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精選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1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的教學難點在於公頃與平方米這兩個面積單位不容易親身體驗,因此在他們的頭腦中還是基於想象的基礎。而在教學平方千米時,學生理解的難度更大,本身公頃已經夠大了,再加上平方千米,學生更是缺乏平方千米知識的瞭解。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

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之後,可以在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後,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還通過其他的素材幫助學生認識和想象,如,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約1平方千米。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既能體會到公頃是一個較大的面積單位,又能具體感知1公頃的實際大小,從而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最後通過讓學生舉例來説明什麼時候用公頃、什麼時候用平方千米來計量土地面積比較合適,掌握了這兩個較大土地面積單位的實際用法以及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2

這節課上讓學生感知的比較多,從看例題的圖片,到自己説説對平方千米的認識,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計各省的面積,閲讀“你知道嗎”,學生的臉上不時會露出驚訝的表情,很多驚歎句也會不時的冒出來。我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藉助一個個的階梯和平台,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所以我很樂意為他們的數學學習作出這樣的努力和搭建。

“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形成表象確實有些因難。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之後,教師可以在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後,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還可以通過其他的素材幫助學生認識和想象,如,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約1平方千米。課上我並沒有急於的去完成各種鞏固練習。而是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去體驗,去想象,再把他們的體驗和想象轉化成語言,描述出來,帶動更多的學生。當然暴露的問題也很多

(1)當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測量操場面積時,站着觀察的同學沒有興趣、注意力不集中、交頭接耳、紀律確實不太令人滿意。事後我想這是因為老師在不知不覺之中又充當了主角,一個人不停的在説,絕大多數同學仍沒有參與,他們探究的興趣沒能得到激發,好奇心沒能得到滿足,學習就成了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學習形式對學生來説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自行商量解決這個問題,最後彙報總結,那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在下課鈴聲響起之前,如果能讓學生們沿着操場圍牆走一圈,在享受着收穫的幸福氛圍中,去實際感受一下操場的面積與1公頃的大小,那將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3

一、重視基本概念的應用,加強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教學中,落實好基礎性練習。如以填空形式來完成單位間的換算,強調換算方法的説明及應用。同時,在練習中注意,通過追問突出基本技能訓練。如“水立方”佔地面積約6公頃,可追問“合多少平方米?是幾個學校那麼大?”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面積約是1100平方千米,又可追問“合多少公頃?”追問中還可提供北京或者澳門等區域的面積,請學生作比較。

二、適當調整或增加練習作業的素材,增強學習材料的豐富性。

在一些具體場景面積的判斷或單位選擇上,可調整或增加一些當地的、學生更為熟悉的材料,以更好地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進行練習。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公頃”的表象。

三、增加學習活動的開放性。

教學中,適度挖掘相應習題的多元價值,擴大習題的開放性,以進一步豐富感性經驗。如第7題練習中,當結合1公頃、1平方千米、1平方米的關係完成了人數的估算後,可將“1平方米站的人數”換成其他事物,再來測算。如“1平方米鋪方磚幾塊”,“1平方米擺課桌几張”等等,作為素材,再次練習,不僅強化了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關係,同時也有利於對1公頃、1平方千米表象的建立。

四、強調熟悉素材的應用,體現數學的價值。

例如第8題,在完成了教材提供的6個省、自治區的面積排序後,可將所在省的土地面積與之比較。此外,還可提供一些更接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如本省內所轄的地級市的面積等。既讓學生了解了所在地區土地面積的信息,又體會了數學的意義。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4

本單元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從生活實際中呈現公頃和平方千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各種素材和活動幫助學生感受1公頃和1平方千米。要把認識概念和探索相關單位之間的進率結合起來,應該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多樣的實踐活動去幫助學生感知1公頃和1平方千米。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它的教學難點在於體會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由於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面積單位不容易親身體驗,因此在他們的頭腦中還是基於想象的基礎。而在教學平方千米時,學生理解的難度更大,本身公頃已經夠大,再加上平方千米,學生更是缺乏平方千米知識的瞭解。學生在頭腦中建立這樣的面積單位,是需要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的,需要不斷地積累表象認識。一個正確的教學概念,對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需要他們慢慢體會。這些概念的認識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在看一看,量一量,數一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有目的的進行分組學習、分組討論、分組測量,同學之間相互啟發,注意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相結合,動手操作和認真思考相結合。

