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1200字作文 >

【精華】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5篇

【精華】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5篇

清明節的作文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寫的《清明》,正如他所説,清明本是個悲傷的日子,因為清明是要祭祀祖先的,難免不會悲傷。可是海安的清明節卻與杜牧所説的截然不同,海安的清明節過的分外熱鬧,因為每年的海安到了這個時候都會舉行大規模的趕集活動。

清明節前夕,四面八方的小販們都會蜂擁而至,不約而同的來到海安,昨天還是冷冷清清的海安,第二天一下子變得人聲鼎沸。就連“丐幫”也耐不住寂寞,派出了自己各型各色的“弟子”,每每到了清明節,來到海安時,你都得注意腳下,因為動不動你就可能會踩到要麼沒手要麼沒腳的“丐幫弟子”,久而久之,這也成為海安趕集中的一道風景。

清明節早晨,我囫圇吞棗地扒了幾口早飯,便迫不及待地拉起外婆和妹妹向海安的方向走去,沒錯,我正是要去趕集!路上,看着大大小小,男女老少的人們不謀而合地向海安湧去,我的心,充滿了對海安清明節的期待,為這無法預知的一切所興奮不已,難以自持。我像一隻出籠的小鳥,興奮地一蹦一跳地向還海安走去……

海安真熱鬧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放眼望去黑壓壓的一片,看不到邊際!人們摩肩擦踵,人頭攢動,就像海里奔騰的浪花般川流不息,又像星空中的點點繁星。大家把衣服袖子舉起來就像五彩的雲。我吃力地擠進人流中,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東摸摸,西看看。這裏的東西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繚亂:精緻漂亮,琳琅滿目的小飾品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耀眼的光芒。各種各樣的小吃散發着誘人的氣味,好像在呼喚行人們趕快來買它們。可愛的小動物們賣力地擺動着自己美麗的身姿,吸引人們來觀看。鮮豔的衣服像一面面五顏六色的彩旗,給海安清明節添加了幾抹亮麗……趕集的人三五成羣,談笑聲風,有的人拎着籃子,裏面裝滿了自己的“戰果”;有的人揹着個孩子,井然有序地穿梭在人山人海中;有的人挎着個包包,不過基本都是女學生,她們邊走邊吃着手中各種各樣的小吃,有説有笑地大步走着,她們所走過的地方洋溢着青春的味道。小販的呦呵聲,人們討價還價的聲音,擴音機的樂曲聲,大家的歡笑聲,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匯成一曲有聲有色的樂譜……

我拉着妹妹,那邊看看,這裏瞧瞧,這時,一股誘人的香味鑽入我的鼻腔中。我一回頭一看,原來是有人在賣羊肉串啊!只見那些人穿着奇形怪狀的新疆服飾,隨着震天動地的音樂聲,忘我地扭動着身子,翻動着羊肉串。看着那美味的羊肉串,我嚥了咽口水,肚子裏的饞蟲早就被勾出來了,我不由自主地走了過去,掏出錢,遞給老闆,吞吞口水説道:“老闆,來十串羊肉串。”“好嘞!”老闆熟練地拿起十串還是生的的羊肉串,不慌不忙地把那起十串羊肉串放在閃着紅光,發出“劈里啪啦”的響聲的碳爐上烤。老闆不停地翻動着那十串羊肉,我的目光也片刻不離地吸在他手中羊肉串中,烤到一半的時候,我已經口水直流,再看看旁邊的人,呵!也好不到哪裏去,一個個如狼般地盯着老闆手中的羊肉串,恨不得立刻撲上去大吃特吃。老闆用刷子沾了一點羊油,均勻地在羊肉串上上上下來回地刷個不停。看見來油亮亮的。然後他又捏點孜然粉、辣椒麪、鹽撒在上面,又翻了幾下,便大功告成了。

見羊肉串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接過羊肉串,一串串羊肉上還滴着搖搖欲墜的羊油,金燦燦的羊肉串通體透亮,紅紅的羊肉烤過以後又焦又亮,在陽光下一閃一閃的,讓人看了就胃口大開,垂涎三尺。我趕緊塞了一串進了嘴裏,輕輕咬上一口,“滋!”油汁從羊肉裏擠出來,從舌尖流到喉嚨裏,讓人慾罷不能。羊肉烤的又焦又嫩、又軟又膩,卻膩而乾爽。羊肉伴隨着它與其身俱來的羶味,在味覺與嗅覺的雙重衝擊下,我忍不住吃了一串又一串……

吃完羊肉串,我又拉着妹妹玩了起來,不知不覺中,時間飛快流逝,我們該回家了,我戀戀不捨地望了一眼海安依舊熱鬧非凡的場景,不禁盜用了灰太狼的台詞:“明年清明節,我一定會回來的!”

