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1500字作文 >

有關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

有關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合集7篇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這個節日,主要是祭奠祖先,追念古人而設置的一個節日。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這些各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形成那各種不同的鮮明對比,讓這清明節更加充滿神祕的色彩。趁着清明節小長假,爸爸媽媽把我帶回了老家,讓我領略了一番老家的清明掃墓的活動,家鄉的清明節,讓我滿懷深情,難以忘懷。

在回老家的路上,我的內心都是洋溢着激動飛揚的心情,心跳總是按耐不住,猶如跳出來的兔子一樣,難以控制它跳動的頻率。在走過了很久的一段時間後,我們終於來到了家鄉。那一天,下着濛濛細雨,真是應了〞清明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前人留下來的偉大詩句。看着滿天的烏雲,我不盡感到了有一番別有的風味,彷彿覺得這毛毛細雨是為死去的烈士們而下的,這是對他們所貢獻的力量而作出的肯定。這雨感覺有點涼,盡情地揮灑到了我的身上,和我來了一次親密的接觸,再看看周圍的景物,這些景物好像活了起來一樣,竟然和人的心情變得沉重、嚴肅起來。

當我們走到屋子裏的時候,門口早已戰出來了全家的人,奶奶,爺爺,大伯,大舅,嬸嬸,阿姨,還有表哥,他們早已等待我們的歸來,一大早在這門口裏等待着我們。這樣的場面,讓我感到十分欣慰。因為,這在平時,只有那歡慶的春節,我們才可以聚在一起,才可以在一起共度美好的天倫之樂,因此,我十分珍惜這一令人難忘的一刻。

臨近中午的時候,爺爺奶奶都準備好了清明節的飯菜,這飯菜可不像春節的那麼豐盛多彩,而是像平時一樣的清淡,只見飯桌上放着一點魚,還有一些果子,還有一窩香碰碰、熱滕滕的青菜豆腐湯。用餐的時候,爸爸給我説了,這是我們家鄉里清明節時候的風俗習慣,準備清明節的祭品,就必須有清明果,還有一些魚肉,最重要的是要青菜豆腐湯,會站在我們的一帶,流傳着在清明節裏喝青菜豆腐湯便可以讓自己的一生一清二白。

吃過午飯過後,稍作休息了一會,我們便向山裏走去,來到清明節最重要的戲玉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清明節拜祀儀式。爸爸認真地告訴我,我們家鄉的清明節,一定要到下午才能進行,上午是不可以到山裏拜祭,一定要遵循我們當地的這一風俗習慣,因為這樣做,才能體現出我們對先輩的尊敬和愛戴。

在去山裏的路上,我們路過了綠葉葱葱的竹林,穿過了茂盛的樹林,一路上是那麼的幽靜,還時不時傳來鳥兒的鳴叫聲,好像這鳥兒也感受到了清明節的到來,紛紛趕來和我們一起拜祭祖先,以表示對祖先的尊敬。我們經過了一段路程之後,終於來到了拜祭的地方,這是一處十分寬暢的位置,矗立在半山腰之中,奶奶告訴我,這是要先們在半山腰中能夠觀看山裏的情況,守護着整個山頭,同時也是在保護着我們這些人。

來到之後,我們便各自忙了起來,我們忙裏忙外的,幹起活來十分有勁,完全沒有半點勞累的意思。爸爸媽在墳墓清理環境,清理着一些大大小小的雜草,讓祖先們有一個好的環境,更加舒服的享受地下的生活,你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尊敬與愛戴。爺爺奶奶就十分認真地擺擺放着拜祭的東西,他們從竹籃子裏拿出來了碗和筷子,還有酒杯,這是5個碗,5雙筷子,5個酒杯。我見了,便來到爺爺奶奶身邊,蹲了下來,在認認真真地幫着他們。我把魚、肉、豆腐等各種祭品,小心翼翼地放到了碗上,還在酒杯上倒滿了酒,等這一切準備完畢之後,就等着爺爺奶奶做接下來的事情。這時,爸爸媽媽也把雜草給清理完了,我們就站在了一旁,看爺爺奶奶如何拜祭祖先。我們站在一旁看着,只見爺爺和奶奶提着燈籠,向四面八方遙湃,他們嘴上還忙着唸道:神祕的祖先們齊聚共飲,祝祖先們如意自在,在這之後,爺爺奶奶就把我倒好了的酒,瀟灑地揮灑在了墳墓前邊,這是在保佑我們這些後人生活順利,日子平安。最後,爺爺還把一大瓶的酒倒了出來,這是在希望祖先祝願我們的國家福安康,國家昌盛。在行酒之後,我們便燒起了錢紙,點上了香爐和油燭,一起拜祭我們偉大的新人們,以此來紀念他們。在這之後,我們就放了鞭炮,以一種轟烈的方式結束了這次的拜祭活動。

