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通用10篇)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通用10篇)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通用10篇)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 1

我執教的《認識公頃》是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內容。本教學內容比較抽象,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聽過見過“公頃”這一詞語,但絕大多數學生對公頃的實際意義仍然是很陌生的。由於公頃是一個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怎樣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來領悟1公頃的實際大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我藉助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課堂效率是比較好的。

1.在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我引領孩子們用肢體語言比劃,結合簡易多媒體複習回顧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做到了以舊促新,構建好新舊知識的聯繫,有利於學習新的知識。後追問:除了這些面積單位外你還知道哪些面積單位?自然揭題示標。

2.我覺得認識公頃,建立這樣一個面積單位,學生需要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的,需要不斷地累積表象認識,對於他們而言無疑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 而1公頃的大小要想通過教師的描述是膚淺的,唯有讓學生以熟悉的場所範圍為依據,並結合學生熟悉的環境做具體的描述,才能幫學生建立起對公頃的正確表象。 所以課前我先帶着學生到操場感知100平方米的大小,讓他們8人一組伸開手(約10米),分4組圍成正方形。其它同學分別進去感知100平方米的大小;再組織孩子們手拉手去丈量校園的長和寬,估算校園的大小,分別丈量學校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大約多少米。最後讓學生推算本校的佔地面積大約有多少。(大約1公頃)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1公頃的認識,又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提高了學習活動的效率。再者結合簡易多媒體,通過計算熟悉的幾個教室,幾個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幾個足球場是1公頃等活動等,進一步體會1公頃的大小。

3.結合多媒體,圖文並茂讓學生感受到公頃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在交流展示環節,我先結合簡易多媒體,播放教材的圖片和文字説明,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引起學習興趣、營造學習氛圍。緊接着我又播放孩子們熟悉的。

4.引領學生利用畫簡圖實記1公頃的'大小,班助學生建立1公頃的數學模型 書中只是抽象的文字表示,所以我安排的課前測量目的就是讓學生以熟悉的場所範圍為依據,並結合學生熟悉的校園環境做具體的描述,幫學生建立起1公頃的正確表象(具體的1公頃)。建立起1公頃的表象才展開1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關係。我引領學生利用用畫簡圖來表示1公頃概念和平方米之間的關係。(用簡圖抽象的1公頃)。從而達到從“書本抽象的1公頃概念-具體的體驗1公頃-抽象簡圖的1公頃”構建數學模型的過程。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 2

《認識公頃》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公頃和平方千米》第一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雖然已初步掌握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對這些面積單位概念建構的過程也初步瞭解,但對於公頃,學生不能直觀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難建立起正確的表象。教學的重點應是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的表象。如何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認知1公頃到底有多大呢?這節課的教學中從學生所熟悉情境入手展開教學。

1、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學生對1公頃的佔地面積缺乏明確的感知與瞭解。因此,我從學生已有的舊知“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引入,通過對已學過的面積單位的複習,勾起學生的回憶,建立起知識的鏈接點,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喚起他們學習新的更大的面積單位的需要,從而切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公頃。

2、“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我製作了圖片讓學生觀看,瞭解公頃,但這只是初步的感知,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學習中意識到1公頃有多大。我從學生熟悉的學校操場、學校、教室等場所的佔地面積出發,讓學生把它們的面積與1公頃比一比大小。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大約要200個自己的教室、或者我們學校佔地面積大約有1公頃,這樣學生就在自己的計算與比較中體會到1公頃確實是很大的,公頃是用來計量大面積的面積單位。通過學生主動地去想象、嘗試、發現、思考和歸結,比較深刻地體會了1公頃的實際大小,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3、在幫助學生基本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之後,我又出示了例題中的一組照片,向學生介紹這些他們比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遊景點、著名建築,有效激發學習熱情,營造了學習氛圍,也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4、在認識到“1公頃是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後,不應該只讓學生讀一讀1公頃的概念,還要問一問學生1公頃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嗎?讓學生真正理解1公頃,比如只要長方形的長與寬相乘得10000平方米,那麼面積就是公頃。

