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小學語文的優秀説課稿(通用8篇)

小學語文的優秀説課稿(通用8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的優秀説課稿(通用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的優秀説課稿(通用8篇)

小學語文的優秀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通俗曉暢的語言,表現了貓的性情,字裏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本文時應該抓住兩個要點: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對貓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學習作家的語言技巧;二是要仔細品味文章中藴涵着的既顯而易見又不着痕跡的感情抒發。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課文中所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以研究性閲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下面我就和各位老師交流一下我的這堂課的設計意圖。

【説重點】

(一)豐富語言積累。

《新課標》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這既是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兒童語言貧乏,他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語言的過程。頭腦裏的語言材料增多,語言水平自然提高。這是社會交際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認識、發展智力所必需。説話時“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習作時“文思泉湧,妙筆生花”都在於一個人具有深厚的語言積澱。而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今天我就是結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積累有關成語。如果每節語文課前,我們語文老師都能花上兩三分鐘的時間,做這樣一件事情,相信學生日後將終身受益。

(二)在矛盾處置疑,激活學生的思維。

於無疑處設疑,於矛盾處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其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文章向大家介紹了幾隻大貓?”原是無疑之處;而“面對這樣性格古怪的大貓,老舍先生一定很頭疼了?”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點。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文中找理由、擺事實,忙得不亦樂乎。教師看似隨意實則有意的一句話,為學生創設了一種積極思維的可能。

(三)重視朗讀,重視整體綜合感知。

過去在閲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煩瑣的內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學程式。使語文教學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墜失了……《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因此我今天讓學生自己選擇去讀寫貓性格古怪的句子,並且説説為什麼這麼讀?如本文中對“蹭”字的理解,如果僅僅追求字面上的解釋是遠遠不夠的。由於學生已經過充分的朗讀,獲得了感知印象,並和已有的感知經驗碰撞、接通,於是心有所悟,豁然開朗。由於語言文字隱喻性很強,許多詞彙可意會不可言傳,可體驗而無法表達,有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的是“盡在不言中”。正是由於語言的模糊性,增強了語言的美感和表現力。使符號化的文字被重新貫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賦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對於《新課標》精神的理解,我也是處於學習的階段,談不上深刻地領會,今天和大家交流,也僅僅是一種探討,但願我拋出磚能引來更多的玉,請各位不吝賜教!謝謝!

小學語文的優秀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黃河的主人》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含義深刻、震撼人心的優美散文。課文描寫了波浪洶湧的黃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駕馭黃河的風采,讚揚了艄公憑着勇敢、智慧、鎮靜、機敏,戰勝驚濤駭浪的黃河精神。

文章沒有直接描寫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濃墨重彩寫黃河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險惡氣勢,極力渲染黃河氣勢之大,筏子險情重重,乘客從容淡定,為下文描寫黃河主人的品格做了鋪墊。艄公的沉着穩健,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靈,震撼了讀者的心靈,讓人感到人類的偉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課文中心的重點句:“他憑着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這句話。

難點:讓學生明白只要勇敢、智慧、沉着、機敏就能戰勝艱難險阻的道理。

三、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感悟黃河的險惡,感知羊皮筏子在洶湧的激流裏鼓浪前進的景象,感受駕馭羊皮筏子的艄公的勇敢、智慧、鎮靜、機敏;能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學會網上查看資料。

2、情感和態度目標: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讓學生領悟只要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就能戰勝艱難險阻的道理。

四、教學準備

關於黃河、艄公、羊皮筏子的圖片、文字資料及黃河、艄公駕駛着筏子漂流在黃河上的視頻。

五、設計理念

1、力求體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網絡閲讀教學,計算機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工具,走向了人機對話的形式。課堂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上網查看有關資料,感受黃河,認識筏子,認識艄公,使學生從網絡中獲取知識,鍛鍊能力。學生走進了網絡,網絡與學生的心靈在課堂上呼應起來,使得課堂網絡變成學生的精神家園。

