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成語故事 >

最簡的誠信成語故事

最簡的誠信成語故事

誠信是一個道德範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簡的誠信成語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最簡的誠信成語故事

1.一言九鼎

【釋義】

一句話就有九鼎重。比喻説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説話信譽極高、重諾、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着各種珍貴食品,故用“鐘鳴鼎食”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舊時還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

【出處】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着他一起前往楚國。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説:“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説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説:“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一個典故。平原君誇獎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變到現代就成了信守諾言了!

2.抱柱之信

【釋義】

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故事】

有一個男子與女友相約在橋下見面,男子等了許久不見女友。後來橋下漲水,男子抱住橋柱(橋墩)不離橋下,結果被淹死了。後人以為男子的愚昧雖可悲,而信守承諾卻可頌。故事流傳至今。

【出處】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幹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3.立木為信

【故事】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出處】

出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裏的商鞅變法“立木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4.一諾千金

【釋義】

諾:許諾。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説話算數,説到做到,講究誠實信用。

【出處】

典出《史記·季布欒佈列傳》:“楚人曹丘生,辨士,數招權(依附權貴而倚仗其權勢)顧金錢。事貴人趙同等,於竇長君善。季布聞之,寄書諫(勸説)竇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忠厚之人),勿與通(打交道)。’及曹丘生歸,欲得書請季布。竇長君曰:‘季布不説足下,足下無往。’固請書,遂行。使人先發書,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緝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樑、楚間哉?且僕楚人,足下亦楚人也。僕遊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拒距僕之深也!’季布乃大説,引入,留數月,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揚之也。”曹丘引用的楚諺“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不知經過如何換算,成就出“一諾千金”這個典故,也作“千金一諾”。

5.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釋義】

一句話説出了口,四匹馬駕的車也難以追上。駟,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或四匹馬共同拉的車。形容話一經説出,便無法收回,一定要算數。

【出處】

典出《論語·顏淵》:“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為文?’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説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引文大意是,棘子成説:“君子重視內容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形式呢?”子貢説:“你如此輕視形式,真令人惋惜啊,孔子批評的就是你這種觀點啊。錯話説出口了吧,駟馬也追不上啦。孔子説,形式的重要和內容是一致的,內容的重要和形式也是一樣的。如果去了毛,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是沒有多大區別的。”其中“駟不及舌”便是“駟馬難追”的意思。因此,《論語》種棘子成和子貢的對話,應視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出處。“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從宋代起,才開始在文章中完整出現。如,“俗雲: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論語》所謂不及舌也。”(歐陽修《筆説》)既然是“俗雲”,可以證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是先風行在人們口頭上的。其時間,應在宋之前。

6.開誠佈公

【釋義】

謂推誠相待,一片真心,坦白無私。

【出處】

源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三國時,要先派大將去把守重鎮街亭。參軍馬謖主動請戰,並立下軍令狀。諸葛亮答應了馬謖的請求,並叮囑他注意保證作戰的水源。但是,馬謖剛愎自用,不聽副將王平勸告,遠離水源,依山紮寨,結果丟失陣地。危急中,諸葛亮以空城為計,度過了危難。事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諸葛亮見到馬謖首級之後,慟哭不已。蔣琬在一旁問:“馬謖死有餘辜,丞相為何如此悲傷?”諸葛亮説:“我不是為馬謖的死而哭。先帝曾告誡我,説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我沒有聽從先帝的話,真痛恨我得糊塗啊?”諸葛亮將馬謖首級示眾,讓官兵引為警戒。然後又撫慰馬謖的家屬,答應按時給他們發放撫卹金。同時,諸葛亮又親自撰寫祭文,安葬了馬謖。《諸葛亮傳》結尾處評論道:“諸葛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其中“開誠心,布公道”後被煉為典故“開誠佈公”。

7.赤誠相待

【釋義】

赤誠:極真誠、忠誠。以至誠之心待人。

【出處】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這所剩的數千飢餓疲憊之師因感學生一片忠君愛國之心和平日赤誠相待,暫時不忍離去,勉強可以一戰。”

8.言而有信

【出處】

《論語·學而》第七章: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9.金口玉言

【釋義】

舊時俗指皇帝説的話。現在指説出口不能改變的話。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朝見天子,拜舞已畢,天子金口玉言。”

10.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釋義】

意指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麼疑難問題都能解決。形容真誠對人產生的感動力。

【出處】

語出《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漢·王充《論衡·感虛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chengyugushi/2mv4m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