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哲理作文 >選擇作文 >

背景與努力之間的選擇作文

背景與努力之間的選擇作文

當我們呱呱落一天起,我們的命運就被決定了四分之一。無論富裕還是貧窮,我們都要試着去接受。剩下的四分之三就靠你自己去決定了。

背景與努力之間的選擇作文

我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父母是做小本生意的。家裏條件一般,所以從小到大手裏也沒有闊綽的時候,也更別説有錢去到處玩耍。不過我覺得自己的生活還算可以,至少沒有為吃飯問題擔心過,也在學堂愉快的學習了很久。在這裏我不得不感謝上天,感謝他給予了我一個平凡的四分之一的人生

時候,因為父母要外出工作,姐姐就由奶奶他們帶。那時候我被寄養在外婆家,那時候生活還是挺開心的,雖然有時候想到父母不在身邊挺難過,有時候看到人家的孩子有父母帶就會很難過,不開心也會一個人偷偷哭泣。讀小學時成績挺優秀的,一直是老師表揚的對象,當時對於一個小孩來説比別的孩子棒是件很驕傲的事情。和我住在一起的還有舅舅一家人,舅舅他人很好,對我也好。我還有一個表妹比我小一歲,和我同年級,但是成績比我差很多。那時候每天吃放他們就拿我倆來比較,反正我一點都不喜歡。大人們總愛和別人比,比生活比小孩,真是可悲。

我最討厭家長會了,每次開家長會我就像一個沒人要的孩子,座位上都是空的,即使老師在那裏表揚了我,我也是很難過。那個時候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能給自己多一點的關愛,物質反而不那麼重要了。再後來因為外公生病了,他們沒有時間可以照看我,所以爸爸把我帶到了一個他們身邊,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個新的開始。

我在這裏上了一傢俬人的小學,學費貴不説,而且教育也不怎樣。來這裏上學的大都是打工仔的子女,因為在這裏公辦學校上學,要交很多手續費,所以他們只能把自己的孩子放在私人小學讀書。在這裏我還是很開心的認識了一些小夥伴,大家都挺好相處的。我由於成績和能力還可以,所以擔任了幾年的班長。轉眼間就小學畢業了,那時候我們一羣人互相承諾要上同一所初中。那時候的我們太單純了,我們都不是本地的户口,要在這上學哪有那麼容易。最後我考了全年級第三名,可是還是不能上好的初中。那一次爸爸給了我三千塊讓我帶給學校的老闆,讓他幫我買個學位,就這樣我生平第一次拿了那麼多錢出門,後來到錄取通知書下發時,我想去的學校説要五千塊錢,我當時都快絕望了。最後我進了一所一般的學校,在那裏開始了我的新生活。而那些家庭比我差的朋友要麼回了老家要麼去了我們眼中最差的中學讀書。我們的生活就這樣漸行漸遠。

在初中分班時,由於錯誤我被分到了普通班,那裏都是成績很差的學生,我很困惑去找了主任,最後他幫我調到了重點班,就這樣我在重點班裏開始了不通的生活。在自我介紹時我告訴他們我來自的某小學時,他們都表示不知道。在那裏我感覺自己好像不如人,我進來的成績也只有班裏五十多名。所以我一心都在學習,很快在第一次月考我地成績排在了十二名,大家對我的態度又有了改變。後來我的成績一直都是全班前十吧,性格又變得開朗起來,那段時光真的很開心,沒有什麼壓力。再後來我們要升中考了,每天早上六點就起牀,邊走路邊吃早飯,晚上十點又趕回家。最要命的是每天的體育鍛煉,真是要人命。當然我記得一件事情,我們班有個女生家裏條件不好,班裏經常有同學看不起她。這件事讓我覺得很難過,為什麼沒錢就要被人看不起,這又不是她能決定的。所以這個社會你不得不努力。

考那段時間,家裏發生了一些事情。媽媽的腳弄傷了,在醫院呆了一陣子,後來在家休養了三個月。對於一個普通的家庭這是很傷腦筋的事情,爸爸也只能不做生意照顧媽媽。中考的時候心情好差,而且又感冒了,昏昏沉沉的考了試。雖然比平常成績差了但是還是以不錯的成績考上了這裏最好的高中,一所好學生和富家子弟的聚集地。我的生活從這裏又發生了改變。

在這裏我遇到了讓我心動的人,在這裏我流下悔恨的淚水,在這裏我變得那麼軟弱,那麼不爭氣。我的命運也在這裏有了改變,我從一個優等生變成一個差生,我悔過我掙扎,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在這裏富人和窮人的差別很大,優等生和差生的差別也很大。而我也一點點迷失,一點點離夢想越來越遠。高一的時候,我分到的宿舍大部分的舍友家裏面都很有錢,他們都有點愛顯擺。穿的鞋都是三四百的,吃的東西都是進口的,用這蘋果。而我和這些人都顯得格格不入。我儘量不長時間和他們一起,一心用在學習上,希望可以安靜的度過這三年。可是一切都變了,是我變了。

