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五年級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説課稿精選

五年級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説課稿精選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説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説課稿精選

五年級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最後的常春藤葉》的作者是世界短篇小説巨匠歐·亨利。歐·亨利的小説被稱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作品中以寫人性美的小説最為突出,尤其感人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艱苦的求生環境中,仍能對他人表現出真誠的愛與關懷,作出難能可貴的犧牲。正是在這些小事上,他們達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點,《最後的常春藤葉》就是這樣一部彰顯人性美的作品。

二、説學生

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了《荷花澱》《套中人》兩篇小説,對小説已經有一定的分析、鑑賞能力,不過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説的那樣,學生閲讀小説,只注重最粗淺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對小説不能進行深入的閲讀。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挖掘更深層的東西,體悟作品所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

三、説教學目標

鑑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清故事情節,體會小説的精巧構思。

2、能力目標:學習鑑賞小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挖掘主題,感受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和麪臨逆境勇於自救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分析主人公形象

2.感悟小説主題——歌頌的不僅僅是生命的信念,還有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

教學難點

體會小説的精巧構思

四、説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我準備從文本出發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以及啟發誘導、小組合作、探究質疑等方法組織課堂教學。

五、教學設想

這篇小説較長,為了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課前印發導學案,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説主題、體會小説的精巧構思上。小説幽默而富有詩意的語言也是一個亮點,由於課堂時間的限制,無法在課內完成,所以設計為課外作業。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逆境,有的人一旦陷入逆境就消極地選擇把一切都交給上天來決定,而有人即便身處逆境,仍然尊重生命,相信愛的力量,甚至還能用自己的愛去感染他人。一片小小的常春藤葉,就連接着這樣兩個人的命運。【設計説明:通過導語,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與課文相關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在這一部分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問題一: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速讀課文,按情節發展四個階段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並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問題二:小説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説明原因。【設計説明: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完成這兩個問題是很容易的,通過梳理情節,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説主題做好準備。】

(三)重點探究用人情味,人性相通的温情來給當時下層人民悲慘的生活添上一點亮色,是歐·亨利小説的一大特色,常春藤的勝利就是生命温情的勝利。為了分析主人公形象、感悟小説的主題,在這一部分我設計了以下五個問題。問題一:再讀文章,談談在這篇小説中最讓你感動的人物是誰?問題二:小説的主人公到底是誰?問題三:小説以《最後的常春藤葉》為題,這究竟是一片樣的葉子呢?

問題四:最後一片葉子與瓊珊有怎樣的關係?為什麼它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問題五:為什麼説貝爾曼畫的最後一片常春藤葉是他的傑作?

【前兩個問題是對主人公的把握,對貝爾曼的評價是本課的重點,也將是本課的亮點,讓學生在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加深對人物的認識,感受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以及人物身上閃爍着的人性的光輝。後三個問題主要是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體會貝爾曼老人善良的心靈,挖掘小説主題,學會珍愛生命、關愛他人。】

(四)難點突破

為了讓學生體會歐·亨利小説精巧的構思,在這一部分主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討論以下

兩個問題:

問題一: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説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

問題二:在小説結尾瓊珊生命垂危卻脱離了危險,而貝爾曼卻突然病逝,這樣的情節安排合理嗎?有什麼效果?

【設計説明:歐·亨利在短篇小説的藝術處理上的特點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種意外的情節逆轉,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昇華,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主題,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設計這兩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小説的精巧構思】

(五)課堂小結

一片葉子,一個希望,一次付出,一場人性的禮讚。詩人泰戈爾説過“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可敬的貝爾曼生時不比夏花,死時卻超越秋葉。葉子終會飄零,但愛是不會飄零的,它將永駐我們心間。

【設計説明:課堂小結在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個小結既呼應了導語,同時再次概括了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

(六)作業

1、在文章中任選兩個有代表性的句子加以賞析,體會小説幽默而富有詩意的語言風格。

2、閲讀歐·亨利的其他小説如《警察與讚美詩》、《麥琪的禮物》等。

【設計説明:真正的幽默是為世人所看得見的笑料中飽含着為世人所看不見的眼淚。歐·亨利的語言幽默中包含着悲傷,達到了“含淚的微笑”的藝術效果,作業的設計主要是體會小説幽默的語言風格。】

