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十篇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十篇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1):

《靜悄悄的革命》作者是日本作家佐藤學,文中指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每個教師需追求並要到達的目標。新課程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要求我們每位教師心中要裝着每一個學生的喜怒哀樂和身心健康,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將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要地位。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十篇

現代教育家斯賓塞説:“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有樂趣”。語文學科是所有學科當中最富有創造力和激情的學科。如果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對學生的舉動給予肯定、讚揚和鼓勵。而學生在得到鼓勵後,會激起對老師更真誠的信賴和尊敬,產生上進的信心與決心。如此良性循環,會產生教師所期望的效果。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我們人人做到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與孩子建立融洽的師生平等協作關聯,這樣有助於創造一種簡單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和主動性。能夠這麼説,學生滿意的課堂就是“快樂的課堂”。“快樂的課堂”中:書聲朗朗、議論紛紛、情意濃濃。

佐藤學先生還説到,“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即是讓那種與物與教材對話,與學生與教師對話,與自我與自身對話的學習成為教學的中心。具體地説: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説,就是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回到到個體的學習。”幸福簽名

讀到這些語句,腦海裏總會出現這樣的畫面:班上,孩子們幾人一組,身體放鬆、氣氛簡單、毫無顧及地把自己或深或淺、或對或錯的想法表達出來,而其他同學傾耳靜聽後自然地加以討論、決定、修正、融合,最後達成共識。因此我們要關愛學生,與每一個學生在同一視線上相互交換目光,相互交流,進行心靈的溝通,實現等距、等高、等愛,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的温暖與在意。“學會蹲下來與孩子説話”;“學會與學生交朋友”;“學會讚賞你的學生”;“學會向他們請教”等等,我想這些都是一個教師成功教學的法寶。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2):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工作已13個年頭,作為低年級的班主任,工作忙而雜,很難靜下來看看書或寫寫東西,而心裏的愧疚也被“我工作很忙”的理由漸漸消融,心安理得地原諒自己在專業研究上的停步不前。慢慢的,剛工作時的那種對自己未來教師生涯的完美理想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然而,就在這個暑假,就在我靜靜感悟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之後,佐藤學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學一線開展教學研究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佐藤學先生作為一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幾十年裏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一線教師共同嘗試從學校內部對教育科研和學校管理進行改革,他的敬業精神讓我深深感動,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工作歷程,從對自己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而對未來充滿無數完美的憧憬,到如今漸漸被日益繁雜的日常工作所淹沒,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學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對教育、對理想的執着追求。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決心從一年做一次法國大菜的教師,變成每日三餐過問柴米油鹽,並能做出美味菜餚的教師;他決心把那種期盼學生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的教學轉變為不間斷的可持續培育學生的教學。在之後開展的研討活動中,小林老師帶給的錄像讓每一位參與研討的教師心靈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師當時所作改變的正確及其價值。這是多麼可喜的、必要的改變啊,而在我們周圍,安於現狀的老師比比皆是,有時就連自己也會被暫時獲得的成績、遇到的困難矇蔽雙眼,失去改變的動力和勇氣,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着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務必從改變自身開始。關愛留守兒童標語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這一章中,小林老師從關注“法國大菜”般的教學轉而關注“最樸素的如醬湯般香味的日常教學”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們的周圍,關注日常教學就應説是我們在幾年前就達成的共識,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所關注的日常教學更多的體此刻關注每一天40分鐘的羣眾教學活動上,有多少時候正真如關注教學活動般的去關注教師每一天的晨間接待、生活活動、遊戲活動以及自由活動?同樣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章節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常常説,要充分地重視“開頭”,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而差的教師往往只關注“結果”,常常草率地、馬虎地“開頭”。小林老師常常仔細地觀察、注意學生“從哪裏開始,怎樣開始”,他認為“結果”怎樣都行,“開頭”決定了一切。能夠説,創造性教師的工作常常是從“開頭”展開的。小林老師充分重視“開頭”的做法我覺得十分可取。

這本《靜悄悄的革命》確實是一本能給人啟發、令人深思的好書,學習的感悟和思考還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講來。教師生涯是一個好處深長的生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生命將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付出、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發奮中獲得成長,從而實現和獲得真正的人生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將為之而發奮!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3):

在網上我認真拜讀了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作為一個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學博士,他為了研究教學,走訪了全日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他往返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裏,以他敏鋭的目光,洞察着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進了七千多間教室,始終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裏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他把自己置身於教師與學校之中,與教師交流、探討,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校進行改革。在細細地品讀中,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認真紮實的研究態度,敬佩他持之以恆的敬業精神;敬佩他講究實效的教研作風。

