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通用13篇)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通用13篇)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什麼是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並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於經驗總結。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通用1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心得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心得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通用13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1

今年暑假我認真閲讀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受益匪淺。我被佐藤學先生的那種務實、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深深地感動;為他們所碰到的與我們共同的實際問題及他們認真、樸實、講究實效的教研活動和教學實踐所吸引;為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啟迪;而書中論述關於學習主體性的問題更讓我深有感觸,大受啟發。

一、什麼是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認為,教育改革應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徵兆”。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觀察的。在耐心與觀察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説:“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説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第二實驗中學的所有教室也同樣和上邊一樣,每個教室都有不同的風景,都有不同的問題。我們所有教師必須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並以此為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

二、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

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關係

教師間怎麼形成“合作性同事”的關係呢?必須是所有的教師都開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觀摩教學、互相“批評”時才能構建起來。同時,改變教學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價,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因此,互相談論這節課哪裏有意思,哪裏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並通過相互交談讓學生學習時的具體樣子重新浮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教師所期待的。我們學校組織的研究課、開放日等活動時,我們教研組集體備課,相互聽課評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頭腦,而是和同事們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快樂感。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作者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裏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種新的學習觀。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2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為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裏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裏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着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們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悦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麼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彷彿來到春雨後盎然的草地,彷彿聞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彷彿觸摸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一定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一定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

潤澤的教室裏,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裏,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裏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着這裏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着,都滋滋潤潤地成長着。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裏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意義,對於我們老師來説,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3

好的教育書,不僅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論背景,能洞悉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應該經過實踐的檢驗,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有指導意義。《靜悄悄的革命》正是這樣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該書的作者佐藤學先生的大名雖然對於我來説是陌生的,但當我閲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我被書中深入淺出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啟迪,佐藤學先生的平易、深刻、務實的作風讓我油然而生了欽佩之情。書中對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述對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説頗有啟示。“跨越國界相互學習”,這是作者和譯者的希望,也是我讀這本書的目的。

一、傾聽比發言更重要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72頁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27頁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教師往往想讓孩子多多發言,在聽他們發言時,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該怎麼辦”,於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當回答有一點偏差時只需一點點粉飾,而出現異向的回答時,教師會從容請他再作思考,請其他小朋友回答。記得我上小學時有一篇課文講述的是解放軍駐守一個小島,好象説到他們每天會給島上的樹澆水等等,集體情節記不清了。只記得老師要我們描述解放軍叔叔的行為説明了什麼,有好幾個同學的發言都與老師預想的相差甚遠,於是老師責怪我們不專心、不動腦筋,還一個勁得讓我們再想“標準答案”。當時教室裏一片寂靜,真的是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最後老師點到了我的名字:“你來説説。”我從牙縫裏小心翼翼地擠出了幾個字:“説明解放軍叔叔愛小島就象愛自己的家一樣。”老師一聽來了勁:“用四個字來説。”“愛島如家。”老師這才滿意得笑了,教室裏傳出同學們如釋重負的歎息聲,教學才得以進行下去。我無意於譴責我老師的言行,只想説明如果我們一味的要求孩子們按我們預想的結果回答,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積極地應對才是我們應該做的。精彩的發言要鼓勵,膽怯的發言要啟發,錯誤的發言要引導,更重要的是要聽到孩子的話外之音,並抓住有價值的發言與他們形成對話,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讓每個孩子都安心發言,無拘無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孩子發言的態度,認真地聽取每個孩子的發言並做出敏感地應對,慎重地選用每個孩子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孩子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

其次是孩子要學會傾聽其他小朋友的發言。善於傾聽不僅是尊重他人、禮貌、修養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善於從別人的發言中汲取、善於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思想,這是多麼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書中説:“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永遠比發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你給大家講故事或者回答問題時,最希望別的小朋友怎麼做呢?他們説:“別的小朋友要聽我講話。”“大家要仔細聽。”於是我告訴他們:“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是對別人的尊重,我們都是有禮貌的好孩子,別的小朋友在講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仔細聽。”當小朋友回答問題時,我會用眼神、手勢等內肢體語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細傾聽,有時會給其他孩子佈置任務“你覺得他哪些地方講得很好呢?”這樣一來,他們聽起來就比較認真了。