分班後,我不再那麼認真學習了。喜歡上了穿名牌,喜歡拿着手機一直玩,喜歡上了一個人,我對這個人很好,下課幫她打好水,幫她補數學,上課時偷偷的看她,喜歡她的笑,喜歡她説話的樣子,反正是着了迷似的喜歡上她。有時候會一個人很難過,我真的很普通,不帥沒錢。她有個有錢的男朋友,對她很好。後來她不在理我了,我就像個廢物一樣,陷入了泥坑中。我想站起來,可是有個黑洞不斷吸引我進去,我看不見了自己。高三下學期就這樣靠近了我,我的成績已經不能看了。高一教我們生物的老師又來教我們了,當她看到我的成績時很驚訝,她鼓勵我前進。就這樣在不同好心的人鼓勵下我又重新奮鬥,我看着那些通過自己努力的人慢慢靠近自己的目標又有了勇氣。我才發現我各科成績都變得太差了,於是每天早起夜戰,題目做了一遍又一遍,成績有了一點點氣色。然而時間太快,進步的空間太大了。高考成績出來的時候,我早已做好心理準備了。我的成績只能上三本學校,而我選着了專科。那兩個月,我不能表現的很難過,我去上了兩個月的班。爸媽沒説我什麼,只不過是為了不讓我更難堪。當我知道我在意的人考到個不錯的學校時,我的心更痛了,這一切都是我自找的。不要當你發現錯誤時去補救就有用,有時錯了就必須付出代價,這些代價會讓你痛會讓你成長。這些錯誤像個耳光一樣打醒了我,如果現在還不努力,未來更加難過。

就這樣我工作了兩個月,開始了我的大學生活。它和我當初的目標差太多了,但是可以再學習很幸福了。在這裏我遇見了一個師姐,她一直把我當小孩看待,教會我很多東西。我週末都在學習本科課程,基本都是在自習室和圖書館度過的。我最喜歡的就是打籃球的時光,永遠那麼快樂,那麼有正能量。我也喜歡和師姐一起散步,聽她講話,她是那麼漂亮,那麼温暖。有空我也會打兼職,去地鐵站派傳單,在寒風中顫抖,吃着幾塊錢一份的路攤炒粉,躺在地下睡覺。那是我最難忘的日子。也有擺過地攤,賣着一些東西,一個人幹着這些事情。至少我沒向父母要過生活費。

這樣的生活不多了。我會努力為自己未來奮鬥,也許高考失敗了,也許迷茫過,也許過着普通的生活,但我還是不會放棄自己的追求。

我的身邊有着不同生活境遇的人,是命運和不同的生活壞境讓我們彼此變得越來越不同。在假期我和不同的朋友聚會,感歎着時間的飛快,也深深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現實。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但是上帝把我們放在了不同的家庭。有些朋友已經不讀書了,有的連孩子都有了,有的每個月拿着2000多塊的苦力錢,有的一放假就到處旅遊到處玩,有的已經出國留學了。長大後你不得不去面對現實,現實就是那麼慘忍,一個錢字可以讓你為之喜悦為之苦惱。所以沒背景的孩子我們要跑起來,你不努力以後你的孩子會過着和你一樣的生活。

畢業的季節,我到處奔波尋找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職業。一次次碰壁,在我投了無數份簡歷時,我的舍友,一份簡歷都沒投就進入了一家外企工作了。這就是生活在這個拼爹的年代。我依舊尋找着工作,後來在一次面試中我遇到了我以前打兼職時的經理,他似乎還記得我。回去後我就收到了通知叫我下星期去上班,那一天我激動的想哭。那家公司是知名的國企,能在那裏上班是一件光榮的事。在那裏我第一次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我每天都很早到,把領導的杯子洗的乾淨透亮,把地掃的乾乾淨淨,隨叫隨到。小心的做好每件事,努力的學習。一個月後,經理把我調到銷售部,莫名其妙的我就升職了。後來才知道是經理髮現我幹活時連盆栽的葉子都能擦的乾淨發亮,對我很滿意。就這樣我不僅入職了還升了職。只要努力了還是有回報是吧,我只不過是比別人早點來晚點走,多掃了個地,多幹了些活?。不久之後我隔壁來了個女生,應該是剛畢業,每天開着個奧迪而且一進公司就有了編制。再後來隔壁的男孩走了,我驚訝他放棄他那帶有編制的鐵飯碗又發現他媽媽原來是某公司總裁。

也許你會抱怨為什麼你付出了那麼多卻沒有那樣的待遇,也許你會罵為什麼你能力比他好卻沒得到提拔,也許你會怪他們不給你機會。我想説我們生來就沒有含金鑰匙,我們沒有背景,我們必須更加努力。你現在不努力你要一輩子為別人打工,每天為錢煩惱,讓你的孩子過着和你一樣不平等的人生。努力向爬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不要問為什麼要問自己憑什麼。不要抱怨父母抱怨生活,不是世界不好而是我們不夠優秀不夠努力。

不管未來怎麼樣,努力不會錯。不抱怨,不放棄,未來一定會充滿温暖。

作者半島鐵盒的文集

一抹暈染在高空的 “密捲雲”

——陸游晚年詩作寫照

近讀《寶雞日報》一篇氣象報道:“昨日下午5時,晚霞映紅了天空,突然市區頭頂上雲像被什麼東西拽了一下,從塊狀、團狀拉成一根根雲條……長的像玉梭,短的像羽毛,鋪展在湛藍的天空上,像一幅極美的畫。”另附了一張畫面闊大、壯美、奇詭的晚霞彩照。這就是氣象學説的密捲雲,是由於高空空氣強對流形成的。

看了報道心有所動,驀然想起“英雄遲暮”四個字,又進而想起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我想,這幅圖畫同陸游那充滿着瑰麗、靜美、悽婉的晚年詩作何其相似!陸游的晚年生活不就是一抹暈染在高空的“密捲雲”麼!

