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彙總九篇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彙總九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彙總九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説教法:

1、教學分米的認識時採用自主、合作、分層的教學策略。先測量吸管的長度,再通過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釐米長的線段可以用分米來表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然後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幾個1釐米,揭示1分米=10釐米。再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長的長度,緊接着讓學生畫出一分米的線段,最後説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分米。

2、教學毫米認識時利用直觀操作,採用導學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測量卡的厚度,硬幣的厚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髮現問題,需要引進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在體驗1毫米時,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幣或磁卡,感覺1毫米的厚度,然後用心體會。最後,教師讓學生説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單位的實物來。

3、教學單位進率時採用引導發現法進行教學,如教學1釐米=10毫米時,讓學生觀察學生尺,引導學生知道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再數一數有幾小格,從而得出結論。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4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難點: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四、説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摳教科書,應避免讓學生死記枯燥的概念。這節課從學生的興趣引入,選擇了學生樂於接受,有價值的教學內容為題材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2)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説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生生到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4、説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有創意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5、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每組學生一張校園平面設計圖,學生按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坐。

五、説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創造情景讓學生説説“前、後、左、右、向左、向右、向後轉”。複習和感受方位。

2、組織學生活動: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後、左、右。

3、師:“誰認得東、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樣認識的?”

4、出示課題:東西南北

(二)活動體驗,學習新知

1、早晨,太陽從哪邊升起?引出東。

2、指一指哪邊是東?教室的東邊有什麼?(黑板)

3、東和西是相對的,那西邊是哪邊呢?教室的西邊有什麼?

4、組織全班活動,起立,指一指東和西。指左邊練習表達:這邊是北。指右邊:這邊是南。練習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麼説一説?

5、完成書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掛圖:

圖書館在操場的東面,體育館在操場的()面。教學樓在操場的()面,大門在操場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先觀察,你從對話中瞭解到什麼?(可以確定了兩個方向:北和西)

你能説説哪邊是東、哪邊是南嗎?説説房間是怎樣佈置的?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什麼?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遊戲”。

3、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學校的東西南北方向?各個方向各有什麼?

4、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東莞市的東西南北方向?

5、背兒歌:早晨起牀面向太陽,前邊是東後邊是西,左邊是北右邊是南。方向。

六、説教學反思

整節課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説一説”、“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畫一畫”等活動,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使學生願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鬆、愉悦,是一個立體化的開放式教學,學生也從中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提高了各種能力。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本節課的教學我打算分如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課前談話。

今天,有這麼多的老師來聽課,哪位小朋友願意來作一下自我介紹?(由學生自願上台介紹)

這時師肯定:面對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錯!我們跟人打招呼就應該這樣正面對着別人。還有哪位小朋友願意上來作一下自我介紹?(再請一位學生上台自我介紹)

師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對着大家,真是一個好孩子。這時老師站在一側説:你能轉過身來讓老師認識一下嗎?並問其他學生:現在你們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側面)。

這一課前談話的設計,不僅能消除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而且能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為新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第二步.導入新課。

首先談話:以前上課都是一個老師在講,今天這節課我們改變一下方式,老師準備請張老師跟我一起來和同學們上課,大家歡迎嗎?(歡迎)那麼請看錄象,從而引出張老師上課的導入片段:美術上畫同一物體楊桃,卻得到了不同的畫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這是我們以前學習的觀察物體,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從而導入新課。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認識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帶領學生觀察教室的書櫃。提問:你能指出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着我組織學生觀察教室裏的書櫃並討論哪裏是正面,哪裏是側面,哪裏是上面。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一般情況下,有門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側面,櫃頂上的一面叫上面。

(從學生熟悉的教室場景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練習

播放錄象:生活中有許多類似圖書櫃的物體,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哪裏是他的正面,哪裏是他的側面,哪裏是他的上面。下面我們就來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機和冰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着由我組織學生討論完成並談談是如何思考的。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拼出圖形。