臨走之時,爸爸媽媽還檢查了墳墓前的煙火情況,認認真真地把這些煙火給撲滅之後,你們才圓滿地離開了這裏,才開開心心地往家裏的方向奔去。

家鄉的清明節,真是讓我瞭解到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讓我清楚地知道了各個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這是一種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要把這種優良傳統給蔓延下去,讓中華民族傳統一代又一代的留給我們的後人們,使之發揚光大。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轉眼間,已走過十七個歲月,關於童年的記憶,太微薄了。因為那時,我只是有糖果吃就不會吵鬧的孩子……而今天,我帶着走過十七年的疲憊身軀和一顆被繭包裹的心正在開始一段新的旅程。曾經那些支言片語稍顯單薄,但是時間帶不走的,是你們在過的痕跡和那些許的温暖與感動。

當時的我們熱情,活潑,是那麼羈烈的少年。我們相識,相知,成為彼此的伴侶。每天一起上下學,每個課間打成一片,每個週末一起瘋狂,每個心事彼此分享,每滴眼淚一起分擔,每次犯錯一起受罰,每個夜空一起許願。我們幾個小人兒在他人羨慕的眼光中一每天長大。

我們張揚,我們放縱,我們不受束縛;我們快樂,我們幸福,我們彼此相愛。

就這樣,我們堅定的走着。生活總是與我們開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不知為何,我們四分五裂。我們各自生活。我們形同陌路。慢慢的,我們都被迫改變。到如今,也再回不去。曾經的我,年少輕狂,目空一切,那麼放肆,那麼張揚。可悲的是,我沒能在成長的道路上繼續那條光明大道,而是一步步走向陰暗無人的角落。那些我們經歷過的事情,留下一道道鮮明的傷口,我們都無法迴歸光明的彼岸,無法做回乖張的小孩。我不會在拼搏,努力想要追求什麼,那個孩子迷失了路途,再也不會愛了。她的心是冰冷的山川,像百年不融的川流,容不得別人靠近,也不能打高興扉與人相處。並不是我太驕傲,驕傲的不可一世,只是太怕世俗,怕再次被觸碰那些冰冷的傷口。它流血,結痂,一碰就碎,並且很疼很疼。我已經脆弱的不堪一擊。抬頭再也看不到候鳥飛過,灰色的天空連綿無盡頭。

這一路走來,沉澱了傷痛,變得既脆弱又堅強。有時一個憂鬱的眼神便可以刺痛我。更多時候,麻木的思想不做正常運轉,對外界的刺激毫無反應。

這一路走來,路途太黑,看不到希望的光。背上的行囊已漸漸失去意義,我已經忘記來時的路,也找不到夢想的出口。只能在黑暗中掙扎着逃生,被銅牆鐵壁碰得滿身是傷,鮮血淋漓。

曾認為這個世界太虛偽,每個人只為利益而活,為了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惜背叛自己的意志與初衷。現在想來,不是世界太虛偽,只是當時的自己太無知,人本該為什麼而奮鬥。

內心被疼痛抽離了,容易變得焦躁不安,而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人沉默,不容別人打破的寂靜與沉默。習慣想到那些曾經時難過的因子在身體裏潛行,不動聲色的。而那時,會用筆記錄那些難過與辛酸,也只是寫些悲傷的文字,而讀的人也未必能懂,停筆間,更顯落寞。不想與人談及那些過往,無力訴説那些令我心痛的始無終結的過往。

人不該活在記憶裏,無論是快樂的回憶,還是痛苦的經歷,忘記那些過往,好在我沒有沉溺在過去。

漸漸地,我愛上黑夜,像郭某人説的:“黑夜可以包容一切疼痛和隱忍,即使流下眼淚也沒人看見……”只有當我埋在黑夜裏,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不用絲毫掩飾的自己。只有在黑夜裏,才可以將所有悲傷釋放。

用微笑來掩飾一切。他曾説喜歡看我笑,不想看我偽裝起來的笑。但是是,對不起,我再也做不到,笑容有了雜質,它成為我的掩飾品。我早已逃出無憂的年代,忘記了微笑的模樣。

我失落的那段日子,我們三個相依為伴,視彼此和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那一種疼愛,到現在都心有餘温。一個會給我講好多道理,告訴我這個不行,那個不許,告訴我不準談戀愛,不許變壞;另一個,總在細微之處照顧我,炎日下,在我家門口遞上一支雪糕,放學時先把我的揹包放在自己肩上,下雨時先為我撐傘……他們的疼愛,曾讓我想努力改變,努力成為更好的人,只因不想讓他們失望。現在的我,失去意志,沒有墮落,只因為他們時刻在鞭策我。因為我答應過他一個不變壞的承諾。

上了高中,本想要一個新的開始,可除了每天按部就班,班級,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別無他擇。我不清楚,這樣被安排的自己是不是被束縛的鳥。可仔細想,學生時代好像就是這樣一種模式。

