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化學説課稿9篇

化學説課稿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説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化學説課稿9篇

化學説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一、依據課標説理念:

本課題主要採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置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説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空氣對學生來説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瞭解空氣佔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裏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於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瞭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為課題2和課題3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製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既是對於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後的知識則起着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樑。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繫,並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小學科學課中的知識重複,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着遞進的關係。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説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並瞭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並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並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並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並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紅磷。……

三、創設情景説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生髮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於創新、敢於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説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新課導入] 猜謎語:“看不見,摸不着,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麼?

(展示一隻空塑料瓶)瓶中有什麼?

一、空氣的存在

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儘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為什麼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着?

②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其含量是多少?

⑥為什麼風景區的空氣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⑦為什麼有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

②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説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實例和實驗可能有:

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説明塑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鬆開手後,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説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繫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思考並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再描述提出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比較各種方案的優缺點,

學生進行實驗,對實驗的現象加以描述,並做出結論。

意圖及目的:以有關空氣的故事或有關空氣的趣味實驗導入,迅速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 設疑,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對實驗設計的評價能力

二、【實驗探究2】空氣的組成

主題設置: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麼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則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假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假設。

收集證據,設計實驗:

根據已有知識,聯繫生活經驗,收集到的證據可能有:

①動物進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並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

③將木條先放在一瓶氧氣中燃燒,再將一根燃着的木條放到一瓶空氣中;

④夏天,從冰箱裏拿出冰礦泉水,片刻後,礦泉水瓶外壁就會有水珠凝結;

⑤酥脆的餅乾在空氣中長時間放置會受潮變軟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氣中的石灰水…

做出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雜質(如塵埃)等多種物質。

思維延伸:空氣中還有其他成分嗎?

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

1、通過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過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錫通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麼結論?

3、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

開拓視野:稀有氣體的發現史。

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

根據已有知識,聯繫生活經驗,收集證據,進行歸納並得出結論

學生自主學習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1.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所表現的科學態度

2.瞭解拉瓦錫得出的“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佔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體會其實驗原理

3.瞭解空氣中還有各種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認識拉瓦錫的結論中的不足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蒐集證據的能力, 學會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使學生初步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告誡學生不迷信權威,樹立“學無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學史進行嚴肅認真,敢於創新的優良品質的教育。

三【實驗探究3】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主題設置:大家對空氣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活常識,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又分別是多少呢?能否測定出廣口瓶中氧氣的體積?

設計方案:利用拉瓦錫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

思維遷移:仿照此實驗,提供如下圖的實驗裝置及紅磷,我們能否利用它來測定氧氣體積呢?

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現象並思考.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如上圖)向集氣瓶內裝入少量水,並作上記號。並將集氣瓶內水以上的部分分為五等分,做好記號。

3.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彈簧夾後,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並塞緊。

4.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象。

5.冷卻後,打開彈簧夾,再由學生觀察現象。

6.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於原集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 水進入到一定高度後,能否繼續上升,不能繼續上升又説明了什麼?

7.用燃者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現象,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並解釋實驗原理

水為何進入集氣瓶內,可先提一個問題:滴管怎麼吸取液體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體?

學生討論如何吸取

【學生思考】水為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於誰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並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並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打開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佔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

學生分組討論後,各組派代表回答。

意圖及目的:通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培養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養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於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人造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打開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集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於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

c.集氣瓶內餘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燃着的木條熄滅,證明它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反思:做這個實驗時如果進入的水達不到1/5,是什麼原因呢?紅磷的量為什麼要過量?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温時再打開止水夾。

拓展與運用: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為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蠟燭、木炭、硫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並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學生再次進行討論並得出結論①裝置氣密性不好;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③沒有等到冷卻就打開止水夾。

學生討論後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拓展反饋 : 作業設計

1、思考題: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對反應物和生成物有什麼要求?

2、家庭小實驗:自己設計一個可行的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並動手做一做。

意圖及目的:作業的設計緊扣大綱,突出重、難點,並通過系統 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擴大知識 面,進一步促使他們將知識轉為能力。 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板書設計: 課題一 空氣

一、空氣的存在

二、空氣的組成

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量

化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地位和功能

本節內容是繼烷烴之後,向學生介紹不飽和烴和烯烴的概念,乙烯的分子結構、和乙烯的化學性質。在乙烯的化學性質中,又介紹了另一種重要的有機反應類型——加成反應。本節內容是學生在系統地學習了烷烴之後,已初步瞭解學習有機化學的方法的情況下學習的又一類烴,在教材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且本節內容所涉及到的乙烯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產品,在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能源、藥物等方面都佔有重要的地位。通過乙烯的性質和用途的學習,可以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2、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探究乙烯分子的組成、結構式

2.掌握乙烯的氧化和加成反應

3.抽象和邏輯思維能力、三維想象培養

過程與方法:

1.準備地觀察實物、模型

2.利用模型法幫助思維,理論聯繫實際,建立具體和抽象的聯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有機化學的入門學習,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有序、認真的學習態度

2.通過分子節後模型,意識到化學世界的外在美

3.通過乙烯用途的學習感受化學學科對社會生產生活得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乙烯的化學性質和加成反應

教學難點:乙烯的結構和性質的關係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設疑啟發、對比歸納等。

二、説教法:

1.本節內容涉及到乙烯分子的結構問題,較為抽象,學生較難理解。在教學中可多使用球棍模型,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並結合多練習、多對比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這部分的知識。

