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數學説課稿小學模板錦集十篇

數學説課稿小學模板錦集十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説課稿小學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説課稿小學模板錦集十篇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1

一、説教材

我説的是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線與角”中的《角的度量》一課,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線段、直線與射線的認識,平角、周角的認識,以及用量角器量角與畫角。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後面學習畫角、角的分類的基礎。教材注重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量角的必要性,認識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徵,在自主探索中體會、總結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説學生

學生對於角的有關知識已有了初步的體驗,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一部分學生對量角器有初步瞭解,但多數學生幾乎沒有用量角器測量角的體驗,小小的量角器雖然被拿在學生的手中,但學生對它的認識是陌生的,一條條放射狀的線,不同的刻度,會使學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於怎樣用它測量角的大小,就更顯得無從下手了。而且,在實際中,學生似乎沒有度量角的需要,他們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數學知識,很少能應用到生活中。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本節課的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單位;會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標:在測量角大小的活動中,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情感目標:1、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大膽嘗試,積極表達,使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2、應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培養。

教學重點: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角。

教學難點:在自主探索中逐步體會、總結量角的方法。

三、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量角,是一種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過去的教學是教師講解示範,學生模仿操作,然後進行大量的練習加以鞏固這項技能。無疑,這種方式對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低效的。新課程標準倡導: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説:“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因此,本節課我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量角的意義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説教學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設計了一個放風箏比賽,怎樣判斷誰的風箏放的高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進而展開新知的學習,然後設計幾個適合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量角的意義,探索、總結量角的方法,逐漸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後,在研究生活中的有關現象中,來體會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下面我分別説一説。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首先,與學生談話,你喜歡風箏嗎?放過嗎?參加過比賽嗎?

這樣,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小動物們放風箏比賽的圖片,看,他們放得多認真!到了評比的時候了,這可急壞了剛當上裁判的小猴子,它只記得比賽規則是同樣長的繩子,看誰放的風箏高,卻忘記了怎樣才能知道誰放得風箏高的辦法。怎麼辦呢?你們能幫幫小猴子嗎?

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明確,要知道誰的風箏放得高,只要知道繩子與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所成的角越大,風箏放得越高。在這裏運用多媒體課件,抽象出繩子與地面所成的角,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形成抽象思維的能力。

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激活思維,使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學習本節課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體會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你們真有辦法,要知道誰放得風箏高,只要知道風箏線和地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可是,怎樣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這一句追問,進一步激活思維,學生會積極參與討論,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從而引出本課要學習的內容,“角的度量”。在交流中,學生會有不同的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如,用小一點的角進行測量;用直尺測量;把兩個角重合比較大小;用量角器測量等方法。

在這裏,教師順應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使用自己的方法,在使用這些方法的過程中,學生會體會,在這種情況下用把兩個角重合的方法不適用,用小一點的角測量雖然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但是不能較精確的知道一個角比另一個角大多少,這幾個方法在使用時都有侷限性,只有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才是最簡單、最有效的,使學生產生學習用量角器量角的願望,為學習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礎。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需要時,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參與學習活動。

2、認識量角器

請拿出準備的量角器,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麼?

學生自由交流彙報。

認識量角器上的中心點、0°刻度線、內外圈刻度、18個大格,180個小格、1°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時用的單位。

學生拿到量角器後看到的就是這些,引導學生説一説自己看到的,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時可以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裏,我先引導學生自由彙報,然後運用多媒體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形成較完整的認識。

3、在量角器上找角

你們的眼睛真亮,找到了量角器這麼多的祕密,其實量角器上還藏着很多角呢,你能試着找一找嗎?請你在練習紙上畫出你找到的角。

學生嘗試在紙上的量角器上畫角。

你找到了哪個角?你知道它是多大的角嗎?

請學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畫的角,並試着説出這個角有多大。

這個活動實際上就是體驗量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量角器的中心點,就是所有角的頂點,從這一頂點引出的任意兩條射線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個角都可以知道度數,為後面量角做好鋪墊。

4、嘗試量角

你在量角器上已經找到這麼多的角了,能嘗試着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嗎?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應該是學生早就想知道了,在學生認識了量角器後引導學生嘗試測量角的大小,要學習的內容就呼之欲出了。

學生嘗試測量練習紙上的幾個角。給出的幾個角的開口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向下。目的是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逐漸掌握量角的方法,研究解決量角時出現的問題,如讀內圈刻度還是讀外圈刻度;把角的一邊對準“0”度刻度線比較簡便等。

這樣教學就是前面提到的“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師要熟悉學生學習的思維,順應學生的思維加以引導,站在更高的角度關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

5、總結量角的方法

剛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時候,同學們有幾個共同的地方,你發現了嗎?