看着自己曾經寫下的文字,那麼頹廢,那麼絕望,好像那些疼痛可以在真真實實的疼上一遍。

也許,給心留一點縫隙,讓陽光照進來就不會那麼累了。

我不悲傷,不難過,誰都不是誰的誰,幸福是要自己爭取的,是別人給不起的。我沒有力氣尋找幸福,只是別讓自己變壞就好,因為這是我答應過的承諾,是我僅剩的最後的尊嚴。

我不再相信會有無償的愛,那些青春無心犯的錯,留到以後慢慢償還吧!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他和她都老了,很老很老。老到那隻他娶她時送的銀鐲子,已經被磨損的看不清花紋;老到他為她戴上銀鐲的手,已經變得顫抖。清明時節雨紛紛,讓人想起那時的他和她。

他年輕時,也是個皮相極好的小夥;她年輕時,也是隔壁村裏愛漂亮又樸實的農家女。或許是一天,她揹着揹簍在清明的小雨中,偷採了爛在山中的白茶,在温泉邊奢侈地用茶泡腳,遇見了他;或許是那年清明早起,本想拜隔壁的阿婆的墳,卻迷迷糊糊地拜成了他家的。總之,似乎是緣,兩個人拉拉扯扯,走到了一起。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簪頭落水中。

他替她戴上了銀鐲子,穩穩地。

親戚鄰里們説,她嫁得好。她是農家女,卻真不會做菜做飯。每天早晨,他揉好面,真好饅頭,煮好豆漿,她便起來了。每年清明,她準會吃到她做的清明饃饃。聽她講晉文公,介什麼推。他是文化人,也是愛讀書的農村人。他是説過怎樣做清明饃饃的,酒米,棉花草……她不在意的聽着,因為她知道,他會做給他吃。

後來他們有了一雙兒女,他是嚴父,她是慈母。他做父親可做得真好,兒女們還未入學,他便把他們抱在腿上,講講氣壯山河的歷史人物,長長的中華歷史。那會兒農村,有哪家孩子受這般教育,他是前瞻遠見式人物。每每過節,他也會應時節講講玉兔嫦娥,年獸,晉文公,介什麼推的。他講這些時一向嚴肅,板着臉,唔,他説敬畏文化和歷史。她在兒女面前,不怒自威。但對村裏的其他鄉親,他卻熱心到不行。哪家有困難,他手一揮,便把他們的小半積蓄借了出去,再借,再借。可她很少制止他,因她深知他內心的善良、熱忱以及執着。她是慈母,也是良妻。在全家人都得緊肋褲腰帶時,他再借錢出去,她也只能一抿嘴裏的苦澀。在他心裏,四周的鄰里,均是骨肉至親,村子裏的每個人,都與他有着同一個姓氏。慈母和良妻,她扮演得並不完美。那時無油無鹽的飯菜,她也會做,卻無法像他做的那般,美味可口。良妻只能在夜晚,坐在燈下,等她的丈夫從大隊下班回來。

再後來他們的兒女長大了。

他們給她買了電飯煲,她終於可以煮香白的米飯,雖然有時夾生。他們可以供養他們了,田裏的農活在逐漸減少。她經常在午後,同他踱到後面的竹林打麻將,口中哼着老舊的歌。竹林裏的鄰里都是和他們差不多年歲的。一羣老人顛三倒四地打牌,稀裏糊塗地開心,一元兩元的不謂輸贏。

更後來他們有了孫子,他和她在慢慢變老,他的執拗勁更厲害了。他接孫子放學,孫子今天的拼音還沒掌握牢。那會兒教育開始現代化了,漢語拼音可重要了。他犯起了倔,把孫子往路中間一放,直到孫子把拼音念得滾瓜爛熟,他才用自行車把孫子載回家。她只是在聽到糟老頭的倔脾氣後,想起了當年那些借走的錢。轉眼間利息已經回來,黃二孃的雞蛋,王五的魚,張小子的桑葚……這次他所堅持的,説不定也是這因果的鏈吧,她笑了。再是清明,他又講起清明寒食的來源,是為紀念叫介子推的,介、子、推。她想起他給兒女孫兒們講的語句,年年都講,連她這個農村老婦都記得了。

後來他們更老了。他開始經常傷風咳嗽,她倒還健康,時時照顧他。

有一次他不知從哪裏聽來醫生給他用的藥不對,犟脾氣一犯,竟然咳嗽了也不吃藥。於是她便偷偷跑去告訴醫生。醫生趕至,責怪他生病還那麼武斷,居然不遵醫囑。他臉色鐵青,知道是有人告了密。她呢,就當他是一時犯倔脾氣了,管他呢。

但她突然生了病。突然,忘記了怎樣喝水,怎樣咽飯,怎樣穿衣。似乎一剎那,她把什麼都忘了。她果真是老了,老得認不得經常玩的麻將,甚至,有時,連他們的兒女也不認得了。但她唯一記得的,依然是他,他的模樣、聲音,熟悉而清楚。自從生了病,她變得有些小孩子了。去城裏最好的醫院住院,她定要他陪伴,子女守着是不行的。他也老了,在醫院守了幾天,竟傷了風,但仍不忍離去。