2.本節內容涉及到乙烯的化學性質實驗。通過做好演示實驗,讓學生在充分觀察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深刻理解乙烯的化學性質。

3.在本節內容的教學中,用計算機課件模擬乙烯的加成、加聚反應。其主要作用在於突破難點,化小為大,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創造性思維或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來面貌,促進其發散思維的發展。

三、談學法:

1.觀察法:通過觀察分子結構模型,掌握物質的分子結構特點;全面觀察實驗現象,理解物質的性質,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對比學習法:通過對比學習,掌握乙烯、甲烷燃燒火焰的情況。在介紹加成反應時,與取代反應對比。引導學生把知識學活。通過對比學習可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討論學習法:通過積極參與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引言]用一個塑料袋將青香蕉密封起來,在袋內充入少量乙烯氣體,或放入一個熟的香蕉,成熟的水果自身能釋放出乙烯,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引出本節的主角——乙烯。

[多媒體展示]各種塑料圖片。引起學生更大興趣。

[板書]第二節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

[思考與交流](乙烯與苯的用途)體會它們作為基本化工原料的重要價值。

[板書]一、乙烯

[講述]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中國現有的乙烯生產能力為600.5萬噸/年,即便加上目前正進行擴能改造的產能,也不過1112萬噸,而有數據顯示,目前乙烯年增長率達8.5%,估計在20xx年乙烯年需求量將達到1500萬噸,國內產能僅能滿足市場需求的50%左右。目前還需大量進口。

[科學探究]椐圖3-6進行石蠟油分解實驗:

[觀察現象]1、氣體使溴水及酸性高錳酸鉀褪色。2、燃燒冒黑煙。

[質疑]以上氣體是烷烴嗎?為什麼?

[釋疑]產物中含有與烷烴性質不同的烴。研究表明,石蠟油分解的產物主要是乙烯與烷烴的混合物。

[板書]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的烴類叫做烯烴,乙烯是最簡單的烯烴。

[展示樣品]讓學生觀察乙烯的顏色、狀態,並嗅氣味,小結物理性質。

[板書]物理性質:無色氣體,稍有氣味,密度是1.25克/升,比空氣略輕(分子量28),難溶於水(排水法收集乙烯)。

[展示]乙烯分子的模型,練習寫結構簡式(參見投影):

[講述]實驗表明,乙烯是一種不飽和烴,分子裏的兩個碳原子和四個氫原子都處於同一平面。雙鍵裏其中一個鍵容易斷裂,能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團結合。

[演示]乙烯與溴水及酸性高錳酸鉀反應:

[現象]溴水及酸性高錳酸鉀顏色褪去。

[演示]乙烯在空氣中燃燒,觀察現象:

[現象]:火焰明亮,有黑煙生成。説明含碳量較大,部分碳沒有充分燃燒。有水生成(火焰的上方罩一干燥表面皿觀察)。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用附有氫氧化鈣液滴的表面皿觀察)。

[板書]1、乙烯的氧化反應

[講解]乙烯中碳碳雙鍵在酸性高錳酸鉀作用下,可斷裂而被氧化,而使其褪色。另外,乙烯還能進行催化氧化等等。

2cH2=cH2+o22cH3cHo

[板書]2、乙烯的加成反應

[動畫]乙烯與溴的加成反應

[講解]乙烯分子在溴的攻擊下,c=c雙鍵裏的其中一個鍵容易斷裂,同樣溴分子在乙烯的作用下,Br—Br鍵也會逐漸斷裂,兩個溴原子分別與兩個不飽和的碳原子結合,生成無色的1,2一二溴乙烷。

師生共同小結給出定義:有機物分子裏不飽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團直接結合生成別的物質的反應,叫做加成反應。

[板書]加成反應—有機物分子裏不飽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團直接結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常見的加成試劑有:H2、Hcl、H2o等等。

[思考、練習]1、如何鑑別乙烷與乙烯?

2、完成方程式:

cH2=cH2+H2

cH2=cH2+Hcl

cH2=cH2+H2o

[投影]

[小結]乙烯的加成反應在實質上是c=c雙鍵容易斷裂,能夠分別與其它的原子或原子團結合成新的共價鍵,説明乙烯的化學性質比乙烷活潑。

3、聚合反應

在適當的温度、壓強和催化劑條件下,乙烯雙鍵裏的一個鍵全斷裂,分子裏的碳原子能互相結合成為很長的鏈。這種聚合反應也是加成反應,簡稱加聚反應。

[小結]由於乙烯分子裏的c=c雙鍵裏的一個鍵容易斷裂,能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團直接結合,因此,乙烯的化學性質比乙烷活潑,能發生加成、加聚和氧化反應,另外從乙烯的活潑性和還原性也充分説明乙烯是含有雙鍵的不飽和烴。

[閲讀]課本63頁第一段乙烯的用途

【板書】三、乙烯用途

做催熟劑,乙烯主要來源於石油,指出:乙烯的產量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課堂小結】乙烯能發生氧化反應、加成反應、加劇反應。

【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第二節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

第一課時:乙烯

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的烴類叫做烯烴,乙烯是最簡單的烯烴。

一、物理性質:無色氣體,稍有氣味,密度

是1.25克/升,比空氣略輕(分子量28),難溶於水(排水法收集乙烯)。

二、化學性質:

1、氧化反應:被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氧化;燃燒;

2、乙烯的加成反應

加成反應—有機物分子裏不飽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團直接結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常見的加成試劑有:H2、Hcl、H2o等等

3、聚合反應

三、乙烯用途:

做催熟劑,乙烯主要來源於石油,指出:乙烯的產量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小結:乙烯能發生氧化反應、加成反應、加劇反應

化學説課稿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許多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並可以通過實驗等手段解決這些問題。

瞭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培養觀察、記錄、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評價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本課題主要以學生的探究實驗為主,因此採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比較合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導、指導和輔助的作用,將學習的主動權留給學生,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的活動中深刻理解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學生求實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

1、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2、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三、教學難點

1、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2、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

四、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1、引導設問:我們的生活處處都離不開化學,化學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那麼化學又是以什麼為基礎建立的呢?

