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成語故事 >

和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

和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

我們在讀書時,常常會遇到成語。這些成語都有屬於它們的故事。本文就來分享一篇和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和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

和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有:脣亡齒寒(1)

晉獻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國,首先必須經過虞國,但是他擔心虞國不肯答應借路。這時,晉國大臣荀息對獻公説:“您如果肯將垂棘(地名)所產的名貴玉石與屈產(地名,均屬晉國領土)所出的良馬奉送給虞國的國君,然後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會答應的。”

晉獻公有些猶豫地説:“垂棘玉石是我祖傳的寶貝,屈產寶馬是我心愛的坐騎啊。如果虞國國君收下了我的這兩件珍貴禮物,卻仍然不肯借路給我,那怎麼辦?”

荀息於是對獻公分析道:“虞國的國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隨便收下我們的禮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寶馬,就一定會借路給我們。至於這兩件寶貝,您有些捨不得,這也不要緊,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裏罷了,遲早還是要歸還給您的。打個比方,我們將垂棘玉石放在虞國,就好比從內室移到了外室;而將屈產寶馬放到虞國,也就好比是從內馬圈牽到了外馬圈一樣。到時候,您如果要把這兩件寶貝取回來,那還不容易嗎?”

一番話説得晉獻公如釋重負,於是決定按荀息的計謀行事。

虞國的國君見到這兩件稀世寶物後,有些動心,打算給晉國借路。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出面勸阻説:“國君可不能這樣做呀!虢國是我們的鄰邦,他們與我國恰似一種脣齒相依的親密關係,如果嘴脣沒有了,牙齒是會挨凍的呀!長期以來,我們兩國在危難之際互相救助,這並不是什麼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戰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給晉國借路,讓其攻打虢國。如果晉國在今天消滅了虢國,我們虞國在明天就會被晉國吃掉,這該是多麼危險的事啊。”

可是,虞國國君一心貪戀晉國的寶玉和良馬,聽不進宮之奇的勸阻,給晉國軍隊讓出了一條攻打虢國的必經之路。

晉國憑藉自己的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很快就消滅了弱小的虢國。在班師回朝之際,又順便剿滅了毫無準備的虞國。為此,荀息專門去虞國找回寶玉和良馬,當面歸還給晉獻公。

晉獻公望着失而復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説:“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

虞國國君為了貪圖眼前的一點小利,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結果招致亡國的巨大災難,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和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有:鷸蚌相爭(2)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遊説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説:‘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説:‘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一個漁父把兩者一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和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有:一筆勾銷(3)

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小時候就很有志氣。他十幾歲時便辭別母親,外出求學,夜以繼日地勤奮苦讀。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時,就用涼水洗臉;吃的東西不夠,就喝粥充飢。經過刻苦學習,他終於考中了進士。

慶曆三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參知政事,他和同時任命的韓琦、富弼等一起,進行了一場以改善吏治為中心的改革,史稱“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的措施之一就是裁減宂官。范仲淹取來官員名冊,一個個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都在名冊上一筆勾去,撤掉他們的職務。空出的職務,則從下一級能夠勝任的官員中委任。富弼平時十分尊重范仲淹,對待他像自己的長輩一樣,他見范仲淹對這些不稱職的官員這麼毫不留情,擔心地説:“你用筆一勾,就撤掉了他們的職務。他們一家人都要傷心得痛哭流涕了!”

范仲淹回答説:“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户,讓那些人家全部悲傷好得多吧。”於是,他把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全都罷免了。

但是,由於新政觸犯了當時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推行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貶到陝西任四路宣撫使。也就在這一年,他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後來,“一筆勾銷”演變為成語,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否定或不再提起。

和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有:依人門户(4)

從前,每逢新春佳節到來,人們都要在自家的門兩旁貼上桃符,寫上一些吉祥喜慶的話,為的是祈禱新的一年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做什麼事都有好兆頭。這些桃符一般都要貼到下一個新年才換掉。

到了端午節,各家各户又用艾草紮成一個人的形狀掛在門框上方,利用艾草的氣味來驅除蚊蠅害蟲,消除毒氣瘴氣。

有一天,門邊的桃符一抬頭,看見門框上用艾草紮成的小人掛在那裏,便十分生氣,於是對艾草罵道:"你是什麼東西,竟敢佔居我的上位?"

艾草彎腰看了看已經破舊褪色的桃符,不服氣地説:"你都已經半截身子埋進土裏去了,還有什麼臉來跟我爭上位下位,你生來就只配在我的下面!"

桃符見小艾草人這麼傲慢,更生氣了,便又説:"我起碼是出自文人之手,和筆墨香味有聯繫,我的出身高雅。而你,來自田邊野地的一把蒿草,用幾截破繩一纏,配掛在我的上邊麼?自己也不瞧瞧自己是副什麼模樣!"

艾草人一點兒也不示弱,冷笑着説:"管你高雅不高雅,瞧你風燭殘年,主人早將你忘了,眼下注重的卻是我......"

就這樣,桃符和艾草你一句我一句,彼此爭辯不休,他們吵鬧的聲音越來越大,以至於驚動了門神。門神出來勸解正在爭論的桃符和艾草人,他説:"兩位兄弟,我看還是不要再爭吵了吧。我們這等人,本來就沒什麼大本事,現在只不過是依附在人家的門户上才得以安身混日子,還怎麼好意思去爭什麼高低上下呢?"一番話,説得桃符和艾草人都慚愧地低下了頭。

寓言啟示:那些本來就沒什麼大本事、也沒什麼才幹的人,往往看不見自己的短處,卻偏偏還要互相攀比爭待遇,實在是可笑得很。

和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有:打草蛇驚(5)

南唐時候,當塗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塗縣令的任上,幹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説,上樑不正下樑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幹壞事,他們變着法子敲詐勒索、xxxx,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佔了當塗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裏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裏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xxxx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

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着想着,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鬆,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寓意:那些幹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一點什麼聲響,他們也會聞風喪膽。

標籤: 成語 寓言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chengyugushi/0rnwy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