過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們就要成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會採取各種有效的策略鼓勵他們認真傾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自己也要注意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機和教育信息。儘可能地創造“潤澤”的氣氛,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

二、積極參加公開研討

雖説只要把日常上課的情況如實地呈現出來就行了,但是隨着公開研討會日期的臨近,每個教師多少都會有點擔心。授課是不可能完美無缺的,無論是怎樣出色的公開課,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何況,在某些人看來是精彩的課,換了別的參觀者,評價可能正相反。因為參觀者的教育觀和教學觀是不同的,對授課情況的評價當然也就千差萬別。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上公路開課的教師的膽怯、不安有與日俱增的傾向。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87頁

剛走出校門的時候,對公開教學沒有懼怕的情緒,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隨着從教時間的增長,隨着年齡的增加,對公開研討似乎越來越害怕,常常緊張得睡不着覺,頭腦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學教授看來,為什麼教師們都一絲不讓地死按住門把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教師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別人的事説長道短,同樣的,也不希望別人來干預我的工作。”第二個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研討往往是集中在評價課的好壞上,加上評課人又帶着各自的標準和立場,這使得教師們陷入了極大的不確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我認為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當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別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這種思想的左右下,有時在設計活動時,甚至會考慮“如果這樣做,別人會他説。”但是經過許多次公開教學,我發現自己最大的進步就是考慮問題比較全面,會注意細節方面。

經過佐藤學先生的教誨,我明白了“只要平時以真誠的態度面對每一個學生,認真地培育他們的學習方法,那麼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當天的授課以失敗而告終了,我們要傳遞的信息也傳遞出去了。”在聽取別人的公開教學時,我們應該抱着“無論從哪次活動我們都能學習到什麼”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後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間,這樣才不至於只看得到教師的“表現”,被頭腦中的條條框框束縛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談論活動中的樂趣和困難,進一步地形成同事間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從研討會上獲得樂趣和收益,不會再對公開課感到懼怕,甚至會要求開放日常的課堂。

三、邁向“學習共同體”

我覺得這本書裏最讓我感動的一點就是,書中不僅關注了學生的發展,也關注了教師的發展。這麼多年來,學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關注,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但我們多麼希望在這洪亮的聲音中也能聽到關注教師的聲音,千萬別讓教師成為教育的“弱勢羣體”。

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本書中提出未來的學校應該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學校不僅要成為“學生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而且也要成為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們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成為家長和市民參與學校教育、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的確,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她是全社會的事,學校、教師只有和家長、社區、社會聯繫起來,教育的天地才會更廣闊。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日本的學校教育中家長的參與面真廣,不僅有家長授課,更多的是家長協助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家長不僅參與自己孩子的班級的教學協助,還參與其他班級的教學協助。這樣一來,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的參與就不僅僅是站在個人的立場,而是真正站在促進學校發展的角度。我們現在也非常強調與家長、社區的聯繫。記得有一次我邀請了家長來給孩子們介紹自己的工作,重點請幾個家長做了準備,他們帶了圖片、照片等資料,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解,雖然那些家長的教育方法遠不及老師,但孩子們卻聽得非常認真。教育本就應該是多樣化的,孩子可以從家長那裏學到老師那兒學不到的東西。我們還利用一些傳統節日邀請家長一起來和孩子們開展親子活動,瞭解民族文化,加深親子間的情感。我園的課題是“科技小製作”,在實踐中,我們利用社區資源,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探索。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資料、準備活動材料,並將幼兒的製作進行展示,請孩子們回家介紹自己如何製作的,其中藴含着什麼祕密。家長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但是我園的家長多是經商的,頗有經濟頭腦,對孩子教育的關注程度還是不夠的,在某些活動中,來園的基本是爺爺奶奶級的人物,爸爸媽媽總以自己“忙”為藉口。在新的學期,我會加強和他們的溝通聯繫,逐步把他們“吸引”到教育教學之中,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為邁向“學習共同體”而努力。

“‘勉強’是不斷地以結束為標誌來劃分、區別學校中學習的進程的,而‘學習’卻是不斷地準備新的開始,如‘沒有終結的故事’一樣。”