(這樣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體現了從直觀逐步抽象過度的過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3、認識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拋出疑問洗衣機,冰箱的上正面、側面和上面是相對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那麼長方體模型我們該如何確定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呢?接着組織學生同桌討論交流,由於觀察的方法不同,學生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對其進行觀察的指導。我就適時請出張老師對學生進行觀察的示範、指導,並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説出下面正方體、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再次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交流。接着由張老師作出總結並提問:桌上這個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又各是什麼顏色的嗎?改變它的位置你還能説出來嗎?最後再由張老師來總結:觀察者的位置不變,改變物體的位置,觀察到的圖象也會發生改變。

4、練習

首先播放錄象:出示圖書櫃圖,問:這兩幅圖分別時誰看到的?各看到了幾個面?

學生判斷,並在小組裏説説理由後組織學生下位觀察驗證自己的想法。

最後由張老師總結:觀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觀察到物體的面也會不同。老師的個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而學生個子矮,她只能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和側面,看不到圖書櫃的上面。

(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猜想、驗證,得出結論,不但解決了本課的一大難點,同時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5、活動。

(1)觀察文具盒。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文具盒,先坐着觀察,再站着觀察,然後下位從不同方位觀察並思考: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一個面?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兩個面?在什麼位置能同時看到三個面?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先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想法。最後總結:因為正方體、長方體每兩個是相對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後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

(2)觀察正方體。

觀察正方體,從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麼圖形?從它的側面看呢?上面呢?為了能準確的研究,先請張老師進行觀察前的指導然後再組織學生按老師示範的方法觀察、活動。最後還是由張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從正方體的每一個面觀察得到的圖形都是正方形。

(3)觀察兩個正方體。

同桌兩人合作,用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橫着擺成一個長方體,再從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看一看。説説分別看到的是什麼樣的圖形。同桌兩人討論,説説你是怎麼思考的?然後由張老師總結。

(4)遊戲拍照片。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和右側面;(3)粉筆盒的正面和左側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緊接着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該站在粉筆盒的哪面拍呢?説説你的想法。然後再組織學生活動驗證。

第四步.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觀察了物體,你有些什麼收穫?請大家課後找一些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觀察,看看各能看到幾個面,説給別人聽一聽。説到這裏老師想到了一首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古詩是什麼意思呢?聯繫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想一想,也可以請教你 的爸爸媽媽。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思考,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導。謝謝!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動中,聽了程老師執教的《面積和麪積單位》這節課,程老師幽默風趣的課堂組織能力,學生快樂輕鬆地學習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淺。

1、在活動中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開始,教師就讓學生在動手摸一摸的比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摸一摸數學書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個大?第二次摸一摸課桌的面書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個大?這樣很好的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進行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於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從中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為理解面積定義做了鋪墊。感知面積的內涵之後,讓學生通過“觀察、重疊”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學具説面積大小,體驗到沒有統一的面積單位不便於交流,從而自然地導出面積單位。

2、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程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理解“面積單位”這一概念。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圖形,通過學生自己想辦法比較兩張紙面積的大小,讓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測量物體面積要用統一的標準,這統一標準就是要學習的面積單位。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探索規律,有利於學生面積單位這一知識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單位面積物體,為學生建立表象。在認識了1平方釐米時,教師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釐米,如指甲蓋,鍵盤上的鍵等,同樣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尋找,特別是1平方米的報紙的出現,讓學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積好大,並通過能站幾個人來實際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併為學生建立了單位面積的大小,教學效果好。

本節課程老師設計思路清晰、目標明確,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探索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年、月、日》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四單元的知識內容。

●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小時、分、秒,並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本課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年曆來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以及相互關係,介紹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教材力求體現知識的呈現與生活實例相結合,融知識性、趣味性、探究性為一體。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理念,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和需求,我制定了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初步會判斷平年、閏年。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觀察、發現、操作、討論等一系列活動中培養收集處理信息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自覺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年、月、日,掌握它們的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年曆卡、卡片、表格、計算器等。

