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風俗

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風俗

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風俗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那麼你知道新年有什麼風俗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風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年初一的風俗

1、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放三枚叫“連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祿壽禧”;放五枚叫“五福臨門”;放六枚叫“六六大順”……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人人見面互道一聲“新年好”,這新的一年也就開始了。

2、拜神

同時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廟裏燒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順利平安。正月初一這天,廣州街坊會凌晨祭祖拜神,起牀焚香、放炮仗,意為“搶春”。海口人初一拜神祭祖也是很有講究的,先擺好酒和茶,事先要準備好雞、雞血、魷魚、豬肉等食物,雞血要擺放在雞身上。給祖先像上三炷香後就可以開始祭祖了。祭祖完後,紅紅火火新的一年就開始了。

3、吃齋

吃過了年三十的大魚大肉後,初一當天第一頓飯,全家人卻要吃素食。“齋”與“災”同音,而吃齋也意味着“吃災”,將新的一年中的各種災難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初一午飯吃齋,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煮一鍋“羅漢齋”,寓意這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天吃完,往後就可大魚大肉,祈求來年順利,所以有“年初一吃齋,勝過吃一年齋”的説法。

4、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緻。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

5、吃年糕

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國人的傳統,寓意着“節節高”。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6、吃餃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7、吃湯圓

大年初一的早餐湯圓一定更具特殊意義,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大年初一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因為在家鄉話中,常常將“闖禍”稱為“闖了‘湯圓’子”。

8、吃麪條

長面,也叫長壽麪,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麪,寓意“年年長久”,預祝着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着這樣的風俗。

9、喝“元寶茶”

浙江紹興人有大年初一上茶樓喝“元寶茶”的習俗。所謂“元寶茶”,一方面是這裏用的'茶葉比往常提高一個檔次,並且在家裏的茶缸中添加一顆“金橘”或“青橄欖”來指代“元寶”,象徵新年“元寶進門,發財致富。”二是因為茶缸上貼有一隻紅紙剪出的“元寶”,大致意思也不外乎“招財進寶”。

10、喝雞湯

大年初一喝雞湯,象徵“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

11、拜年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拜年。

12、佔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佔本年年成。其説始於漢東方朔的《歲佔》,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佔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13、給壓歲錢

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着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於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説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於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並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後來也稱為“守歲”、“壓歲”。

14、不殺生,不掃除

每逢過年,都有很多約定俗成的習慣要遵守,俗稱年禁。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們往往將它看作是新一年運程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比如大年初一這天忌殺生,因為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新年裏也不可以打碎傢俱,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説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大年初二的風俗

1、迎婿日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着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

不但如此,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大年初一為四時之始,人們以早為貴,早有所成,一切佔先。人們早起後,早鳴鞭炮,早開福門,早迎財喜神,早出門叩節拜年。過了“四始”日,人們就不再講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的説話。

大年初二回孃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敍敍舊、話話家常。

2、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關於財神是誰説法不統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1、趙公明:因張天師曾命其守玄壇,故又名趙玄壇。此人來源於《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此説來源於《三教搜神大全》,聖號全稱為:"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師"。

2、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不偏倚,後世人奉為財神,此事載於《史記殷本記》。

3、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後來經商發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後人奉為財神。

4、關羽:三國中的關羽是個"全能"人物,最重義氣,後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

大年初三的風俗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説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1、民間傳説

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至於“老鼠娶親”故事的來源,可能是因為從過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陣了,若不早些休息,恐會體力不繼,無法辦完其它的事;至於過年謠中説: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就是説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連幾天的忙碌,到了初三,總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補補前兩天的睡眠,長保健康。

2、安睡遲起

因為自大年三十除夕夜到初二期間大夥大多都守夜勞累,所以到了初三這天便可以安睡遲起,好好調理調理身體,養足精神,以備新年裏精神抖擻。經歷了除夕和初一的熱鬧不免勞累,所以到了初三這天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須早點熄燈睡覺。

3、小年朝

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4、燒門神紙

古代的人們到了大年初三這天會把過節的松柏枝及所掛的門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過完了馬上要開始經營生意了。所以有句俗諺説“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5、豬日

農曆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

漢族民間傳説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因此人們習慣在這一天裏不殺豬,如果當日天氣好,則當年的豬會長得膘肥體壯,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

大年初四的風俗

1、“迎灶神送火神”。

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説,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

