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栽蒜苗北師大版數學説課稿

栽蒜苗北師大版數學説課稿

1、教學內容:

栽蒜苗北師大版數學説課稿

栽蒜苗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從栽蒜苗的實踐活動開始,讓學生在15天的觀察與記錄中經歷着數據收集的全過程,體驗着數據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有了這個活動,通過學生交流數據描述的方法與過程,感受到學習統計的必要性,感悟統計圖中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必要性。最後,教材通過試一試與練一練,促進學生學會讀條形統計圖,提高讀圖能力,發展統計觀念。由於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1格表示一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對於本節課學習的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雖然難度比第一學段有所提高,但只要通過栽蒜苗的數據記錄過程,學生將得到的數據畫在格子上,出現格子不夠的情況,自然就需要改變原來1格表示1個單位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突破難點。

2、教學目標:

(1)、通過結合實驗數據畫統計圖的活動,體會統計圖中1格表示多個單位量的必要性和靈活性。

(2)、理解條形統計圖上數據所表示的各種信息,會將實驗中所得的數據繪製條形統計圖。

(3)、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興趣。

根據目標,結合實際,本節課的重難點是體會和理解統計圖中1格表示多個單位量的必要性和靈活性,理解條形統計圖上數據所表示的意義。

二、説學情

學生在第一學段,經歷過統計的全過程,感受過用一格表示一個單位的統計方法,對象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有了初步的感受與體驗,由於1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所表示的數據與學生的直觀認識是一致的,相對來説在理解上沒有太大障礙。但本節課當學生面對一個新的實踐情境(栽蒜苗)時,他們自然會運用已學的知識去觀察、記錄蒜苗的生長情況,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當學生髮現格子不夠畫的時候,自然會產生認知衝突,並嘗試着去解決問題。因此只要課堂上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相信學生能比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必要性與靈活性。

三、説教法和學法

由於本節課需要學生課外實踐、觀察,課堂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合作為主,結合運用觀察法、發現法、啟發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適時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學生學習時,創設有效的情境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空間更多的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等活動中,説一説,議一議,積極探索;在合作與交流中,畫一畫,評一評,加深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和運用,突破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這個難點。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人課題

播放課件,觀察蒜苗15天的生長過程。

在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滲透一些實踐活動,在教材中納入一些活動性的課題,對教師和學生來説是有益的。對於這種活動,學生不僅是喜愛的,而且是投入的`。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的情感和認知可以獲得同步發展。

(二)創設活動,探究新知

1、説一説,彙報蒜苗第15天生長的高度。

2、填一填。小組每個同學完成第15天蒜苗生長的情況統計表。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北師大版數學《栽蒜苗(一)》説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北師大版數學《栽蒜苗(一)》説課稿3、試一試。給學生每人一張方格圖,讓學生根據統計表畫出條形統計圖。學生會興趣盎然地拿起筆畫起來,畫着畫着,就會有學生髮現格子不夠,他們會自己選擇方法解決格子不夠的問題。

4、評一評。投影展示學生畫出的統計圖,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明晰怎樣解決格子不夠的問題,有的學生會想出在上面增加格子,但數據太大時,這並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有的學生會想出用兩個豎條表示一組數據,但又不方便觀察;有的會想出用一格代表兩個單位或三個單位等等多種方法,如果學生能説出要看具體數據的大小和畫條形統計圖的方格來定時,那就是本節課最理想的生成了。這一環節在矛盾衝突中建構知識網,對比發現中拓展學生思維。

5、根據交流結果,修改完善統計圖。問題都解決了,讓學生自己着手根據討論結果完善統計圖。

6、反饋交流,提高讀圖能力,並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與解決。我們創造出了條形統計圖,不光要會畫圖,還要會看圖,統計圖的有什麼優點?那從統計圖上你知道什麼呢?

以上是探究新知環節,也是讓學生完整地經歷數據收集整理、製作統計圖的過程。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了動作與思維之間的聯繫,思維將不能發展。因此,我在突破難點教學1格表示多個單位量這個環節裏,不是把這一做法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討論等活動,思考解決辦法。

(三)綜合運用,拓展思維

新課程標準指出,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這一環節中,我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相聯繫,讓課堂和知識得到拓展延伸,並發展學生的思維。

(四)歸納梳理,課後延伸

這節課最後我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小結,讓學生梳理和歸納本課的知識內容,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為了進一步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我還安排了一個課外實踐活動: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過數據來反映?請每個小組的同學自己選擇一個主題,進行調查,並將調查的數據在附頁2中製成條形統計圖。從而也很好地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五、説預期效果

通過本節課實踐和學習,我預計學生都能根據數據的需要選擇一個方格表示多個不同的單位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出美麗的條形統計圖,較好的解決問題。

六、説教學反思

課前調查時我發現學生栽蒜苗的實踐活動沒有進行,沒有經歷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過程,曾想用口算比賽或者其他方式代替栽蒜苗這一內容,後來反覆讀教材,我的理解是當學生有了蒜苗長得越來越高的經驗,他們在讀數的過程中,將這個高度理解成長短不一的段,不就是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嗎?如果他們把讀出的數理解成一個點,這些點連起來不就是一幅折線統計圖嗎?他們通過實驗得到的一些體驗有助於識圖能力的提高,統計意識的形成。這不正是數學關注的嗎?因此,我充分利用課件和學生一起觀看蒜苗十五天的生成過程,以此彌補學生沒來得及栽種蒜苗的不足,把我自己的學生種後數據交給學生,當我與上課班級學生在觀看課件時,我從學生的表情中讀出了欣喜,為上好本課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學生遇到了格子不夠的問題產生認知衝突,然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完善自己的認知,師生思想的碰撞與智慧的交流突破了這節課教學重難點。這些知識不是老師告訴學生去做,而是學生在矛盾衝突中建構知識網,對比發現中拓展思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w2dn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