我將以佐藤學先生的這句話為精神動力,不斷追求新的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我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快樂,一起進步,一起收穫。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4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工作已13個年頭,作為低年級的班主任,工作忙而雜,很難靜下來看看書或寫寫東西,而心裏的愧疚也被“我工作很忙”的理由漸漸消融,心安理得地原諒自己在專業研究上的停步不前。慢慢的,剛工作時的那種對自己未來教師生涯的完美理想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然而,就在這個暑假,就在我靜靜感悟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之後,佐藤學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學一線開展教學研究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佐藤學先生作為一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幾十年裏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一線教師共同嘗試從學校內部對教育科研和學校管理進行改革,他的敬業精神讓我深深感動,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工作歷程,從對自己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而對未來充滿無數完美的憧憬,到如今漸漸被日益繁雜的日常工作所淹沒,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學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對教育、對理想的執着追求。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決心從一年做一次法國大菜的教師,變成每日三餐過問柴米油鹽,並能做出美味菜餚的教師;他決心把那種期盼學生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的教學轉變為不間斷的可持續培育學生的教學。在之後開展的研討活動中,小林老師帶給的錄像讓每一位參與研討的教師心靈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師當時所作改變的正確及其價值。這是多麼可喜的、必要的改變啊,而在我們周圍,安於現狀的老師比比皆是,有時就連自己也會被暫時獲得的成績、遇到的困難矇蔽雙眼,失去改變的動力和勇氣,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着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務必從改變自身開始。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這一章中,小林老師從關注“法國大菜”般的教學轉而關注“最樸素的如醬湯般香味的日常教學”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們的周圍,關注日常教學就應説是我們在幾年前就達成的共識,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所關注的日常教學更多的體此刻關注每一天40分鐘的羣眾教學活動上,有多少時候正真如關注教學活動般的去關注教師每一天的晨間接待、生活活動、遊戲活動以及自由活動?同樣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章節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常常説,要充分地重視“開頭”,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而差的教師往往只關注“結果”,常常草率地、馬虎地“開頭”。小林老師常常仔細地觀察、注意學生“從哪裏開始,怎樣開始”,他認為“結果”怎樣都行,“開頭”決定了一切。能夠説,創造性教師的工作常常是從“開頭”展開的。小林老師充分重視“開頭”的做法我覺得十分可取。

這本《靜悄悄的革命》確實是一本能給人啟發、令人深思的好書,學習的感悟和思考還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講來。教師生涯是一個好處深長的生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生命將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付出、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發奮中獲得成長,從而實現和獲得真正的人生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將為之而發奮!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5

《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寫的,是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季湄翻譯的。

本書主要講了對許多教學實例進行剖析和論述,針對學校實際案例進行剖析,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這本書是一首唱給老師們創意的,創造的實踐讚歌;是給每個學生學習的尊嚴支架。

就《教室裏的風景》這一章節來説,其中第四個問題應對教師本身的語言中提到的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我國語文“雙基”教學中,應從聽、説、讀、寫四個方面展開教學。教師應具備基本的能力,從“聽”開始,而我們聽的是學生表達是否完整,關注的是答案是否正確。而忽略書中提到的“理解方式”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應站在欣賞體味學生髮言的立場,傾聽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這種傾聽方式不是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鳴。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説是傾聽學生髮言的重要意義。而我常常會在課堂中想着下一個問題,該怎麼辦?這樣就很難產生“欣賞體味”的傾聽方式和“理解方式”,回顧課堂中的案例:一次我在上整體識字課時,學生介紹識字方法時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五分鐘的交流討論時間到了,我因為還有教學任務,於是立即截止,而在學生a説他的識字方法是按結構進歸類識字。我只是説:“這也是一種方法,大家努力思考,向他學習”。如果當時這樣做:我嘴角上揚,臉上掛着微笑,眼神投去讚許的目光,伸出大拇指,相信學生的自信心會加倍同感共鳴,更是無庸贅言。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説話時學習主人得到別人的尊重,就這樣撐起了教室裏尊重、和諧的支架。

