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登幽州台歌》説課稿範文

《登幽州台歌》説課稿範文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登幽州台歌》説課稿範文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唐詩三首》,因為時間關係,我只講第一首詩《登幽州台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分析: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翻閲整套職高《語文》教材,《唐詩三首》是其中唯一的一組唐詩,這三首詩的選擇上也是很有特點的,第一首《登幽州台歌》是初唐的古風,第二首《登金陵鳳凰台》和第三首《登岳陽樓》分別是盛唐和中唐的近體詩。由此可見,它是根據唐詩的體裁發展順序來編排的。所以,在學習詩歌的鑑賞方法和了解唐詩的概貌上,這篇課文都佔有獨一無二的地位。根據上述教材分析,針對《登幽州台歌》,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2.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古詩幾種體裁,掌握古風和近體詩體裁的不同。

(2)能力目標:提高詩歌鑑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詩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獨特的感情。

3.重點,難點設置:

重點:感受意境,提高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難點:學習詩歌鑑賞的方法。

下面,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

二、説教法

1.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職業中專高一年級文祕班的學生,他們在語文能力上略高於其他專業,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應該注意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多拓展一些。

我準備的教學方法為:

2.教學方法

移情法:用多媒體音樂、畫面等營造濃厚的氛圍幫助學生迅速進入情境。

誦讀法:反覆誦讀,甚至背誦,體會唐詩音韻的和諧和凝練的語言。可以加深瞭解,加強記憶。

設疑討論法:啟發學生思考討論探究學習中的問題,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比較閲讀法:對比這一組唐詩,比較體裁的變化,格律的不同。比較課內外不同詩文,感受不同意象營造出的不同意境。

學生對應的學法為:

三.説學法

1.課前自習法(課前預習,瞭解作者、作品等相關知識和背景。)

2.誦讀感知法(學生先聽範讀,後反覆誦讀)。

3.合作探究法(學生自由選擇課堂任務、合作伙伴,組織學習

討論,分析解決問題)。

4.比較閲讀法(通過比較閲讀分辨不同體裁,或者通過不同的意象表現不同的意境展延伸課堂知識,培養詩文鑑賞能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説教學過程

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一共由四個環節組成,導入—鑑賞—練習—總結

第一個環節是導入和提示教學內容

採用多媒體手段,以名家名句導入。(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鹿柴》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唐朝是詩歌的黃金時代,詩寫得好會被人追捧,寫詩是一件很時尚的事,不僅文人墨客寫詩,就連出家的和尚都寫詩。七歲的駱賓王寫了“鵝、鵝、鵝、”一夜成名。既有七歲就寫出詠鵝的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也有八十五歲寫出《回鄉偶書》的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寫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也有村夫張打油的打油詩:(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我採用大量的舊知識和少量的課外知識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迅速處於一種比較熟悉卻又略有陌生的情感體驗中,對接下來的教學內容產生強烈的期待。

提示:我們將要學習鑑賞的是一組唐詩,既然是一組,那麼我們就應該從瞭解唐詩整體的概貌。古代詩歌從唐代開始,逐漸進入了一個嚴格要求格律的近體詩階段。

強調:這三首詩雖然題目中都有一個“登”字,都可以算登臨抒懷詩,但是體裁也有不同。風格、意境更不相同。

要求:不僅僅象初中一樣要求能理解、會背誦,在高中階段要要擴大知識面,學會鑑賞詩歌的主要方法,學生們在課外應多瞭解唐詩。

接下來交代學習任務,提醒高中階段的學生不僅要象初中一樣要求理解,背誦,還要擴大知識面,掌握詩歌鑑賞的主要方法。

第二個環節是具體鑑賞《登幽州台歌》

首先是採用多種方式誦讀詩歌:

(1)、範讀,分讀、齊讀等等(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體會詩歌的意境,我精選了一個壎曲《哀郢(yǐng)》曲風沉重悲涼,與此詩的意境十分符合。)同時在讀的時候提示學生注意該怎樣停頓,該有怎樣的情感.(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

(2)、設疑討論、合作探究:

1、詩給大家怎麼的感受?(感悟情感)

2、詩中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抒情之前在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究竟是怎樣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3、請試着聯想想象詩人登幽州台的情景。(再現情境)

