗的人,生活又給了他重整河山、重新再來的機會。而對於成功的人來説,也是再上新台階的起點。

本來是一個普通的時間概念上的日子,由於被賦予了這樣的意義,她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也就截然不同了。在數千年曆史中,她被不斷創造、選擇、約定俗成和不斷強化,並通過大量密集的民俗方式,五彩繽紛的節日包裝,難以數計的吉祥圖案,構築起理想主義的萬千圖騰。

在這樣的一個日子,所有的人都在想,不管將離我們而去的這一個週期,有多少成功、喜悦、歡樂、幸運、失敗、遺憾、失算和痛苦,此刻都已經跑到身後,我們與別人一樣重新面對着新的一個週期。過去的一年是已知的、既定的、不可更改的;新來的一年是未知的、全新的、可以把握的。

所以,人們自覺地遵守着種種的禁忌。忌哭,忌摔碎東西,忌説不吉利的話,其實是希望過去的不幸與煩惱不要在下一年出現。人們因此用門神、鍾馗、鞭炮、壓歲(祟)錢等等方式辟邪;用福字、春聯、煙花、燈籠、財神、蝙蝠、八仙、金魚、石榴等等期盼新年裏一切如願。

而對於那些身在異鄉或者身在異國的遊子,春節是深刻而久遠的記憶,是內心深處難以釋懷的思鄉情節,就像古街老巷裏飄香的陳年老酒。伴隨着時令的腳步,那種淡淡的思鄉的憂愁,就悄悄地盪漾在眼前了。

同樣是春節,城市和鄉村是截然不同的。我在鄉村出生,在那裏長到19歲。然後在城市裏讀書工作已經30多年了,時間的長度早已經超過鄉村。但是,每當春節臨近了,自己卻會毫不猶豫地告訴朋友,自己要回故鄉去。然後就開始留心要帶回家的東西,給老人的點心,給大哥的煙酒,給孩子們的新衣服和書籍,給兒時同伴的紀念品等等,統統買回家,放在一起,總會擔心到時候走的匆忙忘記了哪一件。即使這幾年,我的父母都已經過世了,我依然堅持着回故鄉過節的習慣,因為,在我看來,只有故鄉的春節,才真正有那種濃濃的年味。

在城市生活30多年,我只在城市過了兩次春節。第一個春節是愛人懷了孩子不方便坐長途車,第二次是次年因為孩子太小,後來就再也沒有在城市裏過年。但就是因為過了這兩次,我就再也不願意過城市裏的春節了。就像平日一樣起牀看電視,朋友們互相打個電話問候,吃一頓平時常吃的水餃,同平時的生活哪裏有什麼兩樣呢?

可是,在鄉村裏,那是怎樣的情景啊!進了臘月,附近幾個集鎮上的大集就熱鬧起來了。幾個集鎮的時間會錯開,大集幾乎天天有。每個集鎮上都會有説書的唱戲的,鞭炮市裏鞭炮聲響個不停,牛羊市裏公羊捉對抵架。女人們都會聚集在服裝市裏挑選過春節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們都在牛羊市和鞭炮市裏湊熱鬧。孩子會買下一掛一掛的鞭炮回家。下午集散的時候,從集鎮到一個個村子的小路上,無數的鞭炮聲就炸響在半空裏,傳揚到一個個村莊,村莊裏的人們就會説:春節到了,有年味了。

鄉村裏的節日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這一天俗稱祭灶,也稱為“小年”,就是要在這一天,各家各户要把房子打掃乾淨,拜祭灶王爺。灶王爺像上大都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除夕的下午是貼春聯的時刻,家家户户張紅貼彩,掛紅燈籠。過去,春聯大都是村裏會書法的人寫的,那樣的人被稱為鄉村書法家。自己買了紅紙和筆墨,送到鄉村書法家的家裏,到了除夕日去取。因為都是親屬或者近鄰,人家不會收費,都是義務勞動。這樣的書法家,每個村子裏都有,他們往往因為會一手書法而在村裏備受尊敬。我的叔叔就是村裏的書法家,一到臘月,村裏人家送來的紅紙就多得放不下,都是來請寫春聯的。

到了除夕夜,村莊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燈籠到街上來了,大街上,衚衕裏,院子裏,到處是晃動的燈籠,孩子們追逐着,看看誰的燈籠最亮,誰的燈籠最漂亮。

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凌晨兩三點鐘,成串的鞭炮聲在各個家庭的院子裏響起來了,這是吃水餃前必須的項目。然後,家裏的男性長輩就會率領着子孫走出家門,去給村裏的長輩拜年。我們那個村子很大,這個過程總是會持續兩三個小時的光景。我們村這

些年僅僅高考走出來的學生就有一百多人,大家分佈在全國各地,過年的時候基本都會回來,我們這些人自然成為村裏的風景。到了每個家庭,給長輩拜年以後,説説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談談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那種殷殷的關切,溢滿情懷。

從初二開始,就是走親訪友的時間了。鄉村所有的道路上,南來北往的人絡繹不絕。這個項目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一直到吃完了元宵,飄蕩在鄉村裏的濃濃的年味才漸漸飄散。

