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反思性説課稿範文(精選8篇)

反思性説課稿範文(精選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反思性説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反思性説課稿範文(精選8篇)

反思性説課稿 篇1

本月視導工作已經結束,在準備過程中,我們體育組多次教研,集體備課,不斷修改教案並進行試講,並最終確定了課時計劃,在此過程中收穫頗多,現做一小結。

一、 集體備課,效果顯著

在每一次試講前,我們都會在組裏進行説課,每次説課大家都會提出一些好的方法、建議,對教案進行補充修改,這些方法、建議打開了我的思路,充實了我對本課的設想,使我不斷有了新的練習設計出現;試講後,領導教師又會在一起對本次試講提出不足和改進意見,使我的課不斷完善。在此過程中,每個人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觀念,都會產生無數的交集和碰撞,而每次碰撞所迸發出的火花,都會激發我的靈感,使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於是我深深體會到集體智慧所帶給個人的啟發和力量。

二、 逐步改進、穩中求變

第一次試講時,根據本年級學生技術水平,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原地運球。

此環節設計了3個練習,前兩個練習分別複習高運球和低運球技術,第3個練習把前兩個練習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兩種運球方法不同的觸球位置和發力位置,同時為了克服學生低頭看球的問題,在運球的過程中,讓學生隨時報出老師手上做出的數字,既提高動作熟練程度又增加趣味性。

二、行進間運球。

此環節設計了3個練習,第一個練習6米往返直線運球,讓學生體會行進間運球手觸球的位置;第2個練習運球距離增加到10米並和原地運球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運球時從前進到靜止和從靜止到前進不同的手法,為了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運球到終點後撿起地上的沙包再返回;最後一個練習內容是學生站成一隊,每隔一個人拿球,做集體曲線運球,中間如果出現失誤,則失誤者和同伴一起退到隊伍最後繼續練習;練習完後安排了一個課課練內容:立卧撐。

通過兩次試講,發現了幾個問題:

1原地運球練習時成兩列橫隊,隊伍拉的太長,不利於教師觀察指導;

2行進間運球撿包時學生為了求快出現扔包現象且動作變形;

3曲線運球時集體走統一路線,無球同學在此練習中無意義;

4課課練的立卧撐練習與教材脱節;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在集體説課時,大家集思廣益,出謀劃策,最終做出了以下修改:

1原地運球改為V字形站隊,這樣便於老師的觀察指導;

2行進間運球改為到終點後先原地運球,聽口令後統一撿包返回,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因為求快而扔包或動作變形的情況;

3曲線運球改為無球學生站成曲線,觀察同伴動作是否正確或出現失誤,有球同學則繞其行進,如果中間運球失誤,則該同學出列排到隊尾繼續;這樣學生在練習時各有任務,且相互配合,能起到較好練習效果;

4課課練內容改為增加輔助教材推鐵環的分組練習次數,這樣可以起到增加運動量的作用,且學生愛動愛練。

就這樣,在一次次的改進過程中,通過説課評課,對教案設計不斷進行修改完善,其實這個過程本身不管是對上課教師還是聽課教師來説都是一種提高,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年輕教師汲取了老教師寶貴的經驗,同事之間也分享了集體的智慧,大家對教材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教學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反思性説課稿 篇2

通過教學實踐,本節課教學過程整體能聯繫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教師的職業性和理解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尊敬老師的感情。教學過程學生和老師相處融洽,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較好,思路清晰、重點突破還是較好的。但是,在理論聯繫實際方面還不夠貼近學生的實際,使用的教學資源還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情感,使這節情感課中學生展示出來的還不是學生最真實的情感。

因此,在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使思想品德的教學符合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從學生的生活和實際出發,發展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使教學過程轉變成學生能結合自己的實際參與、實踐、體驗、交流和展現的舞台,幫助他們創造成就感,快樂地學習。

一、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

教師在做教學設計前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最貼近學生的實際設計教學活動,教師並且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要注意在教學中產生的“瞬間靈感”和課堂生成資源,並積極、靈活地進行引導,真正實現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教學理念。使教學過程有快樂也有收穫。

比如在本課中,學生平時也懂得在一定程度上尊敬老師,可是往往是因為一種習慣,甚至有些學生會存在“學得好是我自己努力的結果,和老師沒多大關係”的思想,對老師的尊敬出於表面而並非出自真心。因而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其真正懂得尊師。而真正能激發學生的尊師之情,就只有利用學生經常接觸的、熟悉的老師與他們自己發生的故事來引導學生理解老師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而我卻錯失了這個機會,使用了讓學生去採訪現場不熟悉的聽課老師的活動,使學生只注重了採訪活動,採訪的目的未到達,變成了只有快樂熱鬧的場景,沒有快樂深入的學習。

