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燕子南飛教學反思3篇

燕子南飛教學反思3篇

燕子南飛教學反思3篇

燕子南飛教學反思3篇

篇一:《燕子南飛》教學反思

《燕子南飛》是一首短小的兒歌,讀來琅琅上。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除了完成識字和學拼音的教學任務外,還着力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情景,使他們從入學開始就習慣於有事和小夥伴商量。因此,在整堂課中我把合作學習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力圖使這羣剛進小學校門的孩子們儘快學會與人合作,有這樣的意識。因此,在教學設計的許多環節中我多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

在學生字的時候,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自學生字,從字音到字形到字意,在組長的帶領下,用已經掌握的識字方法,自主有效地進行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交流識字方法,從而確定哪種方法最易記,然後,再互相抽讀,比一比,看看誰讀得有快又準,這樣一來,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在朗讀課文的時候,我讓學生尋找自己的好朋友,用彼此喜歡的方法來讀課文。俗話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能成為好朋友肯定在許多方面有着默契,這樣就很容易達成一致,選擇大家都喜歡的朗讀方式,在熟讀課文的同時,也增進了彼此的友情。同為一組也有競爭,四人小組選出一名同學代表全組來讀課文,就給學生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大家都要這個榮譽那就要去爭取,在競爭中每個人都認真對待,那種迫切、期待可想而知。我想:只要不斷為學生提供一些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不斷適應合作學習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時,我還注重培養學生聽清要求的能力。在整體感知課文環節中,我要求學生聽了三遍課文錄音,而每次聽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聽的同時觀察插圖,説説誰幹什麼。第二次聽的時候圈出生字,第三次聽的時候跟着錄音輕聲讀。每次聽的時候都帶着明確的任務,而不是讓學生盲目地聽。這樣學生就會帶着要求去做。這也是一種學會聽的能力。通過這三次聽,使學生對兒歌的內容,兒歌中的生字等都有所瞭解,做到了事半功倍。

整堂課上完,我覺得上課時要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其實教師也要有這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説話訓練中,學生説得不夠通順的語句,或是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時指出。不能讓錯誤的記憶停留在學生的腦海中。所以,教師在上課時要做個有心人,這樣才是真正的耳聰目明。

篇二:《燕子南飛》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冀教版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燕子南飛》的第一課時,通過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學情,我設計了教學目標,是知道哪些動物為了適應生存環境具有遷徙、洄游、遷移的生活習性,為什麼動物會有這樣的生活習性。本課涉及到的內容較多教學充分體現了生本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學中,我充分放手,給學生提供開放的、主動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重難點是環境對生物生長及生活習性方面的影響及生物是如何與外境相適應的。

通過學生的預習讓學生對人類和動植物過冬的方法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由於是預習,學生肯定會面臨着很多的問題與困惑,這樣,學生會查閲資料,互相交流探討,這樣不但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還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這樣學生既收穫了知識,有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將康德心理品質。

通過收集整理資料,點燃了學生求知的慾望;通過不同形式的彙報,激發了學生的各方面潛能。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學到的知識,遠比老師的.直接講授更重要,但也需要教師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才能真正的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但還有許多不足之處:由於學生接觸的事物少,可利用的資源比如網絡資源等很少,致使學生的知識層面比較低。另外,本課雖然注意到了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但在某些細節上我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篇三:《燕子》教學反思

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可愛的外形,飛行的輕快,休息時的優雅,都一一躍然紙上。我在教學中作了以下一些嘗試:

1、充分利用多媒體再現課文所描繪的場景,促進教學的形象性。我在教學一開始,就為學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錄相。學生觀看後都不由自主地發出讚歎。後來我又播放了燕子飛行和休息時的情景,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飛行的輕快和休息時的悠閒。

2、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教學的自主性。在本課教學中,能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儘可能地創設條件,提供了各種吸引學生個體、學習、自主參與的機會。

3、不斷豐富學生想象,鏈接生活實際,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如:課文結尾,作者由燕子停在電線上展開了富有詩意的聯想,生活中你看到過或聯想到過這樣的畫面嗎?學生通過與生活的聯繫,一下子就明白了小燕子停歇時具有一種音樂美的感覺。我還讓學生試着説説自已看到的場景而聯想到事情,激發學生對語言的興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o4p4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