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熱門】説課稿6篇

【熱門】説課稿6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説課稿6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開國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聞特寫,本文記敍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誕生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展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們特別是毛澤東的領袖風采。它記敍了新中國成立時億萬民眾欣喜若狂,激動自豪的感人場面。作者借三十萬人民的心,強烈表達了這樣一個主題:新中國成立是我國曆史上開天闢地的偉大時刻,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文章文筆流暢,層次清楚,場面描寫與抒發感情相結合。

本文借描繪會場佈置、大會盛況、羣眾遊行等場面,突出了開國大典的喜慶、莊重、熱烈的氣氛。針對文章以上的特點、單元訓練的重點和課文在單元中的安排,我確定了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1.讀準生字,讀通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重點學習典禮的主體部分,初步瞭解場面描寫的方法;

3.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們熱愛新中國、熱愛領袖的思想感情。

三、説教學重點

“學習場面描寫”是本課訓練目標之一,精當的場面描寫表達思想感情又是本課的重要寫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閲讀中體會場面描寫的方法,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四、説教學難點

通過課文的學習去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的偉人風采,體會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

五、説教法

開國大典距今年代已遠,當時的時代背景遠離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運用教學手段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這篇課文的關鍵。為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引領學生按照從整體——部分——迴歸整體的教學方法學習課文,先初讀整體感知大典進行情況;然後抓住部分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最後再總結全文迴歸整體。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走入情景,深化體驗。這樣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再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説學法

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自學生字、新詞;多種方式朗讀課文;讓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場景,朗讀,想象,談體會,即通過談——讀——想——體這四個環節,來學習課文,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有效地展開了與文本的對話。

七、説教學過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激趣的啟發式談話:播放課件歌曲《繡紅旗》,然後講解歌曲中革命先輩們在獄中繡紅旗慶祝新中國成立的情景,最後過渡到新中國成立和開國大典這一事件。導入新課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看到課題後產生的疑問,最後讓他們帶着心中的疑問,結合自學的生字新詞用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待學生初讀之後組織學生交流這樣幾個問題:(課件)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描寫開國大典的盛況的?講了幾部分內容?並完成填空。

這一環節我採用啟發式談話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入課件讓學生親近文本;梳理了文章的結構,理清了課文的順序,並鍛鍊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實地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生成過程。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優化整體閲讀,以此達到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目的。

2.精讀課文想象場面體會情感

“透過一個個場面,體會人民羣眾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教學中我沒有引領學生逐段分析課文。而是從把握孩子的認知起點入手,引導學生抓住場面,想象場面情景;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詞、句的揣摩來體會人們的思想感情。

首先,從情感入手: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思考(課件)課文描寫了一些什麼場景,你對哪些場景的印象最深,從這些場景中你想到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邊讀邊批註)也就是從談話、朗讀、思考、體會這四個學生的認知點入手,讓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場景,重點談一談什麼場景的印象深,讀一讀描寫場景的段落,想一想想象當時的情景,體會這場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然後,抓重點分析:引讀5-7自然段課件出示文中的重點詞句、段落以及與詞句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看並指名朗讀,隨機引導學生理解課件出示的問題。

體會場面描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澤東的偉人風采,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體會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

隨後:讓學生用同樣的學習方法學習“閲兵”和“遊行”兩個環節。在這兩個環節中,我通過談——讀——想——體讓學生親近了文本,以想象訓練豐富語言感悟,使語文課成為“情感”的課堂。以默讀、指名讀、引讀等多種方式的讀,鍛鍊了學生閲讀能力。讓孩子走進字詞,在字詞理解、語言感悟中體味語文,發現語文的美。

3.整體回顧,揣摩寫法。

總結全文,昇華情感,佈置學生在今後的習作中學習本文“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

八、結語

這節課我是與學生共同學習的,只不過擔任了引導者的角色而已。我覺得一堂課下來,自己也學到了不少東西。我立志在教學的道路上,做一個思想者,遇到問題多動腦筋,為提高教學效率不斷努力。

説課稿 篇2

授課時間:

教學內容:教材第14頁例3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理解十幾減7、6的算理,會正確計算十幾減7、6。

2、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能夠及時發現規律,並運用此規律去解決十幾減7、6的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並實現算法的多樣化。

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進行口算,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技能。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説出( )裏應填多少。

6十( )=12 8十( )=13

5十( )=11 7十( )=14

9十( )=16 6十( )=13

3、12—8=4,説一説想的過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觀察畫面,理解圖意,用自己的語言敍述畫面內容。

