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1500字作文 >

關於春節的作文1500字5篇

關於春節的作文1500字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的作文1500字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春節的作文1500字5篇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在我們湖北潛江,春節和各地區過的一樣,習俗也差不多。我們一般在老家過春節。面是我們的春節大約在立冬之後的臘月就開始了……

立冬之後,我們就要開始準備過年的用品了,也就是準備“年貨”,這可要大費些時間,有很多東西都要提前準備好,要“動用”全家成員,老人去菜場買醃製臘製品的材料,菜場被擠的水泄不通。家裏到處都是蒸鍋、碗、壇、罐等等一大堆的“雜物”,因為我們要做過年的好吃的呀!醃肉、魚、滷菜、打餈粑等。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醃臘製品,不過我不太喜歡鹹的,呵呵!接下來就是我最喜歡的“好玩的自制品”了,我總是幫助她們做這些那些東西:灌香腸,我可喜歡吃了;打餈粑,黏黏的很好玩;炒炒米,浮在碗裏可有趣了,還有打魚糕,做肉圓子,打豆餅等等,在農村,他們還會把自己家的豬、雞殺掉來過年……

在我們這兒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表示就已經進入了過年的時期了。大家也都已經進入了春節的氣氛中,年味兒漸漸變濃了。到了這幾天,街上賣對聯的、賣年畫的滿街都是,來買的人絡繹不絕,廣場兩邊也都紛紛掛滿了燈籠,到處紅紅火火。還必須把年貨準備好:零食、餅乾、水果、糖……都缺一不可呀。因為街上店鋪在正月初一就關門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大掃除,把房子的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讓整個房子煥然一新,準備迎接新的一年。這一天,到處都顯出一派忙碌而歡樂的景象。

而在過春節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除夕。喜歡它那熱鬧、喜慶的景象。每逢春節如期而至,人們都“鬧騰”起來了,年味兒十足。紅紅的春聯載着滿紙的祝福貼上了門框;“倒福”貼上了門板;燈籠也掛在了門前屋檐下;還要去祭祖點燈,鞭炮聲也噼嚦啪啦響個不停……到了這時,就要把之前提前準備好的年菜放入鍋中,做出一盤盤美味可口的團圓飯,團圓菜。一大家子圍坐在大圓桌前,吃着“鋪”滿了一大桌子的團圓飯阿,相互説着祝福的話,敬着酒,桌上的飯菜令人垂涎三尺,色香味美。而小孩子總是耐不住性子,總是先搶着把菜放到碗裏“壘起來”。我們還要和家人們一起一邊看着每年一次的《春節聯歡晚會》一起守歲,為家人保平安。看完春晚就到了零點,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了起來,彷彿也在為人們祝福,大家的臉上都帶着擋不住的興奮,甚至激動,會心的笑容也情不自禁的從人們臉上流露出了……這天晚上必須洗大澡,辭舊迎新,把過去一年的污穢全洗走,要穿上新衣服迎接“年”的到來。還必須燈火通明,不許間斷。

到了正月初一,街上靜的出奇。各個店鋪都關了門,沒有多少人走動,這天是要拜年的。跟着爸媽去同族人那裏去。拜年道喜,每個人都喜氣洋洋的。小孩子們這時候總是最高興的了,只要你的小嘴兒甜一點,向老人們磕頭辭歲,就會得到自己的夢寐以求的壓歲錢,除老人外的長輩也要給小孩子們壓歲錢,小孩子們一拿到渴望已久的壓歲錢就會興奮的笑開了懷,心裏樂滋滋的,不過,最終還是要給爸爸媽媽,拿了回去,説是“保管”,這也是讓小孩子們過會兒癮罷了。還有這天是不能掃地的,不然會把喜氣掃走的,不能洗澡、換衣服。不過到了晚上,大家在一起放鞭炮、放煙花。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色,歡樂極了。正月初二初三亦是如此。正月初二時要給岳父母拜年,一起吃頓飯。正月初三後,就要開始走親訪友了,大家歡聚在一起,好不熱鬧!到了初五、初六時店鋪才陸續開門,就這樣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

