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鑑賞詩歌的手法

鑑賞詩歌的手法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説到詩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詩歌是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學體裁。你所見過的詩歌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鑑賞詩歌的手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鑑賞詩歌的手法

鑑賞詩歌的手法1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一種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城,無處話淒涼。”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對亡妻的懷念之情。“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前兩句寫景,後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裏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託物言志和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種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人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華的流逝,種種哀情都借迷濛空寂之景表達出來,含蓄委婉,餘味無窮。

借物抒情或託物言志(象徵)就是作者在對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敍述來抒發感情、表達志向和意願的一種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中,鬆、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藉以抒情言志的對象。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全詞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慘遭遇,喻託作者報國無門、屢受排擠與打擊的不平心境。

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中包含着作者對春雨的“喜悦”之情。

3.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最後兩句寫山上望見實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詩人敍事時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情的手法餘味無窮,耐人尋味。

4.鋪排。鋪排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蘭芝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

5.渲染。渲染就是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如:《雨霖鈴》上片描寫送別的環境,作者濃墨重彩,極力渲染一種淒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烘托。烘托屬側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後用於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託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淒涼、孤獨、悲傷等心情。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説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襯托。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襯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醜,以樂襯苦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等都是以鬧襯靜。

8.以樂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悽楚的情緒。如歐陽修的《踏莎行》“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以散發芳香的青草與和暖的春風這種樂景反襯詞人無窮的離愁別緒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昔日遊上苑時的熱鬧與美好正顯示了今日處境的淒涼。

9.化動為靜。化動為靜就是在詩中將動景化為靜景來寫。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將富有動態的瀑布化為靜態來寫,一個“掛”字,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大的讚頌。

10.動靜結合。動靜結合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的尾句與第三句動態的飛燕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

11.抑揚。人的反駁,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如元曲“沛公,大風,也得文章用。卻教猛士歎良弓,多了遊雲夢。駕馭英雄,能擒能縱,無人出彀中。後宮,外宗,險把炎劉並。”先寫劉邦的種種神威,臨末才説到後宮外宗之亂,欲楊先抑,諷刺性極強。“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説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12.白描與工筆。白描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指純用線條勾畫,不加色彩渲染,後用於文學創作,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工筆是指對事物注重細部,進行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如蘇軾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採擷生活中的兩個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達,融情於景,造成了一種別有情趣的美感。

13.意象組合。意象組合類似於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電影導演為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把許多鏡頭組織起來,使之構成一部前後連貫、首尾完整的影片。詩歌中的意象組合是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將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邏輯,有機地組合在詩中,給人以鮮明的形象感。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個名詞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們巧妙地組織在一個畫面裏,渲染了一派淒涼蕭瑟的晚秋氣氛,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六個意象,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4.曲筆。曲筆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書其事的寫法。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不知亡國恨”就是曲筆,因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見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詩作最後兩句於婉曲輕麗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和無限的感慨。表達了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

15.重章疊句。重章疊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覆詠唱的一種表現手法,如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上片寫的是年輕時候無所事事,無病呻吟的“閒愁”,下片寫的是而今關懷國事報國無門的“哀愁”。上下兩片採用了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在反覆詠唱中,即使語言具有音樂美,又在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

16.以小見大。以小見大指寫的是小題材反映的是大問題的一種寫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全詩以小見大,通過“不繫船”這樣一件小事,表現江村寧靜幽美的自然環境和主人公悠閒安逸的情調。我們透過詩的畫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種單純樸實的社會生活。

17.比興。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所謂興,就是在詩的開頭“先言他物”,以引出後面的正文。如《孔雀東南飛》的開頭就是運用了興的手法,“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從孔雀因顧戀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蘭芝的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最後雙雙徇情的故事。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有恨。比興常在詩歌中連用,能更好地收到託物言志、寓情於景的效果。

18.鋪墊。鋪墊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節做主要情節的準備或高潮到來前的氣氛醖釀。必要的鋪墊可以製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讀者的注意力隨情節的發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地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19.虛實。實寫是指對事物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敍述和描寫,虛寫是指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敍述和描寫。虛實結合,可以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詩人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三四句“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裏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悽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着多麼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20.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讚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着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1.點化。點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一種創作方法。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就是點化了范仲淹的《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的句子。的《沁園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點化了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內容。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點化了韋應物的“西施且一笑,眾人安所妍”詩句的意境。