(2)出示魚缸畫面,請學生數一數,魚缸裏有多少條金魚(13條)(移動畫面,黑金魚隱藏到水草後)再讓學生猜一猜隱藏到水草後的紅金魚有幾條(學生分組討論,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3)學生彙報討論結果,列出算式。13—7=6

談一談你是怎樣想的:

(4)小結:剛才大家動腦筋想出了四種不同的思考方法,這幾種方法都很好。

(5)改變題意:一共有13條金魚,6條黑金魚,紅金魚有多少條

(6)學生獨立列式,並説一説思考的過程。

l3—6=7

三、鞏固練習

1、完成P14頁的“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口算,全班集體訂正,個別題目讓學生説説思考過程。

2、做一做第2題。

3、完成P14頁“做一做”的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提問上下兩個□間的關係。

板書設計:

十幾減7、6

13—7=6

想:7+(6)=13 想:10-7=3

13-7=6 3+3=6

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三袋麥子》是西師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本單元的選文是一些引人思考的故事,目的是讓學生在充滿思辨故事中明白其飽含的人生哲理。《三袋麥子》是本單元的第三個故事,是一篇批讀課文,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麥子,由於各自採用了不同的處理方法,就有了不一樣的結果。引出“不同做法會有不同結果”的道理。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很適合兒童閲讀。

 説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極富童心童趣。雖然通過前五個單元中幾篇批讀課文的學習,學生對批讀課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有了初步瞭解,但是,他們剛剛從低年級的識字學習進入中年級的閲讀學習,閲讀興趣還不濃,閲讀方法還沒習得,閲讀習慣還沒養成。為此,如何激發他們的閲讀興趣,教給閲讀方法,培養閲讀習慣,仍是我設計這堂課優先考慮的問題。

 説教學目標

根據編輯意圖和學情,在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語,理解第一部分內容的基礎上,我確立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借助旁批讀懂這個故事,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評價三個小動物,明白“不同的做法會有不同的結果”的道理。

初步掌握批註的方法,並嘗試批註。

説教學難點

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閲讀,達成教學目標,我還根據我們山區農村學生的學情,把“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評價三個小動物,嘗試批註”作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把明白“不同做法會有不同的結果”的道理作為本課時的教學難點。

 説教法學法

我在教法上的策略是:指導、引領和點撥,讓學於生,引導學生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生與文本間的對話、討論、交流等手段,給學生創設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學生在自我體驗中,凸顯自己的獨特感悟和理解。整堂課我是鼓勵式地“導”,學生則自主合作式地“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第二學段閲讀教學要求學生能複述故事性作品的大意,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所以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課文第一部分的內容,指名講這部分的故事;接着讓學生猜一猜後來那三袋麥子還剩下多少。這樣做既將新舊知識銜接,又為突破難點做準備。

二、導“學”導“批”,品讀理解

1.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採用設疑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一年以後,土地爺爺又來了,他所看到的情況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嗎?”引出本課時內容。

2.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第6自然段和旁批,勾畫描寫小豬的詞語;接着師生交流,指導學生讀旁批、讀勾畫的重點詞,懂得小豬的麥子全吃光了;然後引導學生評價小豬,寫批註。“認真寫好漢字”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我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姿勢,書寫要做到工整美觀。我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獨特感受,只要是符合小豬特徵的詞都給予肯定,並板書“憨厚可愛”。這部分教學體現批讀文教學的“扶”。

3.學完第6自然段,我與學生一起總結本段的學習方法,然後遷移運用,學習剩下的課文,讓小組自主選擇喜歡的部分,合作學習。這個設計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讓他們自主選擇,更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將深入課堂,及時點撥,體現出批讀文教學的“半扶半放”。

4.合作學習結束後,我採取小組彙報、交流,其他同學傾聽、評價的方式,讓孩子們通過思維與思維地碰撞,提高評價能力。我並擇機板書“節儉”“聰明能幹”。

三、朗讀表演,昇華情感

1.各學段目標都要求重視朗讀和默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所以,我以“三個小動物中你最欣賞誰的做法,為什麼?”引出學生最喜歡的動物,並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那種動物的段落。通過範讀、指名讀、分組讀等方式,抓住“舔了舔嘴脣”、“神祕”、“自豪”等詞語,大膽想象小動物説話時的神態、動作,有感情地朗讀。

