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楊炯《從軍行》教案範例及鑑賞

楊炯《從軍行》教案範例及鑑賞

楊炯《從軍行》教案範例及鑑賞

楊炯《從軍行》教案範例及鑑賞

楊炯《從軍行》詩歌鑑賞

從軍行楊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 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 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 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説明軍情緊急,卻説“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裏,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説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鬥,詩人卻沒有從正面着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瀰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徵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徵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詩的最後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衞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願馳騁沙場,為保衞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裏,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採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傑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尤其是這樣一首描寫金鼓殺伐之事的詩篇,卻用具有嚴格規矩的律詩形式來寫,很不簡單。律詩一般只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除第一聯外,三聯皆對。不僅句與句對,而且同一句中也對,如“牙璋”對“鳳闕”,“鐵騎”對“龍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這在詩風綺靡的初唐詩壇上是很難能可貴的。

邊塞戰爭詩四首《從軍行(其一)》《塞下曲》《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薊中作》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邊塞詩的主要特點,學習邊塞詩中的景物描寫的方法,理解浪漫主義的風格。

2、學習鑑賞邊塞詩的一般方法。

3、學習邊塞詩描繪邊塞風光和抒發戰場殺敵、保家衞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情景交融的手法。浪漫主義詩風

教學難點:曲筆的運用、聯想、誇張及用典等表達技巧。如何鑑賞邊塞詩。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反映邊塞征戰生活的詩作逐漸蔚為大觀。所以説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詩人從大漠、烽煙、長城、黃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們的精神風貌,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體味每首詩的整體風格,領會作者熔鑄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時代風貌。

二、推進新課:

1、邊塞詩的主要內容:1)、表現英勇作戰,保家衞國的豪邁、奔放、一往無前的主題。2)、對將帥腐壞無能的諷刺,表現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3)、對戰爭的厭惡,歸家無門的悲哀。對家鄉親人的思念。4)、邊塞風光。2、邊塞詩的鑑賞要點:1)、抓住詩中所描繪的邊塞風貌(景和人)。2)、把握時代特徵,理解所描寫事物的特徵。3)、推敲作品中所藴含的不同思想。3、在創作風格上: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盛唐邊塞詩派的出現,開拓了我國古代詩歌題材的一個廣闊的領域,表現了盛唐時期激昂壯闊的時代風貌。當然,我們今天所指的邊塞詩,範圍要大一些,凡是表現軍旅生活的詩作都歸為這一類

三、學習課文

(一)、學習《從軍行(其一)》

1.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屬山西)人,一説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祕書省校書郎。天寶元年(742)遷江寧(今江蘇南京)丞,後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故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其邊塞、閨怨詩轟動一時,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從軍行》組詩共七首,是詩人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了邊塞戍卒懷鄉思親之情。(主旨) 1)“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此句寫了環境、時序、風物、戍卒。在一片廣漠的邊塞之上,一座邊城的西邊,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樓上,一個戍卒孤獨地走上嘹望台,從青海湖上吹來的秋風在黃昏時分顯得更加凜冽寒冷。此時此刻,戍卒的思鄉念親之情也正是最為濃烈之時。這是一幅悲涼而又傷感的畫面。 2)“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當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風瑟瑟,本就讓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傷離別”的樂府古曲《關山月》。笛聲嗚嗚咽咽,如泣如訴,如親人在呼喚,似徵人在歎息。笛聲如同一縷情思,飄向萬里之遙的故鄉,徵人的妻子也同樣在思念久戍邊庭的親人。但是戰爭遠未停止,徵人回鄉遙遙無期,只能是無可奈何的等待。以音樂入詩,表達深情。

3.藝術特點:1)曲筆抒情,虛寫徵人家鄉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2)側重寫環境的淒涼孤獨,通過寫羌笛之音,從聽覺方面抒發思鄉之情,心理描寫上採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

4.小結:王昌齡邊塞詩的內容豐富,主題多樣,表達的情感不止一種,此詩為抒寫思鄉之情。以音樂入詩,表達深情,是本詩寫作的一個特點。這首詩抒情方式較有特色。前三句敍事,後一句抒情。敍事連貫性較強,實寫所見所聞,真實感人;而抒情則虛寫,宕開一層,寫徵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這也是暗示的表現方法。

