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整理的圓的認識説課稿(通用22篇)

整理的圓的認識説課稿(通用22篇)

圓的認識説課稿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圓的認識説課稿(通用2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圓的認識説課稿1

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十單元“圓”第一課時——《圓的認識》。

一、教材解讀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直線圖形的相關知識,以及對圓已有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直線圖形領域過渡到曲線圖形領域,其學習內容和研究問題的方法,都發生了變化。通過對圓的認識,為以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以及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説,由於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他們的形象思維仍佔主要地位,對圓的理性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知識經驗,遵循課程標準的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三、教學目標

四、教學重難點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有機整和,採用動畫演示,情景再現的方式,引領學生探究圓的特徵,突破教學難點運用所學圓的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五、教法、學法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本節課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

六、教學流程及設計理念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幾個教學環節。

一、走進生活,領略圓的美。

課始的引入分為兩個層次:喚醒——展現。首先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見過的圓,喚醒學生的相關生活經驗;再展現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有關圓的畫面,從中尋找圓的同時感受圓的美。

美侖美奐的圖片配以輕柔的音樂,讓學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時,從中發現數學成分——幾何圖形。這樣設計就為學生從認識生活中的物體到認識數學上的幾何圖形,架起了一座橋樑,既突出了幾何建模的過程,又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有效地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二、實際操作,掌握畫法。

學生初次創造圓時,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讓學生直觀感受圓的基本特徵——曲線圖形。這時,引入畫圓工具——圓規,用多媒體展台展示學生的作品,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同時不標準的圓又引起了他們的思考:怎樣才能畫出一個成功的圓?使學生從簡單的動手操作上升到方法的歸納。在學生充分交流後,播放多媒體課件,學生迅速掌握圓規畫圓的方法,運用基本方法第二次畫圓。在此基礎上,很自然地引出了三個概念:圓心、半徑、直徑。概念的應用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補充“練一練”,讓新知識得到及時鞏固,出示“試一試”第三次畫圓,層層深入,在掌握畫圓方法的同時還感知了圓的概念,引出了圓心及半徑的作用——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現代信息技術的引入使這一理解難在鼠標點動之間輕鬆解決。

三、小組合作,探究特徵。

這一環節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有目的、有意識安排學生合作學習。這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過程中發現了半徑、直徑的本質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在此之後,安排拓展練習,實現了知識能力的遷移。

四、拓展與應用,盡顯圓的魅力。

通過介紹墨子對圓的描述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歷史悠久萌發民族自豪感。在此之後,我又點撥學生探究:現實生活中,為什麼車輪都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裏?既注重鞏固基礎知識,又注意聯繫實際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我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動畫情境的再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建立聯繫,為突破教學難點做了有力的鋪墊。對圓的再次欣賞人,給了學生想象空間。通過這樣的延伸,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深切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五、課後反思:

縱觀我的整個教學設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針對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使數學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最後,感謝各位專家評委,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圓的認識説課稿2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學內容及其所處的位置與作用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3、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麪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説,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領域提出了這樣一條具體目標: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圓,會用圓規畫圓;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瞭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佈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並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三、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學生:剪刀、白紙若干張、彩筆、圓規、直尺、圓形物體一個

教師:課件、圓規、直尺、圓形紙片等

四、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用“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操作,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具體特徵。用“小組合作法”讓同學們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合作,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學會畫圓。

五、説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教師展示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對着實實在在的孩子,我的設計本着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複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説出這些圖形的特徵。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説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接着,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有意設置一些認知衝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 認識半徑、直徑

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能畫無數條,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裏因為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裏直徑也能畫無數條,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3) 探討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分組討論在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有什麼關係?通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得出d = 2r與r = d/2的字母公式,並在練習中通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係,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3、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後我會試着讓學生用圓規在練習本上畫圓,並要求一邊畫,一邊想畫圓的步驟有哪些。通過學生的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

(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

(2)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

(3)旋轉畫圓。接着我會示範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後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一

1、判斷:

(1)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圓的直徑。

(2)半徑是連接圓心與圓上的直線。

(3)等圓的半徑都相等。

(4)圓的半徑是直徑的二分之一。

圓的認識説課稿3

一、説教學目標的設置。

依據《教師教學用書》中呈現的單元教學目標如下:

認識圓,掌握圓的基本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相互關係;學會用圓規畫圓。教參要求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掌握”包含了兩個層次:一個是敍述,二是能解決相關習題。“理解”包含了舉例、轉換、比較。

二、説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學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學生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以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和圓錐的基礎,在整個幾何教學體系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教材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圓的特徵並理解各部分名稱,學會畫圓並掌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雖然六年級的學生從一年級起便開始認識圓,但還未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加上本節教材也並沒有給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主要是通過觀察演示,動手操作使學生感知並瞭解圓。

三、説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有着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但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較低,學生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理解這圓的許多概念,掌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畫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圓就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説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理解圓心、半徑、直徑的意義。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一個圓裏(或等圓)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2)、掌握畫圓的方法,能夠根據條件畫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在探索中發現圓的特徵以及畫圓。

教學難點:理解同一個圓裏(或等圓)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五、説教法、學法。

《課標》強調,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本節課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讓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通過“畫一畫、剪一剪、折一折、説一説”,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六、説過程設計。

第一環節讓學生在猜謎語中引出質疑,調節了學生學習的激情,為下面的學習開了個好頭。

在第二環節中首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不同工具尋找畫圓的方法,體會畫法的優缺點,從而找出正確的畫圓方法,在老師示範的引領下,學會畫圓達成學習目標。其次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出什麼是圓心。給學生提供了一次開放的從事探究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比一比、畫一畫、議一議中得出半徑、直徑的定義和特徵,達成目標。利用數學研討會的形式,為學生創設個性發展的平台,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彙報、傾聽、思考和不斷的爭論中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認識得以完善、昇華,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我給予及時點撥,這樣在研討活動結束時,學生便明確了圓的特徵。除此之外,學生還發現直徑與半徑之間也有聯繫,自然而然達成了目標。

第三環節和第四環節讓學生通過實際分析、比較,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和應用,輔助以上目標的達成。

七、説評價檢測

最後設計了3道評價樣題,來綜合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同時也落實了目標的達成度,從而做到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做到及時反饋。

八、道德課堂的體現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學生始終是教學的主體,課堂成了學生的活動室、實驗室,而教師猶如是球場外的教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潤物無聲中,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圓滿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圓的認識説課稿4

一、説教材

圓的認識就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就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就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這節教材的內容有:圓心、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圓的特徵,畫圓的步驟和方法

二、説教學目標和學習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感受並發現同一圓內半徑和直徑的特徵以及它們的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並提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讓學生經歷折一折、摸一摸、畫一畫、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活動曾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圓與生活的聯繫,從數學的角度感受圓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學習目標: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知道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重點;學生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 :半徑、直徑、及其關係,圓的正確畫法。

三、説教學方法

1.教法。

思維往往就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就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2.學法。

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就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在學法上安排了: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等方法。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説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我首先讓學生欣賞圖片,並抽象出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從生活圖片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探索新知部分

(1)找圓心、認識半徑、直徑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通過自學課本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它們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我這樣設計意在於讓生從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知道摺痕的交點叫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的線段叫半徑,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

(2)研究圓的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相互關係。

我想讓學生畫幾條直徑和半徑,並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發現先在組內交流再大組彙報,學生彙報時讓學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任何直徑都是半徑的2倍呢 能舉例説明嗎。我出示兩張大小完全不同的圓形紙片,問:“這兩個圓的半徑相等嗎?”學生恍然大悟,必須加上“在同一個圓內”這個前提。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圓的特徵,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讓學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我這樣設計意在於讓生學生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知道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直徑都相等,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直徑就是半徑的2倍。

(3)學習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後我會讓學生自學畫圓的方法,通過學生的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第一、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第二、 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第三、旋轉畫圓。讓學生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就是不難的,較難的就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就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 ,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總之我在自主學習就是儘可能的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自主學習流於形式。在展示交流時要儘量把展示的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展示中不斷獲取知識和方法。我要儘量做到調控和把握。在檢測時我在把握基礎的同時注意提升性練習針對易錯點設計了判斷,選擇生活應用等題型,從不同角度,不同知識點對學生進行考測。

圓的認識説課稿5

一、説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節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節課通過圓的認識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因此,通過圓的有關知識的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的良好的基礎。

二、説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比如騎過的自行車,有一些學生可能還用過圓規,對圓有一些瞭解,但只是直觀的認識。另外學生在低年級時已對圓有了初步感知,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比較困難。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根據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並能用字母表示對應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畫、折、量等多種手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特徵和關係,增強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圓的瞭解,進一步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用圓規正確地畫圓。

難點:歸納並理解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五、説教法學法

針對本學段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我將採用啟發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悦,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先讓學生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學生回憶交流: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

我順勢展示教材圖片:從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類社會,從手工藝品到各種建築……到處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圓。讓學生説説自己所見過的圓嗎?並思考一下圓有哪些特徵,引出課題圓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簡短的“平面圖形有哪些”的談話直接引出課題,簡潔明瞭,同時無形中也鞏固了“圓是平面圖形”這一知識點;學生對圓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通過主題圖欣賞生活中的圓,讓學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見過的圓,使學生對圓有了初步的瞭解,激發了進一步學習圓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

接下來是探究新知環節,嘗試運用不同的工具畫圓。

這是學生會有利用圓形的實物模型的外框畫圓、用線繞釘子旋轉畫圓;用三角尺等等,我順勢引出運用圓規畫圓。先用課件出示圓規圖片,幫助學生認識圓規。指出圓規的組成:一隻“帶有針尖的腳”,一隻“裝有鉛筆的腳”。

學生自己嘗試畫圓,邊嘗試邊小結方法:定好兩腳間的距離——把帶有針尖的腳固定在一點上——把裝有鉛筆的腳旋轉一週,就畫出一個圓。

在畫圖過程中,我讓學生説説用圓規畫圓要注意什麼?