學生的學習不開老師的引導,而聚得甘露育桃李可謂任重而道遠。但書中介紹了教師的成長,需要打開教室的大門,就是説能在同事面前公開授課,對此我覺得上一節無論成敗的公開課,對一個人業務都是一次進步,甚至是飛躍。沒有在同事面前公開授課的教書人是失敗的。教書生涯中,我遇到不同程度的在同事面前公開授課,有領導推門聽課、組內研討聽課、學校安排全員聽課等,但無論怎樣承擔講課任務,總會有壓力,生怕講不好,在意別人怎樣看,好像覺得別人的意見可已經敲定終身似的。其實我們錯了,敢於在別人面前暴露錯誤的人才是勇者,願意接受他人寶貴建議的人才是智者。

課堂上的演繹從備課開始,你可以預設問題,可以與同事商量怎樣高效掌握知識技能,用哪些方法完成教學任務?與此同時,家常課堂不一定節節都是現場直播,而公開課節節都是重播後再直播。一堂課不斷的修改思考,追求完美,達到預設的高效。

記得11月份我上了一節公開課——《坐井觀天課》課前與組長及同仁們共同商議討論。制定了導學案,再後來試講了一次,又進行了研討,並且研討的焦點是在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其中陳老師,馮老師,魏老師,他們認為課前導入欠佳,換成趣味性強的“看圖猜成語”,周老師給了我分析了應用多媒體裏的工具欄裏激勵方式,既省時又便捷。其他的老師也給我在選案的細節上進行了修改,最後在靜悄悄的革命中,我的課堂出彩了。

《靜悄悄的革命》是跨國間互相學習,羣策羣力,助力我成長。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6

曹校長為我們老師推薦了日本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佐藤學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看着書名我沒有和教學聯繫在一起。大致進行了翻閲,一開始也沒有引起興趣。定下心來再讀,序言中,佐藤學教授極其深刻地提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孩子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看了這一段話,方知“靜悄悄的革命”原來如此啊!在書中佐藤學教授用樸實的文字敍述了許多觀點和教育案例,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發人深省。

(一)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我們的教師,在本書中,是追求虛假主體性的教師,主要慾望就是控制課堂,維持秩序。而佐藤學缺告訴我們,在課堂上應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自己站在教室裏是在和學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時光’。看了這樣的觀點使我們也聯想到自己的課堂。確實如此,我們的課堂,對學生身體所傳達的信息漫不經心,麻木不仁。當提問時老師關注最多的就是舉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舉手的孩子,當回答問題不響亮時,我們會對孩子有“聲音再大一點”“能不能説的完整一點”這樣束縛孩子思考的要求,而且每堂課都一遍一遍的重複着這樣的詞彙,而不舉手的孩子我們往往會關注不到,並給他們貼一個“發言不積極”“不善於思考”這樣的標籤,佐藤學教授認為面對這些不舉手、不確定回答的孩子我們老師更要尊重這些模糊的多義的意見,能夠建立起教室裏對個性多樣性的意識,從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個人的認識達到更加豐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允許孩子發言模糊一點,允許進度慢一點,在組織、引出孩子發言之前,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孩子的聲音。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二)以“應對”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

潤澤的教室。看到這個名字不禁又是疑惑:什麼是“潤澤的教室”呢?書中是這樣寫道:在“潤澤的教室”裏,教師和孩子都不受“主體性”束縛,孩子安心地、輕鬆自如地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夠得到大家的尊重。

看到這裏讓我感受到潤澤的教室裏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教室裏每個人的呼吸和其節奏都是那麼的柔和,再聯想到我們的課堂,“抱臂坐直”“眼睛看老師”,這些話語孩子已經倒背如流,在這種拘束不自如的狀態下,孩子如何安心?如何無拘無束?面對積極發言的孩子表揚:“你真棒”,對於那些認真傾聽卻沒有回答問題的孩子得不到等同的尊重,並在學期結束後給予“上課希望你能積極發言”這樣的評價,在教室裏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作為一個教師,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發言的能力,更要重視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為此教師要言傳身教,首先要做一個善於傾聽的教師。課堂上要傾聽每一個孩子的發言,無論是有聲語言還是無聲語言,從他們的表現的語言中解讀他們學習時的心情、想法,並不斷調整自己的言行,與孩子“心心相印,產生共鳴”。