22.對比。對比可突出事物的特點,使好的事物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靈塗炭,讀書人一聲長歎。”以英雄美人的窮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對比,表達了對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一句描寫今日冷落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藴含着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23.疊詞。疊詞是指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辭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十四個字,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悽苦、複雜而深切的心理狀態,為全詩定下了一個孤獨的感情基調。

24.互文。互文是指古代詩文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引無管絃”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馬”和“在船”。“東西置松柏,左右種梧桐”中的“東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種梧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秦”“漢”兼及“明月”和“關”。

25.雙關。為了使某一字、詞,憑藉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風趣。如韋莊的《憶昔》中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

26.倒裝。倒裝是指故意顛倒順序,以達到加強語勢,錯綜句法等修辭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法。如辛棄疾《西江月》中“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應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最後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頭)忽見”,應為“溪橋路轉,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在山前疏雨將來時,“忽見”從前歇過的那家茅店,心情是驚喜的,用倒裝句除了滿足韻律的需要外,將“忽見”後移也可強調驚喜之情。再如“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應為“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早生華髮”。

27.聯想。聯想是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繫起來造成一個典型。“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

28.想象。想象是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29.象徵。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徵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徵,如於謙的《石灰吟》。

30.照應。照應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濛濛的江邊,這裏點明瞭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鑑賞詩歌的手法2

在詩歌鑑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覆等;

1、 比喻

用另一本質不同而又有相似之處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種修辭方式。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等。比喻的作用為可以化未知為已知;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易懂;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形象。

如: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鈎,是一種彎刀,從明亮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參加戰鬥之意,此詩運用比喻使畫面更形象生動,更易於彰顯詩歌的主題。

再如:劉禹錫《望洞庭》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裏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緻,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2、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運用比擬,能寓情於物,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可以使敍述生動形象,加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可以把無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寫得有聲有色,可見可聞。

韓愈的《晚春》:“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詩人用擬人手法描繪了一幅生機無限的晚春圖。“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鬥”,彼此還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豔爭芳,似乎要將春留住;連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

3、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如:唐朝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

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唐朝的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

這一首詩歌中“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在對她唱歌言情,但情傳的含蓄,“倒是無晴勝有情”。

4、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也可以使語言簡練、含蓄。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

文中的“東風”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喬”指的是大喬、小喬。大喬是東吳之主孫權之兄孫策的妻子,小喬是東吳主帥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運代表了東吳國家的命運。文中的“鎖二喬”指的是大喬、小喬被曹操虜去,意味着東吳的敗亡。以“鎖二喬”借代東吳的敗亡,既顯得委婉,又顯得深沉,同時又能給人聯想與思考。

5、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事物的某個特徵,或揭示事物的本質,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表達作者強烈的感情,用以諷刺或歌頌,感染聽讀者的作用。

如: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在這首詩歌中作者愁生白髮,用誇張的手法寫白髮竟有“三千丈”那麼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6、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如:杜甫的《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裏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7、排比

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構成。其作用使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條理清晰,闡發透徹;結構整齊,節奏鮮明。在詩歌中就表現為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説出來。

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就用純名詞性的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8、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着自己把看法説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如:元朝阿魯威作的小令“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就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敍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再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誠外,數裏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鬱鬱,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所在了。這第一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帶動全篇。

9、反問

是無疑而問,但答案就在問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強化語氣、強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鳴的作用。

如:王安石《題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就在末兩句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10、對比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脱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裏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再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11、互文

互文也叫“互言”、“互見”、“互文見義”等,它的特點是上下文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它的修辭作用是言簡意賅,語意含蓄,節省文字而又擴大了詩文的容量。

它在古代分為以下幾種:

單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後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交錯滲透、相互補充。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説:“主人下馬在船,客人下馬在船”。

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字面理解,這句詩是“秦 3

時明月照耀漢時關塞”之意。實際上,應該理解為 “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關口”。

對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經出現的詞,上句含有下句將要出現的詞,對句與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依據上下兩句的關係,對句互文又可分為近義式和反義式。近義式對句互文如:“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這兩句詩應譯為“向着窗户,對着鏡子、梳理雲一樣的秀髮,把黃花帖在臉上。”反義式對句互文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從字面上看,前後兩句對舉,但在意義上兩句都話外有音,而且是正反結合。即“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不曾緣客開。”此種互文句用詞更為簡約而含義更為豐富。