設計意圖:學習畫圓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經歷了自主嘗試的過程,從最初的利用實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畫圓,讓學生經歷了從實物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運用圓規畫圓,重點説説畫圓時的注意事項,更是培養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數學素養。

(三)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通過剛才的畫圖,我會展示幾份學生用圓規畫的圓。並提問:為什麼都用圓規畫圓,圓的大小都不同呢?這跟誰有關呢?(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半徑……)

接下來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概念。我會讓學生將名稱標在自己畫的那個圓上,標註圓心(o)、直徑(d)、半徑(r),並判斷圖中哪些是直徑,哪些是半徑。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同學畫的圓,帶着“為什麼圓的大小不同、同學説的半徑又是什麼”等疑問,學生很好奇地自學教材內容,並在圖上標註名稱,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及時鞏固了知識。

結合畫圓的方法,進一步認識半徑和圓心。

並引導學生總結:圓的大小由什麼決定?(由半徑決定。)那圓的位置呢?(由圓心決定。)

設計意圖:明確了各部分的名稱,再讓學生思考如何畫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圓,初步感受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將學生的實踐操作提升到理論的層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探索半徑、直徑的特徵及關係

接下來我會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半徑、直徑的特徵及關係。

請每位學生在紙上畫一個與剛才的圓的位置與大小都不同的圓,再畫一個與剛才的圓大小相同的圓。將三個圓剪下來。選一個圓形紙片,沿任意一條直徑折一折。(發現:沿直徑對摺,兩側完全重合;圓是軸對稱圖形,任意一條直徑都是它的對稱軸;中心點為圓心。)

在一個圓內任意畫它的半徑和直徑,並量一量。通過畫圖、測量等活動發現: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都相等,半徑長度是直徑長度的一半,直徑長度是半徑長度的2倍。

設計意圖:學生在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動中,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主動探索,從而明確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了成功的喜悦,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五)小結作業

我會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學會了什麼?有哪些收穫?

在作業佈置環節,我會大家思考兩個問題:(1)餐桌為什麼做成圓形?(2)為什麼這些都稱為圓桌會議?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是希望通過解釋生活中的一些有關圓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圓的認識,如:餐桌做成圓形是因為圓周上每個點到中心的距離相同,這意味着每個人夾菜距離相同,對就餐的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圓桌會議更是體現公平的理念;這也是對圓的本質屬性更高層次的體驗。

七、説板書設計

通過設計合理、明瞭簡結的板書,突出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圓的認識

圓有圓心、直徑和半徑,其中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直徑)確定圓的大小。

同圓中,所有的半徑(直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

圓的認識説課稿6

一、教學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並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例我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折圓紙片、同學之間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圓的一些特徵。這樣的組織教學,使整節課充滿了“做數學”的過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展現。

現代信息技術是為教學服務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學生學習背景,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本課例的教學設計還着力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P55—58頁的內容。

本單元教材教學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和麪積、軸對稱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了一些常見平面圖形的認識,有關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以及在低年級直觀認識圓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

《圓的認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是這一單元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三、學生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使他們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願意並且想學數學。對於本節課教學的圓學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觸,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基礎,同時學生具備了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有較強的交流與表達的願望,使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成為可能。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

2、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合作、探究、遊戲等活動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發現圓的特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瞭解數學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圓的美、生活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同圓或等圓中的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六、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在本年段的教學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創設一個自主性、研究性、協作性的教學環境,構建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係,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協作學習。

七、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圓規,三角板,課件。

學生準備:圓規,尺子,白紙,圓片等。

八、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賽車比賽嗎?當你們看着運動員騎着自行車在賽道上飛奔的時候,什麼感覺?老師也準備參加賽車比賽,還專門設計了三款自行車,可是選擇其中哪輛車去參加自行車比賽呢?出示三輛自行車圖(第一輛橢圓形輪子、第二輛正方形輪子、第三輛圓形輪子)

學生討論回答:選擇第三輛車

師:為什麼大家都選擇了第三輛車子呢?

生:因為第三輛車子的輪子是圓形的,騎得快。

師:為什麼車子的輪子都做成圓形的?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走進圓的世界,去探索有關圓的知識。

(板書課題——認識圓)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課,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認知材料,為探究新知打好鋪墊。

(二)、自主探索,獲得新知

1.感知圓。

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車輪是圓的以外,在周圍的物體上哪裏還有圓?

學生舉例: ①硬幣的邊是圓的;②圓桌的邊也是圓的;③有些鐘錶的外形象也是圓的……

師:(出示課件)如果我們沿着這些物體的外沿畫下來,就得到了一個圓,圓和咱們原來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邊形相比有什麼不同?

三角形和四邊形都是由什麼圍成的?(線段)我們就把它們叫做平面上的直線圖形。而圓是什麼圍成的?(曲線)所以,我們就把圓叫做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設計意圖:學生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採取讓學生舉實例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圓的表象認識。既注意了新舊知識的銜接,又注意了學生的思維特點,為進一步認識圓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初步感知圓的特徵。

2.探究圓。

(1)認識圓心

先把圓對摺、打開,換個方向,再對摺,再打開……這樣反覆折幾次,折過若干次後,你發現了什麼?(在圓內出現了許多摺痕)

仔細觀察一下,這些摺痕總在圓的什麼地方相交?(圓的中心一點)

教師指出: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師板書:圓心O

教學設計:藉助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2)認識半徑

用尺子量一量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看一看,可以發現什麼?

(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教師指出:我們把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教師在圓內畫出一條半徑,並板書:半徑r)

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多少條半徑?

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教師板書: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3)認識直徑

我們把圓對摺時,每條摺痕都從圓的什麼地方通過?兩端都在圓的什麼地方?

指出:我們把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來表示.(教師在圓內畫出一條直徑,並板書:直徑d)

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出多少條直徑?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個圓裏的幾條直徑,看一看,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教師板書: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4)小結: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直徑的長度也都相等.

(5)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討論:在同一個圓裏,直徑的長度與半徑的長度又有什麼關係呢?

生1:同一個圓裏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説半徑是直徑的一半,我們是通過量來的。

生2:同一個圓裏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説半徑是直徑的1/2。我們是這樣想出來的:

圓心把直徑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徑,所以説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説半徑是直徑的1/2。

師:你們回答都對。(板書:d=2r或r= d/2)

練習:對口令,看看誰的反應快。(已知直徑求半徑,以及已知半徑求直徑。)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夠直觀、形象、深刻、準確地理解有關圓的數學名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讓學生操作的形式來突出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並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索獲得成功的喜悦的情感過程。

3.畫圓

出示課件,同學們請看看這幾個圓一樣大嗎?他們各自在什麼位置?為什麼?(發現半徑不一樣)(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發現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1).學生畫圓(要求:先用瓶蓋畫圓,但要畫比其大的和小的圓就不行了,不方便)

(2).畫各種大小的圓怎麼辦(思考用圓規怎麼畫,學生先説,然後小組探索用圓規畫圓要注意那些方面)

(3).教師示範畫圓.

① 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也就是什麼? ② 針尖固定的這一點也就是什麼?③ 注意旋轉的技巧。 強調: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能改變,有針尖的一腳不能移動,旋轉時要把重心放在有針尖的一腳.

概括三點: ① 按要求確定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也就是定半徑。 ② 把裝有針尖的一腳固定在一點上,也就是定圓心。 ③ 最後按一定的技巧旋轉一週。 這樣就可畫出一個圓。

(4).歸納板書:1.定半徑;2.定圓心;3.旋轉一週.

(三)、鞏固練習

我們就用剛才的發現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 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釐米的一個圓,並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2.説一説車輪為什麼都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什麼位置?