元宵節,是春節中的又一個高潮,也是春節的最後一個項目了。花燈展覽,樣式繁多,讓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舞龍舞獅,那一截截一段段的龍、獅,繞來繞去、黃中帶紅、紅中帶綠,又讓人眼花繚亂了;劃彩龍船,一個隊伍又一個隊伍在門前不倦的表演着,也是一種驅除邪氣的習俗;這天兒廣場上到處都能見到煙花的影兒,煙火不斷,那一朵朵沖天綻放的“花朵”,形態各異,五彩繽紛的;放許願燈的人也不少呀!那一個個不同大小,不同色彩的孔明燈都載着相同的新年祝福飛向天空,載着人們美好心願飛天而去,遠遠看去,像滿天的星星,真漂亮啊!……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項目。到處“鬧騰”着,雖然雜音多,但也扼殺不了人們歡騰的氣氛和又一次“出現”的年味兒!既然是元宵節,又怎麼能不吃湯圓呢?一想起那個甜味兒,一個字兒,饞……

元宵節一過,潛江的春節也就正式結束了。人們該幹什麼的都幹什麼去了。一眨眼,時光緩緩流去,春節也又遮上了她的面紗,悄悄地隱去了……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20xx年1月23日0時00分00秒,鐘錶依舊平靜地“嘀嗒”一聲度過了這一秒;而此刻,無論是神州大地還是遠在他鄉的華人都懷着激動與快樂度過了這不平凡的時刻——農曆壬辰龍年新年,20xx年春節。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傳統節日的春節自然有着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奇妙獨特的習俗。而這些歷史、習俗,自然也是每位“龍的傳人”所必須瞭解的。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過去童謠中唱到的“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等繁瑣的準備工作現在看來似乎也已經不怎麼必要了,但至今為止,年 夜 飯、親朋好友相互拜年、分發紅包和放鞭炮等活動依然是“年味兒”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向家人、朋友傳達祝福的重要途徑。

“我們小時候家裏窮,平常也沒什麼好吃的好玩的,一年幾乎就盼着個春節能吃點好的,能有幾毛壓歲錢花就覺得幸福得不得了了,更別提大年三十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時的感覺了!”媽媽笑着對我説。也的確,春節——這一辭舊迎新的時刻——代表着新的開始,承載着新的希望,更包含着無盡的歡樂與幸福,這也許就是人們喜愛並積極傳承春節文化的根本原因吧!

熱情開朗的中國人當然不會只把自己的祝福送給家人,於是,親戚朋友間串門拜訪、互道祝福便應運而生了。每當主人笑臉迎上,每當客人紛紛造訪,我們心中得到的是一份温暖,因為這樣的關懷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拉近了,而這不也正體現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嗎?同時,我也欣喜地發現,今年春節期間,包括我省在內的6個省份實行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費的政策,這一便民措施無疑使得我們外出串門或是旅遊更方便了。而在21世紀的今天,我也越來越多的發現人們逐漸以短信、微博、電子賀卡等方式代替了傳統的登門造訪。這樣與時俱進的轉變自然大有益處:它節約了時間,踐行了低碳,也為好友送上了代表着自己一份心意的祝福,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當然要懷着一份祝福為對方送去關懷,這樣的情誼遠不是隨意抄襲一條拜年短信所能替代的。

下面我想談談現如今過年我們小孩子最期待的了,這無疑便是壓歲錢和放鞭炮。在過年期間,我們會收到“七大姑八大姨”送上的壓歲錢,這自然是很大的一筆“收入”了。於是乎,如何合理使用這些錢變成了至關重要的一個“大”問題。在此,我想向關心我們的家長們提個小建議:把壓歲錢大膽地交給孩子們使用。我想,我們有必要學會合理分配自己的錢財,學會自己管理我們的收入,這樣的做法無疑能為我們積累更多的社會生活經驗,能讓我們學會理財。也希望父母們能夠把自己的理財觀傳授給孩子,讓我們取得大的'進步!