隔句互文,就是是指兩句互文之間,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十日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王勃《滕王閣序》)。這裏的“十日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勝友如雲”和“高朋滿座”是互文。“勝友”“高朋”“如雲”“滿座”相互交錯,補充説明。應解釋為:勝友如雲,勝友滿座;高朋滿座,高朋如雲。

12、通感

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手法不僅表現為具體事物之間相互比擬時的感覺挪用,還表現為將抽象事物具象化時的心靈溝通。

如:郎士元的《聽鄰家吹笙 》:“鳳吹聲如隔彩霞, 不知牆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 疑有碧桃千樹花。”

這一首詩歌中的“鳳吹聲如隔彩霞”就説笙曲似從天降,極言其超凡入神。作者將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印象,給讀者的感覺更生動具體,間接烘托出笙樂的明麗新鮮。

林逋的《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詩歌就傳神地描繪了黃昏月光下山園小池邊的梅花的神態意象:山園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黃昏的朦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遠。在“暗香浮動月黃昏”中作者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鮮明又微妙地表現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閒靜的氣質風韻。

13、襯托

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的事物,作為陪襯烘托的修辭方法叫做襯托。這種修辭方法按主要事物和襯托事物之間所呈現出來的關係不同,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另一事物,稱反襯。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以動襯靜的反襯,寫出了山林無比的幽靜。

蘇舜欽的《夏意》:“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以黃鶯婉轉的啼鳴反襯深院正午時的寂靜、清幽。

14、反覆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的修辭手法。運用反覆 可以使詩歌一唱三歎,迴環婉轉,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效果。

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通過“爭渡,爭渡”的反覆,表現了主人公快速划槳的急切神態,寫出了少女們的熱情活潑,無拘無束,頑皮好勝的天然情態。

鑑賞詩歌的手法3

詩人在詩歌創作中,離不開聯想和想像。聯想和想像對錶現詩歌的主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聯想與想像須有一定的現實根基——現實客觀景物或事件。

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如: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

詩歌鑑賞: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着馬羣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裏,不知哪座戍樓裏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和色和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

總之,在詩歌中,以景傳情達意(間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明月”傳達“鄉思情”;以“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以“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憂愁”;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以“風雨落花,雙燕孤飛,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詩人的羈旅之苦”;以“夢後酒醒,煙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啼鵑”傳達“悲歡離合情”;以“昔榮今非,幾度夕陽紅”傳達“對世事滄桑的感歎”;以“空城落花”傳達“對國勢衰危的哀歎、一腔的愛國情”;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淨,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鬱孤愁,如“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或和諧靜謐,如“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等。

鑑賞詩歌的手法4

比擬

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説: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裏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誇張

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裏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説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打油詩是市井文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打油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借代

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樑,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説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衞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島據實相告,韓愈沉思良久,説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和“鐘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異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鐘/恰似鼓山湧泉的/悠遠迴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彷彿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湧。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鋭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這樣説,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著稱的李白,固然想象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著稱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聯翩的佳作。

鑑賞詩歌的手法5

學習目標:

1、熟練掌握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及作用。

2、掌握詩歌修辭手法題的設題方式和答題步驟。

課前預習案

一、古詩詞中常見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借代、誇張、雙關、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用典、互文、疊字、反覆、頂真等。

1、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徵,化抽象為形象的作用。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滾滾東去的江水,寫出了愁緒的多與綿長。

●例析1:閲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問: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説明。

簡析: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標誌、特徵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簡析:朱門指代居住在驪山宮的顯貴之家,反襯宮門之外的悽慘景況。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體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簡析:帆,原指掛在船桅上利用風力使船前進的布篷,這裏詩人以帆代指整個船。

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簡析:檣是船上的桅杆,櫓是比槳長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這裏用檣櫓代戰船。

③以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舉酒欲飲無管絃。白居易《琵琶行》

簡析:管是一種類似於笛的樂器,弦是樂器上的腸線或金屬絲。這裏,詩人用管絃指代音樂。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簡析:金戈指金屬製的戈,鐵馬指配有鐵甲的戰馬。這裏金戈鐵馬用來代指精鋭部隊。

3、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現極為突出,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危樓高百尺等。

●例析2:閲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

問:對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簡析: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標籤: 鑑賞 詩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3dmmy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