(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3. 草地上的木樁上拴了一頭小牛,想一想,這頭小牛吃草的最大範圍會是一個什麼形狀呢?(圓)

如果小牛吃了一圈的草,但還沒有吃飽呢,你能幫幫它嗎?(把繩子放長一點)

同學們想想,繩子在這裏相當於圓的什麼?(半徑)

繩子變長了,圓也變大了,你能説説圓的大小由什麼決定的嗎?(半徑)

如果這頭小牛還沒有吃飽,除了放長繩子外,你還可以怎麼樣幫它?學生思考,回答:移動木樁

同學們想想,木樁在這裏相當於什麼?(圓心)

木樁移動了,圓的位置也變化了,看來圓的位置是由什麼決定的?(圓心)

4.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圓,組合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設計意圖:及時進行趣味性練習,有利於鞏固新知,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收穫包括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體會,表揚激勵,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九.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圓心O 半徑r 直徑d

d=2r或r= d/2

板書設計簡明,力求突出重點,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十、教學評價

圓的認識”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着密切的聯繫,同時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是很有幫助的。

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來感知圓各部分的名稱以及特徵,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設計這節課時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讓學生自主探索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將學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貫穿其中。例如: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探究圓的半徑和直徑的特點等。在各個探究活動中力求使學生嶄露出他們的個性和潛在的創新意識,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探究中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例如:讓學生舉例,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的;車輪為什麼做成圓形的等,都注意了密切聯繫生活實際。

3、以學生為本

在對圓的概念的要求上,並沒有強加給學生圓的科學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進行學習,在頭腦中自然形成圓的概念。正如加涅所認為的:概念能通過定義,也可以通過直接觀察得到。當一個人能區別概念的例子和非例子時,就學會了概念。在本課教學中給學生訂出的這一切實可行的目標正是新課標中人本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

圓的認識説課稿7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圓的認識》。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説課:

一 、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93頁-94頁的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麪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説,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教材通過圓的直徑和半徑以及它們的長度之間的關係,使學生認識圓的特徵。在此基礎上,使學生了解畫圓的步驟和掌握畫圓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係,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能夠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活動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認識圓各部分名稱及其特徵,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二 、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討論、觀察發現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髮現和掌握圓的特徵。

三 、説學法

這節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觀察發現,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四 、説教學準備

1.圓形實物、直尺,圓規,圓形紙片等。

2.多媒體課件。

五 、説教學程序

這一節課,我們安排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尋找圓,欣賞圓。第二部分,感知圓,認識圓。第三部分,學畫圓,探究圓。第四部分,鞏固圓,拓展圓。

(一)尋找圓、欣賞圓。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節課,我們五年級數學組確定不需要任何花俏的東西來導課,只是讓學生通過黑板、課件或桌面上的學具片等看到圓,直奔課題——圓。接着老師藉助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經説過的 “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最美”這句話,帶學生一起走進圓的世界(課堂),這樣導課直接、簡單、有效。

(二)感知圓、認識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我們根據這一理念,設計了一個摸圓遊戲,通過摸一摸,看一看,分一分,説一説,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回憶起我們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又能幫助學生從感官上體驗圓和其它平面圖形的區別,圓摸上去是彎彎的,學生對圓有了初步感知。接下來老師讓學生對這些平面圖形分類,要求分成兩類,學生也很容易把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歸為一類,把圓單獨歸為一類,再問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分,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對圓和其它平面圖形進行比較,通過對比,學生能清楚地看到,第一類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接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三)學畫圓、探究圓。

實踐是認知的來源,孩子們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手是意識的培養者,是智慧的創造者。所以,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動手操作(畫圓),自主學習(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1)我們先讓學生説説畫圓的方法,然後介紹圓規,讓學生第一次利用圓規嘗試畫圓,學生在畫圓時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就從問題入手,明確畫圓的每一個步驟,定點(固定針尖)---定距(兩腳叉開)----旋轉一週(成圓),

(2)由教師直觀演示畫圓,學生掌握圓規的使用方法後,安排學生第二次自由畫圓。

(3)自學圓的各部分名稱

這部分內容是讓學生通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再通過交流反饋來及時檢查自學的效果。最後老師引導學生在自己畫出的圓裏標出圓心,畫一條半徑和一條直徑,並分別用字母O 、r、 d表示。

(4)實踐出真知。在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直徑後,安排了一定練習來檢驗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判斷半徑,認識直徑。

第一幅的線段,兩端都不和圓心、圓上相連,第二幅一端在圓心,另一端在圓內。第三幅圖,一端在圓心,另一端在圓外。第四幅圖是半徑。學生在這四幅圖的判斷過程中,認識圓內、圓外、圓上的點,進一步明確半徑的意義,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圓上有無數個點,圓的半徑也有無數條。

2.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在探究圓內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係,以四人小組合作形式,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的方法來探究:

(1)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

(2)在同一個圓裏,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

(3)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麼關係?

(4)圓是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幾條對稱軸?

設計意圖:在實物畫圓時,讓學生説出畫圓的辦法,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現方法的多樣化。從實物畫圓到用圓規畫圓這一過程,讓學生感受用圓規畫圓的普遍性,使方法得以優化。在學習圓各部分的名稱時,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閲讀和理解能力,可以通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在研究圓的特徵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新知,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意識。

(四)鞏固圓、拓展圓。

我們安排了三個環節,第一,練習。第二,總結。第三,拓展。

及時的反饋練習,可以鞏固新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設計練習,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有機結合,設計了三組練習。

練習後老師讓學生説收穫、提疑問。

學生回顧總結之後,出示了生活中美麗的圓讓學生欣賞。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前後呼應,通過回顧總結,對知識進行梳理,有助於學生逐步形成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同時將“圓”再次迴歸生活,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六、説練習設計

及時的反饋練習,可以鞏固新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設計練習,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有機結合,設計了三組練習。

七、説板書設計

圓心 位置

半徑(直徑)大小

(同一圓內) r=d/2 d=2r (無數條,長度相等)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的深度,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這節課我們設計的意圖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參與學習過程的主動性,積極性。

本節課我們的教學理念是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們自己去完成;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開創。

我的説課就到這裏。感謝大家的聆聽。

圓的認識説課稿8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內容是認識圓的特徵和學會畫圓。這部分知識是小學最後一個平面圖形的教學,是在前五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安排的,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以及為下學期學習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做好準備,起到橋樑的作用。

學情分析:

本班有57名學生,大多數學生對圖形教學非常感興趣。,敢於動腦、動手。但是有部分學生,特別是留守生,在家未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形成不愛動腦筋的習慣,針對這些情況我實行小組合作式教學。

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及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初步擬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 認識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 學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與直徑。理解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 使學生能正確地、比較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目標定位後,我結合學情分析確定了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認識圓的特徵。

2、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

掌握圓的正確畫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紙片,直尺、圓規。

教法運用:

依據教材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本着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本節課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通過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去建構新知,儘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操作、觀察、交流、質疑、概括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交流,學會與人分享,學會反思,實現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發展。

教學過程:

基於上述設想,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的“再創造”,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為了增強課堂的凝聚力,複習引入的時候我就動用了課件,出示了一組圖形,讓學生直觀感受,從中找出與眾不同的圖形,找出“圓”。再讓學生説出區別於其他圖形的理由:圓不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而其他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接下來我又用圓形鐘面、硬幣等實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圓”,激發學生説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從而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學習圓的特徵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1) 認識圓心。請學生們拿出課前已備好的圓形紙片,引導他們按不同的方向對摺手中紙片,看看能發現什麼。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再在全班交流彙報。老師在大家的眾多發現中,突出肯定“許多摺痕都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並不失時機的告訴學生這個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點上“點”,用“O”表示出來。之後在“圓周上、圓外、圓中心、圓中任意地方”點一“點”,讓學生辨誤,強化對“圓心”的認識,瞭解“圓上”的概念,為學習半徑和直徑做好準備。

(2) 認識半徑。請學生在自己的圓周上任意定幾個點,再用有刻度的直尺量一量圓心到圓上這任意一點的距離,請同學報出測量結果,説説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容易的就能發現“同一個圓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老師再用課件演示,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這個圓的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從而揭示半徑的概念。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用字母“r”表示出半徑來。引導學生探究:在同一個圓裏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從而掌握“在同一圓裏可以畫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這一基本知識。

(3) 認識直徑。引導學生觀察手中圓形紙片,動手描一描這些摺痕,通過實踐活動,感知直徑的特點,並讓學生練習畫直徑。讓成功者告訴其他學生“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用字母d表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悦並感染其他學生。隨之老師用課件揭示直徑的概念,讓學生也在圓上表示出來,並通過比一比在單位時間內畫直徑,看誰畫的多?量一量你又能發現什麼?通過畫、量、想等心智活動,讓學生自主發現直徑有無數條且長度都相等。最後請學生觀看課件,並讓學生探索出在同一個圓裏,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這樣通過半扶半放的教學,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在學完半徑、直徑、圓心的概念後我安排了兩個小練習,目的是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高運用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學習圓的畫法

