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初中力的合成説課稿

初中力的合成説課稿

力的合成是物理學科中學習的重點。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初中力的合成説課稿,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初中力的合成説課稿

初中力的合成説課稿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節內容.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學習位移、加速度等向量,學習了力的圖示和三種基本性質力,這些都對本節內容起了良好的鋪墊作用。本節內容進一步介紹向量運算普遍遵守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這是向量運算的工具,同樣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工具。後續課的學習中,對牛頓第二定律、物體平衡、動量定理的理解和應用都會產生重要影響。這節課前接三種常見的力,後啟力的分解和力學的一些重要定律的應用,因此這節課在物理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

2.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會用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力的合成。

B、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教育;瞭解研究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培養探求知識的能力。樹立等效觀點,形成等效思想,這是非常重要的處理問題的思想。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善於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發展能力,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通過力的等效替代,使學生領略跨學科知識結合的奇妙,同時領會科學探究中嚴謹、務實的精神和態度。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設疑、解疑、探求規律,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探求知識的過程中,達到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

根據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3、教學重點: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合力與分力的關係

教學難點:利用探究實驗得到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猜想它們之間所遵循的運算規律。

二、教法與學法

教法:平行四邊形定則是向量合成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重點和難點,要讓學生能接受平行四邊形定則就要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探究、去得出結論,這是突破難點和重點的重要手段,因此本節課選擇以探究實驗法為主進行教學,同時輔以啟發式教學。

學法:學生以實驗為載體,主動探究,互相協作,分析討論,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三、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思路為:力的等效——力的替代——尋找等效力——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學分成幾個層次:

用簡單的生活實例為引入,分析斜拉索與橋墩都可以起到承擔橋樑重量的作用。一個大人與兩個小孩都可以提起水桶。這裏體現了等效替代的思想,近而得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如果要用一個力替代幾個力,如何替代。作用效果相同是關鍵,把同學們的精力集中到尋找等效力,看合力與分力到底存在怎樣的關係。

探究實驗與提水桶緊密結合。“固定橡皮條的一端,這橡皮筋就相當於那水桶;讓它沿一個方向形變,就相當於提起水桶;用兩個彈簧測力計拉動繩套就相當於兩小孩提水桶;再換用一個測力計拉動就相當於一個力提水桶。要讓這一個力去替那兩個力,就要使它們作用效果相同,也就要使橡皮筋向同一個方向形變相同。”通過這樣引導,進行對照,學生們通過對熟知的提水桶聯繫到我們要探究的合力與分力的關係上,目標明確,知道自己幹什麼,思維清晰,步驟清楚。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老師巡視給予指導,發現共性問題時集中分析討論。

學生探究成果初步形成,進一步提出問題:“建議同學們把合力的箭頭端分別與兩個分力的箭頭端做連接,組成了一個四邊形,這個四邊形有什麼樣的特點?”絕大多數組的同學説是平行四邊形。為了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又提出:量量兩組對邊,檢驗是否是平行四邊形。通過連接圖形,學生在實驗中從感性直覺上升到理性認識。根據同學們的數據彙報,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得到平行四邊形定則。

初中力的合成説課稿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節內容.。本節內容是對以前所學內容的`延伸擴展,是高中物理理學部分的一個重點。進一步介紹向量運算普遍遵守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這是向量運算的工具,同樣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工具。因此這節課在物理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

2、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貫穿本章始末,所以這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重點。

2.對 “力的合成”所遵循法則的研究,需要運用以前所學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因此這個知識點也是本節課的。

難點:“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運用對學生的遷移知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這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從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説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運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

(4).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關係

B、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説出等效思想的價值。

(2).評價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所用到的探究方法,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物理問題。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列舉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應用到力的合成的現象,並建構起簡單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學情分析

任教班級學生是高一學生,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學習位移、加速度等向量,學習了力的圖示和三種基本性質力,這些都對本節內容起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四、教學方法

高一學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維,但也需要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我採用探究實驗法為主進行教學,同時輔以啟發式教學,並輔之以電教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探究、去得出結論,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真實情境導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由書上兩個小孩提水為什麼會和一個大人提水產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畫,引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讓學生思考、列舉生活中和教學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來解決問題的例子,加深對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通過設問: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與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樣的關係呢?引出下一個環節:探究活動

2、探究活動:

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讓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合理猜想,可能會有學生猜想合力一定大於分力,合力等於分力之和等。為打破學生對‘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維定勢,這時教師適時的進行實驗演示:用彈簧測力計拉鈎碼,模擬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合力與分力不是簡單的代數和的關係,似乎還和夾角有關,如何探究他們之間的關係呢?進入下一個活動環節“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如何進行實驗?學生面對器材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

此時教師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兩力的合成,為學生的探究作鋪墊。然後讓學生討論

A實驗的目的是什麼B怎樣保證合力與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樣知道D力的方向怎樣確定

對四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探究的各個環節印象開始清晰起來。

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記錄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師巡視解惑。

3、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學生探究之後,請每一組同學在白紙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圖示,以分力為鄰邊做出平行四邊形,畫出分力所夾的對角線,看看合力與對角線是否重合,彙報結果,教師補充總結。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定則 (播放動畫)加深理解。

4、例題分析,強化主題

1、例題: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豎直向上,用作圖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師要引導學生規範作圖,得出合力,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作圖習慣

2、閲讀課本63頁兩圖,強調: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只適用於共點力

5、課堂互動

帶同們玩一個遊戲,準備一根繩子,兩邊分別站着四五位同學,同學們分別往兩邊拉,教師在繩子的中間輕輕往自己這邊一拉,兩邊的同學都被我給拉過來了,讓同學們建構起簡單的物理模型,並加以分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讓同學們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6、佈置作業

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減輕學生的負擔,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時間,作業量控制在一般學生15分鐘的時間,因此,作業為課後第二題和自作合力隨着分力的方向變化而變化的演示教具。

標籤: 初中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kny7o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