(二)、學習《薊中作》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高適 (700—765),字達夫,郡望為渤海蓓縣(今河北景縣)。二十歲曾到長安,求仕不遇。於是北上薊門,漫遊燕趙,想在邊塞尋求報國立功的機會,在樑宋一帶過了十幾年“混跡漁樵”的貧困流浪生活。曾任封丘尉,安祿山之亂髮生,他被拜為左拾遺,轉監察御史,官至淮南、劍南西川節度使,最後任散騎常侍,死於長安。此詩一名《送兵還作》,是詩人於天寶十載(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邊境回程途中在薊中所寫。薊中,薊城,故址在河北盧溝橋北。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了邊塞風光,表達自己憂心邊事但請纓無路的苦悶心情。(主旨) 1)“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寫在邊城所見景象。詩人騎馬從塞外千里迢迢趕到薊城,登上這座邊城的城牆。只見邊塞苦寒之地,一片蕭條,白日當中,黯淡無光的景象。 2)“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寫詩人登城所見而引發詩人憂心邊事心情。詩人看到邊塞之地如此蕭條,民不聊生,就為胡虜的反覆叛亂而擔憂。難道沒有安定邊境的奏疏上陳嗎?並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無能將領,讓他們無功受賞,令有志之士扼腕長歎。 3)“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儘管自己有着孫武和吳起一樣的謀略,但皇帝不重視也只能空自閉門歎息。抒發自己報國無門的鬱悶之情。 3.小結:這首詩寫了詩人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高適早年落拓,延至四十餘歲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邊城,觸景生情,想到無才無識者巴結討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邊地人民死活,弄得邊地狼煙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識者上書言事,卻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憂憤盡抒筆端。暗示手法的運用。“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語含諷刺,表面寫諸將,實際寫玄宗偏聽偏信。

四、背誦詩歌,預習新課。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檢查背誦。

二、學習《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岑參 (約715—770),祖籍南陽(今屬河南),後移居江陵(今屬湖北)。天寶三載(744),中進士,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載 (749),入安西都護高仙芝幕,任掌書記。天寶十三載(754),入安西都護封常清幕,以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充節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載(757),至靈武肅宗處,遷右補闕,後歷任起居舍人、虢州長史等職。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有《岑嘉州集》。《全唐詩》編詩四卷。 熱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國,此湖乃是玄奘法師取經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之高山湖,面積達6230平方公里。伊塞克(Issyk)意為温暖之意,中國古書稱之為熱海或大清池,它跨吉爾吉斯與哈薩克之間,四周天山環繞,彙集天山山脈流下的雪水,卻終年不結冰,故有熱海之稱。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邊塞熱海地區的奇異風光,並藉此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崔侍御的讚美之情。(主旨) 1)“側聞陰山胡兒語”一句作引子,以當地胡人之語表明下文七句所説為真。水熱如煮沸的開水,熱得連鳥也不敢從上面飛過,但水中卻有又長又肥的鯉魚。在熱海的岸邊,青草萋萋,四季常綠,到了冬天下雪時,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連熱海周圍的沙石也是其熱無比,似乎要把雲彩燃燒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樣。 2)“陰火潛燒天地爐” 採用了聯想和比喻的手法,以下四句是詩人的思考和描繪。詩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燒,天地彷彿成了一個奇大無比的爐子,但為何偏偏烘烤西方這一個地方呢?其蒸騰的氣勢延及整個西域地區。 3)“送君一醉天山郭”以下四句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的臨別贈言:我與你在天山城外飲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陽西下,落在熱海之濱;你為官公正,清廉無私,連熱海的炎威也為之消減。運用了對比烘托的手法,朋友為官公正,使熱海的炎威都為之消減,熱海的“炎熱”與朋友的“霜威”對比,讚美了朋友的為官品行。