(1)、瞭解畫圓的工具和使用方法

畫圓的工具很多,這裏着重介紹圓規。圓規有兩個腳,它的一腳有針尖,另一腳裝有鉛筆或粉筆,針尖一腳固定在一點上,右手握圓規,左手按住紙,不要用力過大,另一腳旋轉畫圓,教師邊講邊示範。

(2)、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步驟

第一步: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即半徑)。

第二步:把有針尖的一隻腳固定在選好的一點(即圓心)上。

第三步:把裝有鉛筆尖的一隻腳旋轉一週,圓就畫好了。

(3)、練習畫圓

1、學生自己隨意畫圓。

2、學生動手按指定的半徑與直徑自己畫圓。

四、拓展延伸,強化理解。

學習了半徑、直徑、圓心,通過辨析比較,深化對概念的理解。結合半徑、直徑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設計兩個層次的練習:

(1) 判斷題與填空練習,強化對概念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題。

設計這組練習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把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而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信心。

評價反思: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教師既是這堂課的設計者、引導着、也是這堂課的參與者,而讓學生成為這堂課的主人,讓他們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堂課中,我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着學生的思維走,靈活把握,適時點燃學生求新知的慾望,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享受成功中成熟。在這堂課中,我遵循數學源於實踐,服務於實踐的原則,給學生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走進生活,辦他們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讓學生帶着問題、帶着思考走出課堂,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我的説課完畢,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圓的認識説課稿9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6、教學關鍵: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圓規,多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二、學生分析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比較低;本校處在城鄉結合處,家庭輔導能力較低,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鑑於以前學習長、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三、説教法學法

1、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製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

2、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修正錯誤,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本節課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四、説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創設遊樂場的一個情境

屏幕出示:五輛車,問:你最喜歡乘哪輛車?為什麼喜歡乘這輛車? 學生討論、交流 。(車輪有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邊形的、三角形的、圓形的)

2.導入:現實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的,而且車軸都裝在圓的中心,為什麼要裝在中心,不裝在中心,行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做車輪,好嗎?

(設計意圖:創設遊樂場乘車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喜歡乘的車,並説明喜歡的理由,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慾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實踐,發現新知

1.做車輪(畫圓)

師:要做車輪,首先要做什麼?(畫圓)

學生小組合作,任選工具畫圓,再把圓剪下來。

師:你是怎樣畫這個圓的? 學生介紹不同的畫圓方法。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來畫圓的?你認為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什麼?

師介紹圓規的結構及畫法。

2.安車軸(認識圓心)

師:車軸安裝的地方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那麼車軸應裝在哪裏呢? 學生裝車軸 。

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

不是圓規畫圓的,怎樣找車軸? 學生介紹方法(多次折)

師小結,屏幕顯示:圓心O (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

3、裝鋼絲(認識半經): 學生裝鋼絲

投影出學生所畫的鋼絲,問:你是怎樣安裝這些鋼絲的?它們都是怎樣的線段?

師小結: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這樣的線段你能畫幾條?你還有什麼發現? (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半經r。 學生判斷

問:你現在明白車軸為什麼裝在圓的中心了嗎?(迴應了引入的問題)

4、認識直徑:1)用學生剪出來的圓進行對摺,讓學生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2)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嗎?為什麼?

3)彙報:同一圓裏,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直經d 學生判斷

5、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師:剛才我們通過設計車輪,知道了圓內各部分的名稱,那麼你們還可以發現什麼規律嗎?

學生小組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圓上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書:在同一個圓裏, d=2r或r=1/2d

現在假如要長途旅行,你要選擇哪輛車?為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做車輪、安車軸、裝鋼絲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為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精神,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鞏固練習

1、第88頁第一題。(學生回答後讓他們再説説一些物體的哪一部分是圓。)

2、填表。(讓學生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r(米)0.241.42d(米)0.861.043、判斷題:

(1)經過圓心的線段是直徑。( )

(2)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相等。( )

(3)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 )

4、操作題

(1)小明有一張沒有標出圓心的圓形紙片,你能幫他找到圓的圓形心嗎?同時請你説説你是怎樣做的?

(2)畫一個半徑3釐米的圓。

5、擴展題:在邊長為10釐米的正方形裏畫出一個最大的圓.想一想:可以用哪些辦法來確定它的圓心?它的半徑應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延伸,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6、小結體驗: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説一説你有哪些收穫?

圓的認識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第 11 冊第四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孩子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孩子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孩子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二、説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孩子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孩子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電腦的演示、練習的設計、學法的指導、討論的組織,沒有教師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孩子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孩子,刺激孩子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學法。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學法的指導。

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孩子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孩子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孩子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説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 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過哪些平面幾何圖形?舊知識的複習,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有意分類,導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導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圓,使孩子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

①舉實例 ②藉助實物比照畫圓 ③剪出圓形紙片

小孩子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孩子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2 、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有意識地對摺痕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①認識圓心、半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孩子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

A:畫半徑比賽:誰畫的半徑最多。(誰畫完了嗎?)

B: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為什麼?

當孩子通過比賽、測量得出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②認識直徑

A: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讓孩子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B:組織孩子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為什麼?留給孩子思維的空間和機會,啟迪孩子的思維。C:彙報得出:同一個圓裏,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③認識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繼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適時地組織孩子進行討論:在同一個圓裏,直徑的長度與半徑又有什麼關係?孩子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後,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我力爭為孩子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羣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孩子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講清用什麼辦法得出“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的長度等於半徑的 2 倍”這一結果的。

3 、師生小結圓的特徵。

(三)感知形成 操作畫圓

1 、觀察電腦投影,演示圓的形成,向孩子滲透圓是與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

2 、讓孩子自學課本,嘗試畫圓的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①介紹圓規 ②自學畫圓步驟,嘗試畫圓 ③討論:怎樣用圓規畫圓? ④彙報、教師示範畫圓。

讓孩子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是不難的,較難的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孩子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孩子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脱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孩子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孩子思維。

1 、基礎訓練:判斷題和練習二十五第五題。

使孩子加深對概念的認識,鞏固圓的特徵。

2 、發散練習:下面圖形你看到了什麼條件?聯想到了什麼條件?

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

3 、實際應用: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裏?

經孩子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再用多媒體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圓形、方形、橢圓形做成的三種車輪在行進中的優劣,進一步感受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努力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悦,又使課之將終,而趣猶在。

(五)總結

簡要總結,使孩子明確學習目的,利於系統的掌握知識。

(六)作業

1 、練習二十五第4題

2 、思考:你能想辦法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嗎?作業佈置適度、適量力爭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又把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延續到課外。

(七)板書設計

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在孩子眼前。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孩子的印象。

圓的認識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數學大綱提出,學前班數學必須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教與學的關係,使幼兒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智力得以發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據這一要求,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基本要求和學前幼兒年齡特徵,在制定本節課教學目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1.能用用語言、圖畫或手勢語描述自己的圖形經驗,大膽與同伴交流。

2.能進行創意動作表達。

二、説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各種幾何圖形,區分圓形和橢圓形。

三、説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幼兒區分圓形和橢圓形的不同點。

四、説教學準備

學具:各種圖形的紙片 由圓形和橢圓形拼成的各種圖案。

五.説教法

本節課採用的主要方法有啟發式談話法、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等。

六.説教學過程:

在活動中,突出觀察、比較、啟發談話,大膽發現,使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説一説,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且與教法相結合,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及勇於探索,創新,求知的良好品質,這樣做,使幼兒明白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同時要學會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本節課我設計了這樣三個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二) 觀察思考,探究新知識;

(三) 鞏固強化,完善新知識;

1、 採用啟發式談話法——活動開始,以幼兒熟知的各種幾何拼搭的物體引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長方形等,通過看一看,説一説,比一比。認識各種圖形。

2、 採用(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重要環節介紹:幼兒自選認識的圖形,交流和討論:這是什麼圖形?它是什麼樣的?我看見過什麼東西像這個圖形?老師觀察瞭解幼兒已經認識到哪些圖形,能夠説出哪些圖形特徵和相似物。如果在認識長方形和梯形時,幼兒容易混淆,讓幼兒跟着老師一起變魔術“把長方形紙變成梯形和菱形的”。使幼兒進一步掌握三種圖形的區別,同時,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有培養了幼兒勤動手動腳,勤探索的良好品質。

3、 採用遊戲法——鞏固強化遊戲:照我説的做

教師發信號,幼兒根據信號自創動作到相應的圖形裏。如:請像小貓一樣走進圓形裏,像水一樣流進長方形裏,像雲一樣飄進梯形裏。

我班的小朋友,只有把教學與遊戲結合一起自然會讓小朋友們感興趣而不覺枯燥無味了...

