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風箏》語文説課稿範例

《風箏》語文説課稿範例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風箏》語文説課稿範例

上午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魯迅先生寫於1925年1月24日的《風箏》。

一、説教材 ——突現親情,把握重點難點

在對《風箏》進行文本解讀時,本套教科書副主編顧之川的一番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出示)

親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搖籃。濃濃親情,動人心絃;天倫之樂,其樂融融。在温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衝突中也有親情。《風箏》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風箏》是一篇思想內涵很深邃的,由於人生經歷、文學修養和時代的不同,不同的讀者對它的主題有着不同的解讀。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有他自己的理解,學生也有自己的解讀,教師應該肯定、尊重學生的理解。我覺得對本文主題的理解應注重現在的學生本身的認識能力和情感體驗,父母之愛、同學之情等等易於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我們首先要抓住親情這一角度,找準文本與學生的契合點,引導學生去閲讀、去理解、去領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間少年時代的衝突和誤解,中年時代的自省和忘卻,可以突現出一種親情,“我”和弟弟有兩顆美麗的心靈:一個嚴於自責,懇求寬恕自己的過失;一個幼稚純真,全然忘卻別人的錯處。弟弟忘卻“我”的不好,這種寬以待人的作法,對現在的學生有較好的教育作用;“我”對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這種嚴以待己的作法對學生而言也未嘗不是一種教育。而兄弟間的親情是很值得我們探究與回味的。

在對親情理解之後,學生能較為容易地體會出作者嚴於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時衝突的出現我們也能夠認識到封建教育思想對兒童天性的扼殺;由中年時“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可以啟發人們用科學來改變人們的思想。

這樣我們對這篇的理解就不是隻從一個角度去解讀,而是用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有利於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閲讀能力的培養。

由此,我對本文的知識能力目標、情感價值目標,教學重難點作出以下設計:

知識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不讀不為語文)

2、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的主題。

情感價值目標:

1、在衝突與誤解中感悟親情。

2、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閲讀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學習“我”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教學重點:訓練閲讀能力,概括內容;初步學習用勾畫點圈的方法進行閲讀。

教學難點:體會藴含於字裏行間的濃濃親情;借鑑本文在矛盾衝突中鋪設親情的寫法。

二、説教法——結合學生,優選教學方法

我一直覺得文本是我們從事教學時的根本,一切應以文本為基礎,多媒體等的運用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因此應該指導學生在反覆閲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同時,應該認識到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可以利用閲讀期待、反思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效率。

我們應該還原魯迅作為一位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剛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滿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覺得應該以《風箏》這一文本為依據,挖掘魯迅作為普通人的一面。

這篇的寫作年代離現在的學生較為久遠,但親人之間的衝突、矛盾及寬恕、諒解等等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對此學生是能夠有所體悟的,因此可以讓學生依據自身的認識能力對文本進行理解與感悟。

我們的語文教育應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甚至於教師應該“降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能將教師對文本的體驗、感悟移植給學生,應該以人為本,以文本為基礎,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創意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老師加以提升與深化。

在閲讀過程中,教師是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是學生閲讀的促進者。

在學生對文本進行充分預習的情況下(早朝讀、課外),我準備用一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是白話文;故事較為簡單清晰;反覆閲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説學法——信任學生,注重學法傳授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覺得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的閲讀能力、認識能力、質疑能力。教師應適時點拔,激發學生閲讀、探究的興趣。

《風箏》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可能較為生澀難懂,本身立意豐富而深邃,這些可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障礙。但我們應該“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在預習階段給學生相應的指導,有利於學生的探究閲讀。我提出了以下預習要求:

1、反覆讀課文,藉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句子。

3、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抓住關鍵語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結合自身體驗,理解人物形象。

四、説程序——重視能力,優化教學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我是這樣設計本課的教學程序的。

(一)導入課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沒有被誤解、受委曲的事,説出來聽一聽。(“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二)探究閲讀:用圈點勾畫的方法自由朗讀,提出你認為有價值的問題,並自行解決。

預期問題:

1.“那裏”、“他”、“發見”等不規範用字。

2.開頭部分“驚異和悲哀”的是什麼?

3.開頭與結尾部分的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讀感悟:朗讀課文的重點章節,體會作者如何在衝突中顯現親情,展示“我”和弟弟兩個人物形象。(“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探究“精神虐殺”的根本原因。(不覺醒、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對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四)情感體驗:瞭解了兄弟二人的行為和內心情感後,你想對“我”或弟弟説些什麼呢?(“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

(老師範例:對兄長,我想説,你是那麼嚴厲地自責,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學生的發言從兄長的善良、嚴於反省,小弟的怯弱、純真寬容,兄弟間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鏈接:以後的生活中,親人和朋友之間難免會發生誤解和衝突,該如何處理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對學生的理解要有正確的引導。)

(六)作業:

課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兒童時的那件事?(還有回味的餘地。)

〔教學小結〕

《風箏》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藴含極為豐富,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以其中的一點(親情)為主,探究一個局部性問題,進而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激發學生個性化閲讀時的獨特感受。很可能學完以後學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還有很多不能體悟之處,但這應該是我們所需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激情,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附:板書設計

風 箏

“我”——————————弟弟

少年

中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owrw0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