2、力求體現“球形教學特色”。本文的“球心”是體會艄公為什麼能成為“黃河的主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大膽取捨文本,緊緊扣住文中的中心句,通過情境展示、拓展閲讀、自悟討論、情感朗讀等方法,使學生從黃河的磅礴氣勢,羊皮筏子的小而輕,乘客的談笑風生等方面來理解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鎮靜的風采。

六、教學過程

(一)多管齊下,感受黃河的壯美

首先讓學生在初學課文的基礎上,講出自己心中黃河的印象。(板書黃河)

接着引導學生點擊黃河的視頻,一邊欣賞,一邊引導學生用文中的詞句讚美眼前的黃河。

緊接着學習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心中的黃河,指導學生讀出黃河的氣勢,讀出黃河的壯觀。

(二)賞讀結合,體驗筏子的驚險

這個環節分三步進行:

1、認識筏子。引導學生點擊筏子的圖片,一邊看筏子,一邊説筏子,從而認識水上這一交通工具。

2、文字感受筏子。學習2—5小節,要求學生邊讀邊畫出作者看到筏子後感受的句子,體會作者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

3、欣賞筏子。讓學生欣賞艄公駕着筏子漂流在黃河上的視頻,親眼目睹筏子在黃河上的驚險。

(三)自讀自悟,內化艄公的形象

首先要求學生描述自己心中艄公的樣子,之後出示圖片再認識艄公,原來梢公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飽經風霜的老人呀,這樣一位普通的艄公又怎麼能成為黃河的主人的呢?自然的引導學生找出並出示文中最為關鍵的中心句。

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這一句話,深入到文本,自讀自悟,互論互品,用自己的話談談梢公的勇敢,智慧,鎮靜,機敏分別表現在哪裏?讀相關的句子,適當地點撥、評價,讓學生讀中有思,有感,有悟,之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再一次走進艄公,深入艄公的內心世界,去發現艄公能戰勝黃河的其它原因。

(四)延伸拓展,昇華艄公的精神

1、學生從外到內認識了艄公,認識了這樣一位看似普通卻不普通的人物,內心定有千言萬語,指導學生點擊梢公的視頻,讓學生再一次面對滾滾的黃河,面對滾滾黃河上的艄公,讓學生盡情吐露自己的心聲,表達出想要對艄公説的話。

2、再通過教者的總結加以昇華:黃河是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她哺育了中華民族,養育了無數個像梢公一樣的中華兒女,生活在黃河邊的兒女們,在黃河母親的孕育下,變得勇敢,智慧,鎮靜,機敏,終於成了這黃河的主人。

3、最後,引導學生認識其他的挑戰生活的主人,要求學生上網收集有關他們的資料。

小學語文的優秀説課稿 篇3

一、説理念

有創造地運作“整體——部分——整體”的閲讀教學基本思路,引導學生有創意地閲讀。以“讀説式”的課堂交流,培養學生解讀課文、闡述見解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思維能力,邊讀邊想邊感悟,引導學生置身文本之中。

二、説教材

1、教材的特點:

《荔枝》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冊第二組的第三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回憶作者與母親之間發生的幾件小事,反應了母親與兒孫之間的愛,同時也表達了“我”對母親無限的思念。

2、制定目標:

(1)學會本課的十個生字,會寫含生字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內容,感受母親對兒孫的愛,喚起關愛父母之心。

3、確定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深厚感情,受到關愛親人的教育。

三、説教學策略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和主體作用,採取講學結合,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自讀自悟,培養提取信息的能力。

堅持以生為本,注意落實語言訓練點、朗讀訓練點、思維訓練點、延伸練筆點,大膽讓學生自讀自悟。

四、説教學流程

(一)猜讀導入,營造一種氛圍;

教師出示新鮮的荔枝,讓學生説説荔枝的外形,説説吃起來的味道。如果讓你寫關於荔枝的文章,你會寫些什麼?那麼課文是不是這樣呢?作者的想法與你們是否相同呢?(有人説,閲讀是一種猜測的遊戲,是讀者的經驗在文本中的再驗證,是讀者人生經歷走向作者人生經歷的過程。而閲讀教學應引導通過大膽想像猜測,產生強烈的期待視野,從而與文本零距離接觸。)