圓的認識説課稿12

一、教學內容

《圓的認識》選自小學數學教材第11冊,是在學生學的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是小學數學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

二、教材思路

藉助實物揭示出圓;再借助實物、圓規畫圓;折畫量等活動,幫助認識直(半)徑、圓心及特徵。

不足:學生的理解處於教師的調控和指引下,獨立空間不夠,對圓的文化及圓與人類的不解之緣受深。

三、創新利用

1、拓展空間,置學生於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

2、藉助多媒體,將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

四、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2、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3、通過畫圓經歷認識圓的過程,體驗數學的樂趣

4、逐漸養成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及初步空間觀念。

五、教學重點:理解圓的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難點:

畫圓

教學準備

教學方法

教法:分組教學;多媒體教學;遊戲教學法

學法:合作學習;自學;分組實驗;討論

教學流程

《數學課程標準》前言: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引入,感受圓的神奇魅力——探究結束,介紹中國古代圓的記載——最後,藉助“解釋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散發圓的文化特性。

一、導入

1、從生活中引出圓

(1)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物體上有圓

(2)播放動畫:石子入水後蕩起的水紋——從中發現圓

(3)播放動畫:向日葵、鮮花、光環、波——感受美麗的圓

2、導入語: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我們就走進圓的世界去探尋其中奧妙。

二、新課教學

畫圓

圓的特徵教學

遊戲

練習

迴歸生活

(一)畫圓階段

1、圓規畫圓——交流——明確圓規畫圓的基本方法

2、以小組為單位用其他材料畫圓

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提出挑戰

3、分享交流學生的創造

4、穿插情感教學

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題引起思考

(二)圓的特徵教學

數學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斷經歷嘗試、反思、解釋、重構的再創造過程。由此:

將諸多認知活動統整在一個綜合性、探究性的數學研究活動中,引領學生經歷“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整堂課,發現與分享為主旋律,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得以自然建構

一、剪圓——摸圓——圓的概念

二、小組自學研究,完成學習卡——小組交流

三、全班交流,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四、介紹中國古代圓的記載

板書(略)

古代圓的記載

墨子“圓,一中同長也”

解釋----體會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

《周髀算經》:圓出於方,方出於矩

動畫演示:圓向方的漸變過程

告知正方形的長

(三)遊戲,四)練習

1、做一做:判斷,理由,歸納要點

2、直徑最長

3、找直徑,找圓心

(五)迴歸生活

1、解釋自然中的圓

播放動畫:平靜的水面丟進石子

2、欣賞人文中的圓,給學生想象空間

圓形拱橋,圓形建築,圓形中國節,圓形剪紙、圓形標誌設計

3、在輕鬆愉快的談話中結束本課

1)學生談感受

2)結束語:在我們生活中每一個角落,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併成為美的使者和化身,這其中的原因就留等同學們課後進一步調查,研究了。

圓的認識説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學生在學習了直線圖形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新知識曲線圖形。圓的認識是曲線圖形的起始課,通過對圓的研究,不僅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還為今後學習圓錐、圓柱乃至中學的球體打下好的基礎。基於我對這節課內容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a、認識圓的特徵,初步學會畫圓,發展空間觀念

b、在認識圓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從中培養探究意識、發現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c、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維的樂趣。

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徵能夠使用圓規熟練地畫圓。

教學難點:自主、合作探究出圓的特徵。

二、説教法與學法:

1、教法: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的原則,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通過學生的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整堂課,“發現與分享”成為主旋律,而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創造與分享的過程得以自然建構與生成。

2、學法: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

基於上述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的“再創造”,並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説教學過程:

(一)尋寶中創造“圓”

教師活動: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尋寶活動情境,小明得到這樣一張紙條——“寶物距離小明左腳3米。”同學們你們桌上有一張白紙,上面有一個紅點,這個紅點就代表小明的左腳,你能幫助小明找到寶物嗎?用1釐米表示1米,請在紙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學生活動: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索,找到自己認為可能的一點或者幾點,再通過彙報交流,教師用課件依次出示學生找到的2個點、3個點……甚至更多的點,直到把找到的點連成一個圓。(板書:①是什麼?)教師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過程,讓學生在思考與嘗試中初步感知寶物的範圍就是在以小明的左腳為圓心,3米為半徑的圓上。

三、畫圓中感受“圓”。

教師活動: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要求

1、每人畫一個圓,大小相同,想一想你們是怎樣畫出大小相同的圓的?

2、每人再畫一個圓,大小各不相同的圓。你們有是怎樣畫出來的?(板書:③怎樣做?)

學生活動:提出的問題後,自然引發學生思考,通過小組內的實踐研究,再實踐再研究,得出結論:應如何畫圓,認識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的通過小組合作總結的經驗,教師繼續提問:剛才我們研究完了怎樣畫圓——我們是不是又應該思考“為什麼這樣做”呢?(板書:④為何這樣做?)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實踐的感受,再一次體會:因為確定了圓心,確定了長度,所以畫出曲線上的所有點和圓心的距離都一樣長,這就符合了圓的特點——“圓,一中同長也。”符合圓的特點,當然就是一個圓了。

設計目的:將圓的特徵與畫圓的方法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畫圓中感受圓的特徵,利用圓的特徵指導畫圓,突破了以往教學中,畫圓和圓的特徵相分離的教學方法。

四、應用中解讀“圓”。

教師活動:(出示籃球場畫面)籃球場的中間為什麼要做成一個圓呢?

學生活動:學生通過前面環節的時間研究,可以順利的解決這個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師活動:再想想,怎樣畫這個大圓呢?

學生活動:讓學生在畫圓的經歷中體驗到不同現象背後的本質是一樣的,讓學生體驗到認識事物“特徵”的價值,這樣的設計可以把經驗、直觀與抽象有機的結合起來了,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不斷修正自己知識體系的建構。

五、再次尋寶突破“圓”。

教師活動:孩子們,我要告訴你們,科學家們還喜歡追問這個問題:“一定這樣嗎?”(板書:⑤一定這樣嗎?)請看——“寶物距離你左腳3米”,寶物一定在左腳為圓心、半徑是3米的圓上嗎?

學生活動:這是對學生剛剛建構的知識體系的一個衝擊。他們會茫然不知所措,此時(老師出示半個西瓜的圖片),學生就會恍然大悟

教師活動:教師總結:圓是一中同長的,球也是一中同長的。不過,在一個平面內,“一中同長”的就是圓,不是球。

板書設計説明:小學數學,從做題意義上來講,很簡單;但是從奠基意義上説,卻很不簡單。讓學生從一個《圓的認識》的學習過程中,看到數學學科研究方法以及它的魅力。

説課結束!

圓的認識説課稿14

一、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冀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後繼學習的內容------圓周長、面積、扇形。

學生對圓並不陌生,但只是直觀的認識,本課將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繫,讓學生深切體會圓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瞭解同一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圓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對周圍環境中與圓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感知並瞭解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經歷認識圓的過程。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有趣的數學空間,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給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的機會,鍛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信心和快樂。為此,在本節課中我以“言語訓練、動手操作”為主要方法,整合生活中的情景積極為學生創設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初步感知圓的特徵,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解除困惑,逐步形成數學概念,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本節課我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

三、説教學設計

(一) 亮開雙眼,巧看多彩汽車

開課伊始我創設“動物汽車設計大賽”“瞧這是大象、老鼠、猴子各自設計的汽車,你喜歡誰的設計?説説你的理由。”學生迫不及待的發表自己的見解: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部分同學都説喜歡車輪是圓的小猴設計的車,因為開起來又快又穩。有的卻説:“喜歡老鼠設計的車,因為車輪是正方形的,看上去很酷,跑起來特顛簸很刺激。”學生各選其好。此時有學生會提出:“圓形的車輪為什麼跑起來又快又穩呢?這樣的問題充滿人文色彩,激發了學生對圓的好奇心及探究慾望,為後繼教學埋下了伏筆。此時,我先讓學生説一説周圍哪些物品的面是圓形的,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然後直接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尋“圓”的奧祕。

(二) 靜做細觀,共探圓的奧祕

動手做一做,用一個瓶蓋或圓柱體在紙上描出一個圓並剪下來;將圓形紙片對摺,打開;換個方向再對摺,打開;反覆幾次。然後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學生通過動手摺疊、觀察、比較等活動後產生思考,各抒己見。同學們有的説:“圓是軸對稱圖形,這些摺痕都是圓的對稱軸。”有的發現:“圓有無數條對稱軸”還有的發現:“圓的所有對稱軸都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我及時評價學生的結論,並對這些善於動腦的孩子給以肯定,有同學會提出“相交的點、和圓內的一些線段叫什麼呢?”我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有關圓的知識都在課本第4頁,仔細閲讀,並從中找到你想知道的問題和答案,也許你還會了解到一些你沒想到的知識甚至是你不明白的地方。”

(課件出:邊讀、邊觀察、邊思考、並圈點書中你認為重要的、關鍵的或不明白的地方)。在用心讀課本自學後,學生自信地當起小老師,講解自己悟懂的知識:理解了圓心、直徑、半徑的含義及字母的表示。掌握了有關圓的基本知識,實現了以讀帶想,以讀促思,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然後我提出讓學生在折過的紙片上畫出直徑、半徑、圓心。這時有的學生會提出:“老師畫多少條直徑和半徑呢?”我順勢提問:“那一個圓會有多少條直徑和半徑呢?它們有什麼關係呢?”學生帶着收穫新知的愉悦,順利進入“再次動手操作,印證新知”的環節。