其次,潤澤的教室應摒棄我們以前那種肢解問答式的教學,特別是閲讀教學,語文課堂,讓課堂多與教科書的語言發生新鮮接觸,若干次反覆地閲讀,讓語文課充滿朗朗的讀書聲,讓語文課潤澤起來。

這本書我只看了前面幾個章節,給了我很大的感觸,一個個案例就如同看到了自己,也下定決心,在自己的教室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7

大學時初讀《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認為又是一本運用大量事例加上成功經驗總結堆疊起來的所謂暢銷書。確實,在書中佐藤學先生例了很多教育實例,然而在參加工作後,再看這些事例,它們是如此真實的,佐藤學先生提出許多關於課堂教學、關於學校教研、關於學習方式等的闡述和思考,都引人深思,讓我受益匪淺。

今天我選擇分享的是第三章那個的第十六節《校本課程建設》作為分享內容。選擇這一部分,也是因為自己在這段時間以來在校本書法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困惑。首先如書中所説的一些錯誤,我們也犯過。在學校教學開放日時,為了校本書法課程能有更好地展現,花費了很長的時間進行校本書法教材的編制,顯然,教材的編訂並不是必須的。況且,當下我並不具備編訂合格教材的能力。在公開課時常見到一些現象,授課教師精心準備並打印的教學設計,華麗鮮豔的板書設計,這些都不是必須的,我們做這些事,也只是一些形象工程。

其次,教學研究沒有針對性。認真思考,書中提出的,教學研究重點在於所參觀的課堂中有趣和困難的地方。一堂好課吸引住了我們應該是課堂中發生的實際情況,然而評課時卻常常忽略了這些真實的精彩。甚至將關注重點放在華麗的課件音效上。真誠的交流共享才是促進教研活動的好方法。

最後,佐藤學老師提出的向其他老師開發課堂進行教學研究的建議,我是十分認同的。並且我認為這是促進真誠交流不錯的方法。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8

佐藤學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在手已經幾個月了,上學期教師主題交流會上聆聽了幾位教師代表交流的讀後感,心中深感慚愧。在讀書這件事上,我已然成為一個“後進分子”。我在讀,我在用心地讀,只是沒有想那麼深。寒假裏又讀了此書,我在書上做了批註,並對我的教學狀況作了反思。佐藤學先生提出的主旨鮮明的教育理念,生動形象的比喻,給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

一、做一個用心的“捕手”

讀這本書,恐怕大多數老師會對“傾聽”這兩個字有深刻的感受。佐藤學先生通過實例説明了“在教室裏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而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卻是多多發言,我們以為孩子不發言是因為膽小,一味地鼓勵孩子要勇敢,大膽發言,卻忽略了對他們“聽”的能力的培養。這一學年,我教一年級。一年級的孩子,喜歡發言,但缺乏聽的習慣。我會引導他們要學會聽別人的發言,瞭解別人的想法,從而正確評價別人的思路。如佐藤學先生所説: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傾聽,不僅僅是學生聽教師、學生聽學生,對於教師來説,傾聽學生的發言十分重要。佐藤學先生把傾聽學生的發言比作和學生在玩棒球投球練習,我想,教師,就是一個捕手。一個用心的“捕手”,無論學生投過來的是“好球”還是“差球”,都應能準確地接住。這樣,學生才會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和投球的快感,才會繼續投出越來越多的好球。如果我們讓學生投出的球一個又一個地掉落在地,或是讓學生自己去撿,久而久之,學生還是喜歡投球嗎?棒球投球式的傾聽,是多麼形象的比喻啊!在我們的課堂上,被我們棄之不接的“球”還少嗎?我捫心自問:我每天準確接住學生投來的球了嗎?還是在按自己的計劃上課?每次聽年輕教師的課,我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生成了這麼好的教學資源,為何棄之不用?年輕教師常會這樣回答:我怕擾亂我的教學思路;我沒聽清;我怕完不成教學任務……這説明我們還不擅長接球。佐藤學先生這樣告誡我們:不擅長接球的老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面直對學生,去接住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要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作為教師,我們都應努力做一個用心的“捕手”!

