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11-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七單元的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我上的內容是數11至20各數日的認識第一課時。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於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想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

2. 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展開的。不僅讓學生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設置問題如“每次都這樣一根一根數,感覺怎麼樣?”“看這些運動員上場,感覺怎麼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3.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主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數的組成,我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機械地記憶,而讓學生在重複猜小棒的遊戲中感悟,在動手擺小棒中體會,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

整節課中,我感覺自己還有許多不足,如,認識11時,我的設計是讓學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有什麼方法,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擔心學生拿出學具後很難維持紀律,不敢放開讓學生自己拿出小棒,而改為看圖説話,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的動手的時間有點不足。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吸取經驗,更好地設計教學過程,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標籤: 反思 各數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x7mqp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