二、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際相結合。

理論聯繫實際,也就是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初中思想品德課推行素質教育重要途徑。學生接觸的社會範圍不大,教師應該利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例如本課中,教師通過“感人教師的圖片展示”、“何可欣尊師、教師節尊師活動等時事回放”等內容,使學生融入社會實際中去,使學習生動活潑,在思想品德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昇華,從而激發學生的認識和追求,有效地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素質教育效果。

三、老師要保持快樂心態。

只有老師的輕鬆快樂教學,才能使學生樂於接近老師樂於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學生快樂情愫。當然,老師也是人,在現實生活中,有種種的煩惱和不如意,要保持快樂的心態好難。但只要本着以學生為重,以教書育人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對學生時摒棄懊惱,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帶給學生。常到學生中間看看,關心學生的痛癢,和學生打成一片。因此,我與學生的關係相處是比較融洽的,這才成就了快樂教學。

四、應教會學生學會反省,達到傳授知識與提高道德覺悟和素質,使知與行統一。

這節課如果在“尊師行動”環節中能夠讓學生反省自己平時的尊師行為,引導他們思索改進措施就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每學完一節內容,只要是與學生活學習有關的,我們都應該讓學生反省自己的行為,引導他們學着解決遇到的問題。例如,初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初中學習,對中學的學習有很多不適應,我在講完“學習新天地”的內容後,還經常問問學生學習情況,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難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反思性説課稿 篇3

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好,首先,感謝教研中心及學校領導們給我這次寶貴的鍛鍊機會,讓我在這麼廣闊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下面,就來説一説我的這節課。我執教的《毫米、分米的認識》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個信息窗的內容,屬於“圖形與幾何”領域。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間表象,感知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能選擇適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從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基於以上理念,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激趣導課,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二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結合教材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孫悟空變金箍棒的有趣情境,形成情境串貫穿全課,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並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

二、實踐操作

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二年級學生的空間觀念通常是從現實生活裏積累的相關感性認識出發,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為此,我是這樣做的,

1.做好課前預習。

學生已經有學習釐米、米的基礎,我讓學生課前用手比一比1米、1釐米有多長;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或1釐米,使學生回憶起釐米、米的長度觀念,並選擇你喜歡的一種文具,測量它的長度,複習測量方法。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喚醒學生對米、釐米表象的記憶,拉近學生對新知認識的距離,也為下一步感知四個單位之間的關係做好鋪墊,更有助於學生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2.重視實際操作活動。

這我一共設計了4次測量活動,先是測量7釐米的小棒達到複習測量方法的目的,然後測量8毫米的小棒,不到1釐米,學生現有的知識無法準確表示它的長度,使學生思想中產生尋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需要,水到渠成引出“毫米”的學習;還有就是測量1毫米厚的硬幣,和後面的1分米的紙條。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數學活動,在充分體驗、感受過程中,幫助學生深刻地建立1毫米、1分米的表象,形成測量技能。

3.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我引導學生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的方法認識了毫米,並引導學生利用這些方法同位合作學習分米,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長度單位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同事還重視了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

4. 聯繫實際,加強應用。

當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要做到數形結合,使學生明確做一類題的方法和思路。如:練習題讓學生填單位,及給豬八戒改錯都需要學生先想一想實際物體有多長,再找合適的單位,最後填完要檢查結果是不是和實際物體長短一致,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空間觀念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5.課後延伸

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課後延伸尤為重要。本節課我以金箍棒變得很長很長變到天上去之後,用什麼單位表示它的長度這一問題,延伸到千米的學習。這樣的設計給學生留了一個懸念,引發學生不斷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我努力踐行區教研室提出的三單,即“課前預習單”“課上共研單”“課後延伸單”,把每一步落到實處,但縱觀整節課,還有很多不足:

1.課堂的教學機智和提高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於提高。

我沒想到學生一開始就説出8毫米,下面都不知道怎麼接孩子的話,後面學習完毫米之後,重新讓學生測量小棒,沒有抓住剛才的8毫米的生成,如果順着學生説“剛才有同學量出了8毫米,對不對呢?驗證一下。”就更好了。