二、做一個細緻的“裁縫”

“學生的學習乃是不斷的從個體發出,又迴歸到個體的,因此教師的活動也應當從應對學生個體出發又迴歸到學生個體上去。”美國教師稱之為“tailoring”,意思是服裝的裁剪製作。也就是説想按照每個人的身體尺寸量體裁衣那樣去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課程。“量體裁衣”的理念,實際上就是我國的“因材施教”。不過,佐藤學先生認為:在學生做作業的這一時間裏,教師集中精力去“量體裁衣”是更重要的。這一點我感受頗深。

每個班都有需要幫助的學生,我也常常會在學生做作業時去“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我常常會呈現收集到的錯例,一一呈現,引發爭辯,在一次次地辨析中讓學生了解錯誤的原因,收穫正確的思路。但是,我不是個細緻的“裁縫”,我有“量體裁衣”的意識,卻又常常會用統一的“尺寸”來要求學生。看到作業進度未跟上大部隊節奏的我會着急,看到學生不可思議的錯誤我會生氣,我常常就“巡視”而“巡視”,沒能給那些不能達到目標的學生提供具體的幫助,而是如同一個監工,不斷行使着督促、管理的“權力”。做一個細緻的“裁縫”,應當是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去“量體裁衣”的,應當是為每一個學生服務的,反思自己,可能多了些師道尊嚴,少了點兒服務的意識。

三、做一個睿智的“指揮”

“量體裁衣”是以“學”為中心的兩種活動形式之一,另一種是“與學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認識相互激盪回想的活動”,稱之為“交響樂團”。這又是一個多麼形象的比喻!“在教室裏,各種各樣的意見、想法相互呼應便產生了如同交響樂般的教學。”“在一個個學生的聲音相互迴響、相互烘托的‘交響樂團’中,十分關鍵的是交往展開的豐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樣。”文中提出了四種交往:單向交往、雙向交往、反向交往和異向交往。這些交往,組成了教室裏的“交響樂團”。教室裏的“交響樂團”,不可能經歷預演、排練,隨時都可能有不和諧的聲音,此時,作為“交響樂團”的指揮——教師,發揮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裏我所説的“指揮”,並不是真正的交響樂團中的那種“一人令,眾人行”的指揮,而是一個隨時根據實際情況,能敏鋭判斷,及時調節,恰當引導的睿智的“指揮”。比如,當教室裏出現多種聲音,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的時候,教師應當有效的評價和指導;當教室裏出現冷場,眾人迷茫時,教師需要巧妙地點撥和引導;當教室裏出現別樣精彩的聲音,教師應及時抓住,引發討論,説不定就能譜寫一曲動聽的“交響樂”……“相反,如果教師對不同思路的話語不敏感,那麼教學就只可能順着教師的路數進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變得非常膚淺和單薄。”由此可見,教室裏的“交響樂團”需要一個睿智的“指揮”。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印象最深的是以上這三個比喻,通俗易懂,形象貼切。閲讀還在繼續,思考不會停止,思考之後,是靜悄悄的革命。在教室裏,但願我能做一個用心的“捕手”、細緻的“裁縫”和睿智的“指揮”。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9

學校推薦了《靜悄悄的革命》這樣一本書,我在空餘時間試着跟隨着佐藤學先生對教育研究的腳步,讀了走進校園裏的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學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此書分了四個章節:1、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2、改變教學——學校改變3、設計課程4、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

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啟發,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傾聽學生的發言這一小節,佐藤學先生在書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説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這段話啟示我們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現在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都提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可是有多少教師真的理解怎麼做才是尊重學生呢?這本書正啟示我們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我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總之,傾聽比發言更重要。作為在第一線的教師我也經常在課堂上發生這樣的事,有時為了趕教學進度,沒有去準確“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有時甚至因為有些學生答非所問或者吞吞吐吐講不清楚時,我會無理的打斷他們的發言,並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補充,沒有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想法也沒能真正的在班內引起交流和討論,只是留於一種教學的形式。正因為部分學生由於感到自己的發言沒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漸漸也失去了舉手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成為課堂上的聽眾了。

我感到要想進行教育教學的革命,必須從骨子裏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敢於在實踐中嘗試,善於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用新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掀起一場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10

朋友,當你讀到如下內容: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此時你會怎樣來想想我們的工作了嗎?