5、在感受“1公頃”的大小時教學節奏要放慢,重點的地方要慢慢講,講清講透,不能走過場,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認真地去感受、體會,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

“公頃”這個概念在被學生感受、類比,遷移中不斷建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被逐步喚醒,思維之弦被撥動,學生逐步構建和生成着自己對公頃的理解。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 3

從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和效果來看,都比較好。所以我真正感到,教材只有一本,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卻可以百花齊放。因此,教師的教學理念確實是十分重要的。由於1公頃的面積比較大,學生建立1公頃的表象比較困難,所以把教學活動安排在室內和室外相結合的形式。關於平方米和公頃的互化,只有公頃的意義是新知識,所以在這裏以學生嘗試為主。對於試一試關鍵是抓住新的知識點,其它都是學生為主,教師只是適時地加以引導即可。

在教學中結合周圍學生熟悉的`環境作具體的描述:如學校大約是幾公頃等等。這樣學習面積單位之間換算才體現出它的意義和作用,學生也因切實體會到是在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而感受深刻。

點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長方形、正方形的知識以及它們的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因此,新課前複習面積的概念、常用的面積單位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對1公頃有多大有個具體觀念,這樣才能進行正確的推算。因此,通過實際活動,實地觀察、具體推算,幫助學生建立具體觀念。實際觀察分三步:先觀察1平方米有多大;再觀察100平方米有多大;再想象100個這樣大的正方形土地就是1公頃。這樣由小到大便於學生建立具體觀念。

回到教室後,通過平平,喚起學生對剛才在操場實際操作的想象,推算出1公頃=10000平方米.這樣教室內外的結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實際觀察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利用教室內學生思想容易集中,推算出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關係,容易記住。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 4

教學中,建立公頃的概念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首先,對於公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較少,而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像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一樣製作教具或學具,學生不能直觀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難建立起正確的表象。要在五年級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公頃這種大面積單位的空間觀念,不管從操作到應用都有一定的難度。教學的關鍵還在於如何將1公頃的教學轉變為學生對數學體驗的過程。教師的描述是膚淺的,學生僅能體會到公頃好大,大的就是公頃。公頃到底有多大,以什麼樣的實物可以類比,都還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建立比較具體的面積概念,唯有通過活動來切身體驗。

張老師採取了以學生熟悉的場所範圍為依託類比,在教學中結合周圍學生熟悉的環境做具體的描述,來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公頃的正確表象。張老師把自己的'學校面積作了一個參照,讓他們置身於熟悉的生活場景裏。學生通過走一走,加強學生對1公頃的實際體驗。讓28個學生圍成面積約100平方米的正方形,讓學生估測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正好是1公頃。通過把體驗和數字計算結合起來也增加了數學內涵。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形成表象——抽象概念,建立空間觀念,再聯繫生活,拓展想象空間,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體驗感受,更有利於學生在頭腦裏建立起1公頃的實際觀念的知識體驗。這種體驗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在這樣的體驗活動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保證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進一步構建所學知識。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 5

《認識公頃》是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認識平方千米和公頃中的第一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對這些面積單位概念建構的過程也初步瞭解,這為認識“公頃”這個面積單位在知識經驗、認知經驗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五年級學生的直觀感知能力還比較薄弱,同時對土地面積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不是非常關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中很有必要鼓勵學生採取多種不同的學習方式來增強感知能力,領會“公頃”這一概念的本質。

實際教學中,由於學生年齡小,生活空間相對狹窄,見識少,體會1公頃比較困難。教學時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多種渠道去感知1公頃的大小,分別經歷了其它面積單位知識的遷移,和欣賞自然風光感受到公頃一般是用在測量土地面積上,接着讓學生通過對比反覆感受體會,逐步加深印象。先讓學生猜測1公頃大約有多大》然後我提供一些學生生活中見的到,摸得着的具體媒介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感知1公頃的實際大小。比如感受28個小朋友圍城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米,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呢?以及通過感知多少個教室的面積和籃球場的面積是1公頃來感受1公頃面積的實際大小,可以説很好地幫助學生領會了公頃這一面積單位。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公頃是一個很大的面積單位。