學生為了驗證各自的想法,有的先在紙片折過的基礎上繼續折下去,有的在紙片上用鉛筆繼續畫下去,驗證了半徑、直徑無數條的特徵。然後再通過用尺子量、對摺比、旋轉等方法,把圓心、直徑、半徑三者之間的關係分了個是非清楚。最後得出“在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半徑的長度是直徑的12的結論。(d=2r或r=d/2)。開放性問題的探究中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還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最後我讓學生討論:“圓形和以前所學過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有什麼不同呢?”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得知,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有邊有角,而圓既沒有稜又沒有角,最後總結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是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而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這樣學生在輕鬆操作的過程中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同時明白了圓形車輪為什麼跑起來又快又穩的道理。

在教學本環節時,學生以動手操作——靜思默觀——自學新知——操作印證——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為主線,教師以適時引導----巧妙點撥----及時評價------恰當鼓勵的教學方法為手段,改變了過去強調接受學習的現象,放手讓學生大膽操作,自主探索,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使圓的魅力浸潤學生心間,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不竭動力。

(三)、齊心協力,一起做

本環節練習我圍繞“找、量、比、畫"的順序設計練習。

第一層 “找” 基本練習

找出下面各圓的半徑或直徑並用字母表示。同學們一個個睜大雙眼,像細心的小管家,在熱鬧、有序的過程中找出半徑和直徑。同時學生還認識到在找半徑和直徑時要注意的問題,明晰了定義。

第二層 “量、比” 鞏固練習

分別量出下面圓內幾條線段的長度。你發現了什麼?同學們情緒高漲,躍躍欲試,馬上動手利用新知解決問題,初步獲得成功的體驗和解決問題後的愉悦,同時又感受到直徑在圓中的奧祕。

第三層 “畫、量” 綜合練習

按要求畫出半徑或直徑,用字母表示並測量。本項練習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綜合訓練,目的是進一步鞏固直徑與半徑的關係。看似簡單的一道題,卻能以教師的智慧激活學生靈動細心的操作。

(四)、巧思妙想,暢遊數學天地

同學們到現在,已經很累了,我們來輕鬆一下吧。老師給大家猜一個迷語。有一個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釘了一根木樁,用一根繩子拴了一隻羊在那裏。(打一水果的名稱)有的同學會猜出是“草莓(草沒)”那我們再來猜一猜羊吃草的最大範圍能吃出一個什麼圖形?孩子們在充滿神奇、有趣的猜謎中感受到了圓在生活中的存在。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也是圓的,最後帶着大家一起去欣賞“自然中的圓”和“人文中的圓”畢達哥拉斯:曾説:“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學生再次感受到了圓的魅力。

在本節課中,我運用了多種教學策略,力圖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多種角度,多種方法去探索,去發現,去思考新知,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讀書思考,討論探究;動手操作,印證新知;分層精煉,鞏固新知”帶領學生去讀、去研、去探究圓的奧妙;去體驗、去實踐、去感受數學的魅力。長養了師生互尊,生生互愛,共享學習的人文靈氣。

圓的認識説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圓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行後所要認識的小學階段的又一種圖形。學生認識圓應把握它的特點,藉助多媒體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藴涵的美學特徵,本課教學針對的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初步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邏輯推理的能力,特別是結合多媒體教學使這成為現實。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多媒體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平台。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在知識目標方面,使學生認識圓的個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和畫圓的方法,在技能目標方面,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熟練掌握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在情感目標方面,我通過生動畫面,圖象,演示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圓的存在與作用,感受其神奇與藴涵的美學價值。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目標設置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及動手操作認識圓的圓心、半徑及直徑,掌握圓的特徵,教學難點:掌握圓的特徵,能熟練的畫圓。

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課的目標設置和重點難點特制定教法:以學定教,綜合探究如情景陶冶法,學法是順學而導,互助學習如師生互動學習法等。

四、教學流程

首先我通過傳統節日中秋節引入圓形的概念,又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創設情景,展示生活中中隨時都有圓的存在,讓學生感受到圓的神奇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的導入到新課之中.然後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的圓形紙片上動手摺一折,確定多條摺痕都交於一點,這一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選擇其中一條摺痕,沿摺痕畫下來,分析這條摺痕的特點,得到通過圓心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從圓心向圓上畫一條線段,給出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用字母r表示。

其次,我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此時我會播放課件:在同一個圓裏:你能畫多少條半徑?量一量這些半徑都相等嗎?你能畫多少條直徑?量一量這些直徑都相等嗎?直徑和半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讓學生實際動手畫一畫,量一量發現圓內的所有直徑都相等,有無數條,半徑也都想等,有無數條,計算髮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同時用多媒體以旋轉兩條半徑得到一條直徑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分析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推導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再次,我會在認識了圓的圓心、半徑、直徑的基礎上在向外延伸:如何才能既準確又方便地畫出一個圓呢?先認識圓規,然後自學圓的畫法並分組嘗試畫圓,一半的學生畫半徑是2cm的圓,另一半的學生畫直徑是4cm的圓,接下來我會讓學生談談畫圓的基本步驟及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出直徑4cm也就是半徑2cm。最後播放課件圓規畫圓的過程得到鞏固。

最後,我根據以上所學的內容,為學生準備了兩大習題,來加深所學的知識。一塊是判斷題和選擇題,鞏固對圓的圓心、半徑及直徑的認識。另一塊是運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如車輪為什麼是圓的?理論聯繫實際,做到學有所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

本課設計把多媒體下的探索學習和認識活動整合,讓學生在發現中研究,在研究中創造,使發現與創造成為數學課堂的主旋律.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請在坐的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多多指教,謝謝各位評委!

圓的認識説課稿16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及其所處的位置與作用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圓形物體,在低年級也已經初步認識過程,但都是直觀的表象的認識。

3、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及其內在的聯繫,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並學會用圓規畫標準的圓。

二、説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教學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2、會使用工具畫圓。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

三、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用“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操作,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具體特徵。用“小組合作法”讓同學們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合作,創造性的以不同方法畫圓。如果按照以上的方法實施教學,那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會主動嘗試,自主探索,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地認識圓、瞭解圓。

四、説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教師展示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對着實實在在的孩子,我的設計本着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複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説出這些圖形的特徵。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説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接着,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第一組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第二組就是剛認識的圓,通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組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接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有意設置一些認知衝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 認識半徑、直徑

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能畫無數條,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裏因為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裏直徑也能畫無數條,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圓的認識説課稿17

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多邊形和圓的初步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內容解析——教學目標設置——學生學情分析——教學策略分析——教學過程——創新拓展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説明。

一、教材內容解析

本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五節內容,是一節平面圖形識別課。在此之前學生在小學已認識了許多平面圖形,加之本書第一章《豐富的圖形世界》的學習,這為本節課的所學知識奠定了基礎,並且本節課為今後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的推導以及圓等知識也起着鋪墊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設置

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認知規律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

2、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多邊形、正多邊形、圓、扇形。

3、能根據扇形和圓的關係求扇形的圓心角的度數及扇形的面積。

4、在豐富的活動中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重點: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多邊形、正多邊形、圓和扇形。

難點:探索分割平面圖形的一些規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養成把數學應用於生活實際問題的習慣。

三、學生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説,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説,學生在小學階段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對多邊形、圓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但是對多邊形、圓的概念缺乏較為系統的、深刻的、抽象化的理解。而七年級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使用數學語言、符號表達思維對象和思維結果的能力還未達到一定的水平,事實上,這些也是我們希望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得到發展的方面。因此我們選擇的教學素材是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和小學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而設計的學習活動則指

向促進學生在相關知識和能力方面的發展。

四、教學策略分析

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的認知水平,採用誘導式教學方法,師生互動,鼓勵學生團結協作、大膽猜想並動手操作,以觀察、實驗、整理、分析、歸納、猜想為主,形象的背景下進行教學設計。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數學又來源於生活,首先以各種實際生活中的精美平面圖形為背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通過三角形,長方形這些熟悉的圖形,向學生介紹了多邊形的定義及特徵。而由多邊形可分割為三角形這一內容,瞭解三角形的特殊地位,為以後的三角形學習埋下伏筆。通過學生對圖形構成的分析,再次激起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引導學生探索平面圖形的一個感性認識過程。

五、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的能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進行了如下設計:

①創設情境

②動手操作

③應用新知

④創新拓展

⑤回顧思考

其具體內容與分析如下:

一、創設情境

師生活動:請學生觀看圖片(窗格、北京奧運場館鳥巢、蜂巢、車輪、硬幣、光碟、扇子等),思考這些有趣的圖形是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在學生得出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圓等的基礎上,提問學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徵?從而得出多邊形的概念;接着就圖中的圓,逐步得出弧、扇形和圓心角的概念。

設計目的: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開頭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及動手動腦的慾望,激發學生思維,這也説明數學學習的內容都是現實的、有趣的,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此外,將“扇形的認識”內容前置,與其它圖形的識別合為一體,再進行計數問題的研究,這樣層次可能更分明,符合由淺入深、先易後難、先感性後理性的認知規律。

活動預期:在學生説出圖中隱含的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圓等圖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現從圖片中抽取出這些圖形的動畫過程,提高學生的興趣;在學生得出相應圖形後,可以提問請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或圖片中藴含這些圖形,讓學生主動從生活中尋找新的概念的現實背景,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動手操作

師生活動:1、從一個多邊形的同一個頂點出發,分別連接這個頂點與其餘各頂點,可以把這

個多邊形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呢?