至於放鞭炮,則是一項自古以來就喜慶氣味十足的活動了。而這項活動卻也暗含不少危險:例如,北京市政*煙花辦最新統計顯示,儘管同比均有下降,今年除夕零時至初五晚10時,全市因燃放煙花爆竹仍引發火情170起,受傷194人,其中1人死亡。“假如您家有老人、有小孩、有病人;假如您想做學問、想看電視,放鞭炮對於您來説絕對是場災難。噪音污染、大氣污染、馬路污染、火災、燒傷、浪費等多種危害顯而易見,”一位網友在微博上如實表示。而我認為,放鞭炮同很多事物一樣,如同一把雙刃劍——它本身是沒有任何錯誤的,只要我們注意安全,注意自己燃放鞭炮的時間、地點和方式,鞭炮所帶來的這些那些的煩惱自然也都是不難避免的了。

春節是令所有華人一同歡樂的時刻,但不容我們忽視的是,在我們盡享全家團圓的樂趣時,卻有着一羣人。他們因為工作原因,為了讓我們過好春節,無法與家人團聚,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在今年除夕夜的晚上,我便偶然遇到了這樣的一位人。除夕的夜晚依舊是那麼寒冷,可在那一時刻我卻感受不到寒冷,因為有爸爸媽媽陪在身邊,更有幸福與興奮駐足於心中。在去廣場放鞭炮的路上,我遇到了他,一位再普通不過的小區保安。他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拿着手電筒在巡邏。那一刻,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感動。當我看到他時,心裏有種説不出的滋味。或許在幾千裏外的某個小屋中,他的爸爸媽媽正守在電視機旁,思念他們的兒子。那天晚上,我上前衝他打了個招呼,邀他回我家吃點熱飯,他回絕了……而我知道,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堅守在一線,奮鬥在一線,只為了更多人的幸福。

一年一度的春節假期算是過去了,我們又長大了一歲,又迎來了新的一年。藉着過年的喜慶氣氛還沒有完全過去,我想許下自己的心願:希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也希望所有“龍的傳人”都能夠在新的一年萬事如意、龍馬精神!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過些日子天,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了,關於春節,有許多美好的記憶,每一片記憶,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內心深處閃耀,尤其是每逢春節的時候,過着眼前的節日,腦海中閃過往昔的節日,交織成了美麗的、無窮的節日的韻味。

——春節的燈

春節的燈,最能烘托出節日的氣氛。很小的時候,家裏面還沒有電燈,平日裏點一盞小油燈。春節了,也是點油燈,但與往日的油燈不同,是那種很大的、帶有玻璃燈罩和白玻璃燈傘的能掛起來的油燈,燈上有一個旋鈕可以調節燈的亮度。記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親都早早的把那盞等拿出來,灌滿油,燈罩和燈傘擦的鋥明瓦亮,掛在屋天棚的中間。天一黑,就把燈點亮,調的燈火大大的,照的滿屋通明。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這盞燈都亮起來。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這盞燈是最重要的春節的標誌。

童年的春節,還有一種燈讓人難以忘懷,就是那些現在看來很簡單,當時卻帶來無窮樂趣的燈籠。父親的手很巧,每年的春節前,都要找來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幾支秸杆做成了燈籠的骨架,再用五顏六色的糖紙把四面糊好(這些糖紙都是一年中慢慢攢下來的),就成了一個別致的燈籠。節日裏,天一黑,就和弟妹們每人提着一隻燈籠,出門和鄰居家的孩子們玩兒,那時別人家孩子的燈籠多數是彩紙糊成的,而我們的燈籠用糖紙,即透亮又鮮豔,引得別人好生羨慕。