我真誠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須徹底地發生變化,由關注少數的優勝這的應試教育,徹底地扭轉為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的個性化教育是我們當前工作的目標和核心,如果還不發生轉變,你就“敖拓樂”。這場革命從哪裏開始呢?通過上邊的那句話,就知道該如何轉變了吧?從我們日思月想的課堂開始,這是我們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動搖的力量,課堂不能改變,這場革命就不能徹底,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時代,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每位學生,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社區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須從教室開始,從每位同學開始,從每位老師和每個課時開始,這就是“悄悄的革命”開始了。

“讓教室裏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尊重,打開心扉,每個人的學習活動都得到關注。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結合我們的課堂教學,在自主學習的進行中,獲得獨立的自主學習知識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能夠獨立思考,獲得知識,有充分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盡力互相關注學生間的知識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當我讀至此處時,才真正理解到課堂學習的內容“用心傾聽”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這是非常關鍵的內容。如何教育學生傾聽,這需要我們做足功課,慢慢地養成習慣。

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傳統的“階梯型”課程之外創造“登山型”課程。在教學中,我想既要保證大多數的同學學會內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樣,讓學生朝上追趕,力爭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共同體中,教師處在首席之中,適時引導,適時講解,適時點撥,讓學生有逐步獲得適時提高的機會,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日常的學科學習的改革才是中心課題。這項改革是非常關鍵,把“國學課程”

變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證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才能保證教學革命的長期性、經常性、徹底性,才能讓每位同學收益,才能讓革命成功。

來自課堂教學改革中的革命開始了,勇敢地面對,把課堂教學革命進行好,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11

這幾天,匆匆讀完日本佐藤學的教育專著《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頗有感觸。掩卷閉目,腦海中總會浮現一個個印象深刻的故事……

首先,要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某次研究會上,老師們討論某小學五年級語文課錄像的事情,老師上課,一個環節接着下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結束了,都會有一種焦慮:“下一步怎麼辦?”因此,老師只想聽到學生的意見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授課者雖然“嗯、嗯”地點頭、熱心地傾聽着學生的發言,但是發言的學生卻不覺得老師已經把自己的話聽進去了。傾聽的老師與其説是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還不如説在學生説話之前,對怎樣理解其發言,就已經胸有主見了。

多數老師只注意自己教學的進度,並沒有去想準確地“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因此,説授課過程中學生的“投球”紛紛落地的確不為過……不擅長接球的教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面直對學生,去接住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要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

傾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鳴。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説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如果教師總是被“下一步怎麼辦”的觀念束縛着的話,那是不可能產生“欣賞”、“體味”的“傾聽方式”和“理解方式”的。讀了這個故事,彷彿打開一扇窗,我眼前變得敞亮起來。文中所講的故事,不也是當老師的我們容易犯的毛病嗎?心中往往想着上課的進度,沒有傾聽學生真正的心理想法,無疑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效果。學生感到難的地方,需要老師放慢腳步,進行指導突破;學生感到容易的地方,可以快速推進;學會傾聽,從學情出發,師生關係會更融洽,也就能夠提高教學效率。

其次,在交往中學習。佐藤學指出:自我主動學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今後的社會中,從異質的他人那裏學習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學習的本質是在老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的活動。在教室裏正是要構築這樣一種關係:即學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長的關係,而展開這種能觸發與支持這一關係的教學的人就是教師。現在的問題是:“兒童不關心他人,相互交往、相互促進的關係非常淡漠,而大人與兒童的關係也單方面侷限在‘教育熱心’上。”

應當以在教室裏構築一種新型的關係為出發點,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相互探究,相互交流,“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説,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理解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相互欣賞的活動的學習。毫無疑問,這方面是欠缺的。我們似乎更重視自我的學習,強調個體的努力,而缺少交往與合作,同學之間相互學習等。今天,團隊合作已經非常重要,如果學校不重視,那麼將來步入社會,自然也就不會懂得與人交往,更談不上合作。單打獨鬥怎能拼得過一個團隊的力量呢?因此,要創設任務情境,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開展綜合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方式,雖然組織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對於學生的素質提升,對於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相互開放教室。佐藤學提出讓所有教師能在同事面前公開授課,這是改革的第一步。然而在學校裏,要想讓所有教師一個不漏地公開授課卻又意想不到的困難。同時詳細分析了原因,最突出的是: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別人的事説長道短,同樣地,也不希望比人來干預我的工作。”這種“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着學校內的人事關係。教師文化中也存在問題,每個教師都不願意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工作。因為每個人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當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別人百分之百的肯定。