二、説教法

新課標中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導、探、放的原則,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觀察年曆,引導學生思考、操作,鼓勵學生交流、概括、總結,並應用知識,去大膽創新。

三、説學法

學生作為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法上,我讓學生觀察、體驗、質疑、討論、概括、總結、實踐運用,用這些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判斷等多種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標》中的“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基本理念,我分五個環節進行設計:

(一)猜謎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課題,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數學博士給大家帶來一個謎語,你們能猜得着嗎?請注意聽:有個寶寶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誰能説這是什麼?”估計學生很快就能猜到這是日曆。然後,教師出示一本日曆,並告訴學生:今天這節課老師就要帶領大家通過年曆認識新的時間單位年月日,(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猜謎語導入新課,直觀形象,過度自然,同時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二)合作交流,自主創新。

在這一方面,我又分五個小節來實施。

1、合作觀察、自主探索

首先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年曆卡(年曆卡為1997年至20xx年各年的),學生四人一組,仔細觀察,合作交流,然後完成老師佈置的卡片內容。(可以用計算器)

卡片內容:

(1)、我們小組觀察的年份是___________年。

(2)、這一年有__________月,其中

有的月是______天,這樣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個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這樣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個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這樣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個月。

這年一共有多少天?

學生合作完成後我請各組代表走上講台,利用實物展台,把本組整理的情況進行彙報、交流。

(在此過程中,我適時點撥、及時評價。)

在小組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學生自主的發現了:(板書)一年有12個月,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這幾個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這幾個月;二月有的是28天,相對應的那一年是365天,有的是29天,那一年366天(板書28天、29天、365天、366天)。板書完後,我告訴學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稱為大月(板書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書小月)。

(設計意圖: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充分的讓學生合作觀察、自主探索。並在此基礎上,梳理、整理自己的觀察結果,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親身體驗,開拓創新

在學生明確這些知識的基礎上,我提出要求:要想和12個月寶寶交朋友,首先要記住它們,你有什麼巧妙的方法嗎?當學生提到書上介紹的拳記法時,課件及時引導學生共同觀察:(課件)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都是小月。然後,讓學生在自己的拳頭上親身體驗這個規律,並與鄰桌互相交流。同時引導學生讀讀教材上的歌謠,鼓勵學生自己編寫具有個性化的歌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發現規律、突破難點。

這時我告訴學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個特殊的月份,為什麼呢?再讓學生觀察不同年份的二月月曆卡,發現二月份的天數只有兩種情況,一種28天,一種29天,然後我説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閏年(板書平年、閏年)。

也就是説判斷平年、閏年是由2月份的天數決定的,下面請你們仔細觀察1997—20xx年2月的月曆卡並統計天數,四人小組裏完成表格的內容,説説你發現了什麼?表格如下:(略)

學生通過統計各年份2月的天數,發現每4年總有一個閏年!閏年和4有什麼關係?你能利用計算器計算年份與4的倍數關係嗎?通過計算,

學生自主發現了:用公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一般是閏年(貼紙條)。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知識的規律性,學生通過觀察、藉助計算器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進行充分探索,發現規律,達到自主建構新知的目的。)

4、擴展延伸

學生的求知慾是旺盛的,他們提出疑問:為什麼會出現平年、閏年呢?為滿足學生的求知,我出示了平年、閏年的來歷這課外知識點,並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如:《十萬個為什麼》(自然分冊)《中國青少年百科全書》(自然分冊)等。

(設計意圖:從而達到了課外延伸的目的,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5、巧設疑點

接着我讓學生完成一組練習(課件),在學生回答1900年能被4整除是閏年時,我告訴他你判斷是錯誤的,這時學生產生了認知上的矛盾,開始和老師爭論起來。這時我出示1900年二月月曆卡求證,1900年二月的確只有28天,這樣一個巧妙的矛盾設置,瞬間調動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然後我讓數學博士帶領同學們去了解原因。(課件)通過數學博士點撥,讓學生認識到1900年確實不是閏年。(貼紙條:公曆年份是整百年的,除以400能整除的才是閏年。)