2、講述:大家是否還記得《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我們不要小看這個煉丹爐,其實古代煉丹和鍊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學實驗室的前身。

導入新課: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的化學成果與創造都是在實驗室中反覆地實驗而得出的,所以説要想學好化學就必須重視化學實驗。

板書: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邊做實驗邊完成下表)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步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

點燃前組成顏色狀態密度硬度

燃燒時火焰的分層及温度燭身的變化生成的產物

熄滅後

陳述:既然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今天我們就通過探究一個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化學的奧祕。

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研究,講述:在點燃蠟燭前,請大家開動腦筋,運用各種手段仔細觀察蠟燭的組成、形狀、顏色、氣味、質地、密度等,並做好詳細的記錄。(提示學生用水作為參照物來研究蠟燭的密度)

(1)蠟燭是石蠟和棉線做的燈芯組成的;一般蠟燭為圓柱形、乳白色、固體;特殊的蠟燭,如生日蠟燭,有多種顏色和形狀,但那是添加染料後形成的;蠟燭一般都具有輕微的氣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塊蠟燭放入水中,會發現蠟燭浮在水面上,説明蠟燭的密謀比水小。]

1、對學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讓學生結合蠟燭的這些性質,點燃蠟燭,觀察燃燒着的蠟燭有哪些特點。

(1)燃燒着的蠟燭有沒有聲音?形狀有沒有什麼改變?[蠟燭點燃後,可以持續安靜地燃燒,不會發出響聲音,且蠟燭在燃燒過程中緩慢地變短。]

(2)蠟燭的火焰有什麼特點?[蠟燭的火焰在輕微地閃爍,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煙生成。如果沒有風,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輕微的閃動。蠟燭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層:最裏面一層火焰較為暗淡,底部呈淡藍色,為焰心;第二層火焰較明亮且呈圓錐形,為內焰;圍繞在最外面的第三層火焰呈黃色,明亮而不耀眼,為外焰。

(3)蠟燭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狀、温度、質地上有什麼變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蠟燭是濕熱的,而且很軟,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離火焰較遠部分蠟燭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燒着的蠟燭頂部受熱溶化形成一個凹槽,溶液化後的液態石蠟儲存於凹槽中,浸沒着燈芯。]

(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蠟燭的火焰中約一秒鐘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麼變化?這説明了什麼?[可以看到處於火焰最外層的先變焦,第二層變化次之,最裏層變化最小;這説明火焰的温度是從裏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2、充分肯定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的表現,繼續引導:現在我們再來觀察一下蠟燭燃燒後生成了哪些物質。首先將一隻乾燥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觀察燒杯壁上有什麼現象發生。片刻後取下燒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盪,又有什麼現象發生?推測蠟燭燃燒後可能生成了什麼物質。

(1)將燒杯罩在火焰上方後,過一會兒,燒杯壁有水霧生成。(2)向燒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盪後,石灰水變渾濁。(3)説明了蠟燭燃燒時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指導學生:現在請大家熄滅蠟燭,會發現有一縷白煙從燈芯飄出,立即點燃的火柴去點白煙,看看有什麼現象會發生。[火焰會順着白煙重新將蠟燭

點燃]提問:通過探究這個小實驗,大家得到了什麼啟示?有什麼感受?[第9頁]

總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練習:

1.某同學對蠟燭(主要成分是石蠟)及其燃燒進行了如下探究。請填寫空格。

(1)取一支蠟燭,用小刀切下一小塊,把它放人水中,蠟燭浮在水面上。結論:石蠟的密度比水。

(2)點燃蠟燭,觀察到蠟燭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層。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蠟燭的火焰中(如右圖)約1s後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處最先碳化。

結論:蠟燭火焰的層温度最高。

(3)再將一隻乾燥的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方,燒杯內壁出現水霧。取下燒杯,迅速向燒杯內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盪,澄清石灰水

變渾濁。結論:石蠟中一定含、元素。教學拓展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1.提問:人每時每刻都要呼吸,那麼大家是否想過我們呼出的是什麼,吸入的又是什麼呢?(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氣。)

導入新課:大家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的嗎?如何來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呢?我們今天就來探究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究竟有什麼不同。

板書:二、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

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邊做實驗邊完成下表)

吸入的空氣呼出的氣體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燒)

氧氣>氧氣(能供給呼吸,也能支持燃燒)

水蒸氣<水蒸氣

1.在引導學生進入實驗室探究之前,給學生提供三條信息:

2.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將實驗儀器放好,然後讓學生收集“呼出的氣體”。步驟如下:將兩個集氣瓶分別盛滿水,並用玻璃片先蓋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後推動玻璃片將瓶口全部蓋住,把盛滿水的瓶子連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後將飲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氣瓶內,並向集氣瓶內緩緩吹氣,直至集氣瓶內充滿呼出的氣體。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將集氣瓶口蓋好,然後取出集氣瓶放在實驗桌上。(教師演示,讓學生根據示範收集“呼出的氣體”)另外,取出兩個空集氣瓶,其中為空氣。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探究以下問題,提醒學生作好實驗記錄。(1)分別向一瓶空氣和一瓶呼出的氣體中滴入澄清石灰水,並振盪,兩個瓶子中分別會發生什麼現象?説明了什麼?[滴入澄清石灰水後,兩隻瓶子中的石灰水都會變渾濁,但是呼出氣體瓶中的石灰水更渾濁一些;説明了在空氣與人呼出氣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將燃燒着的小木條分別插入空氣和人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分別有什麼現象發生?説明了什麼?[插入空氣集氣瓶中的小木條比插入人呼出氣體集氣瓶中的小木條燃燒更旺,且燃燒時間要長;説明了空氣中氧氣含量大於人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或者説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於人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取兩塊乾燥的玻璃片,對着其中的一個玻璃片呼氣,有什麼現象產生?説明書了什麼?[對着幹燥的玻璃片呼氣後,玻璃片上會產生極小的水珠;説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水蒸氣。]

3、結合實驗提問:以上實驗説明了的呼出的氣體與吸入的空氣有什麼不同?

、總結實驗:通過實驗,我們瞭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氣體,看來實驗確實是我們探索問題的好幫手,所以大家以後一定要認真對待實驗,運用實驗得出科學的結論。總結本課時的內容。

隨堂練習:

1.蠟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c、水和二氧化碳D灰燼

2.人呼出的氣體中的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氣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水和氧氣D、氧氣

3.能夠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是()

A、氧氣B、二氧化碳c、水蒸氣D、石蠟

4.方便麪拆封後放置一段時間會變軟,這是為什麼?

反思:教學拓展

化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教材中介紹過製取O2時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紹過制HCl時,濃H2SO4和固體NaCl要在強熱500—600°C時才能大大加快反應產生HCl的速率,而本課題內容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從而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具體問題,學生通過本節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容聯繫,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2.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與分析,認識濃度、温度、壓強、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從而得出結論的能力,給學生留下實驗是研究化學的基礎的深刻印象。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並能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驗中自我保護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分析判斷能力和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3.教學重點:

濃度、温度、壓強和催化劑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二、説學情

高二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通過改變一些化學反應的條件可以加快或減緩反映的速率。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並且採取實驗手段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説教法:

針對本節內容的特點,我準備採取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方法進行教學,具體如下:

1.利用實驗的手段,對比的方法,使學生認識濃度、温度、壓強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從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出發,解決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具體問題。

四、説學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説服力。教學時,我注意及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這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學會或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使學生認識濃度、温度、壓強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引導學生尋找知識間的相互聯繫,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提高識記的效果。

五、説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新課:(1)、化學反應的表達方式和有關計算等;

(2)、化學反應對工業生產和生活實際的影響。

2.影響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反應物的性質

對於同一反應物,外界條件不同,反應速率亦不同

3.(1)、演示實驗:

a 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 H2SO4

b 0.75ml0.1mol/L Na2S2O3

0.75ml H2 O

1.5ml0.1mol/L H2SO4

設置問題情景:哪組反應速率快,從哪方面能看出?

進行討論分析後得出結論:a先出現沉澱,b後出現沉澱,可見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增加反應物的濃度,可以增大反應速率。

化學説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本説課內容是高中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五章第二節第一課時。本節內容是全新的知識,這

節課通過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學習,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作綜合歸納和提升,為以後繼續學習化學平衡的學習提供知識和方法的鋪墊。本節內容以生活現象為背景,學習化學反應速率,使知識與背景相輔相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也強化了知識的.應用。

2、教材處理的指導思想和方法

二期課改的化學學科提出,實驗是化學學科的特點,在化學學科中以實驗探究為突破口,

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習慣、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注重科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的統一。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注重促進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協調發展。我在處理這一節教材時本着兩個指導思想:第一是注意線索清晰使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探索活動更條理化、系統化;第二要符合研究性學力的培養要求,注意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具體的處理方法是:以生活常識及圖片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反應速率,並以此為核心構建整個課堂教學的大背景。意在突出知識源於生活,又可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了體現這種意圖,也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將教學分為三個階段: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定義、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的探討、對具體題目作總結性回顧,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

3、重、難點分析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的分析,同時這也是本節的難點所在。化學

反應速率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內容比較抽象,但又是學習化學平衡的基礎,因此是本節的重點,但對學生來説抽象的知識在認知和理解上都存在着困難,故它也是本節的教學難點所在。

4、教學目標的確立

在上述的總體分析和二期課改思想的指導下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認知性學習目標]:(1)掌握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

(2)理解濃度、壓強、温度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及其原因

[技能性學習目標]:(1)學會控制某一變量進行對比實驗

(2)培養學生實驗技能,觀察、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性學習目標]:(1)通過小組討論、小組實驗,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協作精神

(2)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

二、教學方法分析:

1、總體的教學構想及構想依據

總的教學構想是:第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序幕,培養學生研究性學力為暗線,

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通過提問、思考、討論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研究性學力的培養。第二,以探索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為明線,將探索分為三個階段,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索,從而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鬆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