(二)整體感知,升騰一種感受;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同時想想課文主要寫一件什麼事?(初讀是是閲讀教學的開始,學在解讀中的第一感覺很重要,原生態的感悟是後面教學的基礎,應讓學生直面文本。)

2、再讀課文,理清文脈。邊讀邊思考問題:課文圍繞荔枝寫了我與母親之間發生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概括。(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之後,給學生提供一個感興趣的,寬泛的閲讀對話話題,為下一環節的精讀感悟做好鋪墊。)

(三)潛心會文,感悟一種情味;

1、批註課文,與文本對話

母親的愛是那樣無私與偉大,那麼課文哪些地方的描寫令你感動,請你多讀幾遍,並在文中旁註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批註文本是落實學生與廣文本對話的有效形式,也是有助於培養學生邊讀邊思的良好習慣,是語文整體素養的一部分,當然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閲讀”,又要注意教師的適時點撥。)

2、批註交流,師生對話

彙報學生的感受,教師主要預設以下內容:

(1)母親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着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託着荔枝,像是託着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着捨不得吞下。

(先指名讀句子,找出描寫母親動作的詞語,然後説説從這些動作中你體會到了什麼?最後指導學生朗讀)(母親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歡荔枝,這樣細緻的動作描寫,可以體會到荔枝在母親的眼裏是格外的珍貴,她像對待一個小生命一樣認真細緻地剝開,仔仔細細地欣賞,像個孩子一樣高興,也可以説體會到了母親對荔枝的一種無比的喜愛,母親彷彿看到了兒子的一片孝心,心裏面是特別的高興。)

(2)這是一種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個都長着疤,有的還爛了皮,只是讓母親一一剜去了疤,洗得乾乾淨淨。每個沙果都顯得晶光透亮,沾着晶瑩的水珠,果皮上紅的紋絡顯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幾遍才洗成這般模樣。

(讓學生想想母親為什麼買這些處理水果?重點抓住小果子的特點描寫,從中體會母親對生活的熱愛及對我的關懷。)

(3)母親端上茶來,笑吟吟順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經意,然後回過頭來對客人説:“快嚐嚐荔枝吧!”説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親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體會到母親處處為兒子着想,儘管那盤沙果是她買的,她就勢端了下去,留給兒子買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兒子的尷尬,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心。這兒也可以體會到了母親的機智。)

(4)母親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親臨終前一直捨不得吃一顆荔枝,都給了她心愛的太饞嘴的小孫子吃了。

(母親臨終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體會到母親把捨不得吃的、最愛吃的荔枝都給了兒子和孫子,那種殷殷的舔犢深情,還可以體會到作者因母親臨終前不能吃上荔枝,而產生的深深的遺憾和無法彌補的痛楚。)

(5)站在荔枝攤前,腳挪不動步。那時,北京很少見到這種南國水果,時令一過,不消幾日,再想買就買不到了。想想活到28歲,居然沒有嘗過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親快70歲的人了,也從來沒有吃過荔枝呢!雖然一斤要好幾元,挺貴的,咬咬牙,還是掏出錢買上一斤。

(對比我們現在吃荔枝是家常便飯,而他們卻那麼艱難,表達作者對年近70歲的老母親的拳拳孝心)

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彙報的順序適時點撥。

(這一環節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交流碰撞,教師巧妙點撥,精要總結,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引導他們當演員,當課堂主角,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鼓勵學生説出獨立的見解和感受,促進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的人文內涵。)

真情訴説,與自己內心對話。

同學們,面對這對母子,他們互相關愛,母親為了照顧小的把自己鍾愛的荔枝讓給子孫,而孩子熱愛母親,年年都給母親買荔枝,讀了他們的故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一定有許多話想説,想想,告訴你的同桌,然後再全班交流。