我知道我是永遠也放不下鄉村的節日了。我的孩子儘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帶他回老家過了幾個春節以後,他也對於鄉村的年一往情深,還沒有進臘月,就開始盼望着返鄉過春節的日子了。

人們常常説“太陽每天都會升起,我們與所有人一樣每天迎接燦爛的黎明。”這句話放在春節這樣的時刻,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春節到了,鄉愁瀰漫,但更濃的是殷殷的期待。

鄉愁的散文9

依稀一陣清脆的牛鈴聲在晨夢中響起,彷彿看到爺爺扶犁執鞭吆喝着牛在田間播種。那早已塵封的童年舊事和悠悠鄉愁攜着泥土的清香裹着絲絲傷感紛至而來。

三月的山村一片欣欣向榮,桃花含羞,梨花帶雨,楊柳纏綿。燕子在屋檐下呢喃,院子裏雞鴨互戲,懶惰的豬兒吃飽喝足後在牆角悠閒的曬着太陽。遠處白雲飄蕩,青山含碧,山腳下的梯田裏,樸實的鄉民們在辛勤的耕種着。天空中盪漾着孩子的歡笑,鳥兒的清鳴,還有鄉民們粗狂的吆喝。

氣温漸漸地升高了,山村的花兒更豔,枝葉更密了。知了在樹上扯着嗓子的叫喚。狗兒熱的蜷在門口直吐舌頭。女孩子折一把野花,在樹蔭下精心裝扮着手中的柳帽。村頭的小河是男孩子最喜歡的地方,或打水仗,或捉蝌蚪,嘰嘰喳喳吵醒了河邊柳樹上棲息的喜鵲,拍着翅膀撲愣愣的飛向遠方。

是誰讓高粱漲紅了臉,是誰把穀子壓彎了腰。微寒的秋風中山村洋溢着豐收的喜悦。扁擔在鄉民的肩上顫顫蕩蕩,滿筐的玉米閃着誘人的光亮。牛兒拉着吱吱扭扭的老車,一車車土豆散發着泥土的芳香。孩子們揹着花花綠綠的書包,放學的路上爭着撿起掉在地上的粒粒黃豆。是誰家的爆米花香味又在誘惑着孩子肚裏的饞蟲?

喜歡不喜歡山村冬還是來了。北風呼呼的吹着,雪花在天空輕盈的飄舞着。孩子們在雪地裏堆雪人,打雪仗,任寒風把小臉凍得通紅。晚上一家人圍坐在爐火旁,聽村子裏讀書最多的先生講古老的故事。逼近年關,媽媽天天晚上拿着針線在燈光下給我們做鞋做衣服,爸爸則在籌劃過年的開支,天真的孩子們卻在板着指頭盼數着離過年還有多少天。

小小的村莊,承載着我們多少童年歡樂和趣事。蜿蜒的羊腸小道上灑下了我們多少快樂的笑聲。村後的一汪清泉默默滋潤着我們漸漸長大,漸漸長大,離開了母親的視線……

曾經的我多麼渴望離開那個貧窮的小山村,在外面漂泊久了心底對家的眷戀卻日益增長。高樓林立,人羣簇動的繁華卻少了幾分山村的安逸。同事相見的笑臉,商場中的你擁我擠缺少了幾許山村人的親近。置身於車水馬龍的繁華中,身處在撲朔迷離的商海里,滿目的迷茫,一身的疲憊,多麼貪戀年少時的天真燦爛純真無暇。

兒時的點點滴滴恍如夢中,一聲輕歎,幾多惆悵。那刻骨的鄉愁,那濃濃的思念,只以為隱藏得很好,可是卻總會在一瞬間冰封瓦解。

鄉愁的散文10

有人説:“沒有鄉村,哪來有鄉愁?”這話我是相信的。

記得讀過樑鴻的《中國在樑莊》一書後,我很是擔心鄉村的消失。

我對鄉村的思念,在於它有田園山水的風景,有雞犬相聞的生活氣息。我對鄉村有一種深深的情感,這種情感就像久釀的川酒一樣,越發陳年,越覺得有醇味來。

我説的鄉村,在潛意識中,一定要有山,一定也要有水。

為什麼這樣苛刻呢?

因為山青青,代表着巍峨偉岸;水潺潺,代表着活躍靈性,而我的故鄉,就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所以我甚愛其美。

還記得那次去新妙鎮岔路河村時,看見那青山、溪流、竹林,還有那些悠閒的農人時,覺得那是一處世外桃源,突然就有了一種歸隱於此的衝動。

岔河村位處新妙鎮之南,是一處較為偏遠的村落,卻是浮世之中的一塊清淨之地。它保存了一些鄉村最原始最自然的風貌和景物,當進入那片鄉野時,我的心一下就莫名地寧靜了。

當沿着村裏的小徑向前走着時,目之所及,是溪流和青山;耳之所聞,是寒蟲幽怨、鳥鳴山澗;鼻息之間,被鄉野的味道充滿着,摻雜着芬芳的泥土味,讓我感覺到了一種原始的味道。