這本書沒有大哲理,沒有大理論,書中用最樸實的語言,用最生動的案例闡述着“靜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內涵。所謂“靜悄悄的革命”,即是透過和事物對話、

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文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作為日本名牌大學教授的佐藤學先生一向在用心地推進這一“靜悄悄地革命”。正因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傾聽潛質欠缺,我十分注意這方面經驗:這本書中首先從傾聽開始抓起文中的許多觀點令我感到耳一新,受益匪淺。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4):

從羣共享中下載了《靜悄悄的革命》。仔細拜讀後,發現日本的教師和我們很相似。它其中提到的虛假的主體性,懸在半空的主體性……深有同感。他所倡導的潤澤的教室正是我們此刻在發奮的目標,它裏面提到的一些教師的慣用語在我身上也能找到。不一樣的是他們反思研究後的成果,我們遠不可及。

日本發達的原因就是政府、社會、百姓對教育重視,日本課改的實施早於中國十餘年,80年代初期,日本就有一大批的學者致力於教育改革,那時的中國恢復高考不久,進入90年代像佐藤等一大批教育家、學者擁有了自己的教育理論,並在全世界加以推廣,我們也喊上了素質教育的口號,但是致力於理論研究的中國教育家卻是教育政治家,出了幾趟國門就在研究室裏硬生生地搬抄了歐洲的教育體制,當日本特色的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林立的時候,我們最後醒悟,回過頭把陶行知先生的理論進行深刻的研究與實踐,新世紀伊始所謂的課程改革的精髓內涵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這樣的吻合,遠的不説孔子是萬師之表,還有老子、孟子等真正的古代教育家的思想被外國人借鑑,卻被我們現代的教育家忽略不見,幸虧還有個陶行知能夠標榜,這豈不是中國教育家的悲哀!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透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個性的意味猶長。並且作為一個日本人,他透過實踐居然成功了。從這本書中,我感覺到,佐滕學先生,他該是怎樣一位樸實、認真、講究實效的學者啊。他流連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裏,將一切收納於胸,以他敏鋭的目光,洞察着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並精闢地論述:靜悄悄的革命。

在《靜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學先生提出要構築“相互學習的關聯”,構建以“主題·探求·表現”為單位的“登山式”的課程,實施以“應對”為中心的教學,開展“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性學習,營造“相互傾聽的教室”。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源於佐藤學先生對“學習”一詞有深刻的認識。

佐藤學先生個性強調老師的傾聽。這一點倒是和我博文中提出的要聽懂聽清學生的回答,不曲解,有差不多意思。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説更重要。構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持續專心專意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是的,學生之間的傾聽,在於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其中教師要相機介入,引導學生彼此的溝通和相互的明白,學生的相互傾聽始終伴隨着教師對學生髮言的傾聽。那種僅僅接收對自己的教學進程有利、有用的信息的“假意傾聽”,實際上心裏是容不下學生的,甚至扭曲了學生的真實的想法。

很多年前我遇到過一個曾是舟山中學的某一屆全省理科狀元,跟此人聊天很帶勁,你問什麼,他答什麼,言簡意明,從不王顧左右而言他。我也曾不止一次比喻和此人聊天就象打籃球,相互之間的傳球,球飛得過來,接得住。巧得是佐藤學先生也把傾聽學生的發言比喻成接住學生的“球”,他説“……未能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如果持續的話,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不生就會變得厭惡投球,甚至還會厭惡他們自己。結果,僅僅只有那些擅長事先了解教師棒球手套情狀況的學生,才能瞄準教師準備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過去。當然,明確地控制教學的進程是教師必要的工作,而在此這上首先讓教室裏的“投球”成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嗎?再説深一步的話,不擅長接球的教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應對學生,去接信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是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

這種以傾聽為基礎的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就是佐藤學先生所言的“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既包含了“量體裁衣”般的學生個性,又包含了“交響樂團”般的相互作用,息息相通的潤澤的教室才能生成。佐藤學先生務實、深刻的觀點讓我油然而生欽佩之情。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實施這些尚有難度,我們肯定有更大的困難。但是,他給熱愛教育事業的精神,告訴我們當教師必須要做個有心人,啟發我們多去關注在教育中存在的種種不就應“視而不見”的問題,促使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反省、改善。在我們沒有力量改善很多的狀況下,哪怕改善一點點,也是我們的進步。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5):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逐漸在自己的腦海中紮下根的時候,我開始試圖將自己的課堂轉變為我理想中的開放的、個性的、多彩的課堂,但在許多次的嘗試中,我發現:相對低、中年級而言,高年級的課堂氣氛顯得很沉悶。教室裏能自主參與小組討論交流的同學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有想法,卻不願交流,另一半同學表現出觀望、漠然的態度,那神態讓人看不見他想交流的意願。這樣寂靜、沉悶的課堂,讓我茫然,疑惑。我不知老師們是否也在這樣的茫然、疑惑中發奮地探尋着、摸索着——如何去引領學生的個體參與?如何去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如何去構建一個異彩紛呈的課堂?