本單元,在作業上反映出的一些問題:在單位換算時,因進率比較大,學生在具體換算時移動小數點容易出粗,或進率混淆。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5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採用觀察、操作、測量、推算、交流等多種方式,儘量把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貫穿在整個“公頃”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如在概念教學初期,由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等於邊長分別為1米、1分米、1釐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大小,引導學生猜測、推理,形成1公頃等於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大小的初步認識。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從一間教室的面積是50平方米,4個同學手拉手圍成的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可以站進16個同學,引導學生推算出200間教室的面積、80個我們學校升旗時站成的方陣面積大約就是1公頃,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頃”這一面積單位的表象認識和感性經驗。

“平方千米”這個面積單位太大,學生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教師通過創設中國陸地領土面積這樣的情境,幫助學生初步感受平方千米是個很大的土地面積單位。接着,教師設計多種活動讓學生進行精測想象、推理計算等,引導學生從數理層面理解1平方千米的大小以及它和平方米、公項之間的換算關係。最後,通過天安門廣場佔地面積、“烏巢”佔地面積等實例與1平方千米進行對比,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直觀經驗,更好地建立1公項和1平方千米的表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6

這篇教學設計通過施教,符合新課程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能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問題的探索與研究,學生在整節課中學得輕鬆。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條理清晰,層次清楚,學生思維活躍,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採用小組合作形式,體現了合作精神。重點突破了公頃與平方米間的關係。

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練習有由淺入深,結合身邊的事物,體現新課標精神,學生活中的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還受課本資源的限制,不能大膽突破教材,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但是這節課公頃和平方千米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有點遠,學起來有點枯燥和乏味的,在這裏的練習設計,我安排的有點少,只是採用書本上的直接單位換算,由學生填空,發現在教學後期,學生明顯有興趣不足,所以在練習形式上要多加改變總之對這節課的教學,我儘量採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成功。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7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學生比較生疏,在教學第八單元單元的時候,感覺這個東西是教不會的,所以1公頃的認識主要是以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為主,根據一定的推測,來感悟1公頃的大小,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主要問題在於:對1公頃的認識不夠深刻,主要體現在填空的時候,遇到“故宮的面積大約是40()”時,學生會不自覺的填寫平方千米,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現在總結如下。

一、區分好“公頃”和“平方千米”的使用地方

大、較大這兩個詞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對於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0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

相對於1平方米而言,公頃是較大的單位,它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的,這個時候需要給孩子一個整體的概念,它是有別於“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頃=10000平方米,因為特殊所以進率是10000,這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對的,較大也是相對的,因為是相對來説,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會出現混亂,自然會體現在搞不清楚到底該填寫公頃還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決這個問題,要給學生建立起一個標準,教學反思《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反思》。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這個標準是困難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標準,個人以為應該是建立在行政區劃“市”的基礎之上,給學生這個標準之後,再讓學生去感悟何時用平方千米何時用公頃則有些好轉。在一般的情況下,“較大”用公頃,“大”用平方千米,這樣的策略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有助於學生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

二、在活動體驗中建立地級單位的概念

動腦去想,用眼去看,動手去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般程序,這樣的過程本身是無可挑剔的,但是對於生本之間需要一個媒介起到引導作用,這就是教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有價值的思考和有意義的探索活動,獲得新的知識,形成技能。

動腦想1公頃是很困難的,學生的描述無非是“大”、“很大”,這樣的描述是建立在淺表層面的,學生此時並未建立起1公頃的直觀概念,在他們的腦海中只出現了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但到底是什麼並無確切概念。

用體驗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起概念,並且給出實實在在地拓展,1平方千米的教學難點是體驗,學生無法從1公頃的概念類比出100公頃,而在現實生活中,連大人對平方千米的概念也是比較生疏的。

我想到了數學上的一種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歸納法”,也就是説,我們在教學平方千米的時候,知識形成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習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驗、辯論、思辨的過程。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8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主要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在生活當中不常使用,所以學生比較生疏。但我還是打算試一試,本學期就開這節課,幾周前我就開始琢磨這課該如何上,怎麼才能讓孩子的腦中建立起正確的概念和表象,這是一個單元難點,該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還是認為應該讓學生親自去體驗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才能真正建立這一概念,才能準確地去應用。