陸游是我崇敬的古代詩人之一,他不少激昂慷慨、大氣磅礴的愛國詩篇從年輕時代就鐫刻進我的腦海裏。“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些充滿着豪情壯志和必勝信念的詩句,給人以鼓舞和力量。每每詠讀這些詩句,都不禁熱血沸騰,不能自已。陸游在他的暮年還寫出了“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悲壯詩句,為其一生畫上了完美的句號。陸游不愧為南宋時代的民族英雄。

但近讀陸游留給我們的大量詩歌,尤其是他65歲退隱山陰鄉居的二十年間,所寫的那些描寫農村田園生活閒適、靜美和抒發個人感情世界悽清、婉麗的詩歌,我對陸游又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陸游不但是一位勇於上陣征戰的戰士,也是一位對安定、幸福生活充滿嚮往的性情中人。這生活中的另一面,只有在他解甲歸田、遠離戰陣和政治漩渦之後,才能充分顯現出來。

一個真正的戰士是在是在風雲激盪的戰鬥中衝鋒陷陣的勇士,是生活中的強者。但他不可能一生都生活在戰陣之中。在戰勝歸來或戰爭間隙,他也需要休整和保養自己,也需要月白風清和鳥語花香。陸游在65歲之前,一直生活在山河半壁淪陷、金兵虎視眈眈的風雨飄搖之中,主張興師北上收復失地的主戰派和主張妥協投降、媾和偏安一方的主和派的爭鬥,構成了南宋政治鬥爭的主漩渦。陸游在自己40多年的仕宦和從軍生涯中,以堅定的愛國主義思想和不懈的戰鬥精神同投降派進行了頑強的爭鬥,寫出了大量愛國詩篇。為此,他也屢受投降派的打擊與迫害,多次被罷官還鄉。這些曲折的經歷,在陸游心靈深處必然留下累累傷痕。

我把陸游比作一頭雄獅,在大半生的殘酷爭鬥中它既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英雄本色,也在渾身上下留下了滴血的傷口。現在它老了,不得不退出戰場,迴歸自然頤養療傷了。我想,歸隱山陰老家過起田園生活的陸游,正是這頭回歸自然頤養療傷雄獅。

離開政治漩渦、歸隱田園的陸游究竟怎樣生活?這時他的思想並不平靜,興師北伐收復失地的愛國情懷仍然激盪在心,在大半生的戰鬥中留下的傷痕需要撫平,年輕時愛情生活的坎坷不免又浮上心來。如果説過去他一心一意在衝鋒陷陣,無暇它顧,現在退出戰場閒下來後,他的生活就必然會顯示出另一個樣子。這就如本文開頭説的密捲雲那樣,在多種因素的激烈“對流”之中,“塊狀、團狀拉成一根根雲條”,呈現出更加豐富、更加靚麗的風采來。

翻看着20年間陸游寫下的6000多首詩歌,其內容之豐富,風格之多變,正是這抹“密捲雲”的真實映像。

這些詩歌中,從數量上講,抒發愛國情懷的已經變得少多了,這同他在中年時期的詩歌形成了很大反差。這並不奇怪,那時戰鬥幾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容,現在不同了,擺在它面前的是自然田園,是桑麻漁樵,是耕耘勞作。但是戰士總是戰士,那種愛國情懷依然在激盪,在支撐着他的生命。他在勞作之餘、風雨之夜回憶當年,依然會如臨戰場,昂揚激憤。

我還記得過去有一個老木匠的故事:老人已是風燭殘年,卧病在牀。一天孫子拿着斧頭在砍一個木框,砍得歪歪扭扭。老人看不下去,竟突然從牀上一躍而起,捉起斧頭幾下就把門框砍直溜了。孫子大為吃驚,説爺爺返老還童了。我想,此時的陸游就像這位老木匠那樣,見到斧頭渾身就充滿了力量。最典型的就是他那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聽到深夜的風雨之聲,竟忘記了年老體衰,還想着身臨戰陣,為國戍邊。這種豪情壯志,不禁令人肅然起敬。還有他68歲寫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凉有感》中“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詩句,表現了對淪陷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壯志未酬的慨歎。直到去世的前一年,眼看此生收復失地無望,還寫下了《示兒》詩,盼望着王師北定中原的的壯志在他死後能夠得以實現。

但是,此時的陸游寫得更多的還是描述田園生活的靜美、閒適與辛苦的詩歌。這是他當時生活的真實記錄。此時,陸游在詩歌中的角色,已由衝鋒陷陣的戰士轉換為自然景色和田園生活的觀賞者、繪畫師,轉換為與父老“把酒問漁樵”的鄉民和“老憊扶犁杖”的老農。如果説開始一段,在一些詩歌中還時而流露出壯志未酬的感歎,後來就幾乎陶醉於這種閒適平靜的生活之中了。這些作品,或羨慕田園生活的靜美,或讚賞大自然的美景,描繪了一幅幅田園風俗和自然風景的畫圖。

1204年陸游80歲時曾寫過一幀長達7米的巨幅《自書詩卷》,選書了自己當時詩作8首,這些詩可視作他晚年田園詩的代表作。且看第一首《記東村父老言》:

原上一縷雲,水面數點雨。夾衣己覺冷,秋令遽如許!

行行適東村,父老可共語。披衣出迎客,芋慄旋烹煮。

自言家近郊,生不識官府,甚愛問孝書,請學公勿拒。

我亦為欣然,開卷發端緒,講説雖淺近,於子或有補。

耕荒兩黃犢,庇身一茅宇,勉讀庶人章,淳風可還古。

入秋微雨之中,陸游走訪東村父老。主人披衣相迎,並烹煮芋慄招待;嘮起家常,陸游聽主人説他在閲讀孝書,高興地接過翻看,見其中淺顯的文字對教育孩子頗有益處,深為感慨:種地有兩頭黃牛,遮身有一所茅屋,又努力閲讀《孝經》的《庶人章》篇,淳厚的古樸之風又可回來了。這是多麼純樸和諧的鄰里關係啊!

