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2021高考語文全國乙卷真題和答案

2021高考語文全國乙卷真題和答案

2021高考語文全國乙卷真題和答案

今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了全國甲、乙卷文理及新高考I卷、II卷(不分文理)6套數學試卷,使用新高考I卷的有山東、福建、湖北、江蘇、廣東、湖南、河北。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2021高考語文全國乙卷真題和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真題:

一、現代文閲讀(36分)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對於人文研究來説,計算方法以往只是作為輔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種新的人文研究形態應運而生,這就是“數字人文”。學者莫萊蒂曾設想一種建立在全部文學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學研究,人們必須藉助計算機對大規模的文學文本集合進行採樣、統計、圖繪、分類,描述文學史的總體特徵,然後再做文學評論式的解讀。為此,他提出了與“細讀”相對的“遠讀”作為方法論。弄清計算機的遠讀與人的細讀之間的差別,不僅能使我們清晰地界定計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確立人的閲讀的價值。

計算機是為科學計算而創造出來的,擅長的是“計數”,而非“理解”。要處理自然語言文本,計算機必須先將文本置換成便於計數的詞彙集合,或者用更復雜的代數模型和概率模型來表示文本,這一過程被稱為“數據化”。數據化之後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雖然損失了原始文本的豐富語義,但終究是可以計算的了,不過,儘管計算機能處理海量的語料,執行復雜的統計、分類、查詢等任務,但它並不能理解文本的內容。

遠讀是數字人文的基石,大規模的文本集合上的遠讀,基本可以歸為兩類:一是對文本集合整體統計特徵的描述,一是對文本集合內在結構特徵的揭示。例如,數字人文學者米歇爾等人對數百萬冊數字化圖書進行多種詞彙和詞頻統計,以分析英語世界的語言演變,這屬於前者;莫萊蒂用地圖、樹結構來分別展示文學作品的地理特徵和偵探故事的類型結構,這屬於後者。無論是宏觀統計描述還是內在結構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體內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結果都是需要解讀的。正如米歇爾所説,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統計分析結果,為人文材料的宏觀研究提供了證據;但是要解讀這些證,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樣,是有挑戰性的。對遠讀結果的解讀,仍然要依賴學者在細讀文本礎上所建立起來的對本領域的認知和理解,一句話,人的閲讀不可替代。

需要補充的是,當考察單篇文本的文本特徵(例如計算一篇文檔中所有單字的出現頻率),或者分析其內部結構(例如提取一部小説中所有人物的對話網絡)時,數據量也會增長到個人無法處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對文本集合所做的討論在單篇文本層面也是成立的。

一個普遍存在的對數字人文的評判依據,是看數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傳統人文學者所關心的問題。嚴格説來,只有當數據量或者數據精度超出了個人閲讀理解的能力範圍時,才有理由藉助計算機來對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徵予以量化描述,進而提供給人去進行深入解讀,數字人文不僅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賦予我們提出新問題的能力。我們現在可以問,五千年來全人類使用最頻繁的詞是什麼,透過這類問題,可以獲得觀察超長歷史時段文化現象的新視角。

(摘編自王軍《從人文計算到可視化——數字人文的發展脈絡梳理》)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的一項是(3分)

A.在數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計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領域,在研究中發揮作用。

B.要實現莫萊蒂設想的世界文學研究,首先應進行大規模的文學文本集合的數據化。

C.選擇遠讀還是細讀的方法,取決於閲讀的對象是大規模的文本集合還是單篇文本。

D.數字人文不僅為文本處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區分“計數”與“理解”,是為了論證計算機不能處理某些侍定類型的文本。

B.文章轉述數字人文學者米歇爾本人的説法,有助於論證應該更全面地看待遠讀。

C.文章第四段討論單篇文本層面的問題,對前文補充論證,使得論證更加周密。

D.文章同時肯定計算機遠讀和人的細讀的作用,有助於避免人們對遠讀的誤解。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正碑的一項是(3分)

A.人文研究的主體,在數字人文中實現了從具體的學者個人向計算機的轉變。

B.遠讀不是要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而是要發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徵。

C.數字人文的價值,在於將歷史上未被注意和閲讀的文本都進行數據化並做研究。

D.和人的細讀相比,遠讀的理念和做法體現出大數據時代文理融合的跨學科取向。

(二)實用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中國在農業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不僅成功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居民生活質量和營養水平顯著提升,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材料二:

2021高考語文全國乙卷真題和答案
  

(摘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

材料二:

山東省臨朐縣是一個有着90多萬人口和近90萬畝耕地的山區農業大縣。臨朐縣山區丘陵面積較大,而且地形錯綜複雜,起伏多變,成百上千畝集中連片且開闊平坦的農田很少見,加之農田基礎設施落後,從自然村落到田間地頭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極其不便。用鄉親們的話説:“開門就見山,種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頂葦笠也能蓋一塊地。”近年來,臨朐縣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時,立足山區實際,把解決地塊零散、水電路不配套等問題作為重點,堅持集中連片規劃建設,着力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為糧食穩產增產夯實了基礎。“十三五”以來,全縣共改造中低產田3.73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12萬畝。

(摘編自張正瑜等《山東臨朐立足山區實際科學謀劃建設高標準農田》)

材料三:

近幾年,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長埠鎮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6個村小組前前後後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進行了清淤處理,建成了3.2公里高標準農田溝渠。過去,江下村因土地貧,一直沒有找到產業發展的好路子,祖輩守着一畝三分地種水稻及常規農作物,產量較低的“斗笠田”隨處可見,為改變現狀,村幹部主動為江下村爭取了高標準農田項目,引進種糧大户盤活荒地。作為高標準農田的“集成模塊”,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在江下村大顯身手——糧食拼、種、管、收實現企程機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業的精準度和覆蓋率……去年11月,江下村2168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開始動工,項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現在村裏的耕地質量普遍提升兩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5%,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高標準農田已成為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貧困羣眾穩步脱貧的有力引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kxz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