2、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及分析

教學導入設計:利用日常生活的實例,讓學生首先深切體會到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從

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安排也恰如其分的符合二期課改的精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環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收集和處理的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針對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的現象,讓學生通過一個個實驗的探究,大膽得出結論,教師再加以點評,讓教師的認知結構迅速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整個過程中充分信任學生,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鼓勵學生大膽實驗,同時強調團隊精神。

教學結束設計:利用一道綜合討論題,讓學生充分應用現學知識進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和鞏固,教育學生學以致用。

三、教學對象分析:

1、通過初中和高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化學反應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本節內容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對學生來説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運用多媒體、實驗等來強化學生的理解合乎掌握。

2、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一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鞏固訓練

本節課的鞏固訓練採用兩種方式,一是傳統的短期作業選用課本及習題冊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習題佈置給學生完成。二是讓學生做一項長期工作,即平時留意以下生活中那些現象與化學反應速率有關,如發現做好相應的記錄,應該説學生樂於這種全新的自主學習活動。

化學説課稿 篇6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光電效應與光量子假説。它是教科版選修3-5 第四章 波粒二象性中的第二節內容。我説課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學三維目標;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四、教學過程和教學流程。

首先來説第一個方面的內容:本課內容在舊教材中是放在光的本性一章中的,而新教材卻把它放在了近代物理初步中波粒二象性的章節,並且放在了量子概念誕生之後第二節,這就使它在知識方面,有了兩個作用:首先光電效應使人們認識了光的波動學説並不能全面解釋光的本性,光還具有粒子性,為第三節光的波粒二象性打下了基礎;其次光電效應的解釋應用了量子理論中的能量子概念,是第一節中提出的能量子概念的應用和發展,所以本節課在知識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課還是有着厚重的物理學科文化積澱,是物理學史、科學方法、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創新意識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題材。

鑑於教材的以上特點我設計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實驗總結光電效應的規律;

2、通過對光電效應的解釋瞭解光量子假説,理解光電效應方程.

3、會用光子説解釋光電效應現象.

4、會用光電效應方程解決簡單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光電效應規律”的過程,獲得探究活動的體驗。

2、嘗試發現波動理論面對光電效應規律遇到的困難。

4、通過光子假説和光電效應方程的提出,體會假説法在物理學中的作用

3、領略“觀察、實驗──提出假説──實驗驗證──新的假説……”的物理學研究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勇於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和喜悦

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我是這樣分析的。根據認知理論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把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與新知識相互作用,把新知識融匯到原有知識結構中去的過程。若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有缺陷就會造成認知障礙。應用到本節課中學生主要存在以下三個難點:首先光電效應現象與學生日常生活相差很遠,學生沒有感官體驗。其次原有知識對學生的干擾,通過前面的學習光是電磁波的結論已經深入人心 ,學生無法接受光是粒子的新概念。最後學生頭腦中原有認知結構沒有相應的概念,不能同化新知識。在用波動説和光子説解釋光電效應時遇到困難,因為學生不知道光和物體是怎麼作用的,逸出功,和最大初動能的概念也是第一次接觸。要想解決以上難點,做好光電效應的實驗是關鍵,再在觀察總結的基礎上通過嚴謹的邏輯推理得出正確結論。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光電效應的規律和光電效應方程的應用

現代教學論認為,物理教學不僅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有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功能,根據對三維目標和重難點的分析,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利用光電效應的在物理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學中我直接用多媒體打出本節課的課題。然後我用熱情洋溢的語言説了一下這段話:本課學習的光電效應,在量子理論的發展中有着特殊的意義。光電效應及其規律的研究,使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觀念發生了變革:大自然在微觀層次上是不連續的,即“量子化”的,而不是牛頓物理假設的在一切層次上都是連續的!光電效應的科學之光經眾多物理學家前赴後繼,在物理學史上成為絢麗奪目的篇章。讓我們翻開這炫目的一頁,沐浴科學的陽光吧!

二、通過光電效應的研究裝置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出光電效應的規律

教材沒有用實驗引出光電效應現象,而是直接給出結論,我想這樣做的目的可以把重點放在光電效應規律的得出上,為了能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自己得出結論。老師把實驗分成幾個部分,第一步詳細介紹了實驗器材,並且畫了板畫,這樣就排除了由於不理解實驗器材而對學生的干擾。第二步用紫外線燈和應急燈的可見光分別照射陰極,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再通過分析得出規律:1、任何一種金屬,都存在極限頻率V0,只有當入射光V> V0,才能發生光電效應第三步將高壓電源去掉,用紫外線照射陰極,學生觀察到檢流計中仍有電流通過。説明光電子飛出時具有初動能。教師進一步説明,科學家用不同的光(不同頻率,不同光強)照射同一金屬。發現: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強度無關,只與入射光頻率有關,並且隨入射光頻率的增大而增大。第四步用紫外線照射陰極,讓紫外線連續的、斷續地照射,學生觀察到檢流計指針的偏轉也連續地、斷續地發生,從而總結出光電效應的發生幾乎是瞬時的。第五步把紫外線管靠近陰極,改變紫外線管與陰極的距離,學生觀察檢流計指針偏轉幅度,得出光電流隨入射光強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規律。