第二、三、六首分別描繪了鄉村的自然景色,如:

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時數點。蘭亭在眼久不到,每對湖山輒懷歉。(《訪隱者不遇》)

度塹穿林腳愈輕,憑高望遠眼猶明。霜凋老樹寒無色,風掠枯荷颯有聲。(《遊近村》)

蒼檜丹楓古渡頭,小橋橫處系孤舟。范寬只恐今猶在,寫出山陰一片秋。(《渡頭》)

着墨不多,一幅蘭亭“青如染”美景,一幅農村霜樹枯荷圖畫,一幅古渡孤舟的秋色,都耀然紙上。可見作者已深深融入這鄉野的景色之中。

第五、八首則抒發了安於農村閒適生活的心境:

老來胸次掃崢嶸,投枕神安氣亦平。

漫道布衾如鐵冷,未妨鼻息自雷鳴。

天高斗柄闌干曉,露下雞塒腷膊聲。

俗念絕知無起處,夢為孤鶴過青城。

《美睡》

萬物並作吾觀復,眾人皆醉我獨醒。

走遍世間無着處,閉門鋤菜伴園丁。

《雜書》

老來胸中崢嶸豪氣已一掃而淨,氣靜神安,儘管被褥冷得似鐵也未妨礙自己酣睡。一覺睡到天曉雞鳴,夢裏竟然還化為仙鶴到蓬萊遊了一回。題為《美睡》既有調侃亦有自足之意。《雜書》則將這種心境上升到理性高度:吾反覆觀察世間萬物,沒有容我落腳之處,只有迴歸田園才是最好的出路。陸游在這裏發出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呼喊,不免又讓人想起他“壯志未酬”的慨歎。

值得一提的還有兩首描繪農村風俗畫的詩,一首題為《泛湖至東涇》:“春水六七裏,夕陽三四家。兒童牧鵝鴨,婦女治桑麻。地僻衣巾古,年豐笑語譁。老夫維小舟,半醉摘藤花”。另一首題為《父老飲村酒有作》:“父老招呼共一觴,歲猶中熟有餘糧。蕎花漫漫渾如雪,豆角離離未着霜。山路獵歸收兔網,水濱農隙架魚梁。醉看四海何曾窄,且復相扶醉夕陽”。陸游此時已和家鄉父老融為一體,這種温婉自然的農家樂成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可是晚年的陸游,還有一個在年輕時受過創傷的感情世界需要平復,這就是他和原來的妻子唐婉的愛情。他20歲時和表妹唐婉結婚,感情深厚,可是母親不喜歡唐婉,硬把她趕出家門。26歲時,他們重逢在故鄉的沈園,陸游寫下了有名的《釵頭鳳》;其中“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的詩句悽美動人,感動了歷代年輕人。此時脱離了緊張的仕宦和軍旅生活的陸游,對唐婉的思念又與日俱深。

退隱山陰之後,陸游幾乎年年都要去沈園,以睹物思情,喚起對唐婉的思念之情,寫下了許多悽婉的詩篇。現摘看幾篇:

1199年也就是陸游七十五歲時遊沈園,寫下了“沈園懷舊”兩首:其一: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帳然。其二: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無復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疑是驚鴻照影來。

第二年又寫下了“夢遊沈園”詩二首,其一: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裏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其二: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

四十多年過去,唐婉的“驚鴻照影”和“玉骨”“墨痕”依然深深地鐫刻在心間。

直到1208年,也就是陸游去世的前兩年,他還拖着衰老的身子再到沈園,寫下了“沈家園裏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這是陸游對唐琬最後也是最深的懷念。

可見,這種對唐婉的生死之戀與深沉思念,也是構成陸游晚年詩作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當然,陸游晚年也還有不少教育子女的詩作、朋友往來的詩作和其他詩作。

綜上所述,陸游晚年的詩作交織着報國殺敵的豪氣和壯志未酬的慨歎,交織着對農村自然景色的陶醉和田園生活閒適的嚮往,交織着對真摯愛情的執着和對深愛情人的思念,在南宋風雲變幻的文學高空中,猶如一抹密捲雲,顯得闊大、壯美、多彩、綺麗,這不能不説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靚麗的風景線。

河街以外的春天

意識到春天的腳步正在逼近,但感覺春天的模樣仍比較模糊。灰色樓羣之間,依然是車輛和人流的穿梭,匆忙中顯出季節轉換的疲倦。大街上的梧桐還掛着去年冬天的枯葉,細碎的新葉怯怯地站立枝頭。寒涼的風旋轉着鋪展,偷襲着人們漸漸薄下來的衣衫。春天近了,但城市的春天面目不清,只有滿街店鋪“減價打折”的招牌和叫賣聲,在提醒人們,這正是換季的時節。

吃過晚飯,我順着解放路往前走,從大十字往右拐,跨過後街,走進了狹窄的河街。老黔江人都知道河街這條街。上世紀八十年代,這裏有家著名的餐館“柳綠亭”,生意非常火爆。那時,城小,人少,上檔次的賓館酒樓絕無僅有,除了縣招待所之外,能接待客人的地方,這裏算是知名的一家。那個有着詩意命名的餐館,而今已消失在這個城市過往的煙雲,很少為後來的人所知曉。但曾經用來開餐館的那家土牆瓦房子還在,附近緊緊擠在一起的相似的老房子都還在。要尋找舊時黔江城的樣兒,這裏算是一個縮影。

走近今天的河街,舊時的“柳綠亭”已屈居為一個打麻將的小茶館,微弱的麻將聲宣示着這裏的沒落、世俗、邊緣和無奈。其實街的對面就是繁華的解放路,而這裏卻十分安靜。順着河街往河邊方向延伸的房屋,更顯幽深和沉寂,一直要繼續往前走,登上河堤的石梯,來到河濱公園,才能呼吸到更寬闊流暢的氣息。

