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選説課稿範文彙總七篇

精選説課稿範文彙總七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説課稿範文彙總七篇

説課稿 篇1

我們稱古希臘是民主政治的搖籃。古希臘語中民主意思是人民掌握權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與專制相對立,少數服從多數的人民(或公民)當家作主的一種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課內容。是整個歷史教材中的亮點之一,它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本課內容主要講述古希臘民主政治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產生、發展、輝煌及衰退的過程,給我們展示了一幅不同於中國古代專制政體的另一幅燦爛的政治畫卷,讓我們去親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類政治歷史發展歷程中地位和重要影響。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瞭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條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本課在整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這一課的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結合歷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價值和意義在於為後世提供了一個最值得參照的政體形式,為人類文明中的政治組織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道路,並從歷史發展的高度來理解民主政治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和意義。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與其地理環境和城邦制度的關係,懂得每個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其國情、經濟發展等因素相關。

過程與方法:

通過展示背景材料,生成問題,讓學生運用歸納、對比、概括、探究等方法來感悟歷史,即感知新知識——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體會歷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團結合作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地理環境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影響;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輝煌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理解希臘奴隸制度是把雙刃劍的含義;體會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理環境對希臘民主政治的影響;伯利克里改革的內容、作用。

難點: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實質;古希臘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響

二、説學情

高一學生在初中學習九年級上冊歷史時已經對古希臘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瞭解。但由於初中階段不重視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因此對相關內容的印象比較模糊,而且學生對政治文明的內涵還不甚明瞭,對古代西方的歷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課涉及內容繁多,知識比較深奧難懂,從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達到課標要求確有難度。因此我們應力求將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將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另外,本課涉及的民主政治話題可能會使部分學生產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論,這時就需要我們的正確疏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觀。

三、説學法

新課程的設置,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主動探究式學習。

自主學習:在一定知識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閲讀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評價,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內在動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學習的習慣。

合作學習:教師創造寬鬆、和諧、開放的課堂環境,學生共同探究本課問題,開展互助性學習,充分交流,相互借鑑,取長補短。這種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習歷史的效率,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高中歷史説課稿

探究學習:懷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帶着質疑走進課堂,帶着對歷史的質疑走進生活,這樣才能獲取知識和技能,發展態度與情感。

四、説教法

1.以高中新課標為依據,主要圍繞“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體現時代精神及素質教育思想。

2.備課活動依靠課標;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課程資源;

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編體例的設計,即注意展示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和橫向聯繫,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有機聯繫起來進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編寫原則,即注重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注重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及政治參與意識,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情境設置、角色扮演及撰寫歷史論文,給學生留下大量的學習與想像的空間

五、説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通過設置一系列的問題引發懸念:“你知道以下這些英語名詞的最初來源嗎?你知道這偉大的雕塑作品產生於何時何地嗎?你知道以下這兩位偉人誕生的地點嗎?他們產生於同一塊土地,同一個時代,他們一起演繹了那個時代的輝煌。那麼,是什麼造就瞭如此輝煌的文明?”讓學生在對即將學習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教師發出召喚:讓我們一起參觀西方文明的搖籃,探尋西方文明之根……

2.問題探究

(1)總論:

指出古希臘羅馬文明是歐洲文明之源,被稱為“海洋文明”一句話概括本單元主要內容:文明表現:從政治文明看,古希臘的奴隸主民主政治和古羅馬的法律制度對世界文明貢獻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義 古希臘語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權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與專制相對立,少數服從多數的人民(或公民)當家作主的一種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

(2)講解民主的形成過程:

首先多媒體展示古希臘地圖,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並解釋古希臘的地理位置。

資料引入:利用圖片和文字立體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進程: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礎;公元前6世紀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進入“黃金時代”。

(3)民主政治的特點

情境創設:“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時代的30歲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權利?為什麼?”通過此題,培養學生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並強化學生對民主政治內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報社記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寫出一篇有關希臘民主政治的內容、操作流程及評價的報道,你將會採訪哪些人,提出哪些問題?去參觀哪些地方?採訪後你將會給你的報告擬一個怎麼樣的題目?如果你是被採訪者,你又將如何回答提問,評價希臘民主政治?”完成此題的要點是教師必須指給學生明確的操作程序,並作好示範,如教師分別示範記者與希臘公民,並在最後作好評價。設置此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觀察分析能力以及對歷史現象辯證的評價能力,強化學生對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認識。

最後,在已經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內容的基礎上,分析歸納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這樣,結論顯得水到渠成。