2、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後來演變成接五路財神。

舊時商家春節休假後,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點,接五路儀式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直到晚上九、十點鐘結束。先是擺案桌,一般用兩張八仙桌拼起來即可。頭桌是果品,寓意財路廣闊,生活甜蜜;二桌是糕點,寓意高升、常青;三桌為正席,供元寶湯等。半桌是飯、面、菜,一碗路頭飯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內插一株千年紅,寓意興沖沖、年年紅。第三桌上的酒菜須等接上五路財神後方可奉上。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的一年裏大發大富。

接五路須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後,主人和夥計依次向財神禮拜,拜後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儀式才算是結束了。

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巡查和誕辰日,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 “接財神”。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户,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的一年裏大發大富。民國時,各商店於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開店門,燈燭輝煌,盛設供壇,接“財神”,並蜂擁去財神廟“換元寶”。

3、全家一起吃折羅。

全家人要在一起吃折羅,打掃年貨,並要到院中準備“扔窮”。

大年初四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備“扔窮”。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請大小夥計,分發紅包。過去北京有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櫃的説官話。”宴會有酒有菜,酒後慣例是吃包子。掌櫃這時舉杯祝賀,向大家道“辛苦”,這就叫“官話”。官話講完後包子端上來,掌櫃的親自夾包子,包子放誰碗中,誰就被暗示已被解僱,被辭退之人飯後自動收拾行李告辭,所以這頓便宴俗名叫“吃滾蛋包子”。

4、灶王爺要點查户口

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裏,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大年初五的風俗

一、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二、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

三、大掃除

“破五”早晨進勞苦大眾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這天忌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説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

四、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説,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大年初六的風俗

1、打掃祭廁

在中國過大年的民俗中,過年到初五是不能往外打掃垃圾的,到了初六,家裏就開始大掃除,往外丟垃圾。

因為初六日是廁神紫姑檢查廁所的日子,故此,家家户户都要打掃廁所衞生,可是現在的家庭都講究衞生,圖個乾淨,掃地都用掃地機器人了,再説廁所都是新式的衞浴,收拾廁所,更是無從談起,故此,打掃祭廁的習俗基本已經不存在了。

2、外出遊玩

按照三六九,朝外走”的傳統習俗,大年初六應該去公園,廣場或者是商城等人多的地方,而且在遊玩的時候,還需要將出行、遊玩和回家的路程,設置成一個圓圈,圓圈在國人的思想裏,就有團圓美滿的意思,同時,也預示着在新的一年裏,辦事能夠有始有終,求財能夠全部到手,人們用這個軌跡圈子,希望能夠完美地圈住幸福、美滿和吉祥。

3、搶財神

在初六這一日, 12歲的男孩(預示着六六順),會被打扮成“劉海”的形象上街,他的身後揹着5個用彩紙或者白紙剪成的小人,誰搶到這個小孩身後揹着的小人,就預示着自己搶到了財神,而被搶奪者等於是扔掉了窮神。

4、送窮神

初六這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送窮神。

窮神是誰呢?在民間傳説中,窮神即使上古帝王顓頊之子,他雖然貴為帝王之子,可是天生就是一個窮命,他不僅喜歡吃稀飯,穿破衣,而且早早地在正月的晦日就去世了。人們就約定俗成,在正月初六送窮神。

送窮神需要準備徵性的車船(芭蕉做的船),點明燭,還要給窮神帶上煎餅等乾糧。只有這樣,窮神才會走。

5、最適合乾的事兒就是酒樓飯店開業

初六是馬日。從事酒樓和飯店生意的人,從春節到初五,休息了六日,在初六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開張做生意時,不僅要放鞭炮,而且還要貼紅對聯,上面寫“開市大吉,開張利市”等等的字樣。

可是酒樓飯店開業,也就是隻限於開業,下面兩樁在開業時候,所必須要有的習俗,也已絕跡了。

6、擺桔子

商家為了討一個好口彩,檔口要放一個盆,或者是多個盆,盆中裝滿大橘子,一個是取義紅紅火火的意思,第二個是取義為“吉”多的意思。可是現在這個習俗,基本已經看不到了。

大年初七的風俗

1、攤煎餅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2、吃七寶羹

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説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餘之意。汕頭市區的菜攤,在這一天將7件菜搭配好,論把算錢,不計斤兩,人們樂意接受。農村哪一户欠一兩件菜,在地裏採他人一二株菜湊成七件,沒人説他是賊。

3、戴人勝

人日節時,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貼於屏風等處。

4、贈花勝

人日節,人們製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5、撈魚生

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昇。

6、吃麪條

吃麪條的習俗,寓意着用麪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w8pnk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