河邊的柳樹綠了,本來就該綠了,但要是不到這裏,似乎並沒覺得。柳樹綠得那樣耀眼,那樣酣暢淋漓。柔軟簇新的柳枝披拂在河岸邊,風姿綽約,楚楚動人。再把眼光向周圍展開,發現滿眼皆是綠色,除了柳樹,還有大棵的香樟,以及其他叫不出名的大小樹木。河濱公園就是一個綠色的長廊。細細打量,會看到,像傘一樣撐開的香樟樹,底下是深色的舊綠,上面浮了一層淺黃的嫩綠,像水彩筆剛塗抹上去的新鮮的色彩。放眼望去,其實綠色正在大地四處流動。河對岸的公路邊,再遠一點的山坡上,無處不浮動着躍躍欲試的綠色。前兩天,剛下了一場不小的雨,大地被清洗了一遍,因此這滿眼的綠顯得很乾淨,很純潔,讓人心生憐愛。

河堤外邊的水漲到了半河,顯出渾濁的寬闊,發出很響亮的濤聲。這聲音沒有秋天河水的疲乏,也沒有冬天河水的遲緩,而是急不可待地向前衝撞。河水的奔騰淹沒了河兩岸城市的喧譁,似乎城市被遠離了,這裏展示的是純粹的郊野,其實這河流仍在城市的包圍之中。

河堤上行走着來來去去的人,多是老年人和中年男女,步伐輕快,臉上掛着興奮。很少有年輕人,大概年歲大的人才更珍視自然,珍視這來之不易、稍縱即逝的春色。年輕人都在忙於享樂,城市的燈紅酒綠足夠讓他們消費,他們沒有多餘的閒暇關顧這城市之外的春天。

我順着這些閒散的人流前行,走到黔江老大橋處,又折轉身往回走。從河街到老大橋這一段,完全是黔江老城的地域,走在這裏總是會感到很親切。而另一面,走在這個滿眼盡綠的春天的河街之外,又會生出許多回憶的悵惘。

天正在暗下來,河兩岸城市的燈火次第亮開。流動的車燈在對岸公路上刺目地照射。河堤上打卦算命的瞎子老人也收起了自己的`攤子,顫顫巍巍地摸索着回家。綠色漸漸與夜色溶為一體,莫辨彼此,只有清新的空氣還包裹着我,讓我無比愜意和享受。

不知不覺又回到了河街。走出逼仄的小巷,來到燈火通明的解放路大街,才發現,春天在河街之外。

“靠山梆子”劇團軼事

“靠山梆子”劇團軼事(散文)

馬佔驛

我的故鄉是個名不見經傳有千餘口人的小山村,但村裏的“靠山梆子”劇團卻曾盛名一方,紅火一時。

“靠山梆子”劇團是由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村文藝宣傳隊發展而來的業餘劇團,劇團並不只演河北梆子,也演京劇、評劇。因為劇團演職員都是本村農民或他們的子女,演技不夠專業,演出時偶有“改編和發揮”,加之村民依山而居,像大山一樣淳樸,鄉親們就把村裏的業餘劇團暱稱為“靠山梆子”劇團,稱謂裏充滿了親情與愛意,並無絲毫貶低和輕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喇叭裏唱的,電影裏放的,年畫裏的劇照都是那幾個著名的樣板戲。耳濡目染中,村裏會模仿的人越來越多。當時叫生產大隊的幹部們順勢成立了文藝宣傳隊,組織排練《沙家浜》和《紅燈記》,置齊了道具和服裝,於正月初二在本村登台亮相了。公演當天,全村門不閉户,舉家而出,和家人、親戚、鄰居一起看家人、親戚、鄰居的演出。女扮男裝飾演的郭建光威風中多了幾分俊俏,腰扎花圍裙的阿慶嫂,滿頭白髮的沙奶奶,身穿忠義救國軍軍服,腰掛 “盒子炮”的胡傳魁、刁德一,在鄉親們的眼裏個個形神兼備。台上唱,台下跟着唱,首場演出獲得了預想不到的成功。之後上演的《紅燈記》也同樣產生了轟動效應。應鄉親們的強烈要求,兩個劇目輪番登台,居然演到了正月初八。鄰村的觀眾來了,鄰鄉的甚至鄰縣的觀眾也被吸引來了。宣傳隊又先後排練演出了《龍江頌》、《杜鵑山》、《海港》以及自編的《新編逛新城》、《女社員》,在當時物質和精神相對匱乏的年代裏,宣傳隊的演出給鄉親們帶來的短暫的歡樂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除在本村演出外,宣傳隊還多次參加縣、鄉(當時叫公社)組織的匯演和調演,當年的縣革委會主任(相當於現在的縣長)就為他們頒過三次獎,名揚一方的村宣傳隊成了鄉親們的驕傲。

改革開放後,生產大隊改為村委會,宣傳隊則變成了村的業餘劇團,由演出現代劇改演古裝戲,村裏出“巨資”置辦行頭,邀請縣文化館和縣劇團的專業人員作指導,先後排演了河北梆子《轅門斬子》、《生死牌》,京劇《鍘美案》,評劇《花為媒》等幾十個劇目。自演古裝戲開始, “靠山梆子”劇團的雅號就誕生了。自此,每年從正月初二演到初五成為劇團的慣例。