(4)評價民主

通過對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的介紹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講話、陶片放逐法,使學生認識到,雅典的民主在統治階級內部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層次,並促進了希臘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過伯利克里講話、圖片、文字分別講述希臘人重責任感、渴求知識的民族性格,並請學生朗讀有關雅典人生活的有關文字,讓學生在閲讀中感情逐漸升温,引發學生對民主的充分認同及對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無限神往。

問題設置:讓學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對後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響。同時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認識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書中的兩段材料分析希臘民主政治的特徵和實質,分析其影響。

4.課堂小結

對本課內容進行概括性的總結

5.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6.佈置作業

撰寫歷史論文

首先佈置論文範圍、主題;其次進行舉例;最後提供相關查閲資料的網址。

此題設置的目的,是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與概括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並深化學生對難點的理解。

説課稿 篇2

設計思路:

情感教育無論在幼兒的日常生活教育中還是主題活動教育中,都應是一個不被忽視的主體,而且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家長們的重視。綜合教育活動《心情預報》在使幼兒知道天氣預報會給人們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時,加強情感教育,我們本着如何幫助幼兒理解、體驗別人的情緒情感,培養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互愛、互助情感的目的。我想以本次活動為契機,更深入地瞭解幼兒的內心世界,並逐步引導他們的心靈更加美麗、友善。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故事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極易接受併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故事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使幼兒增長知識和明白事理,而且能發展幼兒的聽説能力。

大班幼兒對故事尤感興趣,特別是有他們喜歡的小動物做為主角,演繹幼兒生活中所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片段。故事《心情預報》題材新穎,構思巧妙,情節生動感人。運用天氣預報的形式來引出“心情預報”,揭示了森林中各種小動物和平相處,互相關愛的一種温馨的場面,使幼兒感到親切、温暖,並迫切地想要融入到故事當中去,並引起了幼兒想要去探索求知的慾望。

(二)教學目標

語言故事活動的目的不僅是讓幼兒聽懂、理解故事情節,還要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更要讓幼兒從故事中體會明白事理,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我確定本次活動的目標為:

1、通過看看、想想、議議、編編心情預報,幫助幼兒理解和體驗別人的情緒感。

2、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幼兒的互愛、互助情感。

(三)説教學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理解事故情節,能講述畫面內容及表達自己的心情。

難點是: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培養互愛的情感。

因為大班幼兒對故事活動的學習,已不僅僅是侷限於聽故事,已由原來的喜歡傾聽故事逐漸過渡到想要加入到故事中,想要參與故事角色的行為、語言。所以通過讓幼兒從有疑問到自己去分析、推理、講述、表達等活動中,在探索求知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

二、説教法

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刺激幼兒的聽説能力。主要採用直觀法、設置疑問法、觀察想象等。並通過了看電視、畫面講述,播心情、説心情的主題活動方式,使活動流程層層有主線,體現目標和過程的整體性。

為什麼要使用以上方法呢?因為直觀法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決定的。通過觀看電視畫面,讓幼兒直接感受到故事中形象的人物化、靈活化。引起學習的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有助於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同時為幼兒口語講述做充分準備;其次通過設置疑問法,引導幼兒想問題並回答問題。再次通過觀察想象,讓幼兒通過觀察動物的心情與自己的心情實際聯繫到一起,使幼兒的“説心情”成為探索、發現的過程。

三、説學法

為了使目標真正落實到孩子身上,通過以上教法,由“看電視――分析、講述畫面內容――播報心情――表現心情――情感體驗”的主題活動方式,引導幼兒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始終以聽説能力貫穿整過活動過程,以此來推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四、説活動準備

大電視一台;猴子玩具一隻;背景圖一幅;小鳥、小兔、綿羊、松鼠、梅花鹿、小鴨動物圖片各一;猴子、大象、青蛙、刺蝟的心情圖各一幅。

五、説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談話引題

以聊天談話的形式,建立一種親切温馨的氛圍,讓幼兒瞭解天氣預報的基礎上提出模仿,引起模仿的興趣。通過模仿活動,讓幼兒感知“心情播報”,然後設疑引起探索慾望到揭示答案,很自然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把幼兒帶故事情節當中。

第二環節:分析、推理故事

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主體部分,通過教師的提問,結合圖片,請幼兒進行大膽地猜測、想象和講述中引發相互議論,並在議論中得到啟發,活躍了思維,把故事後半部分推理講述出來。這樣做給予幼兒高度的想象空間和發言自主權,克服了以往故事活動中,只求聽不求解的習慣。最後,根據幼兒推理出來的各種合理的故事情節,以設置疑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在已有情感經驗上去尋求答案,初步萌發互相關愛的情感。

