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3000字作文 >

形勢與政策論文:“一帶一路”戰略和建設重點

形勢與政策論文:“一帶一路”戰略和建設重點

“一帶一路”戰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形勢與政策論文:“一帶一路”戰略和建設重點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形勢與政策論文:“一帶一路”戰略和建設重點

摘要:“一帶一路”是黨中央總攬全局做出的重大決策,共建“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正式發佈,獲得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響應。宣講“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重要進展和路線圖。“一帶一路”的立體佈局日趨清晰,同沿線國家發展規劃的對接不斷取得進展,特別是我國分別同俄羅斯、歐洲簽署了發展規劃對接的聯合聲明,使“一帶一路”倡議在這兩個方向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一帶一路”也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於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台。“一帶一路”戰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作為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福建自貿區應抓住機遇,進一步深化與東盟在各個層面的經濟合作。

關鍵詞:“一帶一路”;建設重點。

一、“一帶一路”概念由來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時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同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中國願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歐洲時表示,要把中歐合作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等重大洲際合作倡議結合起來,以構建亞歐大市場為目標,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2014年5月21日,習近平在亞信峯會上做主旨發言時指出:中國將同各國一道,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儘早啟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更加深入參與區域合作進程,推動亞洲發展和安全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2014年11月8日舉行的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互聯互通相融相近、相輔相成。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那麼互聯互通就是兩隻翅膀的血脈經絡。

二、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這一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台,能夠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

1、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我們亟需資本、技術和管理模式。因此,當初的對外開放主要是以引進外資、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為主。有數據顯示,1979至2012年,中國共引進外商投資項目763278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到12761.08億美元。不可否認,這些外資企業和外國資本對於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管理的現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説,這是一次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性產業大轉移。而今,儘管國內仍然需要大規模有效投資和技術改造升級,但我們已經具備了要素輸出的能力。據統計,2014年末,中國對外投資已經突破了千億美元,已經成為資本淨輸出國。“一帶一路”建設恰好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新趨勢。“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2、順應了中國與其他經濟合作國家結構轉變的需要

中國早期的對外開放可以説主要針對的是發達國家和地區。而今,中國的.經濟面臨着全面轉型升級的重任。長期建設形成的一些產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許多處於發展中的國家卻面臨着當初中國同樣的難題。因此,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比如道路、橋樑、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發展一些產業比如紡織服裝、家電、甚至汽車製造、鋼鐵、電力等,提高他們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生產能力,就順應了中國產業技術升級的需要。[1]

3、推動多邊合作

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中日韓自貿區等國際合作的整合升級,也是我國發揮地緣政治優勢,推進多邊跨境貿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各種機遇

1、產業創新帶來的機遇。

產業創新涉及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等帶來的紅利。隨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的一些優質過剩產業將會轉移到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因為市場供求變化,一些過剩的產業,也許在其他國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國內,因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產業、產品失去了價格競爭力,也許在其他國家,較低的要素成本會使這些產業重現生機。在國內,因為產品出口一些發達國家受限而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也許在其他國家就能繞開這些壁壘,等等。此外,由於產業轉移引致的產業轉型升級更是機遇無限,比如技術改造、研發投入、品牌樹造等等都會給投資者帶來無限機遇。

2、金融創新帶來的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流,巨量的資金需求只能通過金融創新來解決。我們已經發起設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但這也只能解決部分資金問題,沿“帶”沿“路”國家和地區一定會進行各種金融創新,包括髮行各種類型的證券、設立各種類型的基金和創新金融機制等等,這其間的紅利和機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3、區域創新帶來的機遇

“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一個國際性區域經濟的範疇,隨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必將引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創新,這包括區域發展模式、區域產業戰略選擇、區域經濟的技術路徑、區域間的合作方式等等,這其間的每個創新都藴涵着無限的機遇。

四、結語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有機遇也充滿了挑戰,需要我們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並未雨綢繆。首先,自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最初的投資大多集中於一些全球貧窮國家的資源開採項目上。近年來,隨着國內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了外資流入,對外投資也被引導到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中的更為引人矚目的項目上。五六年前,中國“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圍繞着大宗商品,現在開始在一些實行競標機制的國家承建基礎設施項目。我們知道沿“帶”沿“路”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是比較願意接受我們的投資,但由於其中一些國家政局並不是十分穩定,不同黨派之間的理念差別很大,一旦一個黨派下台,就會改變過去的對外政策,這必將給我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帶來巨大風險。因此,我們在具體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時必須對這些國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環境等進行仔細研究,在投資之前做好風險應對的預案,將投資的風險降到最低。其次,“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任何創新其實都會有潛在的風險,尤其以金融為主的虛擬經濟創新藴含的乘數式風險,需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覺。 最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得與國內經濟狀況相適應。我們要看到,中國的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實際上,國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很大空間,大有可為。如果我們不顧及國內的這些實際需求而一味向國外投資和轉移產業,有可能會產生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和產業的“空洞化”。對此我們要提高警惕。

參考文獻:

[1] 劇錦文 經濟日報[N]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5/4/2 第13版

[2] 王義桅 “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M] 人民出版社2015

[3] 馮並著 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邏輯[M] 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sanqianzi/w0qy7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