演古裝戲,看古裝戲,在當時的農村還是新鮮事。最初的幾年,“靠山梆子”劇團演出的消息一傳出,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有步行的,有騎自行車帶着人的,有推獨輪車推着人的,有趕着馬車或開着拖拉機拉着人的,或為看戲、或為賣小商品、或為找對象、或為湊熱鬧向戲台前聚攏來。靠近戲台的,拿了矮凳或搬了磚頭、石塊坐着看,在他們的後面是坐在椅子或凳子上的老人和站在他們身邊的孫子孫女或外孫外女們,再後面是按着個子高矮站着的羣體,這些人的後面則是站在磚石、凳子、自行車、馬車、拖拉機上的人牆。人牆外是賣瓜子、糖葫蘆和水果的小商販或者是湊熱鬧的青年或兒童。牆頭上、樹上則被孩子或年輕人所佔據。沒人維護劇場秩序,以不遮擋後面人的視線為前提,所有的觀眾自覺地分出層遞,以劇台為圓心呈扇形鋪展開。演員的道白或唱腔從戲台一角的高音喇叭裏溢出,盪漾在空中,盪漾在山野,盪漾在觀眾的耳畔和心間。

鄰縣的觀眾為抄近路來看戲,要翻一座山樑,走八九里羊腸小道。為行走方便,愛美的姑娘就穿了平底鞋,揹着高跟鞋,將要進村時,換上高跟鞋,把平底鞋藏在柴草叢中。為免除每天往返的辛苦,這些搭粱看戲的觀眾大多住在親友家裏,看戲串親兩不誤。沒有親友的,就吃住在素不相識的老鄉家中,付錢是斷然不收的,推讓急了,房東便説給錢就是罵他就是看不起他。待客的真誠從心底發出並鐫刻在臉上,無半分客套之嫌。有幾户因此結了兒女親家,有的至今還像親友一樣交往着。

社會在變革,經濟在發展,這種盛況非常遺憾又在情理之中地沒能持續多久。隨着電視和VCD的普及,山裏人足不出户就可欣賞名家的專業演出,更有異彩紛呈的電視劇,易於傳唱的流行歌曲,風靡一時的霹靂舞,陸續出現的舞廳、歌廳、網吧,人們選擇娛樂的方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一直堅守演古裝戲的“靠山梆子”劇團逐漸失去了魅力和吸引力,觀眾一年少似一年。此時有人建議劇團增演流行歌舞或小品,團長則認為村業餘劇團,演不好現代流行節目,不演也罷。直到一九九零年,照例在正月初二演出河北梆子《十五貫》時,台下僅有二百餘觀眾。正月初三演出《牆頭記》時,台下百餘名觀眾更是越走越少,到演出結束時,台下僅區區12名鐵桿兒戲迷了。面對此景,“靠山梆子”劇團團長無耐地對着麥克風向台下的觀眾和全村宣佈: “從明天起,停止演出,劇團解散。”

歷經二十年興衰,“靠山梆子”劇團解體了。觀眾的多與寡,決定了劇團的存與亡。

其實,劇團真的很不易,很了不起!鄉親們如是説。

“大鍋飯”年代,宣傳隊的隊員們每排練和演出一天,和隊裏的社員一樣記工分,好年景日值也不到一元錢。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制後,“靠山梆子”劇團的團員都是義務排練和演出。演出結束時,村幹部到劇團裏發點兒糖果、香煙,以示慰勞,這就是他們勞動的全部物質所得。演員盡義務,觀眾免費看,真真正正的義演,是何種力量讓劇團頑強地堅守了二十年?是鄉情、親情,是潛意識裏的社會責任讓他們聚在一起,甘願奉獻。“給一個角色和職位,就要演好、就要幹好!”,成了“靠山梆子”劇團永不消逝的魂。 “靠山梆子”劇團衰亡了,但劇團的“魂”卻紮根在團員的心底得到了永生。

如今,劇團的興衰,劇團的團員,發生在劇團裏的往事永久地存儲在了團員和觀眾的大腦裏,時常被點擊、瀏覽,有時還會補充新內容。

劇團先後有三任團長(隊長),都是村裏德高望重的人物。擔負着確定劇目、物色演員、聘請指導和從排練至演出的組織和管理,是劇團的核心。雖然已經多年不演出了,他們依然備受村裏人的敬仰和尊重。

拉幕的“小雷公”本是村裏鐵面無私的護林員。誰到村裏封山育林的山場裏割柴被他抓住,他一定沒收了刀斧,令其扛到村裏五保户的家中做燒柴。任誰講情都不放過。每逢劇團演出,他是劇團裏的拉幕員兼管看護戲台(此時也沒有上山割柴的),大幕拉開,他就站在戲台一角的幕布後面。威嚴地巡視戲台四周,無關人員休想登台一步。

道具保管老朱是村裏的保管員。無論是現代劇的木質刀槍,還是古裝戲的鳳冠龍袍他都像自己眼睛一樣愛護。演出前一件件擺好,演出後一件件收存,不出半點差錯。劇團解散後,年歲漸大身體欠佳的他堅持領着兒子定期把服裝和道具取出晾曬,收好,至今完好無損。

民辦教師老張是提詞員。提詞員可能是“靠山梆子”劇團獨有的,因排練時間短,一些演員文化水平較低,為防止演出時忘詞冷場,提詞員就站在隔開前後台之間的幕布中央後台一側,為台上表演的演員提示動作、道白、唱腔等,從一開場直至演出結束。即便如此,也偶有笑話發生。有一桑姓演員,年紀大,不識字,但嗓子好。演出中,劇情要他做一個搬椅子的動作,張老師提示道“括弧裏的動作搬椅子”,他居然作為唱詞,一字不差的唱出了 “括弧裏的動作搬椅子”,惹出了台下一片開心的笑聲。

司鼓小朱指揮的樂隊,有能隨着演員的調子順下來各種唱腔二胡伴奏的寇氏兄弟和京胡伴奏村獸醫老朱,有技藝嫻熟、鼓着腮幫吹嗩吶的老孫、吹喇叭的老馬,樂隊默契的配合,都深深的印在了觀眾的腦海,定格為永恆。