在得出光電效應的四條規律後讓學生再次看書熟悉四條規律,在學生看書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幾個問題:(1)某光恰能使鈣發生光電效應,那麼能使課本中表格內哪些金屬發生光電效應?(2)表中哪種金屬最易發生光電效應?(3)為什麼各種金屬的極限頻率不同?以上步驟是為了鞏固學生對光電效應規律的理解。

三、讓學生用波動理論解釋光電效應,體會現有理論不能解釋實驗事實的困惑。

由於學生對光的光的波動理論不甚瞭解,我直接給出光的波動理論對光的能量的描述:(1)能量是連續的;(2)振幅(光強)越大,光能越大,光的能量與頻率無關。在這裏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討論,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取長補短,得出對光電效應的正確解釋。最後在學生解釋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出波動説解釋光電效應主要存在的兩大困難,教師用多媒體展示

矛盾

波動理論解釋

實驗事實

之一

光的能量是連續,光強越大能量越大,與光的頻率無關

光電效應是否產生存在極限頻率(波長)而與光強無關,光電子最大初動能也只與入射光頻率成正相關。

之二

弱光對金屬作用足夠長時間,電子吸收足夠能量後可從金屬表面掙脱。

如果入射光小於極限頻率,即使照射時間再長,也不會發上光電效應。若能發生光電效應,即使光很弱,也是瞬間發生的

教師引導:當現有理論不能解釋實驗事實時,科學家們面臨着兩種選擇,一是完善現有理論,使其能夠解釋實驗事實;二是拋棄現有理論,構建新的思想框架。大多數科學家選擇了前者,因為知識的更新比思想的更新要容易得多,但也容易陷入死衚衕。選擇後者的科學家往往是敢於突破,敢於創新的人,他們對科學的貢獻遠遠大於前者。愛因斯坦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屏幕展示愛因斯坦圖片),1905年,26歲的他在普朗克量子化理論的啟發下,提出了光量子假説,

四、學習光量子假説,並用光電效應方程解釋光電效應現象,體會應用新理論成功解釋實驗現象的喜悦

學生通過看書瞭解光量子假説,老師通過提問光量子假説和波動説的區別,讓學生對光子假説有進一步的瞭解。接下來老師根據光子假説和能量守恆理論推導出光電效應方程,並介紹每個字母的含義啊,強調光電效應方程研究對象是光電子,所用規律是經典物理的能量守恆。接下來讓學生討論總結,利用光子假説解釋光電效應現象。

五、通過密立根用實驗驗證光電效應方程,體會物理學的;觀察、實驗──提出假説──實驗驗證──新的假説一般研究方法

六、光電效應方程的簡單應用

我沒有用書上的例題,因為書上的例題不僅涉及到光電效應方程而且有電場力做功等問題比較複雜,用在這裏有點喧賓奪主。所以我選用了課後習題,它是對光電效應的直接應用。例題:波長為λ=500nm的藍光照射到逸出功W=1.9eV的金屬表面上,求:(1)光子能量ε(2)光電子最大出動能mv2/2(3)該金屬的截止頻率。

解:(1)ε=hv=6.63×10-34×3×108/500×10-9J=3.97×10-19J

(2)EK= hv-W=3.97×10-19-1.9×1.6×10-19J =0.93×10-19J

(3)V0=W/h =1.9×1.6×10-19/6.63×10-34=4.5×10-14Hz

七、課堂小結

教師通過提問:到現在為止,光電效應現象圓滿解決,咱們一起回顧一下,你在知識上和方法上都有了哪些收穫?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我們不僅有了知識上的收穫:光不僅具有波動性也具有粒子性;光電效應方程是量子理論又一成功應用。我們還學會了科學方法,領略了物理學家立足事實,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化學説課稿 篇7

一、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課標要求:舉例説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係及其應用

教材地位:本課題是從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學反應,承接化學1的氧化還原反應,鋪墊選修4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

知識內容:化學能與電能屬於化學反應原理範疇,重點是解決原電池原理,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直接轉化

2、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知識:氧化還原反應、電解質、電離等概念及相關的物理學知識。

學生認知特點:從已有經驗出發,學生容易接受;將理論應用於實際,學生能夠加深理解。

本班學生特點:基礎知識較好,初步具備了理論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師引導下,可以自主分析問題。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原電池原理,初步瞭解原電池的裝置。

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自學教材及查閲資料,提升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理論分析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實驗探究,提升學生優化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構建能量轉化觀,樹立節約能源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原電池的反應原理及裝置特徵。

難點:通過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方式,了

解氧化還原反應與電能的關係。

四、教學方法

自主閲讀、合作討論、實驗探究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境創設

引入:提問:什麼是“地球一小時”,有誰參與了這次全球性的活動?

討論回答,參與者積極舉手

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興趣

提問:“地球一小時”的目的是什麼?電能的來源是什麼?我國的發電方式主要是什麼?

展示課前查閲的資料,師生共同交流討論

佈置課前預習既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又可以使課堂變得更加高效

火力發電的弊端是什麼?是否能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直接轉化呢?

思考,質疑

提出本節課的重點問題

理論分析

提出電流的形成、氧化還原的實質、電子轉移等五個方面的問題:

1、如何形成電流?

2、哪一類化學反應的實質是電子轉移?

3、在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是如何轉移的?

4、物理上電子是從電池的負極流向正極,你能確定氧化還原反應中,誰是負極誰是正極嗎?

5、從氧還的角度分析負極發生什麼反應,正極發生什麼反應?