清明節的作文篇2

野草默默地泣着淚,山風撕卷着酷冬沒有摧落的殘葉,山野外不時傳來一陣鞭炮的響聲,四處平常都掩沒在荒草叢中的墳塋,也因了墳飄的舞動而昭示着它的存在。

哦,清明瞭,人們都在忙着祭墳懷祖了。我獨自在山路上漫無目的地走着。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出來走,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要走到哪裏去。身在異鄉,遠離家園,逢年過節的那孤獨真是莫可名狀。今天一大早,總覺得心裏憋悶得慌,便不自主地走上山來。

密密的細雨交織成一張死寂的網,網住了遠山遙村,也網住了我的眼睛,網住了我的思緒和記憶。幾百裏之外老屋後那一片松林中祖母的孤墳,此刻似乎也模糊了。曾幾何時,墳邊有幾顆樹,墳頭有幾株草都是那麼清晰可數的。我才意識到,我真的好久好久沒回老家了。

我怕見行人!我避開了行人,專揀那僻靜荒蕪小路走,任草樹上的露水滴落在頭上身上。鑽林入草,衣服都要濕透了。突然,眼前出現了一羣野蘑菇,那麼鮮活,那麼新嫩,而且正是祖母和我都特愛吃的奶漿菇!有的正頂着泥土從地地裏鑽出來。

那蘑菇似乎正笑着向我招手!我忙忙地脱下外衣,揀採起蘑菇來。我的思緒不禁又回到了童年。我的童年是在祖母的手中度過的。父輩兄弟三個,我父親是老大。我是孫輩中的老大,又是兒子,祖輩父輩都拿我當珍寶。祖母更是珍愛有加,像是用手捧着我似的,走三步遠也要帶上我。

那時生活困難,祖母便常常領着我上山採蕨折筍,揀蘑菇。我就隨她穿林入蔓,翻山越嶺。困了就在她懷裏睡;累了她就揹着我走。我於是從祖母那兒知道了好多蘑菇的名字:蜂窩菇、九月香、奶漿菌、大腳菇、刷把菌、絲茅草菌……,還知道哪些蘑菇最好吃,哪些有毒,哪兩種蘑菇不能和着煮……老家的幾山幾嶺,哪兒長什麼蘑菇,什麼時候該長什麼蘑菇,我都還記憶猶新。而至今記憶最深的莫過於祖母親手煮出來的蘑菇,特別是春天長的奶漿菇。那湯沾稠稠的,那滋味真讓人垂涎三尺,如今只在夢中偶爾能嚐到。祖母對蘑菇也似乎有特別的`嗜好,蘑菇和着肉煮,她總是專挑蘑菇,卻把肉留給我;而我也總要跟她爭着蘑菇吃。長大了我才真正懂得她愛吃蘑菇的原因。後來生活好了,我發現她對蘑菇仍然是情有獨鍾,只要我一回家,她總要弄幾頓蘑菇讓我解解饞,我也時常陪她上山揀蘑菇。而她自己也從這揀、煮、吃中得到了莫大的享受!

記得那個難忘的秋天,我突然接到家裏的電話,祖母不行了。我風火急急地趕回家中,祖母渴望已久的眼睛終於在看上我一眼後放心地閉上了。後來聽大人説,祖母啞口之前,還唸叨過想吃蘑菇。可那年秋天,老天出奇地幹,山上就是長不出半點蘑菇來。祖母終於還是帶着一份遺憾走了。然而,我卻明白,祖母並非真的想吃蘑菇,而是想看着我吃蘑菇的那個饞樣兒,想品味帶着我一起採蘑菇的那份温馨。不然,她的眼睛何以在見到我後閉得那樣安詳呢?我就是她心底的那株蘑菇!以後的日子,每到清明或是她是忌日,我總也學着人們,給她燒錢化紙,以寄託我的思念。可卻從沒有想到過她想要蘑菇。