(“隔岸觀火”是語文學習的一大弊端,學生融不到學習的情境中去,課文豐富的人文內涵便很難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學中讓學生改變角色,走進教材,從讀者變為當事者,設身處地地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四)總結提升,學習一種表達;

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簡短的一句話飽含着作者多少複雜的情感與心中訴説不盡的話語,根據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作者未説完的話會是什麼?(注意要與原文的基調一致。)

(兒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寫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是從閲讀到獨立寫作合程中走橋樑作用的一種手段。讓學生仿寫,把學到的知識點向課外延伸,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小學語文的優秀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本課是聾語文教材第十七冊17課中古詩兩首中的一首:古詩主要描寫了汪倫送別李白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這首詩好學易懂。學會學習是人自我發展的一項重要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提高對高年級的聾生極為重要,同時高年級聾生有一定的綜合學習能力的基礎。

教學設想:課前給予任務,讓學生運用網絡查資料的方式完成預習任務,並要求學生請老師幫助把學習的內容製作成PPT,在課堂上展示,在展示中讓學生通過評價學會正確地介紹,在預習展示的過程感悟掌握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説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上網查資料,瞭解作者及《贈汪倫》的寫作背景,自學“將、欲、忽、聞、踏歌、深、及”等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詩句的意思。

2、能力目標:全班分成兩小組合作完成本首詩的學習,對照目標,在老師的幫助下製作幻燈片,展示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在過程理解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

3、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人與汪倫的深情厚意。

三、説重點、難點:

1、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2、理解“桃花潭花深千,不及汪倫送我情”。

四、説過程:

(一)齊讀古詩,導入新課

簡明扼要,直接進入課文。

(二)出示任務,明確目標

讓學生回顧學習任務(瞭解作者,瞭解寫作背景,理解詩詞句的意思,理解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感情,學習這首詩的啟發,)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

高年級聾生具有一定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在學習上應注重學法指導,所以在課的開始直接以方法進入,以方法為線索,進入學習。

(三)對照任務,展示成果

課前讓學生圍繞任務,做了大量的預習工作,讓學生上網查資料,完成學習任務,製作PPT,這部分主要讓學生把預習成果展示出來,利用PPT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學習成果。

(四)、總結提升,掌握方法

再問我們如何學習古詩?要完成哪些任務?再次回顧總結方法,讓學生更清晰地理解本課的學習任務,理解掌握學習古詩基本方法。讓學生把握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五)圍繞任務,檢查所學

(一)填空。

《贈汪倫》是()代詩人()寫的送給()。詩人在詩中描寫了(),表現了()感情。

(二)解釋字詞的意思。

贈:將:欲:忽:聞:不及:

(三)默寫古詩並解釋最後兩句詩的意思。

這部分檢查主要檢測學生的知識目標掌握情況。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個瞭解,也形成一個反饋,讓教師更清楚地掌握學生的知識狀況。

(六)發放評價表,反思學習

評價表分成六部分內容:準備充分、手語優美、表達清楚,使人看得明白、認真看別人説話,明白別人説話內容、主動發現問題,積極發言、完成學習任務,通過他評,自評,師評的形式進行評價,讓學生對本節課自己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在今後的學習有改進。

小學語文的優秀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是由一篇新聞通訊改寫而成的。介紹的是非洲國家阿爾及利亞發生地震後,中國派出了救援隊幫助救災的事。文章先寫阿爾及利亞人民對中國救援隊的感激,再回溯整個事件的過程。在整個事件的報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總體介紹,也有細節的描寫,如搜索犬救出男孩的事。

1、本文的教學目標:

⑴繼續培養獨立閲讀能力。

⑵感受中國人民對其他國家人民的幫助和友誼,瞭解我國人民發揚的人道主義精神。

2、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在閲讀中瞭解整個救援事件的過程,體會我國人民的偉大人道主義精神。

