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人教版《荷花》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人教版《荷花》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人教版《荷花》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人教版《荷花》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一、複習題要,轉入主題。

1.質疑,探討。

同學們,昨日學完葉聖陶爺爺的《荷花》之後,對我影響頗深。今天,誰能説説葉聖陶爺爺是從什麼樣的角度把荷花觀察的透徹入微?

學生A:“從高到低,由外到內!”

老師:搖頭,示意不確切。

學生B:“俯視!俯視!”

老師:“何以見得?”

學生C:因為文中字裏行間沒有“莖”,“杆”的描述,只有“花”和“葉”的寫照!

老師:“有道理,有沒有其他意見?”

學生D:“有,瞧!葉聖陶爺爺站在很高的橋墩上,正在向下俯視池塘裏的荷花呢!”

學生全體:(鬨堂大笑)

老師:點頭肯定,再次激發。這種寫法在説明中叫什麼順序?(空間順序)“二位説得均有獨到之處,今天,我們繼續走進課文,看看新發現。”

圖文結合,情景交融。

老師:誰來先“添加”一筆仰視所看到的情景?

學生:“我添!我添一筆有關莖的句子!”

老師:“什麼樣的莖和杆?説出來!”

學生F:“筆直的莖和杆!”

老師(引申):“這時的葉又像什麼呢?”

學生G:“像手!”

老師:“説生動點嘛!回味一下葉聖陶爺爺寫出了葉子的什麼特點?”

學生H(舉手搶先回答)“像……像……像一雙…一雙寬大的手掌!”

老師:“比喻的好妙啊!我認為應該説成像一雙雙暴出青筋的玉掌更貼切!同學們再仔細想想,這時的莖和葉連起來又像什麼呢?”

學生I:“像點點白帆……”

老師(彌補):“像點點的白帆拉起一艘艘綠色的網船!”

學生(全體)拍手稱絕。

二、鼓勵創新意識,提高寫作慾望。

老師:想不到同學們把這“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水中芙蓉寫得如此絕妙,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啊!

學生:“我們能否仿寫一下!”

老師:“好啊!還不快拿出本子動腦動手!”

學生(全體):發出沙沙的書寫聲。(老師巡視學生的筆下生花)

學生1寫道:“怒放的荷花,露出嫩黃色的小黃蓮,如典雅文靜的小公主,莊重高貴……”

學生2寫道:“含苞欲放的荷花,嬌嬌滴滴,舞動着它豐滿的身姿,露出含情脈脈的睡眼,猶如羞紅臉蛋的少女走出沐浴的澡池……”

學生3寫道:“望着這超羣脱俗的荷花,我自己彷彿也變得玉膚冰潔,晶瑩無暇了!”

學生4寫道:“未綻開的花骨朵像妙齡少女抹上了淡淡的胭脂……”

三、拓展延伸,積累內化

此時此刻,你最想做什麼?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

1、我會寫:作者把荷花寫得多美呀!我也要寫一寫自己喜歡的花。

2、我會説:交流有關描寫荷花的文章、詩文、體會。

3、我會做:上網收集相關視頻、畫面、文字資料、製做有關荷花的網頁。

4、我會背: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試背。

5、我會種:有興趣、有條件的同學可在水盆中養觀賞性荷花,體驗實踐的樂趣。

〔設計意圖:安排此項分層作業,是顧及到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更是為了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實現課內向課外的開放。〕

四、總結要點,歸納整理。

今天,我們在互動教學中,同學們參與課堂活動,師生共討課題,留心觀察圖文,豐富聯想題材,在總結寫作特點的同時,不斷激發自身的創作靈感,今後我們繼續學習鑽研新課題,新教法。

五、教後反思

教學本課,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與思考:

(一)重視學生在閲讀中的主體地位。

教學《荷花》一文時,針對學生對荷花的有關情況不是太瞭解的實際情況,課前鼓勵學生自由查找資料,增加感性認識,開課伊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顏色不同,姿態各異的荷花創設情境來激起學生內心向往美的情感,使學生順利走進文本和作者一起品賞美麗的荷花。在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熱情地去讀,獨立地去讀,欣賞性地讀,從而發現語言文字中藴含的美,然後利用網絡優勢,進入情境,讓學生在一個相對獨立自由的閲讀環境中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師、和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探究並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對文本進行合理想象。利用多種表達方式展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學生自己閲讀,自己學會閲讀。

(二)重視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荷花》一文,語言簡潔,想象豐富,富於感染力,字裏行間藴含着作者濃濃的熱愛荷花,熱愛自然的感情。我引導學生多層面地瞭解文本內容,通過欣賞荷花美,品讀荷花美,邊讀邊想象荷花美,個性體悟荷花美等方式方法使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生了共鳴,墜入了文中優美的畫境之中,領悟到荷花的神韻,獲得了審美體驗,反覆品讀欣賞後,隨着對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學生的情感被激活了,無窮無盡的讚歎充塞於胸腔,他們不容自遏地想抒發自己的情感,教師抓住這一時機,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一言一語飽蘸着深情,促進了學生對優美詞彙的積累和內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9lqoe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