留下笑柄的有兩例。新婚的丈夫堅決不讓妻子“拋頭露面”而使妻子不當演員當了觀眾,那位丈夫被村裏人唾為“老封建”。還有臨陣逃脱的小夥子,看到台下黑壓壓觀眾,寧死不肯表演了,被憤怒的團長踢了一腳,坐在後台再也不肯起來。最後由團長替演才救了場,令人可笑更令人可氣。

劇團的“魂”給團員以好運以力量。女扮男裝飾演郭建光的小張,成了聞名鄉里的“明星”後,鄰鄉的帥哥猛追了四年終於喜結連理,據説現在過得非常殷實和睦。先後飾演過秦香蓮的三位村姑也在大都市裏創出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負責笛子伴奏的小呂,後來考上了公務員,成了國家幹部。一直留在村裏的,小日子也家家過得紅紅火火。

現在,劇團已經解散二十年了。村裏或回村探親曾經是“靠山梆子”劇團的團員們,偶爾聚到已是老朱的司鼓手家中,吹打彈拉唱,票一把戲癮。我聽説,現在的樂隊的成員都是本村已經學成出徒的新手,“靠山梆子”劇團後繼有人了。但我在思考,“靠山梆子”劇團還能獲得重生嗎?

月餅與嫦娥

這些年,每到中秋節,親朋好友都會熱烈的互致短信,熱情洋溢的祝福和祝願的話,讓人心裏幸福着,愉悦着。除了這些幸福的話語外,互送月餅也可以説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了,提溜着大小不一、五光十色精美包裝的月餅走親訪友。

有時,感覺不送上個一、二盒月餅,這個節好像沒有過好似的,心裏多少有一些惆悵,甚至不安;似乎這幾塊月餅就是傳遞着信息的媒介了。

記得小時候,中秋節晚上,孩子們會圍住爸爸或媽媽,在他們身邊轉圈圈,看看他們手中能變出幾塊月餅來,那時的月餅可是稀罕物。有時,孩子們只能分得半塊月餅,放到小嘴邊先舔舔,然後再吃,掉到地上的渣兒,也會飛快捏起,吃掉它。

月餅好吃,是因為它很甜,很香,那青絲玫瑰的,冰糖的,棗泥的,尤其那個五仁的月餅,更讓人增加了遐想的空間,美不勝收的感覺迅速傳遍身體每個部位。

孩子們聚在一起時,還會攀比着,這是會小心翼翼拿出來,吧嗒着嘴;人越多,吧嗒的越響,這樣的好奇心會持續很久,優越感也會因這塊月餅而昇華,孩子們眼睛已不在關注他的什麼優越感了,關心是那塊月餅什麼時候吃完,吃完了以後是否還有,會是什麼餡的。其實,孩子們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月餅和人並聯起來了,月餅還是那塊月餅,可是人的威望值高了,高的幾乎能在孩子中呼風喚雨了。不過,嫉妒的孩子也有,趁着別的孩子沒有注意時,飛奔回家,翻箱倒櫃找找有沒有故意藏着的月餅,那怕是一小塊也好,也算有了戰勝別人的資本,後來,沒有結果是必然的了。然而,最終也不會因為這塊月餅而徹底沮喪,缺憾總會有,但不會帶來終身的遺憾。

不過,真正感到欣慰的是,孩子們圍在奶奶身旁,聽上一段嫦娥奔月的故事,奶奶把漏風的牙使勁兜着,語速總是放的那麼慢,像是自言自語,彷彿訴説着昨天剛剛發生的事,又像是她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又像是她向丈夫傾訴懊悔後,期盼夫妻重圓的生動場面。這個古老的愛情神話,讓懵懵懂懂孩子們還是知道一些中秋節,月亮,月餅,嫦娥,后羿神話中的人,物與事;人世間渴望美好團圓,渴望幸福生活的那份情感。當故事講完,奶奶仍然沉浸在團圓的幸福中時,孩子們的目光已經集中在了奶奶手中沒有吃的月餅上了。

年年的中秋節就像講述這個古老神話故事一樣,不停的重複着,我們也會不厭其煩地傳給下一代,月餅還是那樣的月餅,孩子們更加幸福地把各式各樣的月餅咬上一口,還會大聲説道,不像你們大人説的那麼甜,那麼香。嫦娥仍然是神話中的嫦娥,孩子們會齊聲問到,她為什麼偷吃藥,上了天。

這些無法迴應的問題,大人們也在朦朧着那、或許在思考着。

心説:小時候過中秋節,嫦娥的故事根本聽不進去,心裏老想着那塊月餅;現在過中秋節,月餅根本吃不下去,心裏老想着那個嫦娥。

寒風悽老光武淚,夜雨揉碎離別秋

窗外,寒風呼嘯。母親做着炊飯,哼着兒時的歌謠。閒話往昔,説東道西。秋風掃落葉,沙沙作響。飄飛的思緒,隨夜幕,緩緩而降。如此境遇之下,人會憶舊,會念起很多不平之事。悲秋,是一個人繞不過愁腸。

昨夜忽降冷雨,淅淅瀝瀝,淋濕孤寂的窗櫺。我想把心磨成一把刀,割裂所有思念,割斷所有裊裊如履的愁意。

母親説,前年九月二十四,突降大雪,自此,老天爺便一冷不熱。今冬,不知冷暖何從。但是,不管怎樣,心裏怕不會冰凍,你住在心裏。

平淡的日子,如水,索然無味。於是,我開始歸於寂靜。我會關住心窩,不讓你的温暖,悄然流逝。我會思索很多,很多想也想不通的事,愛情,前程,人生。

有一段日子,莫名其妙地,總是想死,想拋開一切困頓,丟棄一切與我有關的傷悲。也學野鶴耆老天際,也學魚鰭追逐浪花。莎士比亞的困惑同樣淤塞着我:

活着,還是不活,這該是個怎樣的問題。

你走之後,思念涼透,人比黃花瘦,你走之後,醉卧清冷,唯獨詩與酒。你走之後,山河碎了,天涯都到了盡頭。你走之後,一切繁華都退了顏色,一切凡塵都沾染憂愁。

我很慶幸,我還活着。我訣棄了所有傷悲,艱難地支撐起這個被你,被分離折磨的幾近昏厥的孱驅。我走出了泥沼,去欣然接受雨露,陽光,蟲鳥,花香。

你是否發現這多麼像一場夢啊,當一覺醒來,晨光熹微,所有的都驀然不隨。可是唯獨此心,斷然如同這嫣然的景緻一般,無法蕩平,依舊殘存。

然後,我發現,我又愛你了,我更愛你了,愛得是那樣深沉,那樣刻骨銘心,那樣無藥可救,那樣一發不可挽回。

只要,愛還在,你就拌在身邊;只要,心還暖,你便不曾走遠;只要,夢依然,你定還會回來。

只要心是赤誠,堅定,執着,花開花落,雁哭雁歌,定能掬到你的容顏,定會與你耳鬢廝磨。

此情不渝。

此心不失。

此人不冷。

此屋不空。

此志不息。

此意不平。

此誠不敗。

此念不改。

此腸不斷。

此愛不減。

鄉聲永恆

凌晨四點多,突然就聽到窗外一聲又一聲的鳥鳴,仔細諦聽,這鳴聲清脆響亮,穿透雲氣,響徹夜空;仔細諦聽,這鳴聲如行雲流水,如山澗的清泉那樣明麗,讓人感到凌晨的窗外世界是那樣的寧靜,浩瀚的夜空是那樣的深邃。

緊接着,鳥兒的鳴聲就漸漸的繁多起來,這種集團似的鳴叫讓人感到像是在聽一曲雄壯的樂曲,而這種樂曲的突然變換,讓人自然想到了獨唱和合唱的不經意調節。這聲音雄渾而嘹亮,彷彿是一條又一條清脆的山泉驟然匯成了一股雄壯的洪流。這聲音似乎吼得夜空再也無法安睡,夜空漸漸發白,窗外朦朦朧朧晦明變化間似乎在進行着最後的較量。鳥兒們反倒是頗有耐心,這種集團式的轟鳴倒也永不停歇,樂曲不僅沒有減慢,反而聲音是愈來愈多,聲音愈來愈亮。這暗的夜神終於是敵不住這啼鳴的威力,好似加快了逃遁的步伐,窗外呈現出了一片乳白色,黎明就要到來了。

自從聽到鳥兒的鳴叫後,我就再也無法安睡,於是傾起了耳朵來聽這難得的小鳥破曉的樂曲,在日漸喧囂的城市裏,這真是難得的天籟之音。我驚奇於這些小鳥竟然也有金雞破曉般的敏鋭。脱離了久遠的鄉村以後,幾十年來就再也沒有聽到過那熟悉的金雞長鳴聲,判量時間的角色轉換成了金屬的鬧鐘,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鄉村裏那一聲又一聲的天籟似乎已經成為一個遙遠的故事。小時候啟蒙讀書時那一種雄雞昂首挺立伸長脖子對着日頭啼鳴的風景畫也成為遙遠的記憶。而我,對於金雞崇拜的情感好似也是從鬧鐘的角色上台以後漸漸消失的,現在回到家鄉,住在那久違的窯洞裏,大腦裏就會自不然的想起上學時為我們做出貢獻的雞鳴,於是又產生了重新體驗一下那久違了的聲音的感覺,然而在業已使用起來煤氣灶做飯的今天的廣大的農村,消失的不光是那久違了的雞鳴,也還有那一縷縷親切的炊煙。

而今天,當我再拿起來那鄉村的風景畫的時候,看那裊裊升起的炊煙,看那金雞破曉的圖畫時,我給女兒解釋説:“這是鄉村的風景”。然而女兒卻會一句“這是假的”來回應我時,我試圖百般的解釋,可女兒總是説“奶奶家就不是用柴草做飯的,奶奶的村子裏也沒有金雞破曉。”我知道我的解釋是一番徒勞,我無法複製消失的生活場景,也無法讓女兒接受我的觀點,我只是想在一個合適機會一定帶女兒去還依然保持着久遠的年代的那一種淳樸的農村生活場景,讓女兒真實的體驗一下真正的鄉村生活,這包括那些久違的雞鳴,裊裊升起的炊煙,還有那充滿了滄桑歲月的石磨,耕地的默默黃牛,拉車的騾馬等。

凌晨的這聲聲鳥鳴,不經意間讓我產生這麼多感想。而此時,天已大白,合唱的鳥兒也漸漸散去,各個忙去捕蟲覓食。而這時,窗外卻又傳來一聲又一聲的“咕咕,咕咕”的鳴叫聲,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台,這黎明的音樂不可謂不豐富。據説這是布穀鳥的鳴叫,我們耳朵裏聽到的“咕咕,咕咕”的意思被鄉人們解釋為“布穀,布穀”,這讓我想起布穀鳥那有趣的傳説,想起童年裏那不多的給心靈帶來趣味的精神食糧故事;想起那簡樸的農村生活。

街道上的車輛漸漸地多了起來,新的一天的喧譁又重新升起。感謝這些不知名的鳥兒的歡唱,因為在它們的歡唱聲裏我彷彿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鄉村,回到了自然之中。

願鄉聲永恆,願那一種淳樸之光在我心中永駐。

標籤: 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elizuowen/xuanzezuowen/nw7oj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