3.小結:這苜詩描繪了邊塞奇異風光。詩人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將熱海的種種神奇之處作了活靈活現的描繪,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詩人想象奇特,用筆誇張,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此詩標題意思是寫一首熱海風光的詩歌送給友人崔侍御。詩中既寫了個人對邊塞奇異風光的感受,也藉以讚美友人的為官品行。

4.岑參邊塞詩的特點:岑參的詩筆力雄健而富有英雄氣概。他以英雄主義的精神描繪邊塞的各種生活情景,常以好奇的熱情和瑰麗的色彩表現塞外遼闊壯麗的景色,因而富有浪漫的奇情異彩,他還善於將見聞和經歷分成一組組畫面,加以深入細緻地描繪,他的邊塞詩想象豐富,氣勢磅礴,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最高成就。三、學習《塞下曲》 1.作者簡介:李益 (約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李益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他早年從軍,曾至朔方、幽州、口坊、口寧等地 ,自編從軍詩50首。他的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於感傷,主要書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明代胡應麟《詩藪》:”七言絕,開元之下,但當以李益為第一,如《夜上西城》、《從軍北征》、《受降》。李益詩名在當時就極高,詩作多被畫工入畫或度為樂曲,流播一時。有《李益集》,《全唐詩》編詩二卷。他的邊塞詩的思想藝術成就,從總體説,是中唐詩人所不可企及的。這些詩從多方面真實而形象地反映當時邊塞戰爭的實際,閃爍着現實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光彩。

按內容説可以分為三類:

1)是描寫邊塞風光和日常生活。既寫了戰爭之暇,射箭習武的情趣

2)主要敍寫邊塞戰爭的實際,讚揚廣大將士的報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反映並同情廣大將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並抨擊朝廷戍邊無策和邊將腐壞無能。

3)主要書寫自己的從軍生活和壯烈情懷。有的抒發了從軍報國、收復失地、安邊定遠的豪情壯志。如《塞下曲》

2.基本解讀:這首詩情調高昂,用前代名將典故,抒發詩人報國殺敵的雄心壯志。(主旨) 1)“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人關。”這兩句以兩個典故表達了為保家衞國,、寧願戰死疆場也不希望活着回家。“伏波”,東漢馬援曾封為伏波將軍,他説:“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女子手中邪?”(《後漢書·馬援傳》)“定遠”,東漢班超立功西域,封為定遠侯,晚年因久處邊地而思歸,遂上書皇帝説:“如自以壽終屯部,終無所恨。然恐後世或名臣為沒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願生人玉門關。”(《後漢書·班超傳》) 這兩個典故引用,詩人用“惟願”、何須”二詞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貶。 2)“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這兩句用兩個典故表明殺敵衞邊必須徹底的態度。前典出自《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晉人及姜戎敗秦於觳……晉人與姜戎要之觳而擊之,匹馬隻輪無返者。”“海窟”,原義為大海,這裏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堅決徹底消滅敵人的態度。後典出自《舊唐書·薛仁貴傳》:薛鎮守邊疆時,“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餘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這裏是説殺敵不僅要徹底,還要留下得力將士,繼續鎮守邊關。 3.小結:這首邊塞詩格調高昂,有盛唐邊塞詩餘韻。全詩寫得蒼涼悲壯,神采靈動,意氣飛揚。“不墜盛唐風格。”(楊慎《升庵詩話》) 此詩最為突出之處在於對典故的使用。四句中旬句用典,凝練形象,準確生動。

四、作業:完成課後練習題,預習新課

《從軍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想像詩歌創設的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中豪邁的英雄氣概。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反覆誦讀,整體感知:王昌齡的《從軍行》一共有七首。均是表現戍邊戰士的愁苦。詩歌顯得悲中有壯,而且是相當悲壯,相當雄渾,為何我們單單挑第四首呢?請大家仔細揣摩。

二、細細咀嚼,體味意境

第一、二句寫出了形勢的危急。“青海”地區,是唐代經常與吐蕃作戰的地方;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及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戰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長雲,指橫在天際的雲,把雪山都遮敝,因而天色就比較昏暗了。就在這樣的背景上,戰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圍困的,不但遠離中原,而且遠離玉門關,可見其形勢是如何兇險了。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縱觀全詩,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藴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三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覺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歎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本詩在抒寫戍邊戰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使得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這首詩歌最突出之處。