2.課件收方不及時。

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空間表象,本來就應該放在尺子上進行,為了給學生清晰的指導,才投影到大屏幕,學完1毫米的感念後應該馬上隱去,我一時忘了,給學生造成錯誤認知,這一點值得注意。

3.練習題處理不到位。

在給八戒改錯時,學生説13釐米長的鉛筆錯了,我讓學生想象有沒有13釐米的鉛筆,這樣不如讓學生拿着尺子比一比13釐米有多長,看有沒有這麼長的鉛筆,進而發現這個單位用對了,不用改,這樣處理就更清晰。

4.課堂時間分配把握不準。

前面學習階段節奏有點慢,導致後面有拖堂的現象。要是再緊湊一些就更好了。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們提出寶貴意見。

反思性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人是序數這個內容靈活豐富,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因為敍述教學中既有方向性的序數,也有初步的二維空間序數的認知,是對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一些零散的。無意識的序數感知的整合。但這些知識光靠教師枯燥無味的講解,幼兒是沒有興趣的,那怎樣引導幼兒輕鬆學習呢?我嘗試用遊戲的形式,將“認識5以內的序數”作為教學內容,讓幼兒在輕鬆愉快地活動中自主探索。學習。並能為以後學習10以內的序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活動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性作用。原教案的活動目標只定了認知目標,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定活動認知。情感。能力三方面的目標。具體如下:

1、正確感知物體在序列中的位置,並能用第一至第五的序數詞表示物體在序列中的位置。

2、學習按給出的序數詞找到它所表示的位置。

3、發展幼兒思維的邏輯判斷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幼兒在計算活動中的興趣。

原活動的重難點是學習從不同方位觀察認識5以內物體的排列次序。這樣對幼兒來説有點太深奧。根據現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感知物體在序列中的位置,活動的難點是用序數詞來表示物體的位置。

三、活動準備

原教案中的活動準備為活動的開展是準備較充分的。但為了給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景和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我準備了以下材料:森林小區圖。樓房圖。各種小動物教具若干。

寫有1—5序數的“鑰匙”一套。幼兒每人一套空白卡片。一隻黑色筆。一張照片供遊戲使用。

三幅色彩鮮豔的背景大圖,採用了磁性教具,一方面方便幼兒操作,節約課堂時間,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具的使用率和使用次數。

四、説教學過程

原教案教學過程中三個環節是比較清楚,幼兒在學習中也比較積極。教師也提供教學具讓幼兒操作,並在最後一個環節安排了遊戲讓幼兒鞏固知識,基本上達到了活動目標。但整個過程始終是教師直接引導啟發,幼兒的思維受到了約束,活動中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幼兒為主沒在活動中體現出來。在教學中教師運用了操作法。引導法。講解法和遊戲法,讓幼兒在學習中能愉快輕鬆,從中學到知識,但教師注重了知識的掌握,沒考慮到讓幼兒學到的知識得到深化。運用。

針對原活動中的不足之處,我把新教案的教學過程設計為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學習用第幾座的形式來表示五座房子的序數,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通過幫小動物搬房子,給5座小房子釘門牌號碼,學習序數詞第一至第五,並讓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及時地肯定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在這一環節中還讓孩子們表達了幫助他人以及成功所帶來的喜悦心情。

第二個環節通過給5個小動物分5座小房子的遊戲,請幼兒按小動物所在的位置掛相應的數字鑰匙。立即對第一個環節的知識進行了複習和鞏固。這個活動結束時採用了一小段歌表演的形式,既讓幼兒體驗成功又一次強調了助人為樂的良好行為習慣。

第三個環節我給孩子們加深了難度,進一步啟發幼兒探索,通過再幫小動物找房子這一活動,讓幼兒學習能夠按指定的序數詞來找到相應的位置。幼兒在説説做做這樣輕鬆愉快的遊戲氣氛中,孩子們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第四個環節是對前面三個環節的鞏固,我又適當提高了難度,讓幼兒學習用第幾層第幾間形式表述物體所在的位置。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幼兒説説自己是第幾層第幾間,使幼兒把體驗結果上升到理性認識。幼兒在這一環節中參與願望和積極性都很高。

這四個環節的安排,我是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中的科學指導要點的第一條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索慾望。整個活動依據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選擇最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內容,注重整個活動的綜合性。可操作性教育於遊戲活動中。根據幼兒喜愛遊戲的天性和思維的特性,本節課通過幫小動物找房子的遊戲串成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貫穿整個活動,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啟發幼兒探索,來調動每個幼兒思維的積極性。通過讓幼兒動口。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給幼兒一個自由空間,讓幼兒自主操作,體驗成果,讓他們在操作中獲得知識經驗,發展各種能力,培養興趣,達到認識5以內序數的目標,並且能進一步學鞏固它。

