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淚珠與珍珠》教學設計

《淚珠與珍珠》教學設計

《淚珠與珍珠》教學設計

《淚珠與珍珠》教學設計

【文本定位】

《淚珠與珍珠》所在單元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本單元重點是鑑賞中國現當代散文,注意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提高在今後學習中的概括、提煉、鑑賞能力,進行個性化解讀、多元化解讀、開拓創新閲讀空間。

【目標及攻堅策略】

1、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寫的幾種淚,體會作者細膩、真率的情感,欣賞清麗優美、富於含義的語言。

2、體味作者對憂患與苦痛、親情與人生的探詢、評判。

3、聯繫實際生活,細細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昇華。

4、背誦課文中引用的詩句、名言。

5、品味文中各種淚水藴涵的情感,作者在憂患與苦痛、親情與人生中寄寓的哲學。

【攻堅方法】

課堂主要部分從整理分析幾種淚入手,從離別淚,親子淚,奮鬥淚,慈悲淚,感恩淚來總結本文所真正想闡發的人生哲學,也就是眼淚之所以能變成珍珠,珍珠為什麼又是淚珠的原因:生活中,每個人心靈中都應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難的毅力和智慧,雖歷經困苦,流盡辛酸淚,亦需有一顆像珍珠一樣明亮,充滿光澤,晶瑩圓潤的淚珠。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少年不識愁滋味”,儘管你們也都有流淚的經歷,但我敢説你們也只是“一抹了之”吧。然而文人騷客卻不止於此,他們不僅給淚水貫以“珍珠淚”“相思淚”……的美名,而且能透過晶瑩的淚水悟得人間貴有真情的真諦,更能探詢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這樣的佳作,台灣作家琦君的《淚珠與珍珠》。

(二)初步感知,走進文本

師問:請同學們快速閲讀課文,然後用一句話概括你讀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

預設生成學生明確: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温厚。

師:説得很好,看得出來同學們更多的還是着眼於對琦君文章中淚珠的寓意和哲理的關注。我們今天就把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定在:體味文章中藴涵的情感和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學。

(三)配樂朗讀或教師範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提問指導分析課文結構

1.古人説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讀中見出作者情、讀者情。更何況是這樣一篇優美,富有哲理的散文。

老師願意為同學作一個示範朗讀,同學們呢,則帶着思考,在心裏默讀,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琦君寫淚珠寫了幾種眼淚?也就是琦君從幾個角度來寫淚珠?

討論後明確:

書中淚:分離淚、親子淚、奮鬥淚、慈悲淚、感恩淚。

2.品味文本,師生互動研習課文內容。

師問:“書中淚”課文前五段中幾個引文的含義是什麼?這幾個引文之間的層次關係如何?作者有怎樣的人生感觸?

討論後明確:

①馬區夫人:“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温厚。”意在説明人隨着閲歷的增加會對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體會。

②謝冰心:“雨後的青山,好像淚洗過的良心。”“雨後的青山是有顏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見的。聰明的作者,卻拿抽象的良心,來比擬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極了。”一個人應當有着自己真實的人生體驗,並且越真誠越好。

③白居易:“莫染紅絲線,徒誇好顏色。我有雙淚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爐火,炎氣徒相逼。我有兩鬟霜,知君銷不得。”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能感受最深。

④杜甫:“奠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刻骨銘心的痛楚是一個人經歷磨難以後的收穫。

⑤幾個引文之間層層遞進,寫出作者對淚水由淺入深的理解。隨着歲月的增長、閲歷的豐富,便懂得:人生必於憂患備嘗之餘,才能理解淚水藴含的深刻含義。

3.師問:“分離淚”請一位同學讀5—6小節

大家仔細品味這兩小節的情感,結合韋莊的詞來談談你對“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的理解或描述這樣的一種斷腸的場面。

菩薩蠻

人人盡説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4.師説:“親子淚”這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了,我們一起來齊讀7-9小節,感受一下琦君的語言風格,緩緩的敍述,濃烈的深情。

5.師説:“奮鬥淚”請大家選擇,在第10小節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句話?