三、反覆誦讀,背誦這首詩歌。

《邊塞詩歌四首》之《涼州詞》《從軍行(其四)》教案

學 習目 標

1.知識能力:品味文章中運用繪景抒情的寫法描繪邊塞的寫作方法。

2.過程方法:鑑賞同類詩歌,進一步瞭解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重 點

難 點 重點:理解詩歌的具體內容,學習文章中運用繪景抒情的寫法。

難點:感悟古代詩歌中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法選擇:誦讀法 參與式教學法 課 型 新 授 課

課前準備

學生:蒐集邊塞詩

教師:多媒體課件

是否採用多媒體 :是

課 堂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揭示學習目標

1.導語: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並稱齊名。 指名背誦邊塞詩《出塞》引入。

2.出示學習目標(見上)

 二、指導學生先學(學法導航)

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邊塞詩歌兩首的學習重點是朗讀、翻譯和背誦。同學應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理解詩歌含義。

三、學生先學,教師巡視

學習內容及任務要求:

(一)學習《涼州詞》

1.看課下注釋和練習冊走近作者,瞭解作者的生平及寫作本詩的時代背景。

2.反覆朗讀詩歌,做到吐字清晰,節奏準確,重音突出,讀出感情。

3.先自讀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意,弄不懂的勾下來;然後小組討論完成自學中的疑難問題。

4.賞析詩歌,品析詩句,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5.熟讀成誦,並默寫詩歌。

(二)用學習《涼州詞》的方法步驟學習《從軍行》

四、檢查學生先學效果

(一)《涼州詞》

1.王之渙, 盛唐的著名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美,朗朗上口,廣為傳頌。為盛唐邊塞詩人之一。“黃河遠上白雲間”,僅七個字,祖國壯麗山河景色躍然紙上。

涼州詞,唐樂府《涼州歌》的唱詞,是盛唐時期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今甘肅武威。這是一首七言絕句。 1.師生共同背誦邊塞詩《出塞》引入。

2.課件出示學習目標,並強調重難。

3.媒體出示學法導航,並強調重點。

4.出示學習任務及要求,巡視學生的自學情況。

5.指名學生簡介作者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1.和老師一起背誦邊塞詩《出塞》。

2.齊讀學習目標,明確重難點。

3.學法導航,明確學法要領。

4.齊讀學習任務及要求,並進行先學。

5.指名按學習要求簡介作者及相關知識。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2.指名學生讀詩,其餘學生評議,從讀音,節奏、感情三方面進行評議。

3.男女生讀、自由讀、齊讀,熟讀成誦。

4.説一説:

(1)詩中哪幾句寫景,哪幾句抒情?(前兩句偏重寫景,後兩句偏重抒情)

(2)寫景突出了景的什麼特點?抒情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寫景:雄奇壯闊,抒情:戍邊士兵的懷鄉之情)

5.想一想:我們面前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這樣的景和這樣的感情給你什麼樣的感受?

6.賞析:請選你喜歡的一句詩句進行簡要賞析。(注意從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形象,詩人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表現方法等方面進行賞析。)

7.總結學習方法:(1)讀,讀音、讀節奏、讀感情(2)説,説內容(3)想,想畫面,想意境(4)賞,賞名句(5)誦,背誦古詩。

(二)用學習《涼州詞》的方法步驟學習《從軍行》(其四)

1.王昌齡,宇少伯,盛唐著名詩人 ,有《王昌齡集》。 《全唐詩》對王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

2.行,詩歌的一種體裁,從軍行,寫軍隊生活的樂府古題,王昌齡共寫《從軍行》七首,這是第四首。

3.小組合作賞析難句

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

(“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徵,“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説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鬥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

4.背誦《從軍行》。

五、學生討論、更正,教師點撥

比較探究:這兩首詩在寫景與抒情上有什麼共同特點?通過這兩首詩,我們能體會到唐邊塞詩有什麼特點?

