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關於石頭書的説課稿範文

關於石頭書的説課稿範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石頭書的説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石頭書的説課稿範文

石頭書的説課稿1

一、説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通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流,介紹了許多有關巖石的知識,也表現了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

全文共14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段。

第一自然段:( 1 — 5 ) 寫勘探隊員告訴兩個孩子,山上的石頭一層一層的,就像一冊厚厚的書。

第二自然段:( 6 — 11)介紹了石頭書上的“字”和畫。

第三自然段:( 12—14 )寫石頭書裏的學問可真不少,石頭書的作用可大了。

課文情趣盎然,寓科學知識與充滿童真的對話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兒童讀物,能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進而使其產生閲讀期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反覆朗讀中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瞭解課文大意,認識人物對話。

二、説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

教學難點:初步瞭解化石的作用,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與思考問題“刨根問底”的良好習慣。

三、説教學設計

1、對比導入,激發興趣。

首先借用實物(語文書和石頭),形象對比,引起學生興趣,導出課題後,讀題設問,讓學生質疑問難。

2、圖片展示,感知石頭書。

現階段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過程當中,而圖片正是具有形象、生動等特點,符合學生規律,因此更易於激發小學生興趣,易於接受知識。

3、以讀為核心,讀中感悟。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在教學中貫穿這一宗旨,始終把讀放在第一位,讓學生自己讀懂課文。

4、圖文結合,感知課文內容。

在教學中,我由圖到文,再由文到圖,圖文結合,遙相呼應,把文中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從而達到感知課文、學懂課文。

5、滲透寫字指導,培養書寫能力。

俗話説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讓人賞心悦目,心情愉快,所以在最後一點時間裏,我讓學生自己發現字的間架結構,同時給與適當指導、評價,讓學生想寫好字、能寫好字。

四、説教學方法。

在教的過程中,努力做到精講精問,讓學生自己多讀多練,重在積累和感悟。課堂上努力做到擴大訓練面,讓每個學生多讀多練,重在參與,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及時反饋和調控,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逐漸掌握。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要着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在課堂上學生細細的讀書,靜靜地思考,展開適當的討論,給學生學習和自主權,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到引導,扶持,點撥,“到位”而不“越位”。

指導學生寫字,培養書寫能力。

石頭書的説課稿2

一、説教材

《石頭書》是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有三篇課文,《石頭書》在記敍一件真實的事情過程中介紹了化石,《小稻秧脱險記》寓農業常識於生動的故事之中,採用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雜草對於稻秧生長的危害,以及噴灑除草劑對保護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航天飛機》則從普通飛機的視角,用擬人化的手法介紹了航天飛機的基本特點和相關知識,展現了現代科學技術在航天事業上的新成果。這三篇課文均為科學性的小品文或童話,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自然、探索科學的興趣。

《石頭書》為一篇科學小品文,講兩位小朋友——川川和磊磊向勘探隊員詢問“石頭書”——化石的情景,介紹了化石和化石的作用等有關知識。也表現了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讚揚了他們刨根問底的精神。全文共14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

寫石頭的外形一層一層的,像一冊厚厚的書;第二部分 ( 6 — 11) :介紹了石頭書的內容:“字”和畫;第三部分 ( 12—14 ):寫石頭書的作用。課文情趣盎然,寓科學知識於充滿童真的對話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兒童讀物,能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進而使其產生閲讀期待。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初步瞭解什麼是石頭書、石頭書裏有哪些學問;

(3) 初步瞭解有關化石的知識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通過默讀課文找出川川和磊磊的問題初步學會默讀的方法;

(2) 通過欣賞圖片瞭解課文內容,對礦物、化石留下直觀印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初步形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並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

三、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石頭書”是一本怎樣的書。

2、教學難點:結合課文語境,特別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來理解“石頭書”是一本怎樣的書。

四、説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

成功的導入,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為整節課奠定基調。在設計中先對課文中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徵來一個回憶,“川川和磊磊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有利於新的`內容的學習;點出“刨根問底”,也為教學情感目標作鋪墊。