帶領學生共同分析氧化還原與原電池的關係

分析討論得出:

ne—

還原劑+氧化劑

負極正極

氧化還原

可以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轉化

巧妙地運用物理學與氧化還原反應的聯繫,從理論上確定氧化還原反應與原電池的關係

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實驗探究

提出疑問,導入實驗探究環節:只要選擇了氧化還原反應就可以了嗎?是否需要藉助一定的裝置呢?

聆聽,思考

引出實驗探究環節

第一步:實例分析鋅與稀硫酸的反應

要求學生寫出離子方程式並標出電子轉移

Zn+2H+=Zn2++H2

負極正極

反應反應

使學生對電子流向和電極反應做到心中有數

提出問題:要想利用鋅與稀硫酸的反應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轉化該如何設計實驗裝置,並且怎樣檢驗電流呢?

第二步:對比實驗確定鋅銅原電池

連結兩個鋅電極和電流計,請學生觀察現象

把其中一極換成銅片呢?連接銅片和電流計

思考。

觀察到電流計指針不偏轉

觀察到指針的偏轉,感到好奇

説明參與反應的兩個相同電極不能形成電池

鋅和銅可以形成原電池,初步感到電極的確定

帶領學生書寫電極反應,明確根據電極反應確定電極

書寫電極反應

負極:

Zn—2e—=Zn2+

正極:

2H++2e—=H2↑

培養書寫化學用語的技能,鞏固原電池原理

第三步:分組實驗探究原電池裝置

提供儀器藥品,帶領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探究原電池的構成條件,自己組裝電池

提升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帶領學生歸納總結構成條件

1、有兩種活動性不同的金屬(或金屬和非金屬單質)做電極

2、電極材料要插入電解質溶液、形成閉合迴路

通過實驗探究,形成構成條件

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總結:如何設計實驗裝置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轉化

討論後回答:要拆分氧化還原反應,是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在不同的兩個區域內進行,使期間的電子轉移形成電流。

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能量轉化觀

拓展應用

課堂練習

利用cu+2fecl3=cucl2+2fecl2設計原電池,畫出實驗裝置,寫出電極反應

課後拓展:

1、利用家中常見生活用品,組裝一個原電池

2、查閲各種常見電池資料,瞭解裝置,試着分析原理。

書寫電極反應,畫裝置圖

在家中組裝原電池

再次查閲資料,利用所學的原電池原理,試着分析其它電池

鞏固原理,練習書寫技能

練習理論的實際應用,有利於理論的理解

利用兩次質疑兩次查閲資料,體現思維的連續性。

六、板書設計:

七、課後反思:

1、以地球一小時引入,從一開始就極大地激發學生興趣,把他們緊緊吸引到課堂中。

2、針對我校學生起點和接受能力,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逐步構建分析、設計原電池的思維模型。

結束語:看着學生們通過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提升了理論分析和實驗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了能量轉化觀,我由衷的感到欣喜;串起學生們的每一次的成功,也就感到做老師的成就,為了學生們的進步,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化學説課稿 篇8

各位評委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化學反應的限度》,選自新課標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課時。

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本節的教學設計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及處理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三.教學目標、重難點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確定

四.教學策略和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化學反應的限度》是化學學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識之一,也是深入認識理解化學反應特點和進程的入門知識,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廣泛的應用。

1.本節教材在編排上具有以下特點:

(1)安排在 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進行探究和總結之後,為學生學習本節內容奠定了知識基礎。

(2)通過化學史實(鍊鐵高爐尾氣之迷),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求知慾,為學生學習本節知識鋪設了心理橋樑

(3)經過對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可逆反應→平衡狀態的分析推進,逐步形成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體現了學習循序漸進的原則。

(4)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知識的實踐性。

(5)注重知識的基礎性,沒有從原理、定義的高度予以重點討論,體現了大眾教育的思想,併為選修教材的學習留有充足的空間.

2.教學設想:

本節課的教學旨在由淺入深,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和實驗中抽象出有關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個由宏觀到微觀、由感性到理性、由簡單到複雜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動態平衡的觀點,讓學生理解化學反應限度的本質原因及外部特徵,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主要過程是:

3.教材處理(基於以上設想,我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

(1)引入學生分組實驗,通過對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的實驗設計和探究,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從而認識並相信可逆反應的存在。

(2)通過動畫模擬,變微觀為直觀,化抽象為具體,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可逆反應本質的認識和理解。

(3)以學生實驗為媒介,通過對溶解平衡狀態的分析討論,類比導入化學平衡狀態和化學反應限度的學習。

(4)將科學史話放到本節最後,為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創造機會,從而形成其對所學知識價值的認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在知識拓展部分,增加演示實驗,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本部分知識的積極性,為選修教材的深入學習埋下伏筆。

(6)通過階梯式的習題設置,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梳理知識脈絡,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前面對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及影響因素的學習和探究為本節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

2.本節知識理論性較強,需要學生要具有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學生在此之前缺乏類似的學習經驗和探究經歷

三.教學三維目標、重難點及教學方法和手段

基於以上幾方面的考慮,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可逆反應,化學平衡的概念;瞭解影響化學反應限度的因素

(2)理解化學反應限度的本質原因及外部特徵;

(3)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能設計並完成一些化學實驗,通過實驗探究形成化學平衡的概念及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通過探究實驗認識化學平衡與反應限度,並用得到的結論去指導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提高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

n教學重點: 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

n教學難點: 化學反應限度的本質原因和外部特徵。

n教學方法:科學探究(問題探究和實驗探究相結合);思考與交流。

n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動畫模擬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導發現、探索問題

我們知道化學反應中,反應物之間是按照化學方程式中的計量關係進行反應的,那麼,在實際反應中,反應物是否能真正按相應的計量關係完全轉化為生成物呢?

