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説課稿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説課稿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我的説課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説課稿

一、文本理解:

本文記敍的是一箇中國維和觀察員的兒子給聯合國前祕書長加利先生寫的一封信。本文作者雷利的父親雷潤民於1994年犧牲在遙遠的異國他鄉(赴伊拉克—科威特作為軍事觀察員)。作者用飽蘸血淚的筆觸回憶了遠赴異國的父親與家人的最後見面的情形,也以極其痛苦的語言描述了爸爸回來後的場景:“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但它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我們如約捧着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覆蓋着國旗的遺體,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錶浸滿了凝固的血……”作為兒子,父親的逝去讓其刻骨銘心的痛苦,也萌生了對和平的強烈渴望。於是,作者由此及彼,聯繫現實:在懷念父親的同時也深刻地指出世界的不太平,戰爭還在時刻威脅、蹂躪着這個美好世界。為此,作者以一箇中國孩子的視角,致信加利先生,強烈表達中國孩子的呼聲——“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本文語言懇切,字字充滿血淚。但是本文的敍述中充溢着較多的“官方語言”,對於一個12歲的孩子來説,似乎顯得過於老成持重。不管怎樣,但是文本中透露出的對父親的“真情”卻是純粹的,也讓每一位讀者為之動容的。

二、設計理念:

語文的性質決定語文不純粹是人文的,如何體現語文“本體”,要切實注意文本語言,給予學生語言的滋養。語言與精神的發展同等重要,不可偏廢某一方面。本文的特性是情感濃烈、飽滿,主題極為鮮明,教學中須恰當地把握情感的“度”,否則很容易濃了情感,荒了語言。如果一味地起“高調子”,極易滑向思想道德“説教”的泥沼。為此,“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是本課教學的主要策略,教學中要緊扣語言,引領學生入情、悟情、抒情、融情,讓學生在情感與語言的和諧共振中詮釋“和平”的內涵,建構“有意義的課堂”。

就這篇課文而言,文字就極具感染力,很多老師在範讀課文的時候都會熱淚盈眶。但是要在沒有生活經驗和生活積累的小學四年級孩子內心能產生強烈的.震撼,必須要藉助恰當的媒體渲染。,是否使用血腥的場面,有過猶豫。因為現在的孩子裏戰爭太遙遠,讓他們瞭解戰爭是一件難事。用上這樣就能激發大家對戰爭的仇恨,從而對作者失去父親的悲痛有更深的體會。但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對和平的嚮往,讓學生接觸過多的血腥場面,難免造成負面的影響。

三、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凱旋、卓越、瀰漫”等詞語的意思。

2、瞭解聯合國維和的背景,在身同感受、切己體察中體會“我”失去父親的悲痛,知道“和平”的來之不易,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內涵。

3、能邊讀邊體會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説教材:

我結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理解信的主要內容,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在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在讀中領悟作者的感情,在讀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瞭解信的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從小放眼世界,關注國際局勢,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信中“我”的呼籲,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教學難點是認識“世界並不太平,不少地區還瀰漫着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

五、説教學準備。

由於四年級學齡段的孩子接觸事物直觀、具體,喜歡通過自己的觀察去發現生活,本文內容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學生自主感悟和平與戰爭兩個對峙性強的概念還缺乏一定的感性基礎。因此,在上課前,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佈置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瞭解國內外大事,關心國際動態,瞭解維和部隊的使命及工作狀況。

2、準備多媒體課件,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六、説教學程序及教學理念。

崔巒老師曾經説過:“閲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用心靈感受,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課堂才能在對話中充滿活力,才能呈現出生動活潑、主動的“生命狀態”。基於這樣的想法,我設計了這節課。

第一個教學環節,藉助多媒體課件,情景導入新課。

由於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中國這片和平的聖土上,對於戰爭,他們缺乏深入的瞭解。無論是時間、空間,距離學生的實際都很遠。這樣,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之間就會產生一定的障礙。為此,我利用下載的圖片資源,經過選擇,整和、加工後再現情景,讓學生形象感知戰爭的殘酷,從內心深處先喚起他們對戰爭的憤恨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之情,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氛圍。接着我讓學生談感受引出了課題。導入新課。

第二個教學環節,學生質疑。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引出了:雷利發出了怎樣的呼聲?他為什麼發出這樣的呼聲?(相機板書:和平)體會作者表達的真摯情感。

第三個環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解決問題,學上彙報解決問題的情況。

第四個教學環節品讀感悟痛失父親。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我首先圍繞雷利之所以發出了這樣的呼聲是因為他失去了父親,那他的父親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讓學生自由讀書,找出相關的句子,並且勾畫出來,根據學生的發言相機板書:愛家庭、有知識、愛和平。然後再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板書的用一句話自豪地介紹爸爸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即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擁有這樣的爸爸是如此的令人驕傲與自豪。接着我又讓學生想象假如爸爸凱旋歸來時的幸福與快樂,與爸爸的靈柩歸來時的傷心形成鮮明的對比。閲讀的過程,是學生由不會到會;由迷惘到頓悟;由“山重水複”到“柳暗花明”的過程,與文本對話的過程,角色的換位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爸爸的回來,你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使學生把自己擺進去,與文中角色合而為一,與作者一起懷念父親,一起悲憤,一起渴望,一起呼籲。不知不覺中游歷於文本之中,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情感跳動的脈搏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再一次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痛恨戰爭,渴望和平。引領學生“以讀為主,讀出個性;讀中悟情,以情動人。”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緬懷,無限的渴望”這一感情基調,讀出體會,讀出感情,讀出渴望,與小作者一起傾訴,懷念,同悲,同恨。在原原本本地讀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平心靜氣地讀中感悟父親的崇高與偉大,在整體聯繫的讀中理解呼籲的重要。比如,理課文的第三個自然段時,採取了創設情景朗讀的方法,老師和學生一起呼籲,爸爸的嘴張着,彷彿在呼喚着什麼。啊,我聽見了,他呼喚的是和平;媽媽聽見了,他呼喚的是和平;在場的叔叔阿姨聽見了,他呼喚的是和平;全世界都聽見了,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引領學生一次次的呼喚中,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讀出感情,體會作者表達的真摯情感。

在此基礎上,老師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爸爸雖然犧牲了,但他還掛念着和平。但世界就會因此而太平了嗎?由此引出本課的難點問題,讓學生認識世界並不太平,不少地區還瀰漫着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體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為了便於學生理解,昇華學生的情感,我給學生補充了大量的事實資料,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了戰爭的場面,學更具體的感受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更激發了學生與作者達到情感的共鳴,幫助學生解決這一疑難問題,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從而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局勢,樹立維和觀念。在此基礎上,老師又讓想象着戰爭中兒童的殘象,向發起戰爭的人發出了和平的呼籲。體現了以讀為本,讀中悟情的教學方法。並相機板書:和平和平。

第五個教學環節昇華情感,拓展延伸

在朗讀體會雷利的呼聲後,我問到:作為新世紀的兒童,為了讓世界充滿愛,維護和平,制止戰爭,你們想做點什麼呢?讓學生融入文本,進一步昇華情感。接着又播放了全世界人們為維護和平而努力的媒體資料,讓學生體會到“制止戰爭,維護和平”不僅僅是雷利一個人的呼聲,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呼聲,讓學生體會到在不遠的將來,和平之花一定會開滿全球,明天的世界一定會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

標籤: 説課稿 呼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n08dw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