其次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實際滲透思想教育,比如教學過程中利用生動的圖片、數據,讓學生感受住過的山河的壯麗,自然風光的優美,人文景物的文化沉澱,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熱情。

教學畢竟是一門缺憾的藝術,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把握能力還有待加強,比如教學單位換算一環節,就引導學生在比較是把公頃化做平方米比較簡便,還是把平方米化作公頃比較簡便一塊處理的比較生硬。教學練習環節的'處理重點不夠突出,可能出現個別學生不能很好理會的情況,還有在對教室實際大小的估計有偏差,導致教學效果一般。

以上是今後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通過這次活動,自己加深了對教材的把握力度,能夠很好的認真去研讀教材,變教材為教學的.原料,去教學,今後努力方向是認真打磨教學中的細節,讓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學習熱情高漲起來,課堂中師生交流廣泛起來。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 6

公頃的認識是五年級上冊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些面積單位後,要理解和認識的一個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從學習內容上看,本節課對學生的技能要求並不高,學生只要能掌握1公頃=10000平方米這個關係,並用這個進率進行單位的換算就行,但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學生如何建立1公頃大小的概念和表象,在今後的生活中可以合理的使用公頃這個單位。出於這樣的考慮,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着重關注了兩點:課題怎樣引入,怎樣讓學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去認識公頃。1公頃的概念怎樣幫助學生建立,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表象判斷。

生活實際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建立1公頃概念是本節課的難點,在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概念時,我設計了一組題目,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和1公頃比較:如學校的面積、足球場的面積、承德各著名景點的面積等。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深化1公頃的認識,建立起1公頃的概念。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既能體會到公頃是一個較大的面積單位,又能具體感知1公頃的實際大小,從而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 7

《認識公頃》是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內容。本教學內容比較抽象,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聽過見過“公頃”這一詞語,但絕大多數學生對公頃的實際意義仍然是很陌生的。由於公頃是一個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怎樣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來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在教學新知識前,我帶着學生回顧了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1平方釐米是邊長一釐米的正方形,大概有學生手指甲大小,1平方分米是邊長一分米的正方形,可以用兩個手進行比劃,類似於拍照的框架,1平方米也就是教室門的一半大小,以及區分了為什麼1平方分米等於100平方釐米而不是10平方釐米,在以此類推其他幾個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關係,而後問:除了這些面積單位外你還知道哪些面積單位?自然揭示課題,學習“公頃”這一新知識。

因為課前已佈置預習,所以我儘量讓學生自己説:課前你們對“公頃”這一教學內容已進行了預習,通過預習,你對“公頃”有了哪些瞭解?學生很順利地説出1公頃的概念: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這一概念還比較抽象,於是我引導學生感受100米這一長度,使學生對100米的長度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進而想象並體會出1公頃的面積大小。同時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讓28名學生在操場上圍成一個正方形,感受大約100平方米的大小,並讓學生思考大約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是1公頃。學生通過簡單的推理,體會到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公頃。告訴學生操場的長寬,算出學校的面積是8000平方米,學生每天都會去做操,每週也會有三節體育課,對於學校的操場很是熟悉,對於公頃感知更準確,還有學校的教室大概50平方米,一公頃大概需要200個教室,我們學校總面積是3。6公頃等等,讓學生以熟悉的場所範圍為依據,並結合學生熟悉的環境做具體的描述,這樣有利於幫學生建立起對公頃的正確表象。

綜觀公頃概念的整個教學過程,我感到學生要獲得一個正確的數學概念,對於他們而言無疑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1公頃的大小要想通過教師的描述是膚淺的,只有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身邊的事物聯繫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建立起對公頃的理解與感知。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 8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主要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在生活當中不常使用,所以學生比較生疏。但我還是打算試一試,本學期就開這節課,幾周前我就開始琢磨這課該如何上,怎麼才能讓孩子的腦中建立起正確的概念和表象,這是一個單元難點,該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還是認為應該讓學生親自去體驗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才能真正建立這一概念,才能準確地去應用。