第三環節:情感教育

這是本次活動的鞏固階段。通過當主持人播送別人或自己的心情,要求幼兒必須在聽懂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完成,還要求幼兒具備認真觀察,並用連貫、完整的語言來表達的能力。讓幼兒的興趣再度進入高潮,邏輯性思維得到了鍛鍊,使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通過“看、想、表演、聽、説”中思想得到了提高,關愛幫助別人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為了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本環節中特地加入了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心情。引導幼兒通過思考,讓自己的思想來駕馭自己的動作表情,盡情地把自己的心情表現出來,但這種“盡情”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動作必須讓別的小朋友看出來你表現的是哪一種心情。

第四環節:延伸活動

這是本次活動的延伸階段,在幼兒已經瞭解種心情及表現方式後,讓幼兒經過觀察心情欄上自己或他人的心情,在心情欄上把它畫出來,讓大家一起來關心和幫助心情不好的小朋友。繪畫內容完整正確地進行講述。在畫之前要求幼兒先好好想一想,自己準備如何畫,並讓幼兒加入到所畫的角色中去,以此來形成心畫合一,達到鞏固的目的。

總之,本次活動將天氣和心情結合起來,巧妙地將幼兒感受別人情緒與天氣預報聯繫起來,同時設計提出問題,讓幼兒投入到情景中去,更好的體驗和感受。在設計此活動時,我考慮到這是個偏重語言領域的活動,於是我把幼兒的“注意聽”與“大膽説”作為設計這次活動的重點,力爭在問題的設計和提出上具有啟發性、開放性。同時,注重了語言、藝術與科學不同領域內容的整合和同領域的不同方面內容的整合以及多種活動方式的整合。

活動過程中,我注意用我的語言和眼神與孩子進行交流,為他們創設了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老師的隨機教育能力和指導性語言的運用,還存在許多的問題,我會在平時的日常教育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結合理論,努力使自己的摸索、實踐過程縮短,以便自己不斷地、迅速地得以提高。

説課稿 篇3

《數星星的孩子》是浙江省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這—單元的課文一般都是介紹一些自然科學常識的。《數星星的孩子》雖然也提到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但我認為更確切地説這是一篇寫人的,而且又是寫小孩子的,對學生來説確確實實是一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我們知道,寫人的一般通過言行來表現人物的品質。這篇也不例外。第—節寫張衡怎樣數星星,通過對張衡數星星的樣子及具體如何去數來反映張衡的認真態度。第二節通過奶奶認為張衡“傻”從側面來反映張衡的刻苦。第三節通過張衡説:“能看得見,就能數得清,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來反映張衡觀察的仔細及決心。第四節通過爺爺的話來告訴張衡北斗星總是繞着北極星轉。這跟第五節張衡幾次起來看星星又有直接的關係,第六節是對全文的概括,由此可以看出,全文實際上都是通過言行來表現張衡刻苦鑽研、認真思考的品質的。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撤在碧玉盤裏。”許多人習慣地認為這句話寫出了星星的美,引起小張衡極大的興趣,這當然不錯。但我認為僅僅這樣理解還不夠,還沒有真正體會作者的意圖,還沒有真正理解作者寫這句話的匠心所在。那就是通過“無數、滿天、撤”等詞從另一個角度反映星星之多,星星的一閃一閃,星星分佈的不規則。這給張衡數星星帶來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這為表現人物形象埋下了很好的伏筆。憑着對教材的理解,再從低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考慮,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生字,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張衡小時候如何喜歡、認真、刻苦地觀察星星,難點是比喻句的理解。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思路時,我從概括到具體,從最後一段着手,先展示結果,再推導原因,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佼課堂教學有起有伏。

再説,這幾年,我聽了不少課,發現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着比較嚴重、比較普遍的現象——那就是第“課時鬆、第二課時重、第三課時空的弊病,針對這種情況,根據大綱的要求及本年級教材、學生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1.學會7個生字,理解有關詞語;2.讀懂1、6兩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的,在教學時,我就緊緊圍繞着“以識字為基礎,訓練為主線,培養能力為目標”而步步展開。