冥冥之中,他們都感受到了什麼。她在兒女的勸説下,縱心裏不捨,也急急忙忙地遣他回家休息養病。他説,好,明天來看你。

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她要回家了。他早早出發,站在村口最醒目的地方,等她。她慢慢下車,他慢慢走近。夕陽很暖,他牽着他的手,慢慢回家。

她想起了介子推,在很久很久以前,寧願被火燒死,也抱着樹不放,不離開母親,不下山的人。她不懂介子推的深意,只知道,她也想的,不離開他們,不離開安謐的村莊,他們的家。

又是清明,門口開花的的玉蘭樹因小雨變得疏落。空氣裏泥土開出芬芳的小花,一如那年清明雨中的茶香。雨紛紛,舊故里草木深,人,漸漸遠行。孫女要向他學做清明饃饃,她知道,或許明年,他就老到做不動了。酒米,棉花草……她依然沒學會呢。她,他和他們的子孫去給祖先上墳。雨一直不停,落在葉面,落在泥土上,匯成細流,和他們的光陰一同逝去。或許有一天,他們也要這麼,長眠地下。她想,誰也免不了呢。

那一天來臨之前,她想和他,慢慢共老:那一天來臨之後,他願同她,靜靜靠在一起,躺在土堆一隅,看清明,煙雨紛紛。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4

他和她都老了,很老很老。老到那隻他娶她時送的.銀鐲子,已經被磨損的看不清花紋;老到他為她戴上銀鐲的手,已經變得顫抖。清明時節雨紛紛,讓人想起那時的他和她。

他年輕時,也是個皮相極好的小夥;她年輕時,也是隔壁村裏愛漂亮又樸實的農家女。或許是一天,她揹着揹簍在清明的小雨中,偷採了爛在山中的白茶,在温泉邊奢侈地用茶泡腳,遇見了他;或許是那年清明早起,本想拜隔壁的阿婆的墳,卻迷迷糊糊地拜成了他家的。總之,似乎是緣,兩個人拉拉扯扯,走到了一起。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簪頭落水中。

他替她戴上了銀鐲子,穩穩地。

親戚鄰里們説,她嫁得好。她是農家女,卻真不會做菜做飯。每天早晨,他揉好面,真好饅頭,煮好豆漿,她便起來了。每年清明,她準會吃到她做的清明饃饃。聽她講晉文公,介什麼推。他是文化人,也是愛讀書的農村人。他是説過怎樣做清明饃饃的,酒米,棉花草……她不在意的聽着,因為她知道,他會做給他吃。

後來他們有了一雙兒女,他是嚴父,她是慈母。他做父親可做得真好,兒女們還未入學,他便把他們抱在腿上,講講氣壯山河的歷史人物,長長的中華歷史。那會兒農村,有哪家孩子受這般教育,他是前瞻遠見式人物。每每過節,他也會應時節講講玉兔嫦娥,年獸,晉文公,介什麼推的。他講這些時一向嚴肅,板着臉,唔,他説敬畏文化和歷史。她在兒女面前,不怒自威。但對村裏的其他鄉親,他卻熱心到不行。哪家有困難,他手一揮,便把他們的小半積蓄借了出去,再借,再借。可她很少制止他,因她深知他內心的善良、熱忱以及執着。她是慈母,也是良妻。在全家人都得緊肋褲腰帶時,他再借錢出去,她也只能一抿嘴裏的苦澀。在他心裏,四周的鄰里,均是骨肉至親,村子裏的每個人,都與他有着同一個姓氏。慈母和良妻,她扮演得並不完美。那時無油無鹽的飯菜,她也會做,卻無法像他做的那般,美味可口。良妻只能在夜晚,坐在燈下,等她的丈夫從大隊下班回來。

再後來他們的兒女長大了。

他們給她買了電飯煲,她終於可以煮香白的米飯,雖然有時夾生。他們可以供養他們了,田裏的農活在逐漸減少。她經常在午後,同他踱到後面的竹林打麻將,口中哼着老舊的歌。竹林裏的鄰里都是和他們差不多年歲的。一羣老人顛三倒四地打牌,稀裏糊塗地開心,一元兩元的不謂輸贏。

更後來他們有了孫子,他和她在慢慢變老,他的執拗勁更厲害了。他接孫子放學,孫子今天的拼音還沒掌握牢。那會兒教育開始現代化了,漢語拼音可重要了。他犯起了倔,把孫子往路中間一放,直到孫子把拼音念得滾瓜爛熟,他才用自行車把孫子載回家。她只是在聽到糟老頭的倔脾氣後,想起了當年那些借走的錢。轉眼間利息已經回來,黃二孃的雞蛋,王五的魚,張小子的桑葚……這次他所堅持的,説不定也是這因果的鏈吧,她笑了。再是清明,他又講起清明寒食的來源,是為紀念叫介子推的,介、子、推。她想起他給兒女孫兒們講的語句,年年都講,連她這個農村老婦都記得了。