打開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看到了,原來諸多的困惑並不是我一人所有。“日本的教師也在邊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這一切與我國教育的現實狀況是何等的相似!”

讀着此書,文中的許多話語引發了我的共鳴,現擇取部分話語,與大家共賞之,共析之:他流連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裏,將一切收納於胸,以他敏鋭的目光,洞察着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並精闢地論述:“靜悄悄的革命,即使透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效果。”讀着這些充滿睿智與思考、信心與執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極品凍頂烏龍茶,甘甜雋永、回味無窮。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透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個性的意味猶長。“學”的簡體字上的“三點”互不相連,道出此刻教育的癥結所在,以前的“學”的繁體字的上邊,道出了學習就應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學習過程,這正好話中的新課改下學習方式的偉大轉變。他還在書中談到: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裏構築一種新型關聯為出發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説: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説,就是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回到到個體的學習。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透過自己的實踐,將這種理想在學校的實施變成了現實,並取得豐富的經驗。能夠説,這是我讀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專著。

閲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啟示。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靜悄悄的革命》的第一章,其中教師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一節,我感受很深。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我我們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的舒了一口氣,或者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所需的答案時,總是想法的引導學生回答自己預設的答案來。

對於這種現象,左藤先生説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與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與表現是同等重要的。

明晰的思考與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與表現往往在創造的思考與表現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是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得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着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進行反響,課堂的內容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做到這些,學生的思考的威力就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同時,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左藤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也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鄭重其事的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

在我們現實中,有時候我們雖然“恩、嗯”地點頭,熱心聽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發言和我的自己思考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專心的接納學生的話語。

我們往往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致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這樣學生之間才能互相傾聽,教師的榜樣作用吧。

我覺得《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來靜靜地來聽一聽孩子的聲音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7):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説,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明白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個性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為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裏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簡單自如地在教室裏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構築着一種真誠的信賴關聯在這種關聯中,人們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簡單愉悦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麼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彷彿來到春雨後盎然的草地,彷彿聞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彷彿觸摸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必須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必須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

潤澤的教室裏,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裏,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裏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着那裏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着,都滋滋潤潤地成長着。很是贊同,這也是一向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資料,決定發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情緒、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構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持續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裏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好處,對於我們老師來説,要持續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8):

革命,看到這兩個字首先想到的是轟轟烈烈的户外,革命烈士的壯舉,但是那裏的革命卻是靜悄悄的,怎樣回事呢?看過《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後細細想想,此刻我們所進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這樣的靜悄悄的革命嗎,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場面,有的只是潤物細無聲的日常教學,而這些正是我們在這場革命中所要思考的問題。認真讀完書後,我不禁為日本教師們的敬業精神以及他們的研究鑽研精神所感動。在這本書中,佐藤學先生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學中的課程觀、教學觀、師生互動觀等;同時,作者也對在教學過程中以及對課程的認識中所顯現出來的問題做出了深刻的批判,並且,也為現代學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學改革的實踐提出了許多實用而深刻的推薦。我下方就其中的幾個問題寫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學先生參觀了許許多多日本及國外的中小學,正如書中所説“我看過數不清的教室,能夠説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但是,作者卻發此刻這些不一樣的教室裏進行的教學,卻是大同小異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點,向此刻的教學方式提出了質疑,而這些質疑對我們反思正在進行的新的課程改革也能夠説是很有幫忙的。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組成,而在這四個要素中,我們以前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學生都要服從教師的安排,這是我們此刻所擯棄的觀點,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這是好的改變,但是此刻好像所有的活動都集中在學生身上,個性強調學生的“自己解決”、“自己決定”等,這是與我們所推行的課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學先生所提出的“虛假的主體性”佔據了我們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真的發揮出他們的主體性了嗎,教師能夠透過什麼方法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而為什麼會產生“主體性”神話這樣的現象呢,佐藤學先生一針見血的指出:“產生主體性假象的温牀——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在教學中,老師們有沒有深刻思考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在熱鬧的課堂中,學生是否真的明白了,還是隻是敷衍。我們務必象佐藤學先生所説的“教學務必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思考教師、教材和學習環境的。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9):

