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二次函數複習》教學反思

《二次函數複習》教學反思

《二次函數複習》教學反思

《二次函數複習》教學反思

《二次函數複習》教學反思

就要期末考試了。我們今天覆習了二次函數,立足於二次函數在初中數學函數教學中的地位,根據學生對二次函數的學習及掌握的情況,從梳理知識點出發採用以習題帶知識點的形式,我精心準備了《二次函數》的第一節複習課,教學重點為二次函數的圖象性質及應用。最初,“拋物線的開口方向、對稱軸、頂點座標、增減性”這一相關性質複習設計中安排了3個訓練題目,其中第(2)小題側重在拋物線的對稱性與增減性,集體備課後我在複習側重方向上作了調整:加強利用配方法將二次函數一般式化頂點式、判斷拋物線對稱軸、借圖象分析函數增減性等的訓練,另外還預想借圖象識別2a與b的關係將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本節通過建立函數體系回憶了二次函數的定義,其圖象與性質及與一次、反比例函數圖象的綜合應用,相繼進行,但此環節中“2a與b的關係”學生沒有提到,迫於突破此難點,我讓學生觀察課例圖象,並進一步引導觀察對稱軸的具體位置後,僅有十幾個學生準確理解、掌握,於是我進一步的分析“2a與b的關係”由對稱軸的具體位置決定,並説明由a>0與b>0能推導出2a+b>0的方法僅適於此題,但效果不盡人意,仍有一部分學生應用此法解決相關問題。如此導致處理二、2、(2)題時間緊張,使得重點不凸現。將第(3)題留為課後作業,來了個將錯就錯,為下一節課複習“二次函數與二元一次方程”的關係巧作鋪墊。

通過本節課的備課與教學,我受益匪淺,感受頗多:

1.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每個學生都會有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堂課我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自己充當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不但能用一般式,頂點式解決問題,還能深層挖掘,巧妙地用兩根式解決問題,可見學生的潛力無窮。

2.本課遵循尊重學生,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的“主體”教學思想,運用助思,助學,助練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啟動了師生交流的“匣門”,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了師生間的雙向活動

3.在如何備複習課,準確把握一個單元及一節課的重點及突破難點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在巧妙駕馭課堂方面有了很大進步;在如何與他人相處方面有了更好的認識,踏踏實實地做人。

通過本節課的複習。今後我要:

1、深入鑽研教材是上好數學複習課的必要條件。有句話説的好“教材鑽的有多透有多深,教學方法就有多新有多活”。教師在課堂上的遊韌有餘完全得益於課前深入細緻地鑽研教材。在研究教材的同時研究學生學習的基礎和學習的困難,找最佳突破口,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下經歷學習過程。學生課堂上的輕鬆愉悦與一次次的成功體驗是教師課前花45分鐘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鑽研時間換來的。

2、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組織調控好課堂活動。數學複習課的教學和新授課有着本質的區別,複習的量大,練習的內容多,環節雜亂。因此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組織好課堂教學活動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因為學生的注意力不夠持久,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語言生硬直白、缺少情感渲染,學習形式單調而不豐富,就是問、答、寫、練,一輪又一輪,學生感覺枯燥無味,也容易疲勞,怎麼能對複習內容感興趣並保持積極呢?久而久之,對學習數學喪失了興趣和自信心,為後續學習埋下了隱患。課堂上採用多種形式的活動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每一次活動前都要講清要求,使每個學生聽清要求,必要時做出示範。老師沒講清楚學生聽不明白就會出現課堂亂哄哄的低效現象,要做到既能放得出又能收得回。教師在課堂上要密切關注各小組同學參與學習的情況,及時表揚先進,樹立榜樣。

3、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複習數學,理解數學。情境創設要根據課時內容的需要而設計。活動設計要緊緊圍繞課時教學內容的重點,而且要確立一條的主線,用這一根線把各個環節串起來,使課堂教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流暢自然中藴涵着和諧與統一。

4、能動手的儘量讓學生多動手。有人曾經説過:“聽了,一會兒就忘了;看了,就記住了;動手操作了,就理解了。”學生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手是腦的老師,説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所以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是必要的,是高效的。而多數老師在課堂上覺得這樣讓學生動手去做太耽誤時間,不如我自己演示來的快。這是非常錯誤的教學思想。

5、加強教學研究,促進教師間的經驗交流和相互協作,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利用集體備課、教研組活動、課題實驗組活動等校本培訓形式搭建共同交流共同發展的平台。對每一課時教學內容可利用課前幾分鐘,大家在一起説一説自己的教學設想,有新穎活潑緊扣教學內容而又容易操作的形式,取長補短相互借

總之,在實踐中獲得靈感,在交流中撞出智慧,在反思中調整思路,在堅持中取得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qdnl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