2.分角色練習表演整個故事;推薦小組上台表演,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這個設計是為了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也是利用角色扮演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四、總結全文,揭示道理

為了引導學生懂得這個故事揭示的道理,我利用板書讓學生總結課文內容,並齊讀旁批,我則板書“不同做法會有不同結果”。接着詢問學生要是你的話,你會怎麼做呢?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文的最後一處批註:要是我的話,我會……。 (五)説寫練習,拓展提升

1.按照“中年級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或感受”的要求,突出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的宗旨,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想對文中各有特點的三個小動物説點什麼?寫下來。寫完以後,讀給大家聽,學生間相互評議。

2.根據“能複述故事性作品大意”的目標,我讓學生課後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或小夥伴聽。

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先貼上動物頭像的設計,直觀形象,符合三年級學生特點,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接着根據教學進度,板書對小動物的評價,簡潔明瞭;最後引領學生通過對比的方法,引出道理,完成板書,使板書具有概括性、整體性和教育性。

附板書設計:

29.三袋麥子

小豬 小牛 小猴

憨厚可愛 節儉 聰明能幹

不同做法會有不同結果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彈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內容,是高中力學的基礎內容和重要內容,是高中學生在本教材學習中的一個大難點。本節內容通過彈簧被拉伸和壓縮的事例,讓學生體會彈力的產生原因和條件,通過放大有機玻璃和桌面的微笑形變的演示實驗,拓寬學生的認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彈力方向的教學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委託破重難點,教材通過“思考與討論”欄目讓學生討論、體會彈力的方向,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用學生容易接受的語言概括了彈力的方向。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特點

本節教材從展示宏觀的形變引入,而演示微小形變更為關鍵,使學生確信微小形變的存在,讓學生認識任何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後都會產生形變的事實。在此基礎上引出彈力的概念,通過對生活實例的分析,讓學生明白平時説的壓力、支持力、推力、拉力等都屬於彈力。隨後對於幾種常見彈力的分析,總結出彈力的方向。對於胡克定律的教學,從研究彈力與形變的定量關係入手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理念,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形變和彈性形變。

2、知道什麼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3、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並能判斷方向。

4、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成正比,會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

1、從生活中常見的形變現象出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在探究形變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形變與彈性之間的關係後,使學生了解探究彈力的實際意義,學會探究物理規律的一般方法。

3、通過觀察微小變化的實例,初步接觸“放大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中,培養其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尊重事實的科學探究精神。

2、積極參與觀察和實驗,認真討論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和喜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彈力概念的建立、彈力產生、彈力方向的確定。 教學難點:在接觸的物體間是否有彈力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觀察、分析,加深對形變的認識,通過學生起手實驗,體會彈力的產生,師生共同討論得出彈力的概念。然後對常見的推力、壓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彈力進行歸類。

1

分析總結彈力的方向,在介紹特殊的方法分析彈力的有無,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

二.【説學情分析】

學生目前對形變和彈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夠深入;知道支持力、壓力都是彈力,但是不能夠概括產生的原因。理性思維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要想理解彈力這一抽象概念還有一定困難。因此我採取引導、啟發的教學方式。

三.【説教法和學法】

教法:物理教學是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景——觀察——分析——猜想——實驗——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相結合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學法: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程理念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總結出本節的主要內容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彈簧或橡皮筋

五.【教學設計流程圖】

六.【説教學設計】

基於以上分析,為使本堂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認識形變

由同學們已有的形變知識入手,引入新課。 視頻播放:彎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塊發生運動、拉弓射箭等情景

得出形變的概念及各類形變。

[設計意圖:我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學習重點和難點內容作鋪墊。]

視頻播放和動畫演示微小形變放大實驗:

由於這種形變不容易觀察,會使學生產生疑問:到底有沒有發生形變?解決的辦法是視頻播放和動畫演示微小形變的實驗。為什麼光點會往下移?讓學生帶着問題思考後得出結論:是由於桌面發生了形變,但是形變不明顯。為後面解決壓力和支持力都是彈力做好鋪墊。

[設計意圖:使學生知道“放大”是一種科學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彈性形變的概念,理解彈性限度

創設物理情景:學生演示彈簧拉伸,摺疊紙張後不能恢復原狀。 學生概括:得出彈性形變和塑性形變的概念。 用較大的力拉彈簧和橡皮筋,結果被拉壞了。 學生概括:得出彈性限度的概念。