一、以識字為基礎,採用三步識字法,設計第一課時的識字教學。

《大綱》指出,閲讀教學“是識字的基本途徑”。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依據《大綱》制定的識字教學原則,在這節課中,我從識字着手,隨識字一步一步地理解課文,把識字教學與理解內容、領會感情三者融為一體。第一步,讀準字音與讀通課文相結合。讓學生藉助拼音據詞讀音,然後在檢查預習時,根據這篇課文生字在讀音上的特點,分成平舌音、翹舌音、前鼻音、後鼻音等幾組,這樣,為突破字音的難點,幫助學生讀準字音起到積極作用,然後,通過指名認讀、男女分讀、開火車讀、分組讀、自由讀等方式加以檢查、正音及鞏固。第二步,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語言環境進行字義教學。利用近義詞來理解新詞,利用插圖幫助理解,通過造句學會運用,從模仿表演中識字,讓學生通過做一做體會字義:再是利用字形來理解字義,如“研”字的教學。第三步是在總結課文以後,設立一個突破字形的環節解決字形上的問題,以強化對字形的記憶。二下年級的學生已具備—定的識記字形的能力,我就利用學生學過的偏旁部首、熟字、猜字謎、做遊戲、分辨書寫的正誤等來分析生字的字形。這樣,使音、義、形有機結合,形成整體,達到會讀、會講、會寫、會用、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設計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訓練是閲讀教學的中心環節。因為知識在訓練中鞏固。能力在訓練中形成,思維在訓練中發展,習慣在訓練中培養,情感在訓練中陶冶。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坐、靠、仰、指、數”等幾個動詞後,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讀讀、自己做做、自己數數。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訓練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

老師們,我始終認為,教書不是教知識的本身,而是教獲得知識的方法,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的指導,重視學生思維過程的引導。所以,我在句子的教學時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訓練。如教學“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裏”這個句子時,我先讓學生讀讀,談談你知道了什麼?然後從喻體着手,讓學生理解“珍珠”是怎樣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樣?“碧玉盤”是怎樣的,在文中“碧玉盤”指什麼?然後通過教師生動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夜空的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樣,通過抓住比喻句的喻體去理解本體,使學生具體地感受到天空景色的美。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避免打破整體美,突出星空的美,在教這個比喻句時,我沒有安排“撒”字的教學,為什麼?這裏暫且不提。

再如在教“一顆,兩顆,一直數到幾百顆”這個句子時,我從朗讀着手,引發學生思考張衡數星星的艱難。怎樣使學生有這種感受?我聯繫課文第一句,讓學生明白星星的多,星星的一閃一閃給張衡數星星帶來困難。更主要的是,在這裏我精心設計“撒”字的教學。通過“撒”字形象、直觀的演示,使學生知道星星分佈的不均勻,又給張衡數星星帶來了更大的困難,然後通過學生親身感受,從感性上體會到數星星的難,從而對張衡刻苦、認真的態度產生敬佩之情。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讀好句子,進一步體會句子藴含的情感。

在讀的訓練中,我則按照“自讀課文,感知內容;導讀課文,加深理解;仿讀課文,體會感情;讀讀課文、激發興趣”的程序進行,使這幾個環節互相聯繫、互相依存,由此構成了講讀課文第一課時的宏觀整體。這節課,我還通過範讀、齊讀、朗讀、分段讀、小聲自由讀、聽錄音讀、指名讀、分組讀、重點句段反覆讀、男女同學對比讀等十多種讀的形式,使學生參與讀書的機會在十五次以上,真正收到了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助講、以讀悟情的效果。

三、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我精選媒體,系統設計,寓教於樂,樂中求學。

這節課,幻燈成了我的好幫手,利用幻燈,檢查自學;利用幻燈,品讀句子;利用幻燈,再現生活;利用幻燈,複述課文;利用幻燈;學會概括;在第二課時的安排中,我還想用幻燈來解決“北斗星總是繞着北極星轉”的這個難點。這樣,通過媒體化抽象為形象,既突破了,重難點,又使學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同時,我還利用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激發感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做到了電化教學的經濟、必要、準確。

四、文以載道、文道結台,體現低年級語思合科的特點,發揮其德育功能。

《數星星的孩子》是——篇思想教育較濃的。新人綱指出,要在培養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過程中,注意思想內容與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繫,正確地進行思想教育。所以,在教學時,我隨時隨處都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去體會張衡的刻苦、認真、仔細,同時,在遊戲過程中,針對學生實際,滲透了思想教育,這樣,文以載“道”.文“道”結合,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更何況,在第二課時、第三課時,我還要作進—步的滲透。

老師們,通過教學實踐,我覺得這節課的目標明確、難。易適度、內容具體、方法得當、思路清晰、組織嚴格、過程完整、密度合理、手段多樣、負擔合理、效果顯著。在規定的時間裏,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本課規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並且不同程序的學生都能受到訓練,有所收穫。當然,這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果內有限的時間與課文內容豐富之間的矛盾,上好課必須要吃透教材、吃透學生,但由於時間短,學生情況不熟悉,或許我還沒有充分地發揮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老師們,學海無涯,教無定法,教學是件摳腦子的事,上課更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正是這些遺憾,促使我在教壇這塊肥沃的土地上不斷地耕耘、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奮進!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的地位作用:

《交往講藝術》是魯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框的教學內容。屬於道德板塊的內容。第二單元的主題是學會交往天地寬,設置這一單元的目的是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交往禮儀,提高交往能力,使學生能夠有效擴大交往範圍,在人際關係中受歡迎,最終實現課程標準——使學生能過有意義的生活,健康快樂的成長。而《交往講藝術》一課安排在本單元的最後一節,是讓學生在明白交往基本知識和禮儀的基礎上,把握交往的技巧,營造出和諧、温馨的人際空間,從而使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更加順暢、更受歡迎。所以《交往講藝術》是本單元的落腳點,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二、説學習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善於與人交往,在交往中學會傾聽、表達、讚美他人,努力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

【知識與能力】掌握人際交往中傾聽、表達、讚美的技巧,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素質。

【過程與方法】

1)採用小品表演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達到教學效果。

2)用案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引出對下文的學習。

3)採用自學與展示和質疑形相結合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三、説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交往講藝術”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因為:

1.交往是一門學問,要成功的與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掌握基本的交往藝術。而要引導學生把握人際交往的規律,勢必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

2.從中學生的交往狀況看,因為缺乏交往技巧,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遇到了不少障礙。

所以在教學和訓練中,我根據學生的交往狀況,設計了情景劇表演,選取了小故事以及小組展示和班級大展示等課堂活動,深入淺出的對學生進行交往技巧的教育。使學生不僅掌握了交往的三種技巧,而且能夠在課堂上,真誠的把讚美施予同學和朋友。

【教學理念】以生為本理念和有效教學理念

【教法】創設情景法、引導點撥法、

【學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合作交流法、問題歸納法、小組展示法、質疑評價法、課堂互動法

【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境導新課

1. 教師談話導入新課——交往講藝術

二、互動學新課

1、通過預習,大家知道交往的藝術有哪些呢?

2、學生自學、對學,對子互查對導學案的完成情況,給對方予以恰當的評價。

3、學生羣學,根據組內情況,確定人員分工,積極預演,為小組展示做好充分準備。

三、合作來展示

(一)學會傾聽(一組展示)

1.學生展示: 傾聽有什麼意義?應如何傾聽?(學生自問自答合作完成)

2.質疑評價。(四組質疑)

3.教師點撥引導歸納,應如何傾聽。(認真仔細聽別人講話。要耐心、要虛心、要用心、要會心)

(二)學會表達(二組展示)

1.聽故事 談啟示:

2.小組展示 :善於表達有什麼意義?應怎樣把握表達的藝術?

3.學以致用 :看看以下情境,這樣做會_______,應該_______。

(1)、王浩沒完沒了地嘮叨一些別人根本不想聽的事,儘管別人已明顯地表示出厭煩,他卻堅持要人聽到底。

(2)、張立與人談話時老愛插嘴,搶着替他人把話説完。

(3)、小明與同學交談時十分留意他人的發言,總是糾正他人發言中的錯誤,令人尷尬。

(4)、菲菲總喜歡與人嘀嘀咕咕、竊竊私語。

4.質疑評價。(四組質疑)

(三)學會讚美(三組展示)

1.學生表演:愉快的小麗

2.學生展示:學會讚美他人有什麼作用?怎樣學會讚美他人?

3.質疑評價。(四組質疑)

4.慷慨讚美給小組(同學):

請你真誠的對優勝小組説一句讚美之詞,讓他們體驗被讚美的温馨。

四、效果隨堂檢

1.我來選擇: (PPT)

2.作業我能完:完成一份交往講藝術的手抄報。

五、收穫我來談

1.學生一句話談這節課的收穫

六、結束新課

説課稿 篇5

數學課的説課。一般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進行:一、教材分析 二、目標制定 三、學情分析 四、教法,學法預設 五、教學流程 六、板書設計。下面就以《認識線段》為例談談數學課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量長度》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部分:認識線段,認識釐米,認識米,以及實踐活動"量一量"。

"認識線段"這部分內容是教學量長度的基礎,因為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是第一次接觸,是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教材先通過學生畫線段活動,讓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徵。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學習度量單位。

二、 目標制定:

以《新課標》為依據,結合本節課內容特點,我預設了本節課如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線段,會用直尺畫不定長線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過程和方法:讓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情境中,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線段和線段的特徵。難點:掌握線段的特徵。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準備一根毛線,一把尺子,一張長方形紙和長短不一的遊戲棒若干。

三、學情分析

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一課時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可以説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零,有的是朦朧的生活經驗,是幼時父母説過的什麼是直的,曾經在生活的玩耍中接觸過的什麼是彎的。在他們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彎與直之分,卻沒有線段、射線、直線之別。

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徵,注意力不夠集中。但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強烈的表現欲,這些都是課堂上需要利用和捕捉的閃光點。