現在的燈籠多是專業化製作出來的,比起過去的更精緻更漂亮,但感覺卻少了些什麼。

——春節的年畫

春節貼年畫,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童年的春節,幾乎每年都是新糊的牆紙,很多年畫貼在嶄新的牆上,看上去滿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兒女孩兒抱着大魚咧嘴笑,有身着各種各樣衣服的人們在舞蹈,還有帶故事情節的象連環畫那樣的年畫,許多小幅的畫組成了一大幅畫,很喜歡這樣的年畫,不光可以看畫兒,還總是纏着母親給讀那些小幅畫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畫中的人在做什麼。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畫,畫中的小女孩兒梳着兩條黑亮的辮子,穿着花衣裳藍褲子,坐在那裏神情專注的剪着窗花,旁邊一隻小花貓在耍弄着一個毛線團兒。小女孩兒細眉笑眼,臉蛋兒粉裏透紅,翹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畫兒出神,想變成畫中的人,或者是畫中的女孩兒從畫裏面走出來,和自己成為小夥伴。

再大一點兒了,過春節也貼年畫,但都是些樣板戲的劇照,怎麼看也喜歡不起來。

現在在自己的家裏過春節,不再貼年畫,但卻非常想念那個畫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兒。

——春節供奉的家譜

小時候在家過春節,每年供奉家譜是一項重要的儀式。除夕那天,父親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譜請出來,掛在一面牆上,下面擺上供桌。供桌上兩邊各放一個大的蠟燭台,很漂亮的紅蠟燭點燃後,把一面牆都照亮了;中間放上一個香爐,香爐裏面插上香點燃,香煙裊裊升騰起來。蠟燭台和香爐之間擺上裝滿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親做的,有雪白的饅頭,上面用麻果點出紅的花點兒;有切成大片的肉,擺成圖案;有油炸成金黃色的面魚,有染成彩色的寬粉,嫩黃的雞蛋餅……每當母親擺供品的時候,我在旁邊看着出神,想不出這麼多好吃的放在這裏,那些先祖們是如何吃,而且吃過了還看不出變樣。

供奉的家譜是三幅畫兒。中間一大幅,上邊是坐着的兩個人像,一男一女,年長而且很慈祥,下邊是許多站立的人像,各種姿態,空白的地方寫着家族先祖們的名諱;兩邊是條幅,畫有美麗的花卉和裝飾圖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餃子前,伯父就帶領着堂哥們來家裏和父親、弟弟們會合,那時爺爺還在世,由爺爺帶頭一起在家譜前磕頭跪拜。給先祖跪拜磕頭是家裏男人和母親那樣的媳婦們的必修課,而女孩子們是不做的。有時候好奇問大人們,回答説是女孩兒膝下有黃金,不能下跪的,現在想來滿不是那麼回事。

家人們每年的春節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對先祖們的名諱,默默的拜望。對於家裏等女孩子們來説,結婚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按祖上的規矩,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和家譜照面的,所以即使春節回父母家也是過了初三,那時供奉的家譜已經收起。在先祖的眼裏,嫁出的女兒也許真像是潑出的水,不值得眷顧吧。現在的人們不再講究過去的老規矩了,在春節的時候,出嫁的女兒們都可以回家。但許多人還是遵循過去都做法,也許認為先輩們流傳下來的規矩還是很神聖的,不想去破壞吧。

春節的記憶有許多許多,有的年代久遠,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記憶都包含着濃濃的親情,散發着濃郁的節日氣息;一串串記憶,把一個個閃光的片斷穿起,匯成美麗的生活畫卷。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4

年三十和母親通話,電話裏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孩子的歡聲,母親的笑語,年味瞬間穿越而來。母親説:"皓皓(我侄子,7歲。)在院裏放炮,去集市上買年貨,他只選炮,其他啥也不要。於是買了一大堆,就讓他放個夠吧,要不長大了想讓人家放也不放了。"