今天,也許真是天意,讓我誤打誤闖,遇上這麼一羣我和她都愛吃奶漿菇!我匆匆回到家裏,仔仔細細地挑揀,認認真真地清洗,也按着從祖母那兒學來的方法,把蘑菇烹煮好。然後,盛在缽裏,虔誠地供奉在臨時設立的祖母牌位前。我跪着恭恭敬敬地化錢燒紙,叩頭,舀着蘑菇湯酹向牌位前……

祖母的墳塋也在這酹祀中逐漸清晰起來,我也在心中把一束墳飄插在祖母的墳頭。墳飄在清明的風中搖曵着,傳遞着陰陽兩界的親情。

清明節的作文篇3

陽春三月裏,大地上的野草蓄積了一個冬季的力量,在三月柔柔的春風裏,輕輕地舞蹈着。山中的布穀鳥兒歡聚在一起,一聲陰,一聲陽,似乎在向人們訴説着充滿思念的清明節即將到來。在布穀鳥兒的聲聲呼喚聲裏,我尋根之情、懷念親人之情交織着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我的老家座落在大巴山深處的一個偏遠鄉村,那個村子裏有我的根。我一顆虔誠的心,早已縈繞在那座給我了靈魂的老屋,孤獨的木牆青瓦的老屋在風中顯得有些無奈。老屋後那山坡上的墓碑和祖墳,無時不讓外出的遊子在傳統的節日裏倍加思念。小時候,隔壁八十多歲的劉大爺告訴我,在清明節這天,已逝先人的靈魂會在墓門前等候着子孫們到墳墓前上墳燒香,如果自己子孫沒有來上香,這些靈魂就會闇然神傷地離去時,或許會喃喃自語:唉,我的後人沒有了。劉大爺的話説得有點玄外,但説得沒有錯,前傳後教的鄉間世俗,恐怕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緣由吧。

在清明節前幾天,村裏的大人們就開始了籌劃清明的民俗儀式。長輩們在相互的嘮叨中忙這忙那。那一陣陣匆忙的腳步寫滿了對祖先的思念,長輩們的一切活動都在潛移默化着後生們。祭奠先人用的紙錢是到鄉場上買的有黃色的毛邊紙,再由長輩們在黃色的毛邊紙上打印上一些小孔,説這是給先人們用的錢。如今村裏的人在清明節祭奠祖先再也不用這些比較粗糙的黃色毛邊紙,而是到市場上買現成的冥幣。既不費事還十分美觀,這也讓長眠於地的祖先們好好享受一下潮流與時尚。“祖先們都在天上唸叨了,該去添添土、祭祭墳了。”一天夜裏,春雨拍打芭蕉葉的聲音驚醒了夢中的長輩們,第二天長輩們趕緊把柳枝悄悄插於屋檐和門窗上的,清明粽、清明粑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

清明節這天,一場不大不小的春雨總會濕潤着大地,這真是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句吧,給人無限的傷感。綿綿的細雨打在堅硬的青石板上,無聲無息,情思不斷,“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意境竟然躍然於鄉村院落。長輩們一手提着裝滿了酒、肉、香火與紙錢等祭品的小竹籃,一手牽拉着後生的小手,行進在鄉村纖細的山路上,去向祖先們表達一年一度的思念。鄉村裏的清明祭品遠沒有城裏人的雅緻,時尚的鮮花對於鄉里人來説是難得的奢侈之品,不過鄉里人也時興採摘山中的野花擺放在先人的墳墓前。墳墓上的亂草被後生們打理得十分乾淨,大人們帶領後生娃兒們給墳墓培上幾把新土,擺下幾杯冷酒,點上幾支香燭,燒上一把紙錢,風雨愁人,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清風徐來,仙逝的親人們的面龐在繚繞的青煙中漸漸清晰起來……也許仙逝的祖輩們不再有痛苦與絕望,不再理會今生的塵埃是非。仙逝的祖輩們可以得到永遠的安息,得到生命的另一種昇華。面對墓碑,面對墓碑上的文字,活着的人們會感悟到的是一種緬懷與繼承的重負,感悟到的是生命的短暫和做人的尊嚴與誠信。