後來他們更老了。他開始經常傷風咳嗽,她倒還健康,時時照顧他。

有一次他不知從哪裏聽來醫生給他用的藥不對,犟脾氣一犯,竟然咳嗽了也不吃藥。於是她便偷偷跑去告訴醫生。醫生趕至,責怪他生病還那麼武斷,居然不遵醫囑。他臉色鐵青,知道是有人告了密。她呢,就當他是一時犯倔脾氣了,管他呢。

但她突然生了病。突然,忘記了怎樣喝水,怎樣咽飯,怎樣穿衣。似乎一剎那,她把什麼都忘了。她果真是老了,老得認不得經常玩的麻將,甚至,有時,連他們的兒女也不認得了。但她唯一記得的,依然是他,他的模樣、聲音,熟悉而清楚。自從生了病,她變得有些小孩子了。去城裏最好的醫院住院,她定要他陪伴,子女守着是不行的。他也老了,在醫院守了幾天,竟傷了風,但仍不忍離去。

冥冥之中,他們都感受到了什麼。她在兒女的勸説下,縱心裏不捨,也急急忙忙地遣他回家休息養病。他説,好,明天來看你。

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她要回家了。他早早出發,站在村口最醒目的地方,等她。她慢慢下車,他慢慢走近。夕陽很暖,他牽着他的手,慢慢回家。

她想起了介子推,在很久很久以前,寧願被火燒死,也抱着樹不放,不離開母親,不下山的人。她不懂介子推的深意,只知道,她也想的,不離開他們,不離開安謐的村莊,他們的家。

又是清明,門口開花的的玉蘭樹因小雨變得疏落。空氣裏泥土開出芬芳的小花,一如那年清明雨中的茶香。雨紛紛,舊故里草木深,人,漸漸遠行。孫女要向他學做清明饃饃,她知道,或許明年,他就老到做不動了。酒米,棉花草……她依然沒學會呢。她,他和他們的子孫去給祖先上墳。雨一直不停,落在葉面,落在泥土上,匯成細流,和他們的光陰一同逝去。或許有一天,他們也要這麼,長眠地下。她想,誰也免不了呢。

那一天來臨之前,她想和他,慢慢共老:那一天來臨之後,他願同她,靜靜靠在一起,躺在土堆一隅,看清明,煙雨紛紛。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5

不管颳風下雨,不管路途多麼遙遠,不管我有多忙。父親去世後的每年清明我都是要回去的。就這樣,風裏來,雨裏去,不知覺到了第17個清明。

同以往的清明一樣,兄弟幾個,帶上兒女們。拿着柴刀,扛着鋤頭,捧着鮮花。提着竹籃,竹籃裏放些祭祀用品。還有鞭炮,一條長長的隊伍,在兒女們的歡笑聲中,奔向父親的墳地,我們兄弟幾個卻是笑不起來,似乎大家都有心事。我知道,我們幾個都在思念父親。都在回憶父親,都在想着父親,想着父親的笑,想着父親的愛。想着父親的辛勞,也想着父親的痛。

父親是20xx年農曆3月份去世的,享年64歲,屬於英年早逝。沒有來得及享一點兒女福。雖然20xx年的時候,最小的兒子我也差不多30歲 了,按道理30歲,早就成家立業。那樣父親就可以享福了。而我呢,沒有結婚,也一事無成,父親還得為我的事情操勞,想到這,我心一陣陣地痛,是我拖累了父親,是我讓父親那麼勞累,才得那樣的重病。如今,父親過早地離去,雖然我每年清明都要回來,但再怎麼樣努力,也換不回父親的生命,父親的離去,是我一生的痛。這個痛是無法用聲音來表達和形容的。父親去世那一年,我由於其他事情,沒有回去送父親上山,沒有見父親最後一面。以至於第二年,我回去時,還沒有進家門,母親便將我帶到了父親的墳前,我跪在父親的墳前,不停地叩頭,沒有發出任何聲響,母親在旁邊説,兒子,你哭啊,你喊啊,你喊爸爸啊,我還是沒有喊,不是我不想喊,而是我喊不出來,因為我的心,早就喊幹了,我心中的淚,早就流盡了,我何尚不想喊爸爸,想起以前不管是讀書回來,還是打工回來,遠遠地叫一聲爸爸,很快就能得到迴應,如今,再怎麼喊,爸爸能聽見嗎,能回答嗎?