討論後明確:不管是哪一句,都是在告訴我們生活中有坎坷,有歡笑,我們需要奮鬥,要歷盡坎坷。”

6.師問:聯繫題目,淚珠與珍珠,作者在這裏才把兩者相連,為什麼?前文的敍述與此又有何關係?

討論後明確:就用琦君的話來回答:“我相信每個人心靈中都應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難的毅力和智慧,,這粒珍珠是隨着人的年齡,學識與修養而逐漸長大,逐漸變得更晶瑩圓潤的。”

7.師説:“紙上得來終覺淺,”在文章的第6~10段中,作者又寫了在自身生活中感受過什麼樣的“淚水”?又感悟到了什麼?

討論後明確:

(1)丈夫與親人相見欲哭無淚的痛苦。

(2)母子、母女對於親情慾訴而不能的眼淚。從自己對兒子的情感中體會到母親對自己的情感。這對人生又有了高一層的領悟。所以説:“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

(3)從牡蠣造珠這件事中,感悟到:生命在奮鬥歷程中是多麼艱苦。這一粒珍珠是牡蠣為了生存而落下的艱辛之淚。

8.師問:“慈悲淚”與“感恩淚”作者在引出珍珠後已經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了,為什麼文章還要寫“觀音流淚”“基督徒涕淚交流”的情景呢?

討論後明確:

⑴“觀音流淚”是因為願為世人負擔所有的痛苦與罪孽,願為天下蒼生幸福平安而落淚。這是一種愛之真切的淚,是一種神聖的、幸福的淚。

⑵基督徒是為耶穌為揹負人間罪惡釘死在十字架上而流下的最最純潔真摯的淚水,是一種感恩之心的激動的淚水。在這裏淚水已遠遠超過了人間個人親情,是一種普天之愛,至高無上的淚水。同時作者對人生的領悟達到了最高境界,主題也隨着昇華了。

師説:文章中是什麼樣的思想線索把這些淚與心串成項鍊?

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温厚

9.師問:文中三次出現了“眼因流多淚而-愈益清明”,是否重複?試體會每一部分的含義。

討論後明確:

①引入話題,雖然喜愛,但並不真正理解。

②再次談及,貫穿全文,説明戰勝苦難與憂患的韌性與意志。

③與開頭相呼應,更深切的體會到我們應感恩這個世界。

師小結:這些包含着人生高尚情感的淚珠,使我們的眼睛更清明,使我們的心靈更温厚,在琦君老人的眼裏在我們的心裏已幻化成人世間最美麗最寶貴的珍珠。

(四)品味語言賞真情

①美在古典。善於引用古詩文名句,營造出濃烈的文化氛圍,不僅豐富了內容,深化了意旨,還滿溢着古樸、雅緻、淡遠的書卷之氣,以豐富的文化底藴展示着古典美。

②美在真情。以真切的細節描摹烘托出温馨深遠的意境,如“骨肉團聚,相擁而哭,任老淚橫流”;兒子冥頑不靈卻“傻愣愣地摸摸我滿是淚痕的臉”;還有“流淚的觀音”等等,寥寥數語,小中見大,細中顯神,無不是淚光融融的動人畫面,無不是情味深濃的真善美的世界。

③美在哲理。標題、文眼句、珍珠的傳説等等無不藴藏着豐富的哲思美。珍珠的光華與淚水的苦鹹本是相伴而生,珍珠恰是痛苦的結晶;“流多淚水”與“飽經憂患”是生命的真諦;故我們只有感恩於這個世界,才能使自己純潔真誠。

(五)深入討論、聯繫生活,交流彼此心聲,人生感悟(音樂響起)

淚珠晶瑩透亮,浸潤着人的歡喜、悲傷和痛苦。同學們,在大家十幾年的人生經歷中,有沒有流過淚?最動情的流淚體驗是哪次?請“真情告白”。

學生踴躍回答。

教師小結:人是要流淚的。大凡流淚的原因乃是人的各種經歷所致。如果沒有變故,那是不會有淚的。而人生的變故會使眼淚變得更加真切和純潔,這真切和純潔的淚彌足珍貴,如珍珠一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pkro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