這一小練習是為了讓學生鞏固判斷整百年是平年還是閏年而設計的。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通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適當的質疑給學生思維上的振憾,同時尊重學生的自我發現)

(三)精心設練,樂中求實。

為了鞏固與發展前面的新知,按照新課標理念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在這個環節裏分三個層次進行練習設計。

第一個層次是基本練習:

1、一年中有()個月,其中大月有()個,小月有()個。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6月30日的後一天是()月()日。

3、5月的最後一天是()日。11月的最後一天是()日。

4、4月和5月共()天。

(本次的練習面向全體學生,有利於學生對基本知識的鞏固。)

第二個層次是深化練習:

小冬滿16歲的時候,只過了4個生日。他的生日是()月()日。

這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這次的練習可有效地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第三個層次是拓展練習:

1992年2月13日是小紅的第十五個生日,這一年爺爺再過幾天,才過第十五個生日。

1、爺爺的生日是()月()日。

2、爺爺這一年是()歲。

3、爺爺過第十七個生日時是()歲。

(設計意圖:這個練習的設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可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同層次的作業設計,也有利於不同層面學生的知識掌握。)

(四)暢談感受,交流收穫

牐牨咀擰靶】翁茫大社會”的教育理念,本節課的總結將採取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進行,並引導學生談一談應該如何對待時間,對學生進行惜時教育。

(五)課後作業:收集年、月、日方面的知識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辦一份內容豐富、設計精美的手抄報。

(設計意圖:本作業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實用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並啟發他們要學會珍惜美好的光陰,更加努力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美好。)

(五)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和諧統一,簡明突出了本課的知識點,看上去一目瞭然,使學生記憶更為深刻。

附板書設計:

年月日

一年12個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大月31天

(四、六、九、十一)小月30天

平年(365天)2月28天

閏年(366天)2月29天

公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一般是閏年。

公曆年份是整百年的,能整除400的才是閏年。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一)説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簡單的排列。這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這節內容重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並逐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根據以上分析及課標要求,我擬定這節的教學目標為:

⒈學生經歷兩種不同的事物進行簡單的搭配的過程,學習有順序有條理,由具體到抽象地進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的數學關係。

⒉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訓練學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結合具體情境,能夠進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難點:使學生有序的思考問題,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

二、説教學過程和方法

本節課為了能使學生輕鬆、愉快地理解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我創設了小學生最喜歡的動畫人物孫悟空帶大家去花果山遊玩這一情境引入,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教材看,只提供了衣服搭配一個情境,為了讓學生有更多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補充。安排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四個活動,即衣服搭配。飲食搭配。路線搭配以及照相搭配,每一個活動將孫悟空融入其中。每一個活動都讓學生感受到這四個活動的層次各有不同。但每一個活動都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參與每一個學習活動。

本節課,設計了搭配衣服、搭配路線、搭配食物這樣三個與學生生活聯繫緊密的活動,在動手操作、觀察發現、尋找規律中,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踐機會,既展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又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了一個感悟、體驗、提升的數學化過程。

在搭配衣服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藉助實物圖片獨立操作,直觀感受搭配的方法。然後通過彙報及學生間的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不按一定順序搭配會出現遺漏和重複的現象。接着再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搭配方法,在彙報時引導學生評價,讓他們認識到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複也不遺漏。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方法和技能。讓學生總結規律,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提升,也為今後學習相關的組合知識打下基礎。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一)説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簡單的排列。這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這節內容重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並逐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説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兩種不同的事物進行簡單的搭配的過程,學習有順序有條理,由具體到抽象地進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的數量關係。

2、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思維能力,培養符號感。

3、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許多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去解決,從而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難點: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