我思念父親,也愧對父親,不要説讓父親享福,就是父親在世的時候,我出去打工都回來的很少,陪伴父親的時間也是很少,更不要説幫父親幹活,減輕父親的勞累。就在父親病重的那半年,我只回去看望了一次,沒有給父親一分錢,沒有買一點營養補品,來到父親病牀前,我泣不成聲,我無顏面對父親,唯一能向父親交差的是,未婚妻已經懷孕了幾個月,那個時候父親已經口齒不清,我拿着父親的手,撫摸着妻子的大肚子,心裏在説,父親你放心吧,你的滿兒子,已經有老婆孩子了 ,父親點了點頭,像是完成了最後的心願。

經過一陣爬山涉水,我們來到了父親的墳前,兄弟幾個忙開了,砍樹枝的砍樹枝,填土的填土,擺放祭祀品,平時我們兄弟都是書生,沒有幹過農活,可是在父親的墳前,我們都乾的很起勁,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氣,因為我們都知道父親是個愛面子,愛整潔的人,我們必須要將父親的墳前整理好,讓父親在裏面舒舒服服的休息,雖然,我們知識分子都知道,人死如燈滅,早就化成了泥土,但在我們心中,父親永遠是父親,父親一定是在下面好好睡覺而已。

整理好了,開始了祭拜,先是大哥,二哥祭拜,接着是我,後面就是晚輩們,一個接一個,一大堆人,場面十分熱鬧。父親生前最愛熱鬧了,這下,地下的父親,不知道能看到否,鞭炮聲響起,我在心裏説,父親,該吵醒你了吧,你都睡了一年了,我們又來看你了,你應該早就起來了啊,生前,不管我們兄弟哪個,只要從外面回來,你都老遠地就去迎接的,如今,我們兄弟帶着兒女都來看你了,一年又一年,怎麼就不見説話呢,難道你真的睡着了。紙錢燃起熊熊大火,我彷彿看到父親歡快 的笑臉,往事歷歷在目。

記得,小時候,也是清明節,常常跟着父親來祭拜父親的父親,也是這樣的熊熊大火,火堆旁,父親在念叨着,不清楚父親在説什麼。只聽到保佑保佑的。後來才明白,清明祭祖,祈禱祖上能保佑子孫, 升官發財,萬事如意等等,而我呢,蹲在火堆旁,什麼也不要説,不是我不需要保佑,不是我不相信保佑,而是我實在不想麻煩父親,不想讓父親再為我們的事而操心,因為父親生前已經操心太多,我們向父親索取太多,如今,父親好不容易躺下,好不容易安寧休息了,我實在不忍心再打擾父親,再麻煩父親。所以我只能靜靜地蹲在火堆旁,默默地陪着父親。

火焰漸漸變弱,慢慢地熄滅了,我想,父親又累了吧,父親又想休息了,我默默地再叩三個頭,悄悄地離去,是因為我不想驚醒父親的沉睡。

安息吧,我敬愛的父親,我思念的父親

走下山來,我才發現,我的衣襟已經全濕了,我不知道是淚水還是汗水, 我是男兒,輕易不流淚,可是一想到父親,我眼淚就忍不住出來了,尤其是父親的生日,忌日,和清明。我思念父親,萬語千言無從説起,唯有淚水,才能發泄我思念之痛,可是再多的淚水,也喚不回我的父親,我只能在心裏説,如果有來生,我還要做你的兒子,我要好好孝敬你。

父親,你聽見了嗎?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在,牧童遙指杏花村。”這短短的幾句膾炙人口的詩道出了清明時節的天氣,也道出了人們悲慼的心情。儘管天氣不好,但春天這特有的讓人萌動的季節,總讓人抑制不住有親近大自然、擁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衝動。就在這衝動的驅使下,與朋友一家商量來商量去,最終決定不管颳風下雨、哪怕下鐵都要組織家裏的成員們出去踏一回青,把春天的氣息帶回家,放鬆一下因懷念親人而日益沉重的心。

出去踏青的事情定下來後,圍繞着踏青地點的選擇又各持己見了一番,憑着我的三寸不爛之舌、憑着我十多年前對九峯山的印象,最終大家尊重了我的建議——向金華的九峯山進發。據資料記載九峯山因層巒疊嶂,奇峯挺九,故名九峯。古稱婦人巖,又稱龍邱山,芙蓉山。為丹霞地貌結構,峯石林立,山水相依。坐落在湯溪鎮境內,距金華市區28公里,屬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區。

我們一行7人(5大2小)在先生方向盤的轉動中、在一路的嬉笑打罵中經過40多分鐘的行程,抵達了目的地——九峯山。一進入景區,清新的山風挾着點潮潮的感覺迎面吹來,路邊的山坡上種滿了楊梅樹,楊梅樹上都已經開滿了星星點點的小花,那小花太嬌羞了以至於你不走到樹邊,根本無法感覺到她的怒放。就在我們大人還在研究楊梅小花的時候兩個孩子早就撒開腳丫子跑上了那入口處長長的坡,到了山腳下那相對開闊的休閒勝地。還沒等我們走到那,兒子和朋友小孩的歡快叫聲已經從那鞦韆上載過來,歡聲笑語如那綿綿的細雨隨風飄灑進我們的耳膜了,強烈的刺激着我們加快步伐融入到那嬉鬧的人羣。我們這些大人也不閒着,鞦韆、蹺蹺板、平衡木一個項目也不拉下,好好的熱了一回身,過了一把癮。