(二) 精讀感悟

(1) 《課程標準》對中年級學段要求初步學會默讀,因此在找川川和磊磊提的問題時設計為默讀,邊讀邊畫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2)由“刨根問底”導入課文,抓住“問”來走進文本,幫助學生建立“問”的意識,為教學情感目標作鋪墊。在講授的過程中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體驗。另外,第一小節到第五小節為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石頭的外形一層一層的,像書”,點出這一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脈,同時又不加重學生的負擔。

(3)三年級小學生的思維發展仍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對於較抽象的事物還不能很好的建立關聯點。而圖片正具有形象、生動等特點,符合現階段學生思維發展規律,更易於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易於接受知識。因此在教授過程中通過出示雨痕、波痕、礦物、化石的圖片來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的形象,幫助他們更好地感知礦物、化石等抽象事物,同時更好地理解課文。

(4)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詞彙,陶冶情操。《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本文以對話為主,其中有人物的神態描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通過讀來表達自己的體會。同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適時合理的評價,激發學生更高的朗讀目標。另外,通過分角色朗讀來幫助學生體會對話體課文的特點。

(三)總結深華

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多學的同時更要多問,將“刨根問底”的習慣內化到學生的生活中去。

(四)作業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本課所學的內容為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化石,因此讓他們蒐集有關化石的資料他們將樂意而為,在興趣之上培養習慣,提高學生蒐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石頭書的説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石頭書》是義務教育國標本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談,介紹了許多有關巖石的知識,也表現了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

本課情趣盎然,寓科學知識與充滿童真的對話中,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也是對學生進行態度、情感、價值觀薰陶的好體例。

我們學校的科技展廳裏有一些化石和動物的標本,學生已經參觀過,並且也像文本中的川川和磊磊一樣對它們非常好奇。因此,當他們接觸到這篇課文時,馬上會進入文本所描寫對話情境中。

基於以上對教材簡析和學情分析,並根據《語文課程新標準》對本年級段的具體要求,我擬訂了這樣的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情感目標:藉助課文的語言文字,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其中,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好對話,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結合課文語境,特別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來理解石頭是一本怎樣的書,從三年級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來看我覺得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藉助多媒體課件等有關必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來優化學習目標的達成度。

對於本課的教學,我安排了兩教時。

第一教時,我準備安排“疑問導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生字、指導書寫”這三個環節。在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中,我準備先板書課題,當你看到這三個字時,想到了什麼?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教師小結:同學們腦海中一下子浮現出這麼多問題,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問題弄明白為止,學生齊聲説:對!教師歸納:問個明白,探個究竟,這就叫刨根問底(板書:刨根問底)那麼,就讓我們輕輕打開書,到課文中去刨根問底吧。進入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佈置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特別要指導學生讀準生字詞的讀音,如“堪、炭”是前鼻音,殼是多音字,還要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的停頓,如第七自然段,要指導學生讀通讀順。同時在讀的過程中,藉助多種方法理解部分詞語,如藉助媒體展現雨痕、波痕、礦物的畫面,讓學生理解石頭書上的字是什麼樣的。通過理解“刨根問底”的“刨”是“挖掘”的意思,接着讓學生找出他們問了哪些問題,請男同學問,女同學讀叔叔的回答,再次感知課文內容。在這一教時的最後,是“學習生字、指導書寫”這一環節。通過分析字形、示範書寫、巡迴指導,引導學生在田字格內把字寫端正、勻稱。

第二教時,我將在第一教時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的重點對話部分,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教師有機調控,學生自主參與達到逐步到位,對第二課時的教學,我也準備安排三個環節,分別是:複習檢查,作好鋪墊;精讀課文,理解感悟;總結課文,延伸拓展。

課始,先對課文中出現的詞語進行復習,然後對上堂課的學習進行回顧:讓學生説説通過上一節課學習,對課文有了什麼瞭解,從而為精讀課文作好鋪墊。在第二個環節“精讀課文,理解感悟“中,我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段,通過讀一讀、想一想、看一看、議一議等形式引領學生進入文本,體會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究知識的強烈的願望。進而讀懂石頭書。比如在學習課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時,我準備進行這樣的預設:

1、請同學自己讀讀課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邊讀邊想川川和磊磊提了一個什麼問題?你讀懂了嗎?