二、説教法

1、學生以前可能有一些地震方面的知識,但可能還比較膚淺,所以我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文、蒐集有關地震的知識,瞭解地震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巨大災難;以及中國救援隊方面的材料,為學習課文作下良好的鋪墊。

2、利用課件創建多媒體情景,幫助突破教學重難點。

3、引導學生以自學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三、説學法

1、在閲讀中,聽、説、讀、想貫穿全文始終。

2、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學習方式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

3、通過課外蒐集、整理資料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四、説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時間為一課時)

一、導入部分

1、老師用課件出示有關介紹中國國際救援隊的資料,學生閲讀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2、指導學生用驕傲的語氣讀課題,特別是“真棒”兩個字。

二、整體感知

老師出示獨立閲讀的要求,學生按照閲讀提示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

包括以下幾個要求:

1、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2、你覺得這樣做表達了我們中國人民怎樣的思想感情?

3、你最想用一個什麼詞語來評價中國國際救援隊?

三、討論與交流

引導學生交流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國對受災國家的幫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補充。其中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地震發生後中國立即向地震災區派出了救援隊,而且一下飛機,就趕往受災最嚴重的地方進行救援。

(速度快,是救援隊的第一個特點。)

2、在受災嚴重,餘震還在不斷髮生的情況下,救援隊仍然迅速投入搶救。

(不怕危險,是救援隊的第二個特點。)

3、救援隊在搜索犬的幫助下,救出了一個男孩。

(技術高超,是救援隊的又一個特點。)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地方。

2、小組交流自己喜歡的地方,然後派代表展示自己喜歡的地方,並要求學生説出喜歡的原因。

五、引導學生體會我國人民的.人道主義精神

(如學生有困難,教師就給學生指出來)

六、拓展練習

讓學生交流、展示課前蒐集的有關地震方面的資料以及有關中國國際救援隊的一些事情,如:這次的印度洋海嘯等等,老師同時適當給學生講解一些預防自然災害的知識,如海嘯和地震。

小學語文的優秀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1、教材簡析:《將心比心》是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第二單元的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文中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一、在商店裏,阿姨幫奶奶推開沉重的大門,希望自己的母親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二、母親去醫院打針,寬容與體貼沒把針打好的實習護士,是希望別人也能這樣對待即將當護士的女兒。)揭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作者通過這兩個事例中的人物對話的描寫來告訴學生: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2、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將心比心”這一成語的意思。

(3)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3、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與本文人物對話的交流,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薰陶。難點:體會作者如何進行人物語言的描寫,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

【説教法】

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應以學生自讀為主,所以我用引導法教學。教學中,我會以學生讀和説為主,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去理解,要求學生讀不順的地方多讀,不理解的地方同桌或小組間討論,解決不了的請教老師,教師再給予引導。

【説教學過程】

1、通過播放視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揭示課題。

2、讀課文: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讀通課文,認識生字,理解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知道文中主要寫了兩件事,板書寫出哪兩件事。

3、細讀課文:

⑴本環節主要抓人物物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人物品質。

⑵圍繞文中哪兒讓你感到温暖,展開討論。在讀第一自然段時,抓住阿姨的那段話:“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你讀了這句話體會到什麼?為什麼讓你感到温暖?交流,討論,然後移情體會,讓學生思考:要是你是這位阿姨會怎麼做?如果你是這位老奶奶你有什麼感受?

⑶在閲讀第二自然段時,抓住母親的話重點閲讀體會,如“不要緊,再來一次!”你體會到什麼?(寬容)如:“這是我……女兒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讀到這裏,你體會到媽媽的什麼品質最使你感動?(寬容、理解、鼓勵)

⑷移情體會:如果這位媽媽責備,甚至辱罵那位護士,結果會怎樣?等。

⑸你從這件事中體會到什麼?現在的“我”感到很温暖,很幸福,之前“我”是怎麼想的?出示小練筆。

⑹過渡:生活中,將心比心的事例比比皆是,齊讀第三自然段。

4、設置情景,深化認識:教師在黑板上用紅粉筆畫個心,導語“……此時此刻,我們的心不會是空蕩蕩的,為了勉勵自己,應該在自己的心中裝入一個分量最終的詞語……”學生説,教師把詞語寫在心型圖案裏。