當汗水在不知不覺中濕了衣裳時,我們大傢伙意識到了該留點精力爬山越嶺欣賞大自然風光啊,帶着眷戀的步伐,我們開始了登山。山上的台階都修得非常齊整,台階邊上就是那觸手可及的蒼翠的毛竹,筍芽兒在自由的生長着,甚至連修得齊整的台階上也不放過生長機會,破石而出。讓我不得不感歎“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的頑強、感歎於生命萌動的美好……風一吹過,竹林里居然傳來陣陣的“呼呼”風嘯聲,原本還是冷着臉的老天在山風的呼嘯聲中,居然透出了幾縷陽光。透過竹林的陽光灑下了一地的斑駁,因了這忽現的陽光,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漾滿了笑容,不知不覺中就已經來到了九峯禪寺。寺依山而建,歷史悠久,最吸引我眼球的就是寺前有珠簾從達摩峯頂紛紛揚揚散落,“一泉飛自半山間,如瀉珠鞏見雨天;不比轟雷強作勢,晴春灑漫裊蒼煙。”一見這猶如天上飛降而至的水,朋友的母親直呼是“聖水”,遍尋礦泉水瓶取之,準備帶仙水回人間。

過了禪寺,經過一翻攀登就到了九峯的最高峯達摩峯,站在峯頂極目遠眺,其餘八峯齊聳立,壁立千仞、各展雄偉。遠處阡陌縱橫的長田,星羅棋佈的湖水,炊煙裊裊的村莊房舍盡收眼底,好一派雄奇偉峻、寬曠絕奇的景色。我們在山頂上忘情的高聲呼喊着,盡情的宣泄着,欣賞自己的聲音在山谷中迴盪,在那一刻快樂如風相隨。站在那高高的山頂,目光所及之處都是春的旖旎,那點綴在青山綠樹中的映山紅,我想應該是春姑娘派來的天使吧,要不然那麼巍峨、崢嶸的山怎麼會因了她而變得那麼嬌俏了呢?

人們都説山如果沒有了水,就少了一份靈動,那麼這樣一個絕佳勝處怎麼可以沒有水呢?那幽靜如精靈般的水又會在哪呢?是不是那絕美處必定要歷經一翻驚險才能享受呢?抱着這樣的一個謎團,我們開始踏上了九峯山的棧道。棧道修在山脖子間,彎彎曲曲的,異常兇險,僅容一人通過。如果沒有護欄,我這個恐高症者是萬萬不敢過的,因為俯首就是懸崖峭壁,萬丈深淵。這棧道從達摩峯上眺望就像一條細緻的圍巾牽住了峯與峯之間的情。兒子到了這裏,原本已經疲倦的他一下子來了精神,直喊夠驚險、夠刺激、夠過癮……當走完棧道時,手心已經被緊張的汗水所包圍了。終於看到了刻在石壁上的旅遊介紹,繼續向前就可以到達龍潭了,這是古代陶淵明攜家人隱居過的地方。終於可以看到水了!龍潭總共分為三個,3個龍潭串在一個峽谷之中,潭水碧綠、清澈見底、潭底那幾棵隨波搖動的水草清晰可見。微風吹過之處,泛起陣陣漣漪,波光粼粼,飄葉入水,猶如大海載舟。真是一個人間仙地,潭水之靜,讓我這充滿人間恩怨情仇的心,片刻間土崩瓦解。想象着潭之“晝與青山花鳥為朋,夜與皓月繁星為友”的超凡脱俗。在這空朦的山谷中,心就象那花瓣遇到了雨滴完全變得晶亮起來。

風景的跌宕起伏、興奮了大家的心,就在這心情的波盪起伏中,就在這一路汗水一路歡聲笑語中、一個難忘的清明踏青之旅劃上了句號。

清明節的作文1500字 篇7

清明節前夕,我回了趟鄉下老家。祭奠父親去世38週年。

鄉下的空氣實在是新鮮。踏進即將離別40年的故土總有一種依舊的感覺。雖然這裏衣帽換新顏,高樓林立,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兒時的村莊、兒時的故土還在,自然有一種迴歸故里的主人翁思想,下車走進綠油油的麥地,路邊的油菜花送來陣陣撲鼻的香氣,頓覺神清氣爽,這和城裏的鋼筋混凝土、渾濁的霧霾天空相比,簡直就是一片淨土,藍藍的天,白白的雲,花紅柳綠的大地,讓人陶醉、讓人羨慕,讓人嫉妒。置身在這綠色的原野裏,放飛的思緒在腦海裏盤旋,兒時的記憶在眼前展現,捧一把泥土,掐一朵鮮花,聞得正香,被來接我們的二弟打斷了思緒。“大哥,快走吧!母親還在家等你呢?”