反思性説課稿 篇5

活動的設計:

1、因為到了五年級,學生對友誼和朋友有了自己較為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教學中藉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和體驗,幫助學生一步步提升對朋友的理解。所以在活動的設計中,就為學生搭建了活動的平台,讓學生在活動中共享,拓寬主題。

2、以“朋友”為線,讓學生蒐集古今中外名人的典範,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達到資源共享,既拓寬了主題,又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到朋友之間真摯的友誼的重要性。學生在講述故事時,明白了道理,從而逐漸理解“朋友”的真正含義,潛移默化地指導學生,實現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目標的達成:

1、大的環節,小的教育點還行。

2、能關注學生,有目的地去問問題,並給予及時評價。

遺憾的是:

1)深度不夠。如在推介會這個活動中,在學生介紹完後,老師要針對其點拔,引起學生對朋友的情感,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再如在交流好朋友的典範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多交流,明白告訴我們的道理。

2)評價語過長。要把説的權力放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説,最後可讓學生總結。

3)生活化體現得不夠。雖然有一段學生相處的錄像,但還是有些弱。可在理解真正的朋友這一環節中加一個學生熟知的或學生身邊的感人故事以提升主題。

4)把握不好尺度。在辨析真正的朋友這一環節中,有個尺度不好把握。挖深了就成了這節課的重點,淺了,沒達到效果。這個地方,以後要好好處理,為下節課做好鋪墊。

5)結尾處可先讓學生交流收穫,再共唱《朋友》歌結束學習。

6)要科學地使用教材。因馬克思與恩格思離學生的認知太遠,所以他們之間友誼的材料可不用。

7)要關注學生,隨學情而走。課前一定要備好學生,課上一定要時時關注學生,課下要了解學生感受。特別是備好學生,因為教學設計中的每個環節、每個小細節都是根據學情來設計的。

總之,要想自己的課堂有實效,老師一定要設計好自己的問題,交流後是否達到目的。

反思性説課稿 篇6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行文簡潔,故事風趣,語言睿智,人物鮮活。本課設計,以情趣為重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及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以讀為主線,幫助學生了解文言文的節奏韻律;以悟為根本,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體會人物語言的精妙。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感受這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古典語言的韻味,體味這洗練語言中藴含的情趣,生髮出對語言學習的趣味。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一、激發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文言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我把教學導入的設計定位為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上課伊始,課件出示幾句四年級日積月累的古代名言,讓生齊讀,然後,我説這樣的語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從而消解了畏難情緒,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熱情。接着,引出本課課題,指導學生理解題目意思。這點佈置學生課前查工具書了,所以不難理解,同時也滲透了學習方法。接下來,讓學生用文言形式介紹自己,很好地活躍了課堂氛圍,為接下來的朗讀訓練做了很好的暖場。

二、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重視朗讀訓練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這是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秉着這一觀點,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拿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於是我示範朗讀,並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語速要慢。然後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我發現學生朗讀文言文文的語感還是欠火候。於是我又範讀了個別難讀的句子,再採取學生配樂自由讀、男女生比賽讀的方法,讀了好幾遍,學生終於把文章讀得韻味十足。雖然花了不少時間,但孩子們讀得饒有興趣。我明顯地感受到孩子們找到朗讀文言文的感覺了,學習興趣逐漸濃厚了。

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詞“甚聰惠”,問:你覺得楊氏之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用文中一個詞回答。再問:你從文中哪裏體會到楊氏子甚聰惠?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以及關鍵詞“應聲答曰”來體會。接着,師生合作,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朗讀體會“孔雀是夫子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兩種表達的不同,來感受楊氏子應答之委婉。在這個過程中,我堅持“以讀為本”的訓練,讓學生與語言充分地接觸,品嚐語言的“原汁原味”,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更有效地與文本進行情感溝通,產生共鳴。

三、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的工具性要求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文言文的理解是學生面臨的一個難點,文言文的語言凝練,一些字有古義和今義的區別,不能簡單地憑着字的今義去歪曲文本的原義。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很重視對理解文言文的學法指導。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等方法都是巧妙滲透出來,學生可以更輕鬆地接受、掌握。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幾個問題:説説每個句子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詞句;這樣學生們用上學習古文的方法,自主學習,還解決了疑難字詞,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説出來,把故事完整地講出來。