四、教法,學法預設

認識線段屬概念教學,根據學生對概念認識得到一般規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應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強調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為此我預設了如下教法學法:

預設教法有:直觀演示法,談話啟發式,嘗試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

預設學法有:觀察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應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發展生活"的理念,必須通過教學這個重要環節得到體現和實施。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預設了七大版塊: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新課;二、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三、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特徵;四、根據特徵,自建線段模型;五、活動體驗,深化線段認識;六、全課總結,抽象線段特徵;七、當堂檢測,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版塊一、曲直對比,情境導入新課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數學教學中的情境有別於語文等其他學科情境。這種情境是一個一步步地縱向深入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主動認識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本節課中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

1、 出示兩根小棍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彎曲的。

2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根小棒有什麼不同之處?

3、 讓學生根據這些線的特點分為兩類。(曲線和直線) 這一環節的設計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探究欲,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識打下了良好基礎。

版塊二、變曲為"直",初步認識線段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點,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學生把線分為曲線和直線後

1、 首先追問:你能想辦法把這些彎線變直嗎?讓學生用事先準備的毛線動手試一試,再彙報演示:你是怎麼做的?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捏住毛線的兩頭,拉緊毛線;另一種是隻捏住毛線的一端,另一 端讓毛線自然下垂。此時可讓學生展開討論:哪一種做法使毛線更直?

2 、然後告訴學生: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就是線段。讓學生觀察同桌手中的毛線,互相指一指手中的線段。

3、 教師演示並説明:同學們捏住的毛線的兩頭,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追問:一條線段有幾個端點?

4、讓學生回憶剛才的操作,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線段有哪些特徵。

5、在數學上,線段也可以用( )的圖形表示讓學生指一指這條線段從哪開始到哪結束,兩個端點是如何表示的。

這一版塊的設計意圖是:由於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所以線段對學生來説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導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進一步觀察線的兩端,明確手捏住的兩頭就是線段的兩個端點。讓學生通過這一活動,獲得對"線段"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實的體驗。

版塊三、實物感知,強化線段特徵

1 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再讓他們分別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讓學生感受線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線段有兩個端點。)

2 再讓學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線段,並舉例説明。進一步感悟線段的特徵。

3、折線段比較長短

讓學生拿出圓形紙先對摺,再展開,然後觀察摺痕,你發現了什麼?(學生髮現摺痕就是一條線段)再讓學生折出一個比它長或比它短的線段,對比你折出的的條線段有什麼不同(通過對比觀察得出線段是有長短之分的。)

4、比較身邊線段長短,揭示線段有長有短。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這個環節中,有上一個尋找身邊的線段到想象生活中的線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説出生活中的線段,有助於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經驗及事物建立聯繫。

版塊四,根據線段特徵,自建線段模型

此時學生已經經歷了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並會描述線段的特徵,在此基礎上我作了如下設計:

1 小組討論:你準備用什麼工具畫線段,怎樣畫?

2學生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方法嘗試畫線段?

3 彙報交流展示學生所畫的線段。

4 教師示範畫法,並説明:在眾多的工具中,我們一般用直尺來畫線段比較方便,美觀。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通過探索,操作,嘗試等方法主動建構,而不取決於學習者機械的模仿和記憶。這一部分教學要求學生從已形成線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線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用身邊的工具嘗試畫一畫線段,先自己建構線段的模型,再通過討論交流完善這一建構過程。

版塊五,活動體驗,深化線段認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內化本節課的知識,我設計了基本性練習,拓展性練習和開放性練習。

基本性練習

書後"想想做做"的第1題,讓學生説説下面哪些是線段。學生通過判斷並作出解釋,加深對線段的認識。

數線段"想想做做"第2題,先讓學生數出下面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然後讓學生指一指線段的端點,初步感受公共點。最後再提問: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四邊形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五邊形是由五條線段圍成的,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觀察發現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就是幾邊形。

拓展性練習

連線段

想想做做第3題,先出示兩個點,問:你能以這兩點為端點畫出線段嗎,你能畫出幾條線段?

想想做做第4題,出示三點,理解"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是什麼意思?先猜一猜畫出來會是什麼圖形?再獨立練習,事物展示,讓學生體會到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想想做做第5題,出示四點。先猜一猜你最多能畫出幾條線段?再讓學生畫一畫。讓學生在畫一畫,議一議的過程中體會兩點之間可以畫一條線段的規律。

版塊六,全課總結,抽象線段特徵

通過總結,讓學生回答我們認識了什麼,線段有什麼特點這兩個問題,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線段上升到理性認識線段,從直觀認識線段上升到抽象認識線段。更加明確線段的三個特點:線段是直的,線段有兩個端點,線段有長有短。

