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寫作指導 >

議論文的寫作知識歸納及方法

議論文的寫作知識歸納及方法

一、議論文的概念:

議論文的寫作知識歸納及方法

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運用準確嚴密的語言分析事理、闡明作者觀點的文體。

二、議論文的分類:

從內容上來看,一般可分為政治論文和學術論文。通常所説的議論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論文。從論證方式來看,議論文又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①立論:在論證中逐步樹立自己的論點。②駁論:在論證中以反駁對方觀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

三、議論文的特點:

內容具有理論性,結構具有邏輯性,語言具有概括性、準確嚴密。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一)、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

1.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議論文一般只有一箇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要區別中心論點和分論點。論點應該是一個明確的判斷,是作者觀點的完整陳述。是一個概括力很強的句子。它可能在文章的開端,也可能在文章的中間或末尾,許多時候文章的標題正是一箇中心論點。如果文章當中沒有一個適合做中心論點的句子,那麼,就要由我們自己來歸納了。

另外,可以通過“認為”、“必須”、“由此可見”、“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關鍵詞來尋找論點。

2.論據:是證明論點的材料,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正確的理由和依據。它被論點統率,為論點服務的。

任何論點,只有被充分的根據作證明後,才會有説明力;沒有根據的論點,既使正確,即使深刻,也不能説服人。所以作者在表明自己觀點態度的同時,,也必須提出充足有力的根據,比如贊成什麼,為什麼贊成,認為某個現象不好,根據是什麼,這樣才能做到有根有據,以理服人。

論據的兩種類型: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事實論據: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據、可靠的史實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概括的。如果運用了事實論據證明論點,同時就是使用了舉例論證方法。如《談骨氣》中文天祥寧死不投降、齊人餓者不食嗟來之食、聞一多面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拍案而起,就是三件事實。

作為事實論據的材料必須真實、確鑿、並且有代表性,所選的事例和觀點要統一,否則就失去了事實論據的説服力,影響了議論效果。

道理論據:指經過人們的實踐檢驗的、為社會所公認的正確理論,包括社會科學理論,如哲學理論;也包括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廣為流傳的諺語、名言、譬句等。

注意,有的時候道理論據也指作者的推理。描述性的話,即便是領袖和名人説的也不能算作道理論據。如《儉以養德》中所用的魯迅和高爾基的話都是描述性的話,魯迅的話展示了他節儉的生活作風;高爾基的話展示了列寧節儉的生活作風,二者都是事實論據。

論據的作用:無論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作用都是證明作者的觀點,只是我們在閲讀時,要分析直接和間接證明作者的哪個觀點。答題時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證明的那個觀點,這個觀點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3.論證:指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與論據之間邏輯聯繫的紐帶。論點解決“需要證明什麼”的問題,論據解決“用什麼來證明”的問題,論證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

(二)、議論文的論證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四種: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1. 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例如:《發問的精神》一文舉出了下列事例:牛頓對蘋果落地要問出個所以然,從而創立了“萬有引力”説;瓦特把壺水滾沸當做問題研究,發明了蒸汽機;釋迦牟尼對極普通的人生現象尋根究底,創立了佛教;孔子在太廟裏看見每樣事物都要問,向老子問禮,成為萬世景仰的聖人。通過列舉四位名人的事例,論證了發問精神的可貴。

又如,《談骨氣》一文列舉了三個事例:南宋丞相文天祥率眾堅決抵抗元軍,被俘後誓不投降,慷慨就義;古代一個窮人寧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民主戰士聞一多面對國民黨特務的暗殺,憤怒痛斥國民黨特務。三個事例從不同角度證明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中心論點

2. 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例如《論求知》第十段列舉“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思想,邏輯修辭使人善辨”這六門科學知識的作用進行論證,歸納出“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的結論。列舉的內容豐富翔實,得出的論斷令人信服。由於道理論證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觀實際所證實的科學結論,或是被人們所公認的道理,具有理論的權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不可辯駁的力量和説服力。

例如:《“偃旗息鼓”和“圓滿結束”》一文,文章引用《辭源》中關於“偃旗息鼓”的兩個出處,《辭源》作為具有權威性的古漢語工具書,作為理論論據有一定的權威性,而這兩個出處有力地論證了“偃旗息鼓”與“圓滿結束”不是一回事,中間不能畫等號,指出濫用成語的不良文風的危害,有力地論證了自己觀點的正確。

3. 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例如:《紀念白求恩》一文用白求恩“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與不少人對工作不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進行對比;用白求恩“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與“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進行對比,具體論證了學習白求恩的共產主義精神。