接下來的遷移拓展內容及課後作業,及時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體會語言的藝術,並學會積累、運用,讀寫結合,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體現了“大語文”觀。

四、以生為本,有效教學

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老師要以生為本,圍繞學生的需要來組織教學。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了學情,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律、心理特徵進行教學設計;上課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以學定教,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只是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學習的方向,困難的地方給予幫助。這樣的課堂才是有實效的。

總的來説,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但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得最不好的就是在引導學生感悟與深入理解的過程中,難以把握深淺,深度不夠,孩子們難以理解,深度太過,孩子們收穫不大也浪費時間。還有,在提問學生回答問題時,沒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致於部分學生沒能大膽積極地發言,所以整體教學節奏顯得略微鬆懈,背誦任務也沒能當堂完成。所以,我要讓自己在課堂中更有激情,提高課堂組織能力和語言表現力,感染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我覺得自己在課堂評價語言上需要好好下功夫,使評價語簡明準確,親切巧妙,以起到更好的激勵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懇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建議,謝謝!

反思性説課稿 篇7

在兩個月的工作時間裏,參加了一次縣優質課評比,我把它當作一次公開課。本次優質課評比,我選擇《落日的幻覺》。教授這篇課文,開啟了我第一次對説明文教學的思考,主要從以下角度展開反思:

語文素養和考試,在糾結中前行?

在正式參加工作之前,唐老師一直跟我談這個問題,心理上已經有所準備。但真正面對這個問題時,感受卻很不一樣。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求取兩者的平衡。慢慢地,我認識到:1.這兩者是不矛盾的,更不應該分開來談。一位優秀的老師,一定是既能給學生好的成績,又能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2.教師在面對這個問題,之所以會那麼糾結,很大程度上與語文課程的建設的不夠完善有關。當我認清這兩個問題後,內心的糾結也就慢慢淡去了。這是工作半個學期,一直縈繞我心中的一個主題。有了對這個主題的思考和大方向的把握,才有了下面種種。

説明文教學學生需要學什麼?我有以下幾個角度的想法:

説明文作為一種以説明為主的表達方式,其文體的教學價值。這點希望學生關注説明文、記敍文、議論文的區別,關注説明這種表達方式的特點。

之於第1點的思考,於是有了“説明文是怎樣進行説明的”這個具體的問題,在這個問題的指導下,就有了説明方法、説明文語言賞析等教學內容。

説明文行文思路的嚴謹,具體表現為説明文的順序。

説明文的目的:將事物或事理介紹清楚、説明白,以便人們讀懂了解,普及科技知識。

稍許權衡了以上幾點內容之後,我覺得《落日的幻覺》可能適合在説明順序和説明目的這一角度上選擇教學內容。於是,試圖以這篇文章作為“寫作內容選擇和寫作順序安排與寫作目的和讀者羣體有關”的例文進行教學。

教學設計的過程,關注什麼?我的基本想法:

1.清楚明確地表現教學目標:

我要教什麼?“教學內容有了”和將“教學內容表述為教學目標”是再一次對自己要教什麼進行梳理的過程,是對教師思維的又一次挑戰。這次設計中,對教學目標的表述,幾經糾結,但力求在目標中表達清楚我的教學內容。

2.簡明而多層次地呈現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的設置務求簡明(一是環節要少,二是每個環節的教學目的要明確),所以我的教學設計主要是三個板塊:板塊一:檢測預習;版塊二:研習課文,學習新知;板塊三:鞏固與運用。三個板塊在順序的排列上也符合學生的接受新知識的規律,也較為合理。

3.明確而有效的作業更進。

因為時間倉促,這一教學內容的作業需要教師重新設計,因此並未在課堂呈現。

教學實踐過程,我缺少什麼?