此時此刻,鄉村大地上有一種無形的默契,此起彼伏的爆竹聲音,使沉寂了許久的墓場像過年一樣,熱鬧起來了。鄉野裏的油菜花正盛開着,縷縷清風,帶着春天的氣息,裹着油菜花的芳香,讓人們一次次深深地呼吸着,這份清明的春意便浸入身體,溶進血液,盪滌全身。中午時分,鄉村裏清明粑的香氣飄在風裏,那獨一無二的清香,吃起來是情短絲長,把一腔女兒心,男兒情牽牽扯扯到永遠。老家的鄉里人過清明,多了鄉里人的虔誠之心,沒有斷魂,只有內心無盡的思念。

清明節的作文篇4

陽春三月裏,大地上的野草蓄積了一個冬季的力量,在三月柔柔的春風裏,輕輕地舞蹈着。山中的布穀鳥兒歡聚在一起,一聲陰,一聲陽,似乎在向人們訴説着充滿思念的清明節即將到來。在布穀鳥兒的聲聲呼喚聲裏,我尋根之情、懷念親人之情交織着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我的老家座落在大巴山深處的一個偏遠鄉村,那個村子裏有我的根。我一顆虔誠的心,早已縈繞在那座給我了靈魂的老屋,孤獨的木牆青瓦的老屋在風中顯得有些無奈。老屋後那山坡上的墓碑和祖墳,無時不讓外出的遊子在傳統的節日裏倍加思念。小時候,隔壁八十多歲的劉大爺告訴我,在清明節這天,已逝先人的靈魂會在墓門前等候着子孫們到墳墓前上墳燒香,如果自己子孫沒有來上香,這些靈魂就會闇然神傷地離去時,或許會喃喃自語:唉,我的後人沒有了。劉大爺的話説得有點玄外,但説得沒有錯,前傳後教的鄉間世俗,恐怕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緣由吧。

在清明節前幾天,村裏的大人們就開始了籌劃清明的民俗儀式。長輩們在相互的嘮叨中忙這忙那。那一陣陣匆忙的腳步寫滿了對祖先的思念,長輩們的一切活動都在潛移默化着後生們。祭奠先人用的紙錢是到鄉場上買的有黃色的毛邊紙,再由長輩們在黃色的毛邊紙上打印上一些小孔,説這是給先人們用的錢。如今村裏的人在清明節祭奠祖先再也不用這些比較粗糙的黃色毛邊紙,而是到市場上買現成的冥幣。既不費事還十分美觀,這也讓長眠於地的祖先們好好享受一下潮流與時尚。“祖先們都在天上唸叨了,該去添添土、祭祭墳了。”一天夜裏,春雨拍打芭蕉葉的聲音驚醒了夢中的長輩們,第二天長輩們趕緊把柳枝悄悄插於屋檐和門窗上的,清明粽、清明粑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

清明節這天,一場不大不小的春雨總會濕潤着大地,這真是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句吧,給人無限的傷感。綿綿的細雨打在堅硬的青石板上,無聲無息,情思不斷,“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意境竟然躍然於鄉村院落。長輩們一手提着裝滿了酒、肉、香火與紙錢等祭品的小竹籃,一手牽拉着後生的小手,行進在鄉村纖細的山路上,去向祖先們表達一年一度的思念。鄉村裏的清明祭品遠沒有城裏人的雅緻,時尚的鮮花對於鄉里人來説是難得的奢侈之品,不過鄉里人也時興採摘山中的野花擺放在先人的墳墓前。墳墓上的亂草被後生們打理得十分乾淨,大人們帶領後生娃兒們給墳墓培上幾把新土,擺下幾杯冷酒,點上幾支香燭,燒上一把紙錢,風雨愁人,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清風徐來,仙逝的親人們的面龐在繚繞的青煙中漸漸清晰起來……也許仙逝的祖輩們不再有痛苦與絕望,不再理會今生的塵埃是非。仙逝的祖輩們可以得到永遠的安息,得到生命的另一種昇華。面對墓碑,面對墓碑上的文字,活着的人們會感悟到的是一種緬懷與繼承的重負,感悟到的是生命的短暫和做人的尊嚴與誠信。