5、課堂小結:本環節用作家羅蘭的話,深化學生情感。

【説板書】

板書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本節課的板書很簡潔,只是清楚地向學生展示本文中的兩件事以及最後畫心型添加學生所説詞語的互動環節。

小學語文的優秀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將心比心》一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組的一篇閲讀課文,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根據文章的特點,我為本課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2、讓學生通過閲讀,受到“將心比心”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3、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根據教材編排和教材本身的特點,我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二、説教法學法

學法為:

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和學法指導,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引導學生掌握“讀——思——説——讀”的方法通過讀感知課文內容;通過思,即根據問題認真思考,從深層次上進一步認識課文內容;通過説,進行反饋和交流,檢驗讀和思的效果;再通過反覆朗讀使感情進一步昇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領會,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文本的特點及學生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環節:引導揭題──檢查預習──閲讀體會──學習昇華──拓展延伸。

1、聯繫生活中的實例展開討論,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揭示課題。

2、讀課文: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讀通課文,認識生字,理解生詞,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3、細讀課文

課標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閲讀又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為了提高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圍繞“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這一主線問題,學生自主讀課文,做批註,小組交流討論,全班彙報。

⑴本環節主要抓住人物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人物品質。

⑵在讀第一自然段時,抓住阿姨的那段話:“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你讀了這句話體會到什麼?最使你感動的是什麼?交流,討論後,板書:關心幫助他人,然後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這位阿姨你會怎麼做?

⑶在閲讀第二自然段時,抓住母親的話重點閲讀體會,如“不要緊,再來一次!”你體會到什麼?(寬容)如: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讀到這裏,你體會到媽媽什麼品質最使你感到了嗎?

(4)現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幸福的,開始我的心情是這樣的嗎?生:不是,是抱怨的。師:原來想責怪護士的我,以為母親的話語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將心比心,我會想到什麼呢?引起學生的思考:要想得到別人的寬容和理解,就要學會去寬容和理解別人。

閲讀教學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過程。真正的閲讀要是使閲讀者披文入情,能透過文字觸到語言的深層內涵,從而領悟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因此此環節教學不能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而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4、深入文本,昇華情感

生活中,“將心比心”的表現舉不勝舉,都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思想,這正如作家羅蘭所説:“如果每一個人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都能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那麼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歡樂與和氣,而且可以減少很多悲劇和恨事。”

5、拓展延伸,提升品味(板畫出心)讓孩子們在這顆心裏裝入一個分量最重的詞,你會裝什麼呢?學生們會寫很多詞,如:幫助,關心,温暖,理解,寬容,鼓勵,尊重,信任等等,這樣設計能讓孩子們走進文本,產生了感同身受的效果。

四、説板書

板書設計是課文靜態的呈現,針對課文內容,我設計了這個板書:

關心幫助

將心比心

寬容理解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這樣的設計既增強了直觀性,又有利於對課文內容一目瞭然,更突出了課文的主旨。

五、教學反思

一堂課結束了,反思這節課我感覺有收穫的是:

學生逐步學會了抓重點句段和詞語體會理解課文的方法,在感受温暖的過程中,理解了“將心比心”。彙報時雖不夠流暢深入,但卻由心而發,有理有據。

此外,孩子們這節課特別的投入,把心融進了課文情境,並由課文想開去,聯繫生活體驗,感受到要設身處地的為他人着想。

但本節課也有遺憾之處,我沒能跳出精讀課的圈子,指導、講解過多,還是沒有把學生推上主角。葉聖陶先生説過,略讀指導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今後,我要把握好“精”與“略”,內容上,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要求。方法上,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以後的大量閲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閲讀能力。

小學語文的優秀説課稿 篇8

【説教材】

《畫》是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字與拼音(四)中最後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一首五言謎語詩,詩人用優美、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山水圖,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徵展開描述。課文裏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