若以CaCl2與Na2SO4的反應為例,應如何設計實驗驗證呢?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這樣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並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然後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填寫表格。培養其動手能力,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並自主發現化學反應的可逆性。激起其進一步探究的意識。

實驗步驟

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4ml 1mol/L CaCl2溶液,然後滴加1mol/L Na2SO4溶液5~10ml

靜置,取上層清液少許,置於另一隻試管中,向其中滴加適量1mol/L Na2CO3溶液

實驗現象

用離子方程式解釋

列出你對問題的 想法

(二)提出概念、提出新的研究題目

那麼什麼是可逆反應呢?學生可輕而易舉地給出概念。為加深學生對可逆反應的認識和理解,變微觀為直觀,化抽象為具體,我在此處加入了動畫模擬。接着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內化其對可逆反應的認識。

並以此為契機,提出新的探究題目:根據以上探究,你能否總結出可逆反應具有哪些特徵?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可逆反應的四個特徵。

(三)問題引導 、 類比分析、合作探究

由實驗可知Ca2+與SO42-反應是可逆的,CaSO4在生成的同時也在溶解,CaSO4的生成速率與溶解速率相等時,溶液處於何種狀態?該狀態有何特徵?

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此條件下溶解量達到了溶解限度,CaSO4達到了沉澱溶解平衡狀態。

此時及時提出問題:那麼化學反應中是否也同樣存在化學反應限度和平衡狀態呢?

通過這樣的類比,由宏觀到微觀,由感性到理性,為學生營造了積極的心理氛圍和思考空間。

接着,趁熱打鐵,以學生較熟悉的可逆反應氮氣與氫氣合成氨為例,引導學生展開問題探究:

(1)當反應剛開始時,是反應物濃度大還是生成物的濃度大?

(2)當反應剛開始時,是正反應速率大還是逆反應速率大?

(3)隨着反應的進行,反應物濃度和生成物濃度如何變化?

(4)隨着反應的進行,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如何變化?

(5)反應進行到什麼時間會“停止”?

(6)此時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如何變化?

(7)給這個狀態命名?

(8)反應真的停止了嗎?

通過以上8個問題的思考討論,步步推進,化學平衡狀態和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也隨着揭開層層面紗,露出廬山真面目。

(四)提出概念、建立圖像、聯繫生活

那麼什麼是化學平衡狀態呢?你能否用時間——速率圖象表示其建立過程?

在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後。

我用大屏幕播放化學平衡狀態建立的時間——速率圖象,以加深學生對化學平衡狀態建立過程的理解。

接着繼續引導:我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類似的動態平衡實例?你能舉出一些嗎?

然後以對“水槽中的進出流水”的生活實例的分析,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化學平衡狀態的理解。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深入淺出,實現由微觀到宏觀、由理性到感性的迴歸。

此時再提出:化學反應平衡狀態有哪些特徵呢?

通過學生小組交流和師生互動得出化學平衡狀態的五個特徵。

此時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也已水到渠成

(五)實際應用 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閲讀教材中“科學史話”。

並提出問題:高爐高度增加,為什麼CO的濃度、比例沒有發生變化?使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其對所學知識價值的認同,激發學習積極性。

(六)拓展延伸

任何可逆反應在給定條件下的進程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同反應的限度不同,那麼影響化學反應限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探究欲,我在此增加了演示實驗:NO2平衡混合氣在冷熱水中的顏色改變

並在説明影響化學平衡狀態的外界條件以後,強調指出:有興趣的同學可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中深入學習。以真正實現知識的延伸。

化學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化學反應的快慢和限度》這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高中化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通過對初中化學的學習,瞭解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而在前一專題中又學習了化學鍵的相關知識:一般來説,化學鍵的鍵能越大,鍵就越牢固,物質的化學活性就越小。在此基礎上,就比較容易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首先取決於反應物分子的內部結構即內因,外界條件如温度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可逆反應的概念,此時,通過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的可逆性,瞭解化學反應的限度,知道什麼事可逆反應的平衡狀態。

因此,教材編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即從易到難,層層推進,保持了學習的連貫性。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説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説學情

高中二年級的學生,經過了初三和高一年級化學課程學習,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相關知識,諸如温度、壓強、催化劑、表面積及濃度等因素對化學速率的影響,積累了一定的化學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基本養成了思考、討論、探究的習慣。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是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而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問題解決,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體會化學學習的樂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基本的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認識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並能用於説明有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形成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

過渡:下面我再説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瞭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難點】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過渡: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説教學方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説服力。教學時,應及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這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學會或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使學生認識濃度、温度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引導學生尋找知識間的相互聯繫,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提高識記的效果。

過渡:下面説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節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本節雖然屬於化學基本理論教學,但並不枯燥。在進行化學反應速率的教學時,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預測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再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驗證假設,得出結論;最後再回到生產、生活,利用所學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用幻燈片展示兩個圖片引出生活中的化學反應有快有慢,並啟發學生舉例,最後拋出問題。

這樣設計密切結合學生已有的化學反應知識,從“問題”直接引入新課題,使將要學習的內容一目瞭然。

標籤: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y9e9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