又如:《想和做》一文將“有些人只會空想,不會做事”與“也有些人只顧做事,不動腦筋”進行對比,指出其危害,論證了“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結起來”。這樣運用正反對比,使正確與錯誤分明,讓人們摒棄錯誤的,接受正確的,增強了論證的效果。對比論證是一種綜合的論證方法,可以包括事實的對比、道理的對比以及有相反效果的比喻句的對比。有時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種論證方法,一定要找全

4. 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採證明論點。

又如《論求知》的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這一組比喻來論證“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的論點。這樣寫,使論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論證方法都有其作用,

舉例論證,用典型事例論證中心論點,可以增強文章的説服力,令人信服。

道理論證,引用名人名言,古代典籍,可以提高文章説理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三)、議論文的結構。

關於議論文的結構有兩種説法:

第一種分法: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是,提出問題(也叫引論)、分析問題(也叫本論)、解決問題(也叫結論)。又可以分兩大類:一是逐層深入的論述結構,叫“縱式”;一是並列展開的論述結構,叫“橫式”。(這種分法作為了解)

第二種分法(考試常考):議論文的論證結構大體分為三種形式:

1.“總—分”式,反映作者演繹推理的思維形式。它先提出論題或論點,然後從幾個方面進行論證。

2.“分—總”式,反映作者歸納推理的思維形式。它先對所要論述的問題分幾個方面剖析,再順理成章地歸納總結出結論。

3.“總—分—總”式,它反映作者綜合運用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的思維形式。先總出論點,然後從幾個方面論述,最後總結全文,形成結論。相對於前兩種結構形式來説,這種結構形式的引論、本論、結論都較齊全,比較常見。

(四)、議論文的語言——準確性、概括性,生動性, 鮮明性. 理解重點詞語的含意,評析文章語言的風格。通過語境即上下文,聯繫文章的論述內容和論證特色來理解詞語的含意,並分析語言,評析語言風格。

議論文的語言風格與作者的生活、個性和閲歷有關。有的簡潔平實,有的含蓄幽默,有的典雅華麗,有的清新自然. 議論文運用判斷推理的邏輯推理,它要求議論語言周到,沒有疏漏,無懈可擊。否則議論文所提出的論點就立不起來,從而失去了文章的戰鬥力。所以嚴密性是議論文語言的第一要素。此外,議論文是説理文,要求文章應有明確的概念,嚴密的推理。若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注意語言的準確性。是非明確才能以理服人,色彩鮮明才能以情動人。無論是立論還是駁論,目的都是要樹立自己的觀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優秀的議論文的語言都具有是非明確、色彩鮮明的特點,否則就不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五)、議論文的論證方式:

議論文的論證方式有以下兩種:

①立論:直接提出並闡明論點的論證方式叫立論。用這種方式寫作的議論文被稱為“立論文。” 《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就是一篇立論文。

②駁論:通過反駁對立的論點來闡明自己的論點的議論方式叫駁論。這類議論文常稱為“駁論文” 。

閲讀“駁論文”,首先要弄清文章反駁的觀點,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針對當時有些人散佈中國人對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觀論調進行批駁。

其次,弄清反駁的方法,一般有三種方法: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由於議論文是由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有機構成的,因此駁倒了論據或論證,也就否定了論點,與直接反駁論點具有同樣的效果。一篇駁論文可以把幾種反駁方式結合起來使用以加強反駁力量和説服力。

A.反駁論點:即對對方的論點進行批駁,指出它是荒謬的、虛偽的,這是駁論中最常用的方法,又分為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

直接反駁即直接指出對方的荒謬。這種方法有的是引用確鑿的不可辯駁的事實,有的是從理論上進行透徹的解剖和分析。

間接反駁又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對一些對方的論點進行合乎邏輯的引申,使敵論點露出馬腳,以此駁倒對方,即歸繆法。另一種是證明與對方相對立的論點是正確的,那麼相反也就證實了對方的論點是錯誤的,即反證法。

B.反駁論據:即揭示對方論據錯誤,以達到駁倒對方論點的目的。因為論點是由論據來支撐的,駁到了論據,就使論點站不住腳。

C.反駁論證:即揭露對方在議論過程中的邏輯錯誤,如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的矛盾,對方各論點之間的矛盾,論點與論據之間的矛盾等。

在議論中,雖然有立論、駁論兩種議論方式,但並不是完全分割開來的,因為破的目的也是為了立,所以在運用時,立論和駁論常常是相互聯繫,交替使用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xiezuozhidao/3ldzn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