2、觀察下圖中的多邊形,它們的邊、角有什麼特點?與同學進行交流。

設計目的: 學生參與動手活動,觀察討論,發表不同意見。在活動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讓學生領悟做任何事情都要勤于思考、善於發現規律。活動2讓學生在通過測量、比較的前提下,得出正多邊形的概念。

活動預期:圖形的分解,應該説相對而言比較簡單,但這部分內容在後續學習中具有很多運用,如三角形的內角和、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的推導等,因此,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學會這種歸納的思維方法。

三、應用新知

師生活動:1、將一個圓分割成三個扇形,它們的圓心角的度數比為1:2:3,求這三個扇形的圓心角的度數。

2、畫一個半徑是2㎝的圓,並在其中畫一個圓心角為60°的扇形,你會計算這個扇形的面積嗎?與同伴進行交流。

設計目的: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加學以致用的樂趣和信心。

四、創新拓展

幻燈片顯示我能行:以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為構件,儘可能多地構思出獨特且有意義的圖形,並寫出一兩句貼切、詼諧的解説詞。

如:小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教師活動:①限制條件必須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

②巡視、觀察學生做的情況;

③利用展台展示學生的作品;

④點評學生作品,和學生一道把解説詞設計的更貼切、更詼諧。

學生活動:①學生自己自由設計創作圖案;②欣賞同伴作品。

五、回顧思考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圓的認識説課稿18

一、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這節教材的內容有:圓心、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圓的特徵。

二、説教學目標和學習學目標

教學目標x:

1、讓學生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感受並發現同一圓內半徑和直徑的特徵以及它們的關係。並提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讓學生經歷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活動曾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圓與生活的聯繫,從數學的角度感受圓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學習目標: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知道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係。

教學重點;學生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 :半徑、直徑、及其關係。

三、説教學方法

1.教法。

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2.學法。

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在學法上安排: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等方法。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説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我首先讓學生欣賞圖片,並抽象出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從生活圖片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探索新知部分

(1)找圓心、認識半徑、直徑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什麼?”通過自學課本讓學生自己去解它們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研究圓的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相互關係。

我想讓學生畫幾條直徑和半徑,並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發現先在組內交流再大組彙報,學生彙報時讓學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任何直徑都是半徑的2倍呢 能舉例説明嗎。我出示兩張大小完全不同的圓形紙片,問:“這兩個圓的半徑相等嗎?”學生恍然大悟,必須加上“在同一個圓內”這個前提。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圓的特徵,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讓學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我這樣設計意在於讓生學生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知道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直徑都相等,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

總之我在自主學習是儘可能的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自主學習流於形式。在展示交流時要儘量把展示的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展示中不斷獲取知識和方法。我要儘量做到調控和把握。在檢測時我在把握基礎的同時注意提升性練習針對易錯點設計判斷,選擇生活應用等題型,從不同角度,不同知識點對學生進行考測。

圓的認識説課稿19

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圓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後所要認識的小學階段的最後一種圖形。學生認識圓應把握它的特點,藉助多媒體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藴涵的美學特徵與文化積澱。本課教學針對的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初步具有處理信息和網絡上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是結合遠程多媒體教學使這成為現實。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遠程多媒體教育網絡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平台。

一、理念設想: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着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數學教學應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及知識經驗上。提供充分活動和交流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及方法經驗,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彰顯美學價值,讓學生感受到圓與人們的生活、建築、人文藝術和實際應用等息息相關。

二、目標設置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和畫圓的方法。

2技能目標: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熟練掌握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生動畫面、圖像、演示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圓的存在與作用,感受其神奇與藴含的美學價值。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目標設置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即通過多媒體認識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在於掌握圓的特徵,能熟練地畫圓。

三、教法、學法根據本課的目標設置和重難點特制定

1教法:以學定教、合作探究如情景陶冶法等。

2學法:順學而導、互助學習如師生互動學習法等。

四、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創設情景,展現大自然中隨時都有圓的存在。讓學生感受到圓的神奇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導入到新課之中。(課件展示,宇宙星際、其它星球、地球、月亮和生活中的日落等美景以及大自然中的物體如鮮花等)

(二)探究新知

1、創作圓:學生在準備好的紙上作圓,方法工具不限。同時教師課件演示一兩種作圓的過程方法,以啟迪學生。)

2、學生完成後我會提問:

(1)你是用怎樣的方法畫的?在學生作答間我會適時做出科學的評語“固定的一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用字母r表示。通過圓心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課件圓的畫面及各部分的名稱展示)

(2)同時根據課件圖片請學生分析圓上、圓內、圓外和圓心各指什麼?我再適時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3、學生探索

(1)此時我會播放課件--以半徑旋轉並標有直徑的圓,請學生觀察分析並且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會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等。

(2)我再結合課件圖片總結:圓的半徑在旋轉中,與圓的直徑重合時,半徑只有直徑的一半,由此得出:r=d/2d=2r給答對的學生給予獎勵、以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課件展示兩個分別以半徑和直徑旋轉的圓)

(3)接下來我會再問“那圓有多少條半徑和直徑呢?為什麼?學生自己看着旋轉的圓自己總結,我適時做出評述圓的半徑有無數條、直徑也有無數條、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

4、知識延伸

(1)我會向學生提問:剛才同學們畫圓時都用到了些什麼工具和方法啊?和大家交流借鑑一下經驗好嗎?學生:學生會説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我再課件播放(可能會用到的工具如硬幣、線、筆、圓規等)。

(2)此時我會裝作很着急的樣子向學生問:老師想畫一個直徑8釐米的圓可不可以用一塊錢的硬幣哦?為什麼啊?生:學生會從大小不符合等方面來説明不行。此時我又會説那我要是想畫一個半徑6釐米的圓又該怎麼辦呢?為什麼啊?生:可能會比較為難(我再適時從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導出學生説出用圓規畫)

(3)接下來我再小結得出畫大小不同的圓我們通常用圓規來畫--並播放課件圓規確定半徑的方法以及圓規畫圓的方法的重複過程(並得出結論用圓規畫圓可以畫出大小不同的圓、也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圓,再次論證得出半徑越大,圓就越大。半徑越小、圓就越小)

(三)知識反饋

1、請同學們用圓規畫出一個半徑5釐米的圓並用字母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畫好之後相互檢查以鞏固剛才所學的方法。

2、測試、學生舉手回答並説出理由(課件展示)

A.圖(1)中直徑是(),半徑是()

B.圓規兩腳分開距離是4釐米,畫出的圓直徑是()

C.圖(2)中長方形的長是(),寬是()

3、解釋生活中的圓的相關運用如:

(1)車輪為什麼是圓的?

(2)飛標標靶的靶圈為什麼是圓的?我會適時引導加以鞏固。

(四)知識拓展

1史料連接,有關圓的知識、名言、名句以及網頁鏈接等,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藴涵的歷史與文化積澱、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激情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課件展示)

2圓與生活(課件展示圓與人們的生活如鮮花、日落、小橋流水、雄壯美麗的建築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體現有圓的應用的物體等等,使本課知識得以拓展,學以致用,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返回到生活中去,使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直徑半徑無數條r=d/2d=2r

結束語

本課設計把網絡環境下的探索學習和認知活動相整合,讓學生在發現中研究、在研究中再創造,使發現與創造成為數學課堂的主旋律。

圓的認識説課稿20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五節的一節內容。這是新教材改版之後出現的一節內容,包括了多邊形和圓的初步認識兩部分內容,由於學生在小學已認識了許多平面圖形,所以本節課難度不大。多邊形部分主要是對之前所學知識的一個歸納總結,而圓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是為九年級的後續學習做鋪墊。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

2.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多邊形、正多邊形、圓、扇形並能根據扇形和圓的關係求扇形的圓心角的度數。

3.在豐富的活動中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重難點:

重點: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多邊形、扇形。 難點:探索分割平面圖形的一些規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圖形,養成把數學應用於生活

實際問題的習慣.