六、當堂訓練:背誦這兩首詩

板書設計見課件。 6.指名學生按要求讀詩。抓經典詩句賞析。

7.師生共同總結學法。

8.依次檢查《從軍行》的學習情況,引導點撥並板書歸納。

9.師生互動,明確要點,並進行點撥。

10.巡視

6.指名學生讀詩,其餘學生靜聽,等讀完後評論回答或補充。

7.指名説,其餘補充。

8.談自己的見解。

9.交流回答、進行補充、更正。

10.學生回顧並總結,從心靈深處受到教育。

並背誦古詩。

作 業設 置 加入自己的想象將這兩首詩分別改寫成兩首散文詩。

《從軍行》導學案3

學習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 能用自己的話説出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 通過反覆誦讀詩歌,嘗試賞析詩歌。

學習過程:

一、明確目標(自讀目標,明確本節課的方向,課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課前熱身(充分利用提前學習學案的時間,對課文進行預習,感知。)

(一)背景説明及人物介紹(圈劃出你認為重要的信息,並摘錄到書上)

1、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代表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

2、《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內容敍述軍旅戰爭之事。本詩體現了出征將士報國禦敵,以身許國的壯志。

3、王昌齡:盛唐時期著名邊塞詩人,字少伯,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等。有“七絕聖手”、“詩家天子”之稱。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 初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標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查工具書解決並掌握)

2、理解詩意,感情朗讀。(根據課下注釋或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三、課堂探究

(一)自主學習(先自主學習以下問題,疑難問題在題號上做出標記。)

1、找出詩中體現邊塞風光的景物,思考:這些景物組成一幅怎樣的畫面?

2、 抓住“暗”“孤城”體會詩的前兩句表現的戌邊將士的思想情感。討論:這樣的場面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

3、 面對如此殘酷的戰爭,將士們的心情是怎樣的?

4、 前兩句的景物描寫與後面有什麼關係呢?

(二)合作研討(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趕快參加吧!)

小組長組織組員研討自主學習時解決不了的問題。

(三)展示講解(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抓住機會,亮出風采!)

由已經掌握的學生或老師在黑板前進行必要的講解,其他學生補充質疑。

四、賞析提示

第一、二句寫出了形勢的危急。“青海”地區,是唐代經常與吐蕃作戰的地方;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着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戰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長雲,指橫在天際的雲,把雪山都遮蔽,因而天色就比較昏暗了。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戰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圍困的,不但遠離中原,而且遠離玉門關,可見其形勢是如何兇險了。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縱觀全詩,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藴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兩句形成鮮明對照。第三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覺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歎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本詩在抒寫戍邊戰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使得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這首詩歌最突出之處。

五、課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發展,有思考才會有提高)

附1:古詩鑑賞六看

古典詩歌的鑑賞,一看類型(送別類,懷古類,思鄉懷人類,戰爭或邊塞類,愛情類,民生類,閒適類 ,借景抒情類,託物言志類),二找意象(即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人、物、景、事)),三定感情,四找技巧(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三個方面去分析 ),五下結論(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六品風格。

附2:王昌齡詩作

《從軍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出塞》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從軍行》教案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本詩,掌握邊塞詩歌的鑑賞技巧。

2.過程與方法:觀看視頻,鑑賞同類詩歌,進一步瞭解詩人邊塞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的藝術技巧。

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投影兩首邊塞題材的唐詩內容,讓學生説出詩名與題材內容

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雁門太守行【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色滿天秋色裏,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二、 明確邊塞詩後,展示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 介紹相關的背景與作者

⑴文題背景:《從軍行》原是中國古代的歌曲類別,屬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樂府解題》中説:“從軍行皆軍旅辛苦之辭。”王昌齡的《從軍行》沿用樂府舊題來表現唐代的邊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絕句聯綴而成的組詩,每首詩分別選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場景,來表現征戍者內心的思想感情。這裏選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寫西北邊塞戰士艱苦奮戰的高昂鬥志。