這個清明節我們回去的特別早,清晨6點從阜陽出發,9點多趕到家,鄉下還正在吃早飯,拜見母親大人,和家人寒暄一時,便提着草紙鞭炮去給已故的家人上墳,母親不時的嘮叨着:“元寶、大錢、上百的多帶點,別讓你爸在那邊受苦,告訴他,現在政策好,鄉下可富了,我還想活幾年,享享清福才去見他。”説着母親哈哈地笑了。

清明的天氣真好,陽春三月桃紅柳綠,微風吹來,麥浪起伏,碧波盪漾,鳥語花香,真是世外桃源,我們邊走邊欣賞着這無與倫比的的春景,無意間,抬頭望,遍地是煙火,鞭炮聲不絕於耳,清明祭奠的人們拖拖不斷,道路旁停了好多私家車,城裏人、鄉下人都往墓地走,由於家鄉地處礦區,有些地方塌陷了,找不到自家的祖墳,有的就在相應的地方燒點紙錢,表達一下哀思,有的乾脆就在路邊的十字路口燒紙放炮。

我們在父親的墳前跪拜禱告,説些吉祥如意的話,臨走前,告訴父親起來收錢吧!看着一座座新墳,二弟告訴我,這是誰誰,那是誰個,都是我熟悉的面孔,兒時的玩伴,不覺心裏一陣心酸,我也是奔六的人了……。説話間回到老屋,本打算吃過中午飯回阜,母親説啥不讓走,大老遠的難得回來一趟,便留下來了。

一陣陣動人心絃的嗩吶聲驚動了我,“這是誰家娶媳婦。”我問二弟,“前莊的二大娘去世了,我剛燒過紙回來。”“是八毛的母親嗎?”二弟點點頭,那我更要去了,八毛是我小時候的最好的玩伴,八毛家是大户,弟兄八個,姊妹十個,八毛在男孩中最小,排行老八,一家人行善積德,從不欺負弱小,我們家在鄉下單門獨户,要不是八毛家的保護,常挨打受罵,二大娘對我有恩,一次放學回家路過他家門口,我肚子疼得直叫喊,要不是他喊人把我拉到公社衞生院,掛急診,闌尾炎肯定要切除。我拿了幾刀紙,一掛鞭炮,孝子賢孫迎了過來,靈堂內二大娘面帶笑容,是那樣的從容安靜。二大娘熬得值,子子孫孫上百號人,是個大家族。靈堂外打牌的打牌,玩的玩,説笑的説笑,好像沒事似的,哭喪的是個女的,二弟告訴我,是請的,一天200塊錢,女的可真能哭,一會是男腔,一會是女腔,一會是娃腔,旁邊的高音喇叭播放着哭喪的音樂,很有節奏感,聲聲訴,聲聲淚,哭的人心酸落淚,悽楚悲涼,此情此景,我也不自覺地灑下了淚水,可我真的不理解,為啥一大家子沒有悲傷,知客告訴我説是老傷變喜。二大娘活到102歲,無疾而終,沒有受罪,沒有痛苦,確實值得慶賀。

一聲聲嗩吶動人心絃,三拜九扣行禮之後,我要走,八毛説啥也不讓我走,説晚上要耍獅子舞,我的臉一下子拉了下來:“你們咋能這樣奢侈,這樣悲中取樂辦喪事呢?。”八毛説:“你放心,我們絕不會違背中央的八項規定,孬好我也是村幹部,母親生前最愛熱鬧,特別最喜歡龍燈獅子舞,正好這時家裏人到齊了,我們一家就夠手,玩起來不發錢不費勁。

華燈初上,嗩吶聲、鞭炮聲、鑼鼓聲混雜在一齊,引來四鄰八鄉看熱鬧的人。雄獅一聲吼,一抖舞毛,上場,那動作,那氣勢。真似一頭剛睡醒的獅王,傲慢地在自己的領地上巡視。一條條長板壘疊起來,雄獅或挑或躍、上下起舞,或撲咬、或站立、或搖頭擺尾、動作嫻熟驚險,表情神似誇張,迎來陣陣喝彩聲。此時,鑼鼓齊鳴,方桌上的獅子野性十足,,伴隨着狂如暴雨的鼓點,一雄一雌的兩頭獅子攪咬在一起,頭尾呼應,高高立起,歡呼雀躍,難捨難分,是親是愛,是比武,是玩耍,不分高低,不分上下。

獅子望月,不知是誰高呼一聲,隨着一片熱烈的掌聲,又一次高潮迭起,壯觀的場面,壯觀的結局,使人從悲哀中解脱出來。去掉獅帽,八毛露出嘴臉,衝我笑笑,50多歲的人了,真行,我豎起大拇指誇讚。

清風明月,又一次勾起我的回憶和思念。年年的清明歲月,年年的紙飛花開,悲哀、躊躇放不下感恩的情懷;留戀、哭啼、嚎叫擋不住前進的時空;躺下去的也許沉浸在夢裏,站着的更應堅強的面對生活;清明的黃昏總有孤單的飛燕,清明歲月放飛生命向上的風箏,來來去去,生生死死,這自然規律,誰能抵擋,想想這個清明節是悲是喜,我真的不知道…..。

標籤: 清明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yiqianwubai/zpz8n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