版塊七,當堂檢測,反饋學習效果

這樣做的目的,教師能很好的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以便進行因材施教,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增效”。

六、板書設計:

把線段的特徵總結為三點板書出來便於學生記憶掌握,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認識線段

1、直的

2、有兩個端點

3、有長有短

在本節課整體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從朦朧到清晰,從感知到抽象。以上設計源於,以下認識:(1)教育心理學表明:當學習與已有經驗相聯繫時,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時數學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所以首先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感受生活中有數學,接着去摸,指,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從而抽象出線段。(2)荷蘭數學家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需要學生親身體驗。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先讓學生想辦法將曲線變"直",突出線段"直"的特點,再讓學生摸一摸、指一指、畫一畫。最後通過數線段、折線段等一系列活動鞏固學生對線段的認識。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解析

《神筆馬良》是長春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1版塊第三課的內容,本版塊的主題是奇思妙想。我們都知道想象是創造的開始,可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多麼重要。本文充滿了童趣和想象,是一篇深受兒童喜愛、膾炙人口的童話故事,主要講述了窮苦人家的孩子馬良歷經坎坷、最後用畫筆戰勝邪惡,得到窮苦人民愛戴的故事。全篇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內容淺顯易懂,可讀性強,是訓練學生想象能力、語言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學目標

由於本篇課文篇幅較長,學生年齡又小,並且三年級是由識字教學向閲讀教學轉變的轉折期。況且農村的學生在素質方面也與城裏的學生有一定的差別,給予本班實際情況,以及教材的特色,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以下幾點:

知識與技能:

1、能有感情、分角色朗讀課文,能根據提示覆述馬良巧懲大官的過程。

2、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章的內容。

過程與方法: 藉助語言文字訓練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價值觀:學習馬良不畏威脅誘惑,一心為窮苦人民做好事的品質,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滲透愛憎分明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

1、能有感情、分角色朗讀課文,能根據提示覆述馬良巧懲大官德過程。

2、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章的內容。

四、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滲透愛憎分明的情感。

説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統一。葉聖陶先生説:“教是為了不教。”本着這一教學思想,我採用以下兩種方法教學。

(1)情境教學法: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和運用音樂渲染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

(2)以讀促悟法: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感悟文章內容。

學法: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思想,本着教是為了學服務,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方法。《語文課標》也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所以本課學法主要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學,思中悟。

説流程

一、故事導入,揭示課題。

在課的伊始。我播放《神筆馬良》的動畫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且讓學生帶着問題觀看動畫片,做到學有目的。這一環節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本文的語言美,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喚起心中美好的情感,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這也充分體現了情境教學法的恰到好處。

二、回憶舊知,理清脈絡。

這一環節通過複習,讓學生獲得整體感知,分清層次。

三、講讀1—5自然段。

首先讓學生分角色讀文,然後用:“因為——所以——”句式回答:白鬍子老爺爺為什麼將神筆送給馬良。目的在於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歸納概括能力。然後用筆分別畫出馬良喜歡畫畫的句子和用心畫畫的句子,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感受馬良的刻苦學習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從而為下文馬良學畫目的做了良好鋪墊,也為突破重難點做了準備。

四、講讀6—10自然段

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想:馬良的神筆神在哪?他用神筆為人民做了那些事情?這樣讓學生攜疑讀文,有目的讀文,目的在訓練學生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根據學生的回答我順勢提出問題:這麼神奇的筆,大官早就垂涎三尺,想法設法想得到神筆,那麼馬良是怎樣巧妙懲罰大官的呢?請同學用:馬良“先——然後——接着—— 最後——終於——”説一説馬良巧懲大官的過程。這樣的設計,既降低了難度,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使學生説話有條理性。

五、激發認識,提升情感。

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説説:“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會用它做什麼?”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學生説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學習馬良的思想品質,而不是羨慕那支神筆。然後出示詩歌,讓學生仿寫詩歌,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想象能力。

六、總結全文

通過學習,希望同學們在以後做人做事時,要明辨是非、愛憎分明。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收到別人的喜愛。

七、課後作業

1、讓學生閲讀我給他們事先蒐集的故事,從故事中感悟人物美好心靈。

2、讓學生課後蒐集表現人物美好心靈的童話故事和神話故事,為下週故事會做準備。

通過這兩個作業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個微型教案,在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此板書設計清晰直觀,力求全面而簡明地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板書設計:

神筆馬良

為窮人(1)畫耕牛 (2)畫牢門 (3)畫水牛(愛窮人)

為大官(4)畫大海 畫 船 畫 風 (憎惡人) 愛憎分明

以上是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做的説明,總之本節課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有本可依,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滲透愛憎分明的情感。