上課開始,我讓學生複習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幾個面積單位,(這幾個單位在學生的頭腦中已有了表象)從這幾個面積單位再導入到讓學生自己設計更大的面積單位,學生紛紛設計出邊長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單位,進而認識到了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舊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設計新的面積單位這個環節着實很吸引學生的注意迸發學生的思維。

緊接着,我設計了兩個環節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頃和平方千米。對於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8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在這個過程中也順帶培養了學生的估算,一舉兩得。“平方千米”實在是太大了,我就從網絡上找到了接近1平方千米大的故宮,通過觀看航拍故宮視頻,視覺衝擊進而建立了“平方千米”的表象。

最後設計了“快樂的二選一”環節,讓學生在從今天學習的兩個面積單位中二選一來填,這樣不僅鞏固了本課時的學習內容,也讓學生放鬆心情,在遊戲中學習成長。

總體來説,對於《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這節課的設計和上課的效果,我是很滿意的。看似簡單的設計,其實中間包含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深入淺出的學習,厚積薄發的教學設計,這一切的一切都體現了新課標精神,以生為本,引導學生,讓孩子們樂於學習數學,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讓本應抽象乏味的概念課變成了生動活潑的探討課,我覺得本課我上得很成功。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 9

本節課能把各種資源加以整合、並靈活安排學習時間與空間很好的體現了學科性和綜合性,以數學書本知識為基準,結合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創設一系列圍繞主題的教學活動,確立了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情景主題為背景,適時的穿插另外學科知識,豐富發展數學的內涵,讓學生學習數學學科以外的知識,讓學生從多種途徑中獲取信息,指導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從而領略數學的精彩。

1、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説明的意圖,要激發學習熱情、引起學習心向、營造學習氛圍。首先是這些旅遊景點、著名建築都是學生比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學生的興趣由此產生。

2、在遊戲中體會1公頃。28個小朋友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是一個簡單的遊戲,也是學生願意做的遊戲。教材告訴學生,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如果讓學生這樣圍一圍,看着圍成的.正方形,想像100個這樣的正方形有多大,他們又一次體會了1公頃。1公頃的觀念清晰了,有利於形成1平方千米的觀念。

3、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現公頃和平方千米。例1以四張照片為背景,分別呈現明孝陵佔地面積,日月潭的面積和2004年我國的森林面積,這些面積都以公頃為單位。

4、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感受1公頃,形成1公頃的觀念,要知道它有多大。“知道”可以在聽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實踐中體會。教材為學生選擇了多種渠道,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在頭腦中留下1公頃的印象。教材理解學生形成面積單位觀念的困難,給他們反覆感受的機會,使印象逐漸清晰、逐步深刻。

本節課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課堂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悦。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了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課後,我訪問了一些學生,由於農村小學生視野比較窄,個別學生對公頃的大小感知還是有些模糊。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參考 10

《認識公頃》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公頃和平方千米》第一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雖然已經初步掌握了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也初步有了瞭解但對於公頃,學生還不能直觀感受到它的太小,便對於建立正確的表象比較困難。教學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有多大的表象。這節課從學生所熟悉的情境入手,先從學生已有的舊知“平方釐米平萬分米、平方米常用的面積單位入手勾起學生的回憶建立知識的'鏈接點引走己學生的認識衝突喚起他們學習親新的更大的面積單位需要切入新題。

接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認識公頃”所想到的。提出問題例如有“什麼是公頃”";公頃有什麼用途?用到哪裏”“公頃與平方米有什麼關係”......最讓人驚喜的是有學生提出用字母怎麼表示“公頃”。這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探索“公頃“來全面的認識它。

在教學中,要積極建立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出示天安門廣場故宮等佔地面積資料形成意象再結合我們熟悉的校園和科技館。建立1公頃大約是多大面積的空間觀念讓學生進一步明白測量和計算土地面積通常用公頃作單位“公頃”這個概念在被學生感受類比,遷移中構建,深入學生心目中的一個面積單位,在最後與平方米之間相互轉化的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推算出二者轉化的規律所在。達到熟練推理地步,這也是進一步深化”公頃"認識的一方面。

總之,本節課的學習要多角度帶着學生來認識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後面掌握和靈活運用情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no92r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