附板書設計

【設計説明:在板書的設計上,力求直觀新穎地表現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題。】

五年級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説課稿 篇2

一、先説説教學目標的分析與定位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説,講述了老藝術家貝爾曼用生命繪製畢生傑作,點燃他人即將熄滅的生命之燈的故事,歌頌了藝術家之間的友誼,以及貝爾曼捨己為人的高尚品質。教材編寫者將這篇小説放在“珍愛生命”這個專題裏面,希望能引發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啟示學生學會珍愛生命,樂觀向上。因此,我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定為:理解小説宣揚人性美的內涵,理解歐·亨利小説中幽默與諷刺意味的語言,以及品味歐·亨利式的小説寫法。

二、再説説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想

這篇小説屬於文學作品教學,應突出學生對文本多層面的感知與體驗。所以,我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用速讀法、跳讀法、再讀法等多種閲讀方法閲讀文本,在閲讀中對文本進行理解鑑賞。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因此,我的教學策略是啟發誘導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質疑法。

三、最後説説教學過程的安排與意圖

1、導入:都説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最後的常春藤葉》講述的就是一片秋葉與三位藝術家的`故事。【設計這樣的導語,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與課文相關的主題及內容,即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不拖沓。】

作家簡介:歐·亨利(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説家,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他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被稱為“含淚的微笑”。

2、世界三大短篇小説巨匠:歐·亨利(美)(《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莫泊桑(法)(《項鍊》、《羊脂球》)、契訶夫(俄)(《變色龍》)【這些知識點比較重要,且與考試有關,具體詳細的資料由學生自己課後去查,既突出重點,又減

3、瞭解小説情節:速讀課文,理清故事發生的四天裏瓊珊與貝爾曼的行為。

第一天:早晨,瓊珊病重,數落葉;夜裏:貝爾曼畫常春藤葉;

第二天:瓊珊不聽蘇艾勸慰,望葉等死;貝爾曼生病;

第三天:不落的藤葉使瓊珊病情轉好,貝爾曼被送到醫院;

第四天:瓊珊脱離危險,貝爾曼在醫院去世。

【使學生基本瞭解小説情節,有利於接下來的人物分析。】

4、分析人物形象:將學生分成三組,分別扮演瓊珊、蘇艾、貝爾曼。首先讓學生根據課文作自我介紹。【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瞭解人物的基本情況及性格愛好】然後,老師提問三組學生:

①問瓊珊:為什麼你把最後的藤葉能看得那麼重要?

②問蘇艾:醫生對你説了瓊珊的病情之後你是怎麼想的?

③問貝爾曼:當你得知瓊珊的病情後你是怎麼想的?你平時脾氣暴躁,瞧不起別人的温情,為何你要去畫那片葉子?

④問瓊珊與蘇艾:你們得知葉子的真相之後是怎麼想的,你們認為貝爾曼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

【首先,基於“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在語文的實踐中教和學”的認識,我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習“領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其次,學生將自己與文中人物聯繫在一起,有助於理解人物形象。而且這也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熱烈。】

5、感情昇華: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何感想?

愛是一種純潔的心地,表現為靈魂的高尚,並由此做出更美的行為;

樂觀是一種向上的精神,表現為對人生、對事業充滿信心和希望。

【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把思考空間留給學生,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台。】

6、品味歐·亨利式的語言:找出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並分析這樣寫的效果。【讓學生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作者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怎樣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理解“含淚的微笑”。】

7、品味歐·亨利式的小説寫法:

①貝爾曼畫葉應是小説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

②試問小説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

【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探究小説情節構思的巧妙,理解歐·亨利小説“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結局。】

8、佈置作業:老師將歐·亨利的短篇小説《離奇的故事》的結尾略去,同學們根據文章中的伏筆,自己寫個結尾,看看跟原文有多大出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歐·亨利小説的結尾寫法,加強閲讀能力,同時給學生提供寫作機會。】輕學生負擔。】

五年級語文《最後的常春藤葉》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最後的常春藤葉》

一、教材分析

《最後的常春藤葉》

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説,講述了老藝術家貝爾曼用生命繪製畢生傑作,點燃他人即將熄滅的生命之燈的故事,歌頌了藝術家之間的友誼,以及貝爾曼捨己為人的高尚品質。教材編寫者將這篇小説放在“生命的讚歌”這個專題裏面,希望能引發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啟示學生學會珍愛生命,樂觀向上。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理解小説曲折的情節和環境描寫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