⑵作者簡介:王昌齡,邊塞詩人,字少伯,江寧人。其詩含蓄、深婉、渾厚、明快,有“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稱號。其七絕與李白齊名,被世人譽為“七絕聖手”。現存詩一百八十餘首,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⑶邊塞詩: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多數作品流麗而音調悠揚,表示出生氣勃勃的高揚精神,這與盛唐進取雄放的風氣不無關係。這一時期的代表是王昌齡、高適、岑參。其內容多歌詠在邊境要塞遭受艱辛的將士之心情,和在故鄉等待他們歸來的妻子之感歎。

此外,當時作為邊塞詩人著名的,有王之渙、崔顥、李頎、王翰等。王之渙的《涼州詞》等等,均為邊塞詩的佳作。

 四、反覆吟讀詩歌,並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散文化

五、欣賞詩歌

⑴一、二句寫了哪些景?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對錶現戍邊將士有什麼作用?

明確: 景: 青海、長雲、雪山、孤城、玉門關

特點: 迷濛暗淡、蒼涼壯闊

作用:通過境界壯闊、環境惡劣的景物描寫,表現了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反襯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衞邊疆的豪情壯志。

⑵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

答:“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徵,“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説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鬥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

⑶詩中哪句最能體現詩歌的主旨?運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將士怎樣的心情?

不破樓蘭終不還 直接抒情 用典

直接抒發了戍邊將士不打敗敵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壯志。

六、歸納詩歌思想及藝術手法

中心思想:

通過描寫邊塞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物,襯托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抒發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衞邊疆的豪情壯志。

藝術手法:情景交融 直接抒情 用典 襯托(反襯)

七、討論總結鑑賞邊塞詩的技巧

1.關注詩歌的題目、作者,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2.關注詩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寫與所抒之情的關係;

3.抓住直接抒情議論的句子,理解詩歌的情感;

4.欣賞詩歌運用的藝術手法。

八、請欣賞視頻《唐之韻之邊塞詩人王昌齡》

思考:邊塞詩的思想內容除了表現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衞邊疆的豪情壯志外,還有哪些思想內容?請選一首你最喜歡的詩歌進行鑑賞,説説其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從軍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里愁。

出塞(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九、鑑賞練習

從軍行 其五 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1.第一句寫景對於詩歌所描寫的戰事起了什麼作用?

第一句描寫浩瀚的沙漠,呼嘯的狂風,漫天的塵土,黯淡的陽光,襯托出戰事的緊張艱苦。

2. 這首詩的前兩句和後兩句之間是一個轉折,分析前後內容的不同。

前兩句寫援軍疾出,暗示戰況緊張。後兩句寫捷報驟傳,充滿振奮喜悦。

 楊炯《從軍行》練習題及答案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1、賞析頷聯和頸聯。

頷聯“牙璋”句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信符,“鳳闕”是皇宮的代稱。詩人用這兩個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説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鐵騎”句寫唐軍已經神速到達前線,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繞”形象寫出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這兩句對仗工整,不僅句與句對,而且句中也對,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頸聯兩句寫戰鬥,用景物描寫烘托。“雪暗”句從視覺出發寫大雪瀰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風多”句從人的視角出發寫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以象徵軍隊的“旗”“鼓”,表現出徵將士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奮勇殺敵的悲壯激勵場面。

2“自”“照” “繞” 在詩歌中起到怎樣的表達作用?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照”字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寫出了烽火的猛烈,戰火的危急,渲染了緊張氣氛。“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

3、最後兩句採用了怎樣的抒情方式?表現了怎樣的現實和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採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現了舉國上下尚武好戰的一往無前、戰無不勝的民族心態。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衞國、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願馳騁沙場,為保衞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4、全詩採用的表現手法,首聯採用的寫法,先交代,中間兩聯採用的寫法,描寫,尾聯採用的寫法,表達。全詩富有主義色彩

虛實結合,;實寫;赴邊緣由及心中所感;虛寫;想象中軍威雄壯、戰況激烈的情形;實寫;投筆從戎,為國赴邊的強烈願望;浪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e2ezk0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