2

引入新課: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知道形變、彈性形變的概念,理解實學驗生彈力的定義和產生條件 探究彈力 彈力的方向和有無的判斷 影響彈力大小的因素 教師總結規範概念。

[設計意圖:演示生活例子,多聯繫實際,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物理知識,自主概括概念,最後老師總結;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利於學生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彈力

實例分析1、實例分析2並回想以播放的視頻 1.彈力的概念。 總結產生彈力的條件。 2.常見彈力及其方向的確定。

通過分析不同類型的習題,總結各類彈力的方向 壓力;支持力;繩子的彈力 3.彈力有無的判斷

方法:撤去支撐物法 假設法+共點力平衡法

[設計意圖:假設法判斷彈力的有無,讓學生學會方法的遷移。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體會彈力的產生和產生原因,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動手能力,同時感受到探索物理問題的成就,從而順利突破重點和難點。]

(四)、開放式問題(視頻播放:撐杆跳高、跳水); 提出問題: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請同學們開放式地討論

從形變與彈力知識去思考,撐杆跳高運動員跳得這麼高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跳水運動員在空中滯空時間主要由哪方面決定?

[設計意圖:開設開放式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知道學習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七.【板書設計】

彈 力

(一)形變: 2、分類:彈性形變 塑性形變 (二)彈力

説課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1. 課文出處及聯繫

本單元以成長為主題,有的講述自己從孩童遊戲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有的則是以童話的形式,告訴人們在成長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兒落了》是從小説《城南舊事》中節選的,小説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親及周圍大人的教育和影響下不斷長大的生活故事。

2. 教學目的

※ 知識與能力 識記、理解本課的生字詞,理解標題的含義,瞭解作者插敍的寫法,提高朗讀的質量,掌握朗讀的技巧。

※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分出哪些寫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又是怎麼引出的,從而弄清全文脈絡,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 情感價值觀 體會本文父親對“我”嚴格要求的意圖,並從“我”的成長中得到啟示。

3. 教材的重點難點

小説的主人公雖然是小英子。但節選部分主要是寫主人公的爸爸對她嚴中有愛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時她的人生體驗,顯然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顯的很重要。本文的難點在於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瀕死,寫得很含蓄,但文中處處有伏筆。

二、 教學方法

1. 用講故事的方法,説説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

2.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從漫談“父愛”引入,然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哪些寫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

三、 學法指導

1. 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掌握生字詞,課堂中通過朗讀進一步鞏固。

2. 對於小説通過尋找線索從而梳理作品的結構非常有效,本文用“愛花,是爸爸的秉性”作為線索竄聯全文。通過本文學習,使學生把握分析小説的最基本方法,並能初步遷移到課外。

四、 教學程序

(一) 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掃除生字詞障礙,並準備你與父親之間的故事。

(二) 導入新課

在學習過程中,你可能遇到過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父親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許感受到父愛的事情很多,請準備好的同學説給大家聽聽。

(三)整體感悟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①檢查預習,需要注意的幾個字詞,重點提示:

腫(zhǒng)脹(zhàng) 叮囑(zhǔ) 驪(lì)歌 花圃(pǔ)

②“花”在全文結構中起着怎樣的作用?

明確: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牛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迴應的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説始末的。

③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後痛楚,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四)研讀與賞析

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離開人世。那麼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 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面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自主探究

a.結合課後練習一,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爸爸對“我”是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牀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後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

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於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學生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後畢業典禮回來,看着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兒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板書)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於人世的?

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説:“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後,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麼紅腫着”,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瞭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後,“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麼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於寫她進家門以後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麼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唸的話的含義?

明確:是説“我”在爸爸去世之時,終於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五)課堂小結

這篇文章是隨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敍下來的,所以文章採用插敍手法,時而寫眼前事,時而又回憶往事,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板書梳理)

本部分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教學內容,達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後作業

1. 細讀課文,再次體會爸爸對“我”嚴厲而深切的關愛,抄寫課文重要詞語。

2. 把與父親間發生的故事寫入作文本。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認識你,記住我”,我主要從教材與學生、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學策略與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步驟以及內容設計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與學生

本課是一節綜合實踐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利用文字處理軟件製作名片。內容涉及信息技術學科、思想政治學科以及美術學科的一些相關知識。涉及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點是能在文字處理軟件中完成基本文字輸入,能進行簡單的單個對象(如圖片、文本框、藝術字、特殊符號等)的插入。涉及政治學科的知識點是在名片中要體現健康思想,有正確的思想道德觀。涉及美術學科的知識點是在對名片進行美化修飾時要有一定的藝術功底。適合於初中一年級下學期。它是形成學生“瞭解熟悉――技巧掌握――綜合運用”這一合理知識鏈的必要環節。