秋日的清晨,整個小山村籠罩在一層薄霧之中,遠山、村落、溪流、田野,都顯得模糊不清了,見不得其真面目。那一層層薄薄的霧氣,時而在山頂環繞,時而在山腰飄散,讓我感覺到那山間有一種神祕和不可測。

臨近中午,陽光初露,山村的霧氣才慢慢地散去,一切便顯得分明起來。小路一直向青山谷裏延伸着,尋山而去,便可見山上生長着密密層層的竹子,它們相互交錯,葉與葉交織,枝與枝相接,遠遠望去,分不清誰是誰的枝葉來。它們有些竹尖彎曲倒垂而下,就像駝背的老人;有些直衝入雲霄,就像風度翩翩的少年。儘管秋日有些寒冷,然那些竹子卻依然郁郁青青。

一陣微風,竹枝婆娑,舞動着優美的身姿,剎那間,只聽見竹林“沙沙”的呢喃,寒蟲啼鳴於草叢之間,“嘁切……嘁切……”哪裏是什麼“琴聲悠長”,分明是彈奏着秋思!天地悠悠,愴然而涕,我一時迷糊了,我何曾有詩人那般見物思情的雅趣?我僅僅是懷揣鄉愁而來,莫非讓我傷懷而歸?

行至半山之中,有雜亂的灌木,樹叢的葉子都黃了。山腳下,黃草與竹林相接,竹林葉黃,還有秋草萋萋。深秋之景,全在這鄉野的小山之中了。

黃草之外,是一處絕好的悠閒之地。人們在那裏修葺了一個濕地公園,有花有水,更有村落圍繞四周。也不知是哪位名人頗有些文化底子,取名為“適園”,我覺那名的確起得很好,恐是“無意為園而適成之”意思吧,於是我不免想起了曾去過江南的“適園”來,然彼園非名人或達官取的,所以我並不崇尚之。

此鄉野之園,廊橋棧道修于山水之間,依地形而建,山間小溪水自然流入園中。可以想象到,每至春末夏初的清晨,閒坐於適園涼亭,聽溪水流之音,看野草葱鬱,聞野花之幽香,是何等的享受,何等的愜意!

若説村落裏的故事,要數五重塘了。它算村裏最老的建築,就連村裏最年長的人都不知道那房子是何年何月修建的。只見那院落生在山腳邊,四圍樹林環繞,房屋白牆灰瓦,房蓋有檐有樑,雕樑畫棟,甚為精美。房頂與牆頭處全為木結構築成,遠遠望去,顯得古樸和滄桑。相傳古時此地人煙稀少、林木茂密,於是先民就從高到低鑿挖了五口塘,供全村人畜使用和灌溉田地,故名‘五重塘’。傳説未必可信,然它給了後人不盡的想象,也給了這個山村滲入了一些文化的氣息。

離別小山村時,我不時地回頭望一望,山野之中,暮靄蒼茫,我站在了高處對着山村振臂疾呼:“青山、小溪、村落、農人,我愛你們——”

我依依不捨地揮一揮手,把思念還給了那一方山水,卻把這淡淡的鄉愁留了下來,任它在內心追逐淺唱,久久不能抹去……

鄉愁的散文11

笛聲悠悠,那悲切悽清的旋律縈繞在耳畔,悄愴幽邃,如同在蓬生朝氣的大地換上素淡的黑色衣裝時故園裏聲聲不絕的蟋蟀鳴聲;悠揚婉轉,揉碎水田上盪漾着的點點星光,收穫後的黃褐色稻梗上剛抽出的芽葉兒驚奇地發現自己變了副模樣,漫朔的光輝灑在它們額頭上。

有幸留在那兒的老穗也參與其中,它們面面相覷,或傲立着,挺着黃澄澄的穗兒,一副耀武揚威的樣子;或把頭探入水中,像在啜着瓊漿玉液,又像是想一睹能掉落下璀璨的星光,好心將它們拾起,讓它們再高掛在夜空。

此起彼伏的蛙聲,孜孜不倦的蟋蟀鳴聲,這所有的田園交響曲是別出心裁的演奏者們一晚上的傑作,聽着這柔和、恬靜的天籟之音,想必它們有着美好的夢囈。

但這所有的景緻唯有在故鄉才能見得,也少有機會能再體味一番了。滄海桑田,周邊的一切都在變,僅存的念想變得斑駁了。

繁星因這笛聲也越發恍惚,回望四周被黑暗籠罩的大地,廣闊的礦宇,孑然一人,獨有影只。

夜已深,這笛聲更顯悽豔,遠行遊子離愁之感更濃。笛聲漸漸遠了,我屏住呼吸,把手擺成喇叭狀挪到耳邊,為了聽到最後的餘聲。我拉開簾帳,讓一道月光得以透進來,我凝望着,看着它安靜地躺在那兒,皎潔而明亮。此刻,我不禁轉念一想,也有人同我一道哀思,未有萍水相逢,卻成了知己。

標籤: 散文 鄉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danyuanzuowen/gaosance/gvyj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