4、這是一首流傳千古的寫孤獨的詩,寫孤獨,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分析寫法)

5、莫非有莫大的憂傷?究竟是什麼而導致詩人產生這種曠世的孤獨感呢?(瞭解背景)

我設置了這樣五道問題。第一道問題憑藉前面朗誦的環節是比較容易感悟得到答案,詩中藴涵的情感是孤獨,但是最難體會到的是詩中那種曠世的孤獨,這就必須從詩文的詞句入手,思考第二個問題。詩歌的前三句用粗筆勾勒,彷彿是寫“古人”、“來者”,寫“天地”歲月,似乎沒有寫景而實際上是景被虛化了,我們可以聯想到古今滄桑易變的人事和一個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而在這無垠的時空詩句中嵌入兩個感官動詞:“不見”和“念”字,就突出了一個視極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獨的思索者的形象。他“念”而無法得到解答,愁懷無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愴,轉化出最後的結句“獨愴然而涕下”。結合前面的三句詩,詩人陳子昂應該是思考到的了人類一個宿命的問題:即宇宙無窮而人生有限,歲月易逝而功業難就。這個矛盾對於當時的詩人來説,是無法作出解答的,意境顯得就十分的悲愴和黯然。整首詩就

成就出這樣一個情境,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志士在當朝複雜的人事面前無能為力,報國無門,只空懷一腔怨憤,在這無垠的時空中黯然悲歌。這就是曠世的孤獨。自然引起無數人的共鳴,所以詩歌流傳千古。這道題的完成為教學難點的突破打下了基礎,為了讓學生能更進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學生完成第三題,以聯想再現的方式來感受情境。這道題是開放性的,並不要求一個標準答案,如果學生能聯想到時空的浩渺無情和人的.渺小無力,得出對比,突出孤獨感覺即可。第四題的目的把握這首詩的特點,實現從感悟到到理論的提升。這首詩的意境是通過設置情境得以實現的,情與景是密不可分的,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體會詩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徑。懂得了這點,就為以後鑑賞詩歌奠定了基礎。第五題實際是介紹詩人陳子昂的背景材料。我希望同學在這堂課上能體會到對一首詩的理解是有層次的,當他了解背景後才會體會到詩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曠世的孤獨。讓同學們懂得鑑賞一首詩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詩人當時所處的時事環境。

這五道題目,我實際上是按照感悟—體會—探究的順序來進行的,基本完成詩文的鑑賞。

(3)、分析體裁

這一步是讓同學們掌握唐詩的體裁。

(古風: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三類:“歌”、“行”、“吟”唐人也有寫古風的。)

(4)、小結

到這裏,我要為這首詩的鑑賞學習做一個小結,提醒同學們,每一首詩歌,都應該採用瞭解背景、感受音韻、感悟意象、體會意境、辨析技巧、分析體裁等方面來鑑賞。

第三個環節是拓展練習

比較閲讀,鑑賞一些詩句,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同樣是寫孤獨感,使用的意象不同,我們能感受意境的有何不同。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的孤獨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劉禹錫《柳枝詞》物是人非思念伊人的孤獨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夜泊楓橋》清幽寂遠思念親人的孤獨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孤寂愁苦,國破家亡的孤獨

“把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缺少知音,第四個環節是課堂總結

完成練習後,提醒同學們,我們十年來所學過的詩歌有近百首,從現在起,我們應當從以上六個方面以鑑賞的態度去對待每一首詩歌,如果在鑑賞當中遇到了問題,我們可以去網絡搜索和查閲工具書。(特別提醒同學們,我們學過的每首詩都可以從百度百科中搜索到大量資料)同時告訴他們我很樂意和大家一起來了解優秀的唐詩。到這裏為止,我已經完成了我所有教學內容,但是我希望這個教學活動遠遠沒有結束。

6、板書

這是我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五、最後陳詞

我這堂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按照“大語文”的觀點來進行的,我試圖告訴學生,所謂語文教材和課堂教學,僅僅是提供了一些優秀文章範例,我能教給學生只是一點點學習方法。而最重要的是學生自主閲讀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這次説課能表達我這個意思的一二,我也就滿足了。還請各位專家及同行不吝賜教,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mnqy2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