圖文對應,能使學生有滋有味地看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色。編者將這首詩安排在拼音單元教學內容完成之時,可能正是考慮到學生通過之前一個月左右對聲母、韻母及特殊拼音規則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拼讀能力和較強的拼讀興趣,藉機巧設一首繪景美、韻味足、字面淺的五言謎語詩,讓學生既能“現學現賣”嘗試獨立拼讀識字,感受其中樂趣,又能在自己標準的普通話誦讀中去感受詩句美。另外本文識、寫字考慮到了拼音知識點的點撥、強化,無形中對拼音單元的學習進行了反饋。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根據學生認知水平,我為本課擬訂了以下4個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着背誦。

2、隨文識字5個,會寫4個字。

3、瞭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4、生通過師點撥個別字詞、圖文對照感悟詩情、品讀詩韻,在自己的美讀去享受詩與畫中鳥語花香、山水相襯之美。

【教學重點】

1、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

2、會認5個字,會寫4個字。

【教學難點】

1、讀準詩句中“山有色”一詞。

2、掌握“去”、“來”的筆順及關鍵筆畫。

3、學會通過讀好詩句中的反義詞讀出詩句的美感、韻味。

【教師策略】

1、創設“賽詩會”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運用啟發式、點撥式教學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自主拼音識字、實踐情感美讀詩,在學詩的過程中去發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讓學生通過“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歡的辦法去識字。用五星勾出翹舌音幫助正音。通過師滲透“遠近”這組反義詞,嘗試找出其他幾組反義詞。然後嘗試透過圖文對照理解詩意、感悟詩畫美,自悟讀詩韻律感。

【教學過程】

一、激趣開場、創設情境

創設“賽詩會”情境,從學生表演、誦讀已學過的詩帶動一股愛詩熱情,教師藉機參與其中吟誦《畫》引出本詩的教學。

二、自主識字、嘗試讀詩

學生自瀆《畫》,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並用拼一拼的辦法認識它。學生嘗試讀詩,師正音,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字音的檢測,激發學生賽讀興趣,讓他們都願意讀好、多讀。師點撥畫五星標註翹舌音的辦法強化普通話對字音的講究。生從讀通一句逐漸訓練讀通全詩。

三、點撥字詞、自悟韻律

組織“賽詩會”在學生評,老師評的過程中隨文識字、自瀆詩、互比較、自悟讀本詩節奏與韻律。

四、圖文對照、讀出美感

圖文對照,感受畫中的詩,詩中的畫,領會幾對反義詞的意義,體會山水花鳥相襯的美,從而自發的美讀古詩。

五、遊戲激趣、鞏固識字

通過翻滾列車、郵差寄信、畫中藏寶等遊戲讓學生在快樂中識字,鞏固隨文識字效果。

六、靜心觀察、樂中書寫

在學生在音樂中賞字、陶冶情操、靜心學寫字。

七、拓展訓練、模擬作詩

出示三幅山水畫,選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用上反義詞仿寫一兩句詩。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

通過學生反覆地拼讀,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學生讀準每一個字音。學生通過聽,自由朗讀,同桌互讀,分小組朗讀,齊讀等不同的訓練方法,能夠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着背誦。讓學生反覆地讀課文,無形地識字,再通過多種形式讀詩及趣味遊戲方法鞏固生字。通過學生自己找反義詞,讀反義詞,理解反義詞,進而達到自己嘗試讀出韻律感、節奏感,讀出自己從詩、畫中體會到的真情實感。在音樂中陶冶詩情,讓學生不僅喜歡讀詩,還願意寫好詩中的字。

【抓關鍵點的方法】

本詩的教學我主要以讀為主要教學活動,採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各種不同的目標引領下讓“讀”貫穿學習始終。老師在其中少範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予學生,而老師在其中只需藉機點撥關鍵點,讓學生能自信、自學、自瀆、自賞、自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要給學生一個較為開放的學習空間,使他們自主學習顯現出來的個性能得以張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ojmn8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