上課開始,我讓學生複習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幾個面積單位,(這幾個單位在學生的頭腦中已有了表象)從這幾個面積單位再導入到讓學生自己設計更大的面積單位,學生紛紛設計出邊長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單位,進而認識到了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舊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設計新的面積單位這個環節着實很吸引學生的注意迸發學生的思維。

緊接着,我設計了兩個環節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頃和平方千米。對於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8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在這個過程中也順帶培養了學生的估算,一舉兩得。“平方千米”實在是太大了,我就從網絡上找到了接近1平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宮,

通過觀看航拍故宮視頻,視覺衝擊進而建立了“平方千米”的表象。

最後設計了“快樂的二選一”環節,讓學生在從今天學習的兩個面積單位中二選一來填,這樣不僅鞏固了本課時的學習內容,也讓學生放鬆心情,在遊戲中學習成長。

總體來説,對於《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這節課的設計和上課的效果,我是很滿意的。看似簡單的設計,其實中間包含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深入淺出的學習,厚積薄發的教學設計,這一切的一切都體現了新課標精神,以生為本,引導學生,讓孩子們樂於學習數學,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讓本應抽象乏味的概念課變成了生動活潑的探討課,我覺得本課我上得很成功。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9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的教學難點在於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這節課上讓學生感知的比較多,從看例題的圖片到自己説説對平方千米的認識,到揭示新知,閲讀“生活中的數學”,學生的臉上不時會露出驚訝的表情,很多驚歎句也會不時的冒出來。我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藉助一個個的階梯和平台,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大,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説,形成表象確實有些因難。教材中所出示的場景學生並不熟悉,缺乏感知。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學生比較生疏。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主要問題在於:對1公頃的認識不夠深刻,主要體現在填空的時候,遇到“故宮的面積大約是40()”時,學生會不自覺的填寫平方千米,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

要讓孩子們區分好“公頃”和“平方千米”的使用地方。大、較大這兩個詞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對於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0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

相對於1平方米而言,公頃是較大的單位,它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的,這個時候需要給孩子一個整體的概念,它是有別於“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頃=10000平方米,因為特殊所以進率是10000,這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對的,“較大”也是相對的,因為是相對來説,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會出現混亂,自然會體現在搞不清楚到底該填寫公頃還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決這個問題,要給學生建立起一個標準。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這個標準是困難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標準,個人以為應該是建立在行政區劃“市”的基礎之上,給學生這個標準之後,再讓學生去感悟何時用平方千米何時用公頃則有些好轉。在一般的情況下,“較大”用公頃,“大”用平方千米,這樣的策略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有助於學生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

結合教學,滲透思想教育。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利用生動的圖片、數據,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山河壯麗,從而激發學生愛祖國的熱情。

我們在教學平方千米、公頃的時候,我們應該深知,知識形成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驗、辯論、思辨的過程。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10

數學的生命力在於其應用的廣泛性。教育學生運用學到的抽象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正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形成表象確實有些因難。所以在教學中為了讓同學們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我讓大家猜測、想象身邊哪些熟悉場所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1平方千米?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後,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也就是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再估計各省的面積,閲讀你知道嗎,使學生加深對1平方千米的認識。這樣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如此密不可分。

同時在課堂上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很多:如,課堂上學生雖然能儘量的去猜,去想象1公頃到底有多大,但還是沒有實際直觀的一個感受,如果可以讓學生到實際的操場上去跑一圈,感受100米的長度,感受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這樣學生建立1公頃的概念就更加清晰,有了1公頃的表象,那麼1平方千米就是100個1公頃,就更加容易理解。相信學生在這樣的參與過程中,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提高,充分理解數學的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書上涉及的單位換算大多是在整數的範圍裏,而在實際的應用中很多都不是整數,所以課上要注意數據的大小,可以有不同的數,關鍵是強調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要乘以進率,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要除以進率,公頃到平方米的進率是10000,小數點移動4位。平方千米到公頃進率是100,小數點移動2位,平方千米到平方米的進率是1000000,小數點移動6位。另外可以要求學生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面積是1()來描述各面積單位,相信學生在熟記之後,能幫助更好的理解進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v8qzp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