就是啊,什麼年齡玩什麼,過去了就沒那勁頭了。不過我們小時候可沒這待遇,那時候物質緊缺,放炮也要節約。

記憶最深的是在10歲以前,住大院子、土窯洞時,那些土得掉渣的"年",土牆、土地、木格窗裏傳遞的温度一直保存到現在。

那些年,一過臘八,就開始收拾家了。先是清掃,裏裏外外,角角落落,細掃一遍。然後裱糊,整個窯洞的土牆上裱一層嶄新的報紙,再貼上年畫。最後糊窗,()一般用麻紙。後來就用父親從太原帶回來的工程繪圖紙,白且細膩韌性好,不易被風吹破。糊完窗後貼上五顏六色的窗花,年就來了。

剪窗花是女孩子的遊戲。幾個小夥伴聚在一起,分工合作,批量生產。每人拿一個不同式樣,在油燈上薰出來的模子,墊上幾層五顏六色的紙,線縫固定,照着模子掏下去,一出就是好幾張。

最複雜的款式自然要讓最手巧的姑娘去剪,我的任務通常最簡單,好在沒人嫌棄。剪完之後,自己先挑一個喜歡的顏色留下,其他的分給小夥伴,關係好的,會單獨多送幾張。歡蹦亂跳回家時,手裏攥着的是喜悦,更是温情。那個曾經送我窗花的巧手姑娘,我清楚地記得她的模樣,但名字已然忘記。

關於年畫,印象最深的有三幅。一是兩名女拖拉機手,背景是黃澄澄的麥田,滿面春風,神氣無比。二是天女散花,女神,洋洋灑灑。三是百鳥朝鳳。我盯着這副畫,可以看好久,我數過畫上的鳥,也記得它們每一隻的不同,甚至會在親鄰家看到不同版本的細微之別,但卻不會講出來,算是我在那個年代裏隱祕的娛樂方式。

過年時,家裏偶爾也會添置新物件,有一年母親花了38元"鉅款"買了一隻條几,顏色花樣都別緻得很,可惜後來搬家時被人收走了。

新衣也會添,往往是騎着綠色自行車的郵差送來,父親遠在太原工作,過年常常回不來,但總會寄來東西。打開層層包裹,看着一件件嶄新的衣服,有時還有動物餅乾和飛機餅乾。想象父親買布料時的表情,找人去做的急切,回不了家的無奈,心中便五味雜陳。父親後來退休,便回村裏居住,無事是不去城裏的,這是後話。

臘月二十三,除了吃糖瓜,定要殺雞祭灶。灶台上設起香爐,用黃紙寫上"灶君之神位"及"上天言好事 回宮降吉祥"字樣,祭拜時嘴裏要説"灶神爺上天,只説好,不説歹,金銀財寶多帶來。"這麼隆重的事當然由哥哥來做,我在一旁看着,敬畏又好奇。

備年食是一等一的要事。一般臘月十六七的時候,家家户户就開始準備油炸食物。搓果、油托兒、油糕是必不可少的老三樣。搓果有的地方叫撒子,用一根面搓成一大把下油鍋炸;油托兒和小的油餅相似;油糕是用軟小米混合大棗做成的,不包餡,切成小月牙形直接炸。然後是蒸饅頭及蒸玉米麪的豆包。這些都需要邀請關係好的村鄰來一起做,算是一種儀式,是年終人際關係大總結。被邀者欣然前往,沒被邀者則心生疑慮。

村裏有一户人家,從來不邀請別人,也沒人邀請他們,但書法極好,每逢過年,會給全村人寫對聯,他的後人仍與村鄰格格不入。老人家如今已70大幾,前些天,母親來電話説,他們正在一起打牌,我大為詫異,問原因。母親説,他大病了一場,外出看病回來後,和以前很不相同,話也多了,也願意跟人來往了,大家也樂見其變,一點兒也不生疏,就像他從來沒有離開過。