此時此刻,鄉村大地上有一種無形的默契,此起彼伏的爆竹聲音,使沉寂了許久的墓場像過年一樣,熱鬧起來了。鄉野裏的油菜花正盛開着,縷縷清風,帶着春天的氣息,裹着油菜花的芳香,讓人們一次次深深地呼吸着,這份清明的春意便浸入身體,溶進血液,盪滌全身。中午時分,鄉村裏清明粑的香氣飄在風裏,那獨一無二的清香,吃起來是情短絲長,把一腔女兒心,男兒情牽牽扯扯到永遠。老家的鄉里人過清明,多了鄉里人的虔誠之心,沒有斷魂,只有內心無盡的思念。

清明節的作文篇5

清明時節,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在這個草長鶯飛、生機勃勃的季節,總有一種思緒在湧動,那就是——思念。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清明,是祭祀祖先、懷念先人的時節。借一縷春風,送去你、我、他對逝去親人的深深懷念之情。我和爸爸媽媽為外公掃墓時,想起了外公。外公比較矮,但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一頭烏黑的頭髮,走路總是昂首挺胸,顯得有風度。外公還有一雙長壽眉,鄰居們都説他可以長命百歲。誰知歲月不饒人,外公因中風而到了另一個世界。

兒時,外公帶我盡情地玩耍。春天,他帶着我在開滿野花的田地裏奔跑,摘酸酸甜甜的草莓給我吃;夏天,他帶我去鄰居家的田地裏,問鄰居拿幾個又大又胖的香瓜,黃燦燦的,讓我垂涎三尺;秋天,他爬到樹上為我捉全身碧綠的金龜子,即使被抓得手心生疼也不放手;冬天,他帶我在雪地裏嬉戲,留下一串串清脆的笑聲,留下一串串奔跑的腳印。他的善良和風趣使他和鄉鄰們相處和睦。夏夜的晚上,我們都喜歡圍着他,聽他講故事。大樹下、石橋邊、田畔上,處處有他的身影,一把大蒲扇,一碗淡茶,伴着外公嘹亮的嗓音和爽朗的笑聲,這都讓人倍感舒適。

記得有一次,外婆煮了點花生和毛豆,買了些豬頭肉之類的,準備給外公當下酒菜。但饞嘴的我和表哥表姐可不放過這個大好機會,簇擁着外公,討些吃食,甚至動手去搶,外公也不惱火。下酒菜被我們搶光了,外公只得喝點大舅媽買的茶。他喝茶之前先用鼻子聞一聞以後,才輕輕地喝上一口,眯起着眼睛,一邊細細的品賞着茶味的清香,一邊似乎在悄然的體會百味人生······他還哼哼所謂的民謠和小曲,卻總是跑調。哈哈!

外公有許多愛好,最喜歡的非屬釣魚了。我打開他的釣魚包一看,哇!釣魚用具應有盡有。一把橘色的中號摺疊遮陽傘靜靜地躺在裏邊,外公説之所以用橘色既引人注意,是因為能保證自身安全;外公的魚竿也有四五根,材質也不同,有碳素的,有鋁合金的,用它們來釣不同環境、不同深度、不同重量、不同種類的魚;包裏還有各種各樣的魚線,型號不一的魚鈎,五顏六色的魚漂,真是琳琅滿目,我忍不住摸摸這個,摳摳那個,外公在一旁不停地叮囑我,小心不要把他的東西弄壞弄亂,看着外公那“小氣”的樣子,我也只好忍“痛”收手。他的釣魚裝備自是令同行們望塵莫及,而他自制魚食、自綁魚鈎,更是令魚友們對他刮目相看。每次釣魚前,外公都要先綁好三十個魚鈎備用,按照魚鈎的大小順序,整整齊齊地擺放在魚線板上。別看外公年紀大,可綁起魚鈎來可是動作嫻熟。只見他戴上老花鏡,魚線在手裏上下翻飛,左右交替,一會兒纏,一會兒拉,一會兒掏,一會兒系,看得我眼花繚亂!外公像變魔術似的,沒多大功夫就綁好了這三十個魚鈎。連我也自歎不如啊!外公自制的魚食兒對他來説更是如虎添翼,每次出釣都是滿載而歸。外公把魚拿回家收拾乾淨後,便炸成色澤金黃、外焦裏嫩的小魚。聞一聞,愛的味道撲鼻而來;嘗一嘗,愛的味道潤入心間。

外公,又是一年清明節,我想你!你的可愛可敬,讓我再一次懷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yiqianerbai/ej4k9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