説課稿 篇7

説教材

跳躍是人體的基本活動能力之一。低年級跳躍教材內容是一些簡單的單腳、雙腳跳躍練習和基本的跳躍方法。對培養學生跳躍的正確姿勢,發展學生的跳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教學,促進學生身體機能的發展,提高學生靈敏、速度、力量和協調素質和能力,發展思維的敏捷性和有序性,培養學生勇敢、果斷和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讓學生在遊戲中掌握簡單的跳躍動作,發展靈敏、協調和跳躍能力。 2、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創編遊戲,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思維能力。

(2)能力目標: 1、在遊戲活動中培養良好的交往合作意識和行為 2、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各項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點: 1、學生的想象、創新和表現能力 2、單、雙腳輕巧落地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單腳前腳掌蹬地跳起和落地的方法

説對象 孩子從幼兒園到一年級,標誌着人生的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兒童的心理、生理和社會行為產生較大的變化。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一年級與幼兒園能否銜接的平穩、順利。不僅直接關係到兒童小學階段的學習能否獲得成功,還關係到孩子的身心能否得到健康的發展。在這一階段,發展孩子的體能,使其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體質,為他們以後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賽跑、喜歡爭第一,能夠模仿各種事物,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容易轉移,自我控制力差,應以趣味性和靈活多樣的運動形式,來調動、保持和培養學生對體育的運動興趣,克服教學內容的枯燥乏味。

説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體育學習的意識和行為,是《體育課程標準》主要課程理念之一。為全面達成五個學習領域目標,本課採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的體育學習營造一個寬鬆、和諧、平等和充滿生氣與活力的氛圍,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環境中,帶着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積極的參與到遊戲活動中去,愉快的進行身體練習,享受遊戲活動的愉悦,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説教法 將教學內容溶合在遊戲中,使學生樂於參與、易於參與的遊戲中無形間達到教學的初步目的。由於學生的感性思維較強,而理性較差,宜多做示範,以讓學生模仿練習,當學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時,再做技術性指導,以提高學生的技術質量與興趣。

(一)遊戲參與法 將教學寓於“小動物學本領、森林運動會”中,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個體―――結伴―――羣體相結合法

為學生提供個體發揮,促進個體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又強調了同伴間的交往與合作,讓學生從小就感受到集體的意識與價值。

(三)、示範法

利用一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好動及愛表現自己,但體質較弱的心理、身理特徵,應用規範優美的完整動作示範,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指導、糾正錯誤法

在學生的練習過程中,通過應用全體與個別指導、糾正錯誤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規範優美的動作。

説學法指導

(一)水平段練習法

根據個人的身體素質與學習新事物的接所能力可做完整動作練習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目的:做到因人施教,保持學習興趣併兼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大膽嘗試創新練習法

在教師的指導下大膽嘗試做跨越障礙練習。(目的:認識到我們面對困難或新生事物的時候有了嘗試才會有成功的機會,如果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就談不上成功,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並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找出最佳的方法。)

説教學過程

在課的導入部分,設計安排了快速反應小遊戲《快快找》及模仿練習,教師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選取籃球場內的各種顏色為基礎,配以美妙動聽的音樂伴奏,以及各種顏色的變化,使學生一上課就能集中精力,模仿練習主要是鍛鍊學生的模仿能力,各種類型的模仿,使學生一進入課堂就感到形式新穎,生動有趣,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跳單、雙圈”是本課選擇的跳躍教學內容。根據一年級兒童興趣廣泛、活潑好動,善於模仿的心理特點,本課採用情境教學形式,將“跳單、雙圈”基本教材通過創設“小動物學本領”、“森林運動會”等富有情趣的情景,把情、景、人物在活動中融為一體,讓學生達到一定的身心感受和情緒體驗,從而克服一定的困難和障礙,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去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教師通過語言情景、場地情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角色體驗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激起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了更好的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和建立良好的交往與合作能力,促進學生創造力、思維力和跳躍基本活動能力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了個體――結伴――羣體的教學組織和活動形式。在遊戲活動中,及為學生提供個體發揮,促進個體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又強調了同伴間的交往與合作,讓學生從小就感受到集體的意識與價值。

“障礙跑”是各種套、跨、鑽、饒等動作組成的活動,讓學生運用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經學會的動作,自由組合進行創編活動,是本課設置的主要學習內容之一。在創編遊戲活動過程中,讓學生運用討論、思考、探索和嘗試的方法,經教師的指點或幫助,能順利的完成簡單的創編活動。給學生多一點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多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使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多一點發揮,使其真正成為體育學習的主人,使設計該內容的出發點;讓學生通過學習產生體育活動的興趣,並能從不會到會,從學會到會學,則是本課教學活動的歸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pjj7ke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