⑵體會歐·亨利式結尾的妙處。

設計依據:

鍛鍊學生篩選信息、利用小説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文本研習的學習方式,能夠根據預習的疑難問題進行討論探究。

設計依據:突出學生個體的主體地位,建立以生為本的發展性課堂教學模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⑴能認識建立精神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

⑵樹立“愛”的信念,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設計依據:培養學生鑑賞評價和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視野、情感態度和品德修養。

三、教學重難點

1.探討最後一片葉子的內涵,把握主題。

2.體會歐·亨利式結尾的妙處。

四、教法學法

(一)教法

1.學案導學法。先讓學生動起來,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因學而教。

2.啟發誘導法。使學生能自主探討問題,體現“以誘達思,合作探究”的原則。

3.直觀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

(二)學法

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相長,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良好合作、勤於動手的能力,因此,指導學生:

1.課前預習,課後拓展。課前預習,明確課堂任務,根據預習明白課堂流程,提高課堂效率;課後拓展,遷移延伸,從而使學生在社會生活這個大語文課堂中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增強素質。

2.課堂深入研讀課文,積極參與問題的探討,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團體合作精神,發揮學生課堂主體的作用。速讀法、跳讀法、再讀法、分角色朗讀等多種閲讀方法閲讀文本,在閲讀中對文本進行理解鑑賞。

以尊重學生為原則,積極貫徹新教材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強意識。

課時: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播放2011年小悦悦事件視頻,給學生以震撼,再加上激情的導語引起學生的共鳴。 (直觀演示法)(5分鐘)

2、瞭解小説情節(10分鐘):預習中完成學案中表格內容,理清故事發生的四天裏瓊珊與貝爾曼的行為,進而用簡練的語言複述情節(注意主要人物及“最後的常春藤葉”) 設計依據:採用速讀法、跳讀法、再讀法、分角色朗讀等多種閲讀方法閲讀文本,讓學生參與其中,理解人物形象,而且這也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熱烈。 (教法:學案教學法 學法:課前預習、深入研讀)

3、分析人物形象——貝爾曼(18分鐘) 找出文中有關貝爾曼的幾次描寫並分析 設計依據:首先,基於“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在語文的實踐中教和學”的認識,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習“領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其次,多種朗讀方法,有助於理解人物形象。而且這也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熱烈。 (教法:啟發誘導法 學法:多方式閲讀、合作探究)

4、探討最後一片葉子的內涵,把握主題(10分鐘) 最後的一片葉子 瓊珊 精神支點 貝爾曼 絕筆、傑作 小人物之間的深厚的友誼 人間的真情真愛、人性之美的閃光 設計依據:學生對葉子的內涵理解正是對文章主題的把握,讓學生準確理解葉子作為精神支點的重要作用,把握環境描寫與主旨的關係,理解底層小人物之間的真情,學習老貝爾曼珍愛他人生命的高尚品德,進而引導學生聯繫當今社會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像“最美媽媽” 吳菊萍、“最美教師”張莉莉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突出“生命的讚歌”主題。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適度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使三維目標相融合,實現語文課堂功能的昇華。 (教法:啟發誘導 學法:速讀、再讀、探究)

5、拓展延伸,作業鞏固。(課後) 老貝爾曼是如何畫最後一片葉子的?發揮你的想像,寫200字左右的場面描寫。 設計依據:給學生自由自主創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來想象、補寫並交流,加深學生對老貝爾曼這個形象的理解,使人物形象更鮮明,讓學生讀寫思用相結合,打通課堂內外,通過引申閲讀及作業訓練,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6、課堂小結,情感共鳴。(2分鐘) 愛是這個世界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守望,共同的期盼,共同的血液。愛的偉大,人性的光輝,隨着這篇永不凋零的藤葉將永遠在世人心中熠熠生輝。 設計依據:交流心得,情感昇華。同時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六、板書設計

貝爾曼 人 蘇艾 瓊珊 醫生 第二課時

1、“畫葉情節”展示

2、探討歐·亨利式結局 過程 內容 時間 教法 學法 目標達成

一 導入 5 直觀演示

二 情節 10 學案教學 預習檢查、研讀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

三 人物 18 啟發誘導 多方式閲讀、合作探究 三維目標

四 主題 10 啟發誘導 速讀、再讀、探究 情感

五 作業 課後 點撥 練習 知識、情感

六 小結 2 概括 情感

七、總結

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ygj4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