學生由於電腦的普及程度不一,相互之間存在個別差異,部分學生具有信息技術方面的一些生活經驗和課外知識。這要求我們老師面向全體,因材施教,關注學困生。

二、説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情分析,立足於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目標的視角,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文字處理軟件中頁面的設置、圖片和藝術字以及文本框等對象的添加、版面的修飾與美化等技能,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應用能力。

2、讓學生經歷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過程,經歷靈活應用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創新,讓學生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

3、激發學生熱愛他人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感受信息技術的奧妙和巨大作用。

其中第一條目標是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在於各種技能的綜合運用。

三、説教學策略與方法

本課以探究發現法、任務驅動法、合作交流法為主,把促使學生學會學習、思考、研究、合作的思想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採用“探究嘗試――理解運用――創新實踐”的探究性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現方法,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教學教程中輔之以遷移類推法、操作練習法、賞識教育法,以期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以“引導學生觀察名片樣本→發佈任務和評價標準(任務包括:設置頁面→添加內容→修飾美化)→學生作品展評→小結”作為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談話引入。

同學們,我們經常會參加一些聚會,會認識一些合得來的新朋友,這時就需要認識別人,也要別人記住自己。怎麼辦呢?(學生會説出一些方法)。老師總結引出名片這一內容。那麼名片包括哪些要素呢?學生自由發言討論。請學生觀看一些名片樣片,師生總結名片至少要有姓名、單位、聯繫電話,還有體現自己個性、自己最喜歡的語句。

(二)任務探究,學習新知。

剛才我們已經觀看了一些名片,下面就請同學們試着製作自己的個性名片。

任務一:請同學們打開文字處理軟件添加自己名片的幾個要素。在添加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教師出示的名片和大家自己做的名片有什麼不同。老師展示的名片上用到了背景圖、頁面邊框、符號、藝術字和文本框等內容,請同學們試着在自己的名片上應用這些內容輸入名片要素。看看效果會不會有什麼不同。為幫助學困生,大屏幕可同時展示操作步驟。在這個環節,評價標準是學生輸入的名片要素是否健康全面,是否能熟練完成文字處理軟件中對象的插入操作,在此環節,發現一點創新,一同學插入符號時在智能拼音方式下使用v1鍵也能完成特殊符號輸入。

任務二:對自己的個性名片進行美化修飾,使名片美觀大方,能展現自己的個性魅力。在這個環節,需要學生藉助工具欄中對齊與分佈、格式菜單中設置對象格式等命令美化自己的名片。評價標準是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是否能綜合運用已有知識來探究新知,是否能相互團結協作。在此環節中,也有創新,一位同學發現繪圖工具欄菜單中繪圖網格命令,也可以用來對圖形排版。

任務三:在完成前面任務的基礎上,製作自己有創意的、體現個人特色的名片。評價標準是學生是否能在原有基礎上升華提高。在此,給學生展示一些有創意的名片。

(三)作品展示,師生共評。

學生離位,巡迴觀看同學作品,然後請同學説出作品創意,同學互評,老師總評。評價從以下幾個方面評述:a. 任務的完成過程:任務難度、工作量、技巧運用、研究方法、學習效率等因素。b. 成果:內容健康與否、創新性、美觀性、進步程度等。c. 態度:包括學生是否積極探索、堅持不懈、耐心、細緻、善於合作等因素。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特色:有人色彩搭配好,有人使用了別人沒想到的操作技巧,有人單位標誌設計有特色,還有人效率高製作了兩張等等。儘量多地發掘學生的優點,適當提些建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這樣被老師和同學讚賞的目光鼓舞了。

(四)小結

課程結束時,先讓學生談談今天學習的感受和收穫。然後老師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總結。結束語:有了名片這個工具,在以後的交友中就能“認識你,記住我”了。這樣,既可以鞏固今天的知識點,又可以激發學生思想道德情操,讓學生所學的知識拓展延伸。

五、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滲透以下兩個方面的教學理念:

1、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學習。

2、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使用多元的評價體系,鼓勵其創新。

整個教學思想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以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為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學能力、探索能力及動手能力,整節課突出學生綜合運用能力,開拓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聯繫生活、滲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標籤: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yegw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