《靜悄悄的革命》以“應對”為中心的教就是要求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那麼,教師怎樣傾聽學生才是真正與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發生了共振,才能真正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熱情?《靜悄悄的革命》第四節“應對的教師的身體和言語”將給我們揭開謎底。

帶着問題開啟本週的閲讀,然而,要想解惑卻不是那麼容易。作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表述方式讓人初讀時不能捕捉住其觀點的。反覆閲讀數遍,似乎才觸及到作者表達的意圖,也許這就是閲讀經典的不同之處吧,它絕不會供手托出明確的觀點,需要人進行腦力加工方可獲得真知。本節作者首先給我們提供了教師傾聽學生髮言的一種方式,那就是對學生的發言不斷附和、幫腔、評價和概括,或者將學生的發言板書下來。在作者看來這種傾聽方式看似師生對話互動得很熱鬧,實質上是教師害怕沉默、維持教學進程的一種應對方式。在教師心底,關注學生的發言是為了推進教學的過程,而不是真正關注學生髮言背後的思考與情感投入。“下一步該做什麼”折射出來的是教師對教學失控的一種焦慮,操縱學生服務於教學,控制教學的進程才是教師真實的意圖。細細剖析,我們終於發現這種傾聽方式並不走心,不是真正的傾聽學生。

那麼,走心的傾聽學生又該是怎麼樣的呢?作者指出,真正的傾聽是要理解學生的`發言。不僅要“理解”學生説話的內容,還要理解話語背後潛在的複雜的想法和情感,即學生為什麼會這麼説,他是怎麼想的?只有挖掘學生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與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發生共振。對於精彩的發言抱以真心的欣賞和讚美,對於不完美的發言,也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學生,包容學生。然後,找到認知的癥結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完善認知與理解。就如文中那個形象的比喻,師生對話交流就好比打棒球,老師既要能接住學生傳過來的好球,也要能接住學生傳過來的“壞球”,能接住傳過來的“壞球”對學生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只有這樣師生的“傳球之旅”才是令人愉快的。

聯繫到當下的課堂教學,師生這種愉快的“傳球遊戲”究竟該如何實施呢?以圍繞問題驅動的課堂教學為例,當老師提出問題任務後,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與討論的時間與空間。當全班交流時,老師要以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讀後感·作為組織者,教師進行穿針引線組織生生之間的互動,如:這是他的想法,你是怎麼想的呢?讓大家都參與到討論交流中。作為合作者,當學生交流出現分歧時,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發表自己的觀點為學生提供討論的話題。作為引導者,當學生的交流誤入歧途時,教師採用追問或質疑的方式把學生引入正途。教師只有充分地傾聽每一個學生的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才能真正的瞭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才能適時地進行引導和點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當然,老師在傾聽學生髮言時,除了眼中有人,尊重學生接納學生與學生產生認知和情感的共振,還要心中裝着目標,將學生引向目標的彼岸,實現深度學習。這需要教師教育的情懷與智慧。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10):

今年暑假我認真閲讀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受益匪淺。我被佐藤學先生的那種務實、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深深地感動;為他們所碰到的與我們共同的實際問題及他們認真、樸實、講究實效的教研活動和教學實踐所吸引;為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啟迪;而書中論述關於學習主體性的問題更讓我深有感觸,大受啟發。

一、什麼是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認為,教育改革應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徵兆”。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觀察的。在耐心與觀察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説:“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能夠説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十分空洞而沒有

什麼好處的。第二實驗中學的所有教室也同樣和上邊一樣,每個教室都有不一樣的風景,都有不一樣的問題。我們所有教師務必重新審視每一天的教學活動,並以此為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

二、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

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資料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資料,更要會傾聽學生的情緒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用心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關聯

教師間怎樣構成“合作性同事”的關聯呢?務必是所有的教師都開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觀摩教學、互相“批評”時才能構建起來。同時,改變教學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狀況的好壞進行評價,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因此,互相談論這節課哪裏有意思,哪裏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並透過相互交談讓學生學習時的具體樣貌重新浮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教師所期盼的。我們學校組織的研究課、開放日等活動時,我們教研組羣眾備課,相互聽課評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頭腦,而是和同事們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快樂感。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作者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發奮。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裏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種新的學習觀。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ywqk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