肉是稀缺的,通常人們都會以今年割了幾斤肉來衡量年食的品質。買來的肥肉先要被榨一次油,油渣渣極香,但也只能有節制地吃幾口。有一年,大舅除了豬肉竟然還買了一隻豬頭,我勇敢地表達了對豬耳朵的饞涎,大舅家雖然人口眾多,但還是專程送了豬耳給我。

最愛吃的是年三十晚上的必備菜——"小炒",用白菜葉子、裏脊肉混合炒成湯菜,清香不膩。母親出生在大户人家,她小時候,她們白家每到年三十晚上就會炒一大盆"小炒",再擺上其餘各種吃食,邀請村裏的老人、當兵及外出歸來的人到家裏做客。

那時候沒有電視機,三十晚上,通常是小炒配上紅果酒,邊吃邊展望美好的願望,直到拿上壓歲錢,基本上就扛不住要睡了。

睡到正香時,會被搖醒,心裏討厭嘴上肢體自然都會反抗。這個節點往往是12點快到了,哥哥不厭其煩,耐心把我和弟弟叫醒。他準備好兩根木棍,讓我們各握一根,棍頭掛一串長鞭,跑過去點着又快速折回,説:"握緊了,不要怕,有我呢~ 好了,就要響了,聽着哦……"

作者介紹 張靜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團體帶領者,太原益爾心理研究所所長,公眾微信平台《靜暉心理》創辦人,致力於探索心靈旅程,激發生命力量。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5

作為一個牛逼而低調、大氣而含蓄的岳陽寧,這句土話你應該曉得:細伢崽盼過年,代寧(大人)望種田。

因為在20年前,那時候小朋友們只有過年滴時候才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還有壓歲錢,平常幾乎沒有新衣服,零食也很難吃到,基本沒有零花錢,所以小朋友都盼望過年。大人們只有種田了才有收入,所以就盼望種田。

當我們漸漸長大,過年似乎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每過一年,心底難免會哀歎:歲月真是把殺豬刀,刀刀催人老!

特別是近幾年,年味越來越淡,我們越來越懷念曾近的過年……

1、殺年豬

過大年,吃字當先。在二十年前的岳陽,殺年豬當然是過大年的重頭戲。那時候在農村,幾乎家家户户要殺年豬。記得鄰居大伯家的豬圈門口有對聯一副,曰:人人要讀書,户户要養豬!那時候的豬肉,沒有瘦肉精,沒有催肥飼料,大都是紅薯蘿蔔大米穀糠喂大的,吃起來就是香!

2、打餈粑

臘月間,家家打餈粑。小夥伴們,説起打餈粑(又稱粑子、叫仔),你是否隱約中透過手機屏幕聞到了一股濃濃的糯米香味?

二十年前的岳陽,一般十幾户人家都共同置辦了一個石槽,也就是打餈粑的工具,岳陽土話叫做“蒂臼”。蒸熟的香噴噴的糯米倒進“蒂臼”,幾個壯年執“粑錘”——也就是茶杯粗的木棍,將糯米飯碾成泥狀。媽媽們將其做成圓圓的粑粑,象徵幸福和團圓。

3、燙粉皮裏

二十年前在岳陽農村過大年,家家户户都會燙綠豆粉皮,剛出爐的熱乎乎的粉皮裏面包上一些大蒜、剁辣椒吃起來格外滴香,一個屋場只要哪家燙了粉皮就會送給左鄰右舍,一起恰,今天你家燙了送給他家吃,明天他家燙了又送給你家吃,O(∩_∩)O哈哈~好一幅和樂的畫面!