(四)説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學生練習題

二、説教法和學法

動手實踐

小組合作

自主探究

三、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動手實踐,獨立探索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四)歸納小結,拓展新知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簡單排列

3種點心2種飲料

3×2=6(種)

飲料的種數×點心的種數=搭配的種數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四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後學習別的知識打下基礎。根據教材的編排、大綱要求和學生認知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為以下兩點:

1學生能夠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之間的簡單化聚。

2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決相應的問題。

由於噸是較大的計量單位,學生往往只是眼見,卻未必有真實的感受,因此,教學重點是建立1噸的概念,難點是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成為本節課的突破口。

二、説教法和學法

三、説教學設計

教學程序分4個環節進行: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該環節主要是複習與新知有密切聯繫的舊知,自然導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計如下:

(1)、課件出示水果貿易市場的畫面。

"一個蘋果重450————,一箱蘋果重15————-(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估計一輛裝滿蘋果的大卡車中這一車蘋果的質量為3————。(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2)、從實物中認識噸。(幻燈片展示裝貨物的卡車、火車皮這兩幅畫)教師引導學生:圖上的噸或t是什麼意思呢?

(3)、揭示"噸"的概念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體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4)、揭示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數量上初步感知噸的重量,並反饋有多少同學已經知道"噸".並從生活實際中引入噸的概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在生活可以隨時發現數學。

2、實物體驗,聯繫生活

本環節逐步由抽象到具體,主要是讓學生加深認識,拓展思維,以直觀形象的物體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所表示的數量是非常重的,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1)、出示實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個5千克的鉛球教師請學生抬大米,掂鉛球。引導學生:1噸的重量要幾袋這樣的大米啊?20袋這樣的大米你們還抬得動嗎?鉛球同上過程

(2)、同桌互相説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教師引導:1噸的重量相當於幾個我們這樣的同學?

(3)、聯繫生活舉例

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並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於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把噸這個重量單位用於生活,強化噸的概念的構建。

3, 單位化聚,練習鞏固

(1)、 出示例題:5噸=( )千克 5噸680千克=( )千克20xx千克=( )噸 2450千克=( )噸( )千克(2)、開放題:一箱蘋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啞鈴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麪粉的重量是25千克 一頭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麼( )個( )的重量是1噸。

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4,質疑問難,總結全課

讓學生自己説説這節課主要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口算乘法》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兒童的年齡特點,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口算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並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注重算法多樣化與算法最優化的運用,尊重每一名學生的獨特感受,同時也讓每一名學生都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本課內容的一個知識生長點就是表內乘法,將整十、整百、整千數和一位數相乘轉化成表內乘法來進行計算,以此來滲透轉化的學習方法。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本節課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經歷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過程,理解算理,學會口算方法。

2、在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3、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出乘法計算問題,解決問題,感覺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4、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掌握算法,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由算理想算法,培養學生類推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説教法學法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本着體現計算教學新理念的原則,重視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為學生搭建平台,逐步地去感悟哪種口算方法最優化,逐步熟練地運用口算方法並能有效地進行遷移。本節課教學的主要思路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數乘一位數問題,並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設計進行: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於計算教學範疇,以往計算教學機械枯燥乏味,而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導致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我先創設遊樂園這個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關注、更積極地參與下面的教學活動;然後提出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問題,鍛鍊學生的提問及解答問題的能力,情景圖是和兒童生活緊密聯繫的,學生的學習素材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藴藏着許多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良好的學習願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所以解決同一問題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給他們充分的時間空間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幾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勵學生的獨特想法,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遷移類推,發現規律。

學生在9乘幾的基礎上計算10乘幾,再由10乘幾推出幾十、幾百的數乘一位數,使學生自己能夠發現並得出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

4、課堂反饋,檢查效果。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練習題,使絕大部分學生能當堂達成目標。

以上是我教學這節課的設計思路,由於水平有限,講得不好,請各位原諒,但我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虛心學習,所以敬請各位批評指正,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揚長避短,爭取更大的進步!

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r3r0d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