相互開放教室,一年內,讓所有的教師至少上一次公開課,把許多陋習,如對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避而不談,卻無所顧忌地批評別人的陋習;沒有自己的研究課題,只知道按上邊的指示行動的陋習;不願被別人在背後指點,用堅實的盔甲把自己嚴密地包裹起來的陋習;只認可自己的行為方式,不肯向別的老師虛心學習的陋習……清除乾淨。

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相互討論這節課哪裏有意思、哪裏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老師所期待的。

我想:其實,這是在構建一個學習共同體,憑藉課堂這一陣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此外,書中提到“教師與家長合作,形成學習共同體”等都是很有見解的。靜悄悄的革命,從改變課堂開始,既要靠校長大力推進,也需要每位老師的積極改變。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12

在這本書中,佐藤學不僅僅把教學當作一個認知過程,也把教學當作一種情感體驗過程。我們總説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希望學生能多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但佐藤學把傾聽作為課堂的基礎,認為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他認為在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語言表達能力才會變得豐富起來。

學生的發言情況是容易被觀察到的,學生是否儘可能地參與到課堂當中也常常成為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與發言相比傾聽是容易被老師忽視的。關於如何傾聽,佐藤學認為教學應該伴隨着師生共同的體驗過程,教師要能夠重視學生的每一個回答,即使學生的回答不準確,也要努力地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在傾聽時不僅是聽發言的內容,而且也傾聽發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產生共感、共鳴。

在傾聽的同時,佐藤學還談到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教師在對學生羣體講話時,要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認為教師在聆聽發言的時候還應該調動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感情去激發學生的身體動作和情感。

我們常常責備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但佐藤學卻説,“那些對枯燥無味的或者無意義的課題表現消極、毫無興趣的學生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面對這種現象,促進課堂中思考和情感的交流是教師的責任,有的時候學生不願意參與課堂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教師沒有認真傾聽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情感。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13

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所震動,閲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啟示。

思考:教師的角色

1、守望者。

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着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們的教室要麼是寂靜、沉悶的,要麼聽到的只是學生們齊聲的高呼“是”、“是”.在這裏,我們看不到個體的參與。我們常常呼喊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不是一句空話。就拿數學教學來説,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從這種個體的參與中獲悉個體差異。長期以來,一直只存在着重認知理解,輕情感體驗,重共性統一,輕個性差異的發展。對於學習,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每個個體根據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人生閲歷、思想深度等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真不應該做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應該成為關注每個個體的守望者。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所以它應該是一個個性的教育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心靈。“守望”即包含着對每個個體的尊重。

2、傾聽者。

回想我們的課堂,常常埋怨孩子們不接應,不願回答。閲讀《靜悄悄的革命》,似乎讓我找到的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傾聽。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因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而學生能傾聽源於教師的傾聽。《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説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像這樣的精闢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教師,懷裏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想着自己該説些什麼話,該怎樣把學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來,該開展哪個活動,對學生的發言沒有耐心聽。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學生雖需要鼓勵,但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許多時候,我們急於完成“教教課本”的任務,將時間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擔心學生會走向自己沒有預設的那一條路上,於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發言,心安理得地做一個驕傲的傳授者。

3、導演者。

《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一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習活動更為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作為教師,一堂課,課前教師得認真研讀教材,結合教材實際、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用怎樣的具體任務以誘發學生的學習,組織怎樣合理、有效的活動,讓活動成為引令學生學習的實體。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成為了導演者。而走入課堂,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重視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理解“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因此,課堂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就是課堂中的導演者。教師只有做到了“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學生才能“用教科書學,而不是學教科書”.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個性的課堂、多彩的課堂。

當然,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説到最終還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改變,就如《靜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師所説:“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的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學習。”也像他所説:“現在在教室裏,讓學生位於前台,自己退居其後,也不再覺得痛苦了。”等到我們有了小林老師的那種切身體會時,我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是異彩紛呈的課堂,我們的教室一定是“潤澤的教室”!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裏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既然有時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0p2oe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