餘下大部分粉皮就曬乾之後等正月親戚來滴時候一起享用。也會送一部分給城裏的親戚。

4、乾魚塘

二十年前在岳陽過大年,雞魚肉是餐桌上的主菜。過年前,自然要幹塘抓魚吃。那時候,岳陽似乎還沒有有着柴油味的魚賣。農村幹塘的時候,一般壯實的男人都會下水忙活,婦女們則在岸上幫忙,小孩子們當然少不了湊熱鬧,幾十個人圍着池塘,吆喝聲、笑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幹完魚塘還揀好多蚌殼回來吃蚌肉,那鮮美~~是不是要流口水了?那時候爸爸破蚌殼的時候,小鬼總蹲在旁邊看,心裏是想着會不會出現一顆珍珠?

5、薰臘肉

看着這樣的場景是不是覺得熟悉又陌生?年豬殺完,肉醃好再曬半乾後就開始薰了,小時候老家基本都是這樣的:上面掛着臘肉,下面大人們邊燒柴火邊聊天,每次去了有這樣柴火爐子的親戚家,都要拿幾個紅薯烤來吃!格外香!不過這個對火候掌握要求比較高,一不小心就全部燒焦了。

還記得小鬼小時候家裏的臘肉放在陽台上薰,經常就跟哥哥偷偷拿着小刀割一小坨臘肉下來,用錫紙包着,再用火燒一下,吃起來格外香!現在很難再吃出那種帶着童趣的味道咯!

6、打年貨

那時候打年貨,應該是小朋友們除了收紅包外最開心的事情了!小時候可不像現在這樣,家裏零食不斷,天天跟過年似的。對於那時候,一坨放鹽罐子裏的生薑都能當零食,美美的啃上半天的我們來説,打年貨是一年裏能夠一次性買最多零食的時候了,小吃貨們能不開心嘛!

7、壓歲錢

二十年前的農村小孩,一年到頭難得有多少零花錢。三十夜裏收壓歲錢,那可是一條冠冕堂皇的生財之道。再吝嗇的父母,在這個晚上也得對孩子表示表示。10塊或是50塊,能拿到100塊那得是家境比較富裕的親戚給的!嘿!你可別瞧不起那幾十塊錢,那時候,買本連環畫圖書才幾毛塊把錢。

不過我小時候的壓歲錢也不敢亂花,家裏拮据,知道爸媽掙錢不易,最重要我知道我的壓歲錢最多在我身上放3天就要被爸媽收回去……如果他們心情好或許會給你留個5塊、10塊。

8、拜大年

“嗲嗲,幫恩哪噶拜年哦~”、“伯伯,恭賀(夫)嗯哪噶過噠膩鬧年哦!”。作為80後在農村長大的小夥伴們,應該有過挨家挨户拜年的經歷。

初一一黑早,就開始拜年了,挨家挨户,一家不漏,整個屋場都是孩子們喊拜年滴聲音,我們小時候喊的討包西,遇到有些大人還會捉弄我們,説拜年一定要跪着拜~哈哈,我竟信以為真!

大人們則遲些出門相互拜年,那場面再配上冰雪美景和滿地的炸開的紅鞭炮,過年的氣氛是相當濃厚滴!那時候物資不豐富,拜年可以討得一大袋糖果或是花生非常開心。回家把所有滴收穫往牀上一倒,一樣樣數跟哥哥比看誰的糖果更多!

9、玩獅子

獅子進噠門,恭賀嗯哪噶過噠膩鬧年,北是粑子就是錢!

沒錯,玩獅子的上門拜年來了!從正月初二開始到十二,每天都有玩獅子滴來拜年,還有玩龍滴。舉着燈籠,敲着鑼鼓,先是獅子進堂屋拜年,然後是武術表演,刀槍劍棍,南拳北腿。表演完畢後由一些讀了古書的老者開始“鍛燈”,應該就是説吉利話,開場白我還記得:鼓莫敲啊,鑼暫停啊,幾句粗言表深情……“鍛燈”的每説一句,底下一干人等都高聲應和:是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yiqianwubai/w7z8m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