我的反思:

1.核心問題:

怎麼接好學生拋過來的“球”?所謂“球”,是學生對教師“拋”出去的問題的迴應。也許是因為新老師,我很早就發現自己在接學生“球”的時候,“平均”水平不夠,時好時壞(放鬆時,思路更清晰,思維更敏鋭,可以較好接“球”),綜合實力不行。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很精彩,我沒有預料到學生這麼快就能達到我預設的目標,因此有些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接“球”。當然,有的時候,學生的回答不是很到位,我也沒有意識到,從而錯過了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契機。總體感覺:優秀的學生,不夠優秀的老師。

2.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

教師在執教時,缺少“第三隻眼睛”看課堂的能力,對於自己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態、課堂的學習節奏,教師都缺少一種課堂的敏鋭感。例如,因為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導致這堂課不夠完整。當然,我不是一味地追求課的完整性,只是這堂課是可以通過努力調整成完整的。

以上兩點雖然都與教學經驗相關,但不應該成為我逃避的藉口。

前輩的建議:

1.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是否可以選擇更實際的內容?比如,説明文的語言賞析。

2.新授知識之前,是否能夠讓學生多花一點時間讓學生了解文本內容,可利用課後練習中的表格。

3.在導學案的語言上要簡練。

如何改進我的短板?思考了兩點:

教學實錄片段分析。可以給自己的課堂錄音,課後選取交流的高潮片段做出實錄並分析,若能每週一次,進步肯定大!

邀請有經驗的教師聽課。指導教師在聽完課後能夠坦誠指出存在的問題,並進行改進的指導,我要客觀分析,虛心接受。

曾經在面試天然寫作新教師的時候,問過所有老師一個問題:“你覺得,一個老師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當其中一位老師回答我“是反思的習慣和能力”時,我內心的激動和喜悦難以言喻。反思是一個新教師成長起來最有效的手段,這個成長不僅是在教學上的成長,更多的是他(她)面對這份職業在內心上的獲得的一種對自我清醒的認識和自信,甚至,這種認識和自信會慢慢地遷移到他(她)的生活中,影響、改變他的生活。

優質課的反思結束了,但我對生活和教學的反思將不會停止!

反思性説課稿 篇8

本節課依據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順序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規律的認識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對學生進行學史教育。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伽利略的研究——笛卡爾的補充——牛頓的總結中領悟,科學理論是經過不斷實踐不斷完善的過程。

教學過程:

本節課利用類似於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爭論的實驗,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過程中,以賦予學生角色的方式,使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兩大科學家的爭論當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優點:

1.環節的設置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步驟,能夠很好地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在對“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進行探究時,通過一段物體從斜面滑下的影像,引導學生思考:小車在水平木板上前進的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並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先歸納,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基礎上總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2.注重了學生對控制變量法、理論推理法等科學方法的掌握。從最先影響小車前進距離的多個因素的探究,讓學生知道,摩擦力越小,小車運動得越遠;然後從毛巾到棉布、木板、玻璃再到沒有摩擦的光滑平面,從現實存在到空間想象,從有到無,不斷地改變實驗條件,利用理論推理法,逐步引導學生建立起形象的空間模型,水到渠成地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領會到到科學方法對物理學習乃至科學進步的重要性。

3.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為在實際生活中,牛頓第一定律成立的條件“物體不”是不存在的,因此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在通過實驗探究和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律”以後,再通過引導學生弄清定律中的“一切物體”、“不受力的作用”、“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等關鍵性詞語,把握定律的適用對象、成立條件以及相應現象等,促進學生學習的效果。

4.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少講,學生多動手、多思考、交流多,真正做到讓學生動起來。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成課堂生成。

存在的不足:

1.對學生不放心,怕學生出錯,所以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足,不利於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

2.對教學過程的設計,還可以進一步加工,使知識變的更生動,提高學習興趣

教學再設計思路:

《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基礎,正確認識力和運動的關係,是學好物理的關鍵,教學中應聯繫生活、貼近實際,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理解力和運動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實驗和生活的例子進一步體會,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這對以後研究問題,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能有效利用控制變量法探究物理問題

(3)知道實驗推理法在物理學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通過理想條件下的推理,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合作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2)通過活動和閲讀感受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3)瞭解科學進步的漫長、艱難的歷程,鼓勵學生勇攀科學高峯

重點:

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

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結論的進一步分析

學情分析: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還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人們正確認識這個問題,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同樣學生要正確認識它,也要克服日常經驗帶來的錯誤認識,所以一開始就用了兩個實驗,讓他們通過觀察、思考,來澄清錯誤的認識。

教學方法:

1.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困難在於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觀念,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如推一個物體,它就動,不再推它時,它便靜止。為使學生擺脱這種錯誤觀念,首先要把運動和運動的變化區別開,樹立從靜到動和從動到靜都是“運動狀態改變”的概念,這是為了揭示力和運動的關係做的重要鋪墊。其次,通過實驗確立“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的概念。再通過推理建立“不受力運動狀態不變”的概念。

2.通過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是本節課的核心,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科學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實驗中可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滲透研究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lrq3o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