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蘆花蕩》教學設計案例

《蘆花蕩》教學設計案例

《蘆花蕩》教學設計案例

《蘆花蕩》教學設計案例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課文,搜索自己不會讀和不理解的詞語,藉助工具書解決。

2、通過默讀課文,感知文章大意,複述文章主要故事情節。

3、通過討論“英雄”這個話題,深入閲讀文本,理解主要人物形象,並結合本單元的其他課文思考什麼樣的人才是英雄。

4、揣摩和模仿文章描寫景物的句子,體會景物描寫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通過深入閲讀文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歷史背景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方法】

話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時速】

3課時。

【教學過程】

1、預習課文,搜索自己不會讀和不理解的詞語,藉助工具書解決。

2、瀏覽閲讀本單元其他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通過網頁投影,由孫犁先生於2002年7月逝世開始引入,介紹孫犁。

二、問題概要

1、文章敍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旨在整體感知課文。)

老交通員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找隊伍,結果其中的一個女孩在過敵人的封鎖線時受了傷,老交通員憑着智慧和高超的水上本領,不費一槍一炮就打敗了十幾個鬼子。

2、文章的主人公是誰?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課文討論回答。

(旨在討論“英雄”這個話題。)

老交通員:自信、自尊、有勇有謀,是一個英雄。

提示:結尾處“看着這場英雄的行為”,“英雄的行為”這種説法你同意麼?

從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語言和心理來進行體會。

實際上,孫犁在創作白洋澱文化時,只是把百姓口耳相傳的故事進行了再創作,並不是他親身經歷的事件,只不過他是最善於講故事的人之一,所以使他作品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曾經聽過許多故事,但是為什麼要選擇那些故事的主人公是老人和孩子的進行創作呢?

文章作者對英雄的看法是什麼?(即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第二課時

1、聯繫本單元的《蠟燭》、《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親愛的爸爸媽媽》、《新聞兩則》,想一想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為什麼做最後我們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

結論:

《蠟燭》裏的老婦人冒着敵人的炮火掩埋戰死的年輕士兵,以至於連敵人的炮火都繞過老人,母親的力量,母親的勇敢,感動了敵人,也感動了世界。她何嘗不是英雄。

雨果面對遠征司令,毫不畏懼地指責他為強盜,何嘗不需要勇氣。

《親愛的爸爸媽媽》中的老師和孩子,儘管害怕,儘管想要活着,但沒有屈服,他們也同樣是英雄。

《新聞兩則》正面報道了人民子弟兵的英雄行為,他們為中國人的自由和平等而戰,是正義之師,也是英雄。

英雄是人民,老頭、婦人、孩子、藝術家的反抗,是人民子弟兵。人民子弟兵來自人民。英雄來自平凡。

2、你認為什麼樣的人才是英雄?

第三課時

一、找出文章描寫景物的句子,體會景物描寫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英雄形象,使文章更生動。

二、後記

1、在討論主人公的個性時,本來同學們是圍繞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語言和心理來討論的,周宇翔同學説到“不帶一枝槍”是他自信的體現,結果竟然引起了所有其他同學的激烈反駁。他們認為,帶了槍反而不安全;而且,即使帶了槍,也沒有什麼用,日本人那麼多;還有人説老頭年紀大了,有槍也打不準。這個問題的實際上暴露了兩個問題:

⑴ 他們不夠了解歷史,他們天真地認為,在封鎖區,一艘滿載糧食的小船或者一艘載着人的小船被抓住,只要船伕沒有帶槍,還會被認為是普通百姓,還可以只是被關幾天。他們天真地認為,百姓可以在封鎖區捕魚。我打趣他們説:我想象出當時的情景了,蘆花蕩周圍是碉堡,上面日本兵荷槍實彈,而蕩裏百姓們在悠閒地捕魚。同學們轟然大笑。

⑵ 還是沒有認真去讀課文,實際上,課文作者的意圖是非常明確的,的確是利用這一點來陪襯他的自信和水上的高超本領。

2、學生的討論時間總是無法控制,給了五分鐘,但是他們不能討論完,只好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指導

3、作業評價:

第一課時因為那個插曲,最後,沒有完成任務,所以佈置了回家完成以下作業:從心理描寫的角度分析老頭子的個性特點;從語言描寫的角度分析老頭子的個性特點;從動作描寫的角度分析老頭子的個性特點。學生的作業基本上都能夠完成,但評價時存在兩個缺點:

⑴ 所找語句與人物個性分析有偏差,例如“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麼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這句話,有同學説體現了老頭子高度的責任感。雖然沒有錯,但偏離了人物的主要個性。

⑵ 沒有深入抓住詞語來進行分析,更談不上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來分析。鄭方爍的分析比較到位,對老頭子的自責的那段心理描寫,他這樣分析:“大江大海”説明他閲歷豐富,經常出入封鎖線,“大”字則體現了他的自信和自尊。能把活人送進封鎖區,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可是他對自己的要求是毫髮不損地把活人送進去,所以女孩受傷對他來説好比是“五雷轟頂”,他接受不了,“沒法解釋”,説明他極度自信、自尊。

評價時,教師先瀏覽了一遍,把本子發回去,小組評價,大致標準:完成了得C,分析和語句能對照得B,能抓住詞語分析,能聯繫生活體驗分析,得A,根據書寫、語言酌情上下調整“+”或“-”。

課堂參與評價:參與能聽得C;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得B;能積極訂正,得A(教師參與)。

4、課堂要求:

⑴ 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能大聲、口齒清楚地表達;

⑵ 學會傾聽,能從別人的發言中找到“金子”,把別人的智慧利用起來;

⑶ 及時記錄,學會在書上做筆記。

5、關於英雄這個話題的討論,引起了同學的關注,上課僅僅開了一個頭,同學們回去寫一段短文。

6、同學們對景物描寫的分析,都吸取了人物描寫分析的教訓和經驗,基本上能抓住文章中的詞語進行分析,有的還能聯繫實際,但是早已經忘記了原先講過的景物描寫的一般作用,對作用的表述欠準確,但是沒有關係,只要能抓住文章分析,閲讀水平在了,分析能力自然能提高。

7、從學生討論的情況來看,同學們比較喜歡論理,所以離開課文引申出去的事就引起了同學的激烈思想撞擊。從討論中發現,要通過論理把什麼是英雄論清楚,他們有很大的困難,因為邏輯思維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可是如果先請他們羅列一下心目中的英雄的代表,意見就集中了,而且思維也活躍了(“黃繼光”式、“楊利偉”式、奧運英雄、“張葉良”式、“雷鋒”式、“鄧稼先”式、見義勇為式、儲蓄所的反搶營業員等),但是脱離可課文,他們還是沒有利用起書本來進行討論,不知道是因為沒有讀熟,還是缺少這樣的意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pk38o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