為了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作用,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所學知識,同時配合使用自學、合作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感受知識的產生髮展的過程。 教學方法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自學探究的方法來進行,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答問題,然後再通過自學檢查的過程對自己的自學情況進行評定,達到迅速掌握新知識的目的。這時再進行加強訓練,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細緻。這時再通過合作探究拓寬學生的知識,最後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一個由無到有,由淺入深的過程,學生更容易接受。

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課分為多邊形和圓的初步認識兩部分內容,所以本節課也要經歷兩次知識的產生和解決的過程。為此,確立如下教學過程:

多邊形部分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出示幻燈片,讓學生看一看這些圖片中有哪些我們熟悉的平面圖形。學生的答案會出現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教師對答案稍作點評,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多邊形和圓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漂亮的圖片開頭,馬上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動手動腦的慾望,激發學生思維,也充分的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自學新知

課件出示導學提綱(一)自學課本P122,並回答問題。

自學結束後,找同學回答導學提綱的問題,檢查自學情況。

教師注意學生的回答中出現的錯誤,特別是線段和角的表示方式,對出現錯誤的及時糾正。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自學的方式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既能夠開發學生動腦思考的能力,又能夠很好的完成知識記憶的目標,使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拓展延伸

在學生記憶了概念的基礎上出示做一做

做一做包括兩個小題:

引導學生從普通的多邊形開始思考,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然後通過找規律的方式得出n邊形的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旨在探討多邊形的各項數量關係,使學生通過觀察、歸納、猜想獲得對多邊形的進一步認識,開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歸納推理能力。

(四)合作探究

小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議一議。

通過合作,小組共同得出答案:各邊相等,各角也相等

根據學生的答案引出正多邊形的定義

各邊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邊形叫做正多邊形

共同得出圖4-23中各多邊形的名稱: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

邊形、正八邊形

設計意圖:運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又達到了互幫互助以弱帶強的目的,使學習比較吃力的同學也能參與到學習中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五)練習鞏固

這部分準備了三個小題,主要是對多邊形部分內容進行鞏固。

這三個題目難度各不相同,所以教師儘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爭取讓所有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練習題分成了不同的層次,這樣會盡量的照顧到所有的學生,使學習吃力的同學也能參與到問題的回答中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同時又讓優等生在知識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與鞏固。

圓的初步認識部分

(一) 複習引入

課件出示圖片,回顧以前學過的圓和扇形,通過flash動畫演示圓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回憶舊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實例讓學生直觀感受圓和扇形的特徵,再通過動畫的形式畫出圓,抽象出圓的動態定義,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

(二)自學新知

出示導學提綱(二),自讀課本123頁,並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樣的圖形叫做圓?

2、找出右圖中的半徑、圓弧、扇形和圓心角。

3、會讀寫圓弧。

學生獨立完成自學

教師檢查自學情況。

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練習圓弧的寫法,並讀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自學的方式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既能夠開發學生動腦思考的能力,又能夠很好的完成知識記憶的目標,使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拓展延伸

在學生記憶了概念的基礎上出示例1

設計意圖:通過例題讓學生了解這部分內容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式,加深知識的深度,提高學生能力。

(四)合作探究

小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議一議。

1、如圖4-25,將一個圓分成三個大小相同的扇形,你能算出它們的圓心角的度數嗎?你知道每個扇形的面積和整個圓的面積的關係嗎?與同伴進行交流

2、畫一個半徑是2cm的圓,並在其中畫一個圓心為60o的扇形,你會計算這個扇形的面積嗎?與同伴交流。

教師對答案進行彙總,講解本題解題思路:

1、因為一個圓被分成了大小相同的扇形,所以每個扇形的圓心角相同,又因為圓周角是360o,所以每個扇形的圓心角是360o÷3=120o,每個扇形的面積為整個圓的面積的三分之一。

2、先求出這個圓的面積S=πR2=4π,60÷360=1/6扇形面積=4π×1/6=2π/3

設計意圖:運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又達到了互幫互助以弱帶強的目的,使學習比較吃力的同學也能參與到學習中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五)練習鞏固

聯繫鞏固設計了兩個題目,這兩個題目難度適中,請一名學生板演,教師訂正答案,注意學生的解題步驟。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練習題旨在鞏固學生圓部分所學知識,加強學生的解題能力,將學生所學知識充分開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結:

今天這節課什麼收穫?

多邊形:

①多邊形的對角線

②過n邊形的每個頂點有(n-2)條對角線

③正多邊形的特點

圓的初步認識:

①圓弧的讀法和寫法 ②扇形和圓心角 作業:

課本習題4.5知識技能1、數學理解

圓的認識説課稿21

本節課我着力構建主體性課堂,加強教學的互動,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學情,讓學生自學探討,尋求合適的課堂結構。

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直觀地認識了圓,課堂中通過教師的遊戲導入以及讓學生找實例,使學生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刺激對圓的表象認識,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而且這樣的導入能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內容。

2、儘量讓學生多交流,讓自己少開口。

在教學中要加強教學的互動,嚴格控制教師講的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比如説,對教學圓的半徑和直徑之間關係時,我只給學生提出研究提示,讓學生在同組裏多交流、多思考,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空洞、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發現,以學生的講説來代替教師的講解,我想這樣得來的知識學生很容易被記住,完全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而不是純粹的死記硬背。

3、多給學生操作、練習的機會。

教學中我安排了學生三次用圓規畫圓,第一認讓學生嘗試畫圓,第二次重點指導學生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形成畫圓的技能,第三次讓學生畫一個指定大小的圓,在作業紙上完成,配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並讓學生在自己的圖中畫出半徑,直徑和圓心,進一步感圓的操作,如此安排,合乎情理,順其自然。

4、當堂練習,及時反饋。

在教學完本課內容後,我設計了一張作業紙,給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力爭做到當堂完成,當堂檢測,當堂反饋。練習題富有層次性,設計了一星題和二星題,這們不但可以使學生鞏固基本知識的基本技能,而且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豐富知識,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圓的認識説課稿22

一、説教材

學生通過前幾年的學習與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對圓形物體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圓的初步認識》是建立在學生的這些經驗上來進一步認識圓的有關特徵,讓學生深切體會圓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併為後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受並發現圓的有關特徵,知道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圓心、半徑和直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並感受圓的美。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圓上所有的點到固定點O都有相同的長度r,認識圓心、半徑。

難點:初步認識圓的有關概念。

四、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用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動手操作,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從而理解半徑;用討論合作法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相互交流,學習半徑、直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畫一畫、量一量,動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學習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半徑等知識。通過自學的方式去學習圓的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五、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點亮雙眼,看自行車車輪

我出示了生活中自行車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它車輪形狀,學生們都知道是圓形,又出示正方形車輪的自行車,問這樣的自行車你們見過嗎?學生們會説沒有,緊接着我就提出疑問為什麼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形呢?圓形車輪到底有什麼奧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的初步知識。帶着問題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對圓的

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靜做細觀,共探圓的奧祕

1、認識圓的邊:觀察圓形,看看它的邊是由什麼樣的線圍成的?由此得出圓是由一條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2、認識圓心:移動車輪、轉動車輪,讓學生觀察車軸在車輪中的位置有沒有改變,通過實物遷移,用一個點表示車軸,從而去認識固定的點即定點在圓中叫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

3、認識點與圓的位置關係:通過動手操作、同桌討論,在圖中找出與圓心距離為3釐米、2釐米、4釐米的點,能找多少個,並觀察分別在圓的哪個位置,從而認識點在圓上、圓內、圓外三種位置關係。

4、認識半徑:通過點在圓上這個知識認識到圓上所有點與圓心所連的線段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接着介紹這樣的線段就是半徑,用字母r表示,接着小組去討論怎麼理解半徑,並通過一道練習加深對半徑的理解。

5、認識直徑:出示一個圓及圓中的6條線段,讓學生觀察6條線段中哪條最特別,通過小組討論找到特別之處經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再介紹這樣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再讓學生説説如何理解直徑並在圓中試着畫一畫直徑,看看還能畫出多少條,並量一量看看有什麼發現,從而得出圓中有無數條直徑,長度都相等。

6、認識對稱軸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通過預習回答問題來知道圓的對稱軸及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兩倍,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説明直徑是半徑的兩倍,並給學生一張圓紙片,動手操作來解決如何確定它的圓心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靜思默觀、自學新知、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圓的有關知識,既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又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齊心協力,一起練習

本環節通過判斷和選擇兩種題型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暢遊數學天地

首先,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為什麼車輪要設計成圓形?接着讓學生們猜

謎語,輕鬆一下:有一個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釘了一個木樁,用一根繩子拴了一隻羊在那裏。(打一個水果)猜出後,我們再猜一猜羊吃草的範圍最大能吃出什麼圖形?在猜謎中感受到圓在生活的存在。那麼生活中還有什麼也是圓的,然後帶着同學們一起去欣賞生活中的圓,最後出示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一句話一切平面圖形中,圓形是最美的,學生感受圓的魅力。

標籤: 通用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kygm7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