2、學生自讀課文第六至九自然段。明白他們的問題是石頭書上有字嗎?有畫嗎?根據叔叔的回答學生明白了石頭書和語文書一樣,上面有字、有畫。

3、引導學生再次進入文本,仔細讀讀,找出描寫石頭書上的字、畫的一段,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先後順序出示相應的句子引導學生仔細研讀。“這是雨點留下的腳印,叫雨痕;這是波浪留下的足跡,叫波痕;還有那些小不點兒,黃的,黑的,紅的,閃光的,透明的,叫礦物。這些都是石頭書上的字。”“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

第一步:指名讀,説説你讀懂了什麼?

第二步: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鼓勵:你真行,一邊讀一邊將“石頭書”與“語文書”進行比較,發現他們有相同的地方。石頭書上的字只有勘探隊員才能看明白。

第三步:藉助媒體,使“雨痕”這個石頭書中的字變紅,旨在引導學生好好讀悟,交流各自感受。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師的適當點撥下,體會出“雨痕”是“雨點留下的腳印”,教師出示放大的雨痕的圖片,教師總結這些都是石頭書上的字。這些字呀,可只有勘探隊員才認識呢。所以,指板書,大家一起讀:石頭就是書。在感悟的基礎上再讀這句話,把句子中包含的情趣表達出來。

其他“波痕”“礦物”我也將採用上述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在討論“波痕”時重點抓住“波浪留下的足跡”引導學生體會波痕就是石頭書中的字,也只有勘探隊員才能看懂,所以指板書:一起讀“石頭就是書。學生再次分角色朗讀這段對話。通過讀讀、想想、看看、等方法,緊扣“石頭就書”來品悟文本內涵。

第四步:教師過渡,石頭書中的畫能看懂,學生讀書上的話“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

第五步:藉助媒體,使“樹葉、貝殼、小魚”這些石頭書中的畫變紅,旨在引導學生好好讀悟,交流各自體會。你説你認識石頭書中的畫,那麼你上次參觀了我校的科技展廳,你説説看到了哪些畫呀?學生爭先恐後地説,估計會説:恐龍蛋化石,三葉蟲化石等等。教師小結:所以,石頭就是書。學生分角色朗讀這段對話,把他們那種熱愛科學、探究知識的強烈願望表達出來。通過讀讀、想想、議議等方法,緊扣“石頭就是書”來品悟文本內涵。並在這過程中,形成這樣的板書:

石頭書字:雨痕、波痕、礦物

畫(化石)樹葉、貝殼、小魚

課文的最後一段對話化石説明的問題,我準備聯繫課文的第七自然段“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來學習,如果我們在這座山上發現有樹葉的化石,説明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曾是什麼?學生通過想想、議議發現曾是密林,我隨即利用媒體把“密林”點紅,出示密林的圖片,引導學生讀好“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還有許多昆蟲。”

其他的“大海”“高山”我也準備採用上述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讓學生明白“石頭書裏的學問還真不少”再出示課文第一段,怪不得“他們在山上玩,看見一個勘探隊員正趴在一塊大石頭上,聚精會神地看着什麼”,原來,教師引讀““石頭書裏的學問還真不少”。

學完課文,進入第三個環節,“總結課文,延伸拓展“。在這個環節中,我準備讓學生當一回解説員,在創設了一個情境,我校的科技展廳缺少一個解説員,教師作當場測試進行選拔,題目:向遊客介紹“石頭書”。

板書:石頭書

字雨痕、波痕、礦物

畫(化石)樹葉密林

貝殼大海

小魚

標籤: 説課稿 石頭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kyw7g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