引導學生交流總結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點要和角的頂點重合,角的一邊和量角器的“0”度刻度線重合,看另一邊的刻度。因為學生親身參與其中,深有體會,怎樣量角學生在實踐中一點一點的體會,一點一點摸索,所以量角時的注意事項完全可以總結,並且能深刻理解量角的本質,逐漸形成量角的技能。從而使本節課主要內容的學習達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

6、解決問題

同學們已經會用量角器量角了,我們就可以幫助小猴子裁判,判斷誰放的風箏高了。

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小猴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前面創設的情境更完整,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更主要的是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功樂趣,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五、聯繫生活體會量角的用處

出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滑梯的角度;椅子靠背的傾斜角度;踢足球時選擇射門的位置;這裏充分運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讓學生感知測量角的大小的作用,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給學生進一步思考的空間,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睛觀察生活的意識和習慣,體會數學的價值。

六、説板書設計

在學生總結量角方法的時候,根據學生的交流,相應地板書,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本課的重點、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2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上的“打電話”這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32~133頁的內容。這是一節綜合應用課,為了讓這節課能出彩,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和創新:

1、情景的創新

課前情景:傳悄悄話的師生互動遊戲,不但可以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而且為探究新知做了鋪墊。

課堂情景:創設“挽救陳霞”的問題情景,對文本資源進行再創造,以這個情景貫穿整節課的始終,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2、教法的創新

本課教學活動突顯三個部分:

① 探究最優方案:本節課是五年級下學期的知識,今天借班上課的是四年級的學生,從知識的連貫和學生的思維來講有很大的跨度,這對在坐的學生來説是個很大的挑戰。應此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研究從逐個通知方案到分組通知方案,再到尋找最優方案這一過程進行了鋪路搭橋,如藉助畫圖,學生實地演示,小組共同擺學具,大家一起填表格等讓學生嘗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

②發現規律:充分利用最優方案的示意圖,做到數形結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引導學生髮現隱含的內在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③應用規律:發現規律後,直接利用規律來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並進行課後拓展。

3、多種媒體的創新應用

⑴學具的創新應用:在學生研究“打電話”最優方案時,應用了色彩鮮豔的吸鐵石和可以書寫的吸鐵板,為探究活動提供了支持

⑵多媒體的創新應用:課首利用計算機制作了一段“挽救陳霞”的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讓學生處於良好的學習創造狀態。課中利用計算機的直觀性和生動性化抽象為具體,把“打電話”最優方案這個難於理解的內容藉助計算機展示出來,為突破難點創造良好的條件。課尾利用計算機的隨機性,充分地鞏固了新知識,併為課後進行拓展和延伸。

本節課充分挖掘教材潛在的思維探究因素、精選媒體、系統設計,集德育、智育、美育教學於一爐,優化組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通過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使師生有步驟、有重點、高效率地完成任務。

“打電話”是一節綜合應用課,為了讓這節課出彩,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和創新:

1、情景的創新

課前情景:,傳悄悄話的師生互動遊戲,不但可以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而且為探究新知做了鋪墊。

課堂情景:創設“挽救陳霞”的問題情景,對文本資源進行再創造,以這個情景貫穿整節課的始終,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2、教法的創新

本課教學活動突顯三個部分:

①探究最優方案:從逐個通知到分組通知,再到尋找最優方案。

②發現規律:充分利用最優方案的示意圖引導學生髮現隱含的規律。

③應用規律:直接利用規律來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並進行課後拓展。

3、多種媒體的創新應用

⑴學具的創新應用:在學生研究“打電話”最優方案時,應用了色彩鮮豔的吸鐵石和可以書寫的吸鐵板,為探究活動提供了支持

⑵多媒體的創新應用:課首利用計算機制作了一段“挽救陳霞”的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讓學生處於良好的學習創造狀態。課中利用計算機的直觀性和生動性化抽象為具體,把“打電話”最優方案這個難於理解的內容藉助計算機展示出來,為突破難點創造良好的條件。課末利用計算機的隨機性,充分地鞏固了新知識,併為課後進行拓展和延伸。

本節課充分挖掘教材潛在的思維探究因素、精選媒體、系統設計,集德育、智育、美育教學於一爐,優化組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通過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使師生有步驟、有重點、高效率地完成任務。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3

一、講講我對教材的理解:

《買鉛筆》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七單元(加減二)的第一課時。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以及10以內加減法,初步感知了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是今後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

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買鉛筆情景。主題圖中已經出示了數學問題:15支鉛筆,賣出9支,還剩多少支?我認為本課的主題圖給出的數學問題太直接,學生沒有思維的空間。因此在教學時我把主題圖進行了改進。把主題圖中袋鼠提出的數學問題改為有15支鉛筆這一條件,這樣,讓學生自己去觀察主題圖,從圖中找出有用的數學信息,再根據相應的信息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從教材提供的例題和練習分析,本課應是學習十幾減9、8的退位減法。但我認為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應該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幾減9、8的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學生就會自然地遷移到所有的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上來。因此,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也作了調整,即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

二、談談我確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有三大一是來自學生的學習需求。即要了解學生的一般特徵,瞭解學習者的學習風格;二是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藴涵着豐富的科學原理,怎樣引導學生髮現並理解生活情景中藴涵的科學原理,並確定體驗目標的要素構成與邏輯關聯,怎樣引導學生將學習成果運用於生活實際,並實現體驗性目標與結果性目標的統一,這是教師在制定目標是要重點考慮的。三是來自教材的學習素材。從確定教學目標角度而言,教材的價值及其研究重點在於:1。提供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繫;2。確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繫同學生認識特點的結合點;3。確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繫同學生現實生活情景的結合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教學目標可以分為知識技能,問題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四個方面。

依據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對目標制定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是這樣確立的:

教學目標:

1、以十幾減9為切入點,在合作交流中學會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

2、掌握20以內退位減法,並運用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通過鼓勵算法的多樣化,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

4、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以及善於交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學會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探討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説説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一)、關於教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裏要説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4

一、説教材

猜一猜是在學生了解事件可能發生或一定發生、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進一步知道事件發生有幾種可能的結果,體會可能性結果是有大小的。教材中提供了轉轉盤、拋紙杯和摸球3個實驗活動,其中猜測轉轉盤的結果目的是使學生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拋紙杯實驗進一步研究簡單事件發生的幾種可能的結果,以及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摸球實驗是由摸出一個球來羅列事件發生的所有可能結果,進一步探討複雜的、摸出2個球的所有可能結果,以及不同結果的可能性大小。教材中提供的實驗活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猜測與實驗相結合,通過具體的活動來體驗隨機事件中所藴涵的規律,突出實驗在研究隨機現象中的作用。

學習目標:

1、經歷可能性的試驗過程,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感受到數學實驗的意義與作用。

2、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學會和同伴交換意見,發展合作交流意識。

3、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獲取數據、並利用數據進行合理的猜測,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善於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事物。

教學重點:

完整列出事件發生可能性,會判斷可能性大小。

教學難點:

判斷較複雜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二、説學前準備

轉盤,紙杯,表一,表二,乒乓球,透明袋,獎品等若干個,摸獎箱一個,課件。

三、説教學流程

第一個環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之中,我採用了孩子喜歡的遊戲方式導入。這種導入適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同時營造了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設計意圖:利用猜一猜的活動,為學生提供挖掘已有的可能性知識儲備條件。】

第二個環節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這裏我設計了三個操作活動:

活動一 轉動轉盤

讓學生通過猜一猜,再轉一轉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做好分工,在優雅的樂曲中進行實驗。讓學生參與驗證的全過程,同時感受到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小組彙報實驗結果,全班彙總,從整理出的數據中你發現了什麼?哪種顏色的區域大,那麼指針停在這種顏色的可能性就大。在觀察第二個轉盤統計結果時,指針落在兩種顏色的次數如果不同,教師應該給學生説清這種現象是由於數學的隨機性造成的,轉動的次數越多,結果就會越接近的。

活動二 拋紙杯

也是採用先猜一猜,再拋一拋的方法。在猜測結果發生分歧的情況下,學生自己想用拋一拋的方法來驗證,這時教師提出活動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在樂曲的伴奏下,每個學生都親自參與拋紙杯,小組內做好記錄,完成表二,最後全班彙報,得出結論。總之,讓學生通過實驗、彙報等一系列的活動感受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學數學最講究的是知識的嚴密性,可不能光靠猜測,一定要進一步驗證、觀察、比較才能得出結論。進一步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體驗了獲取數學知識的途徑。】

活動三 摸球

學生已經知道了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接下來的摸球遊戲進一步證明這個結論。這裏我設計裏三次摸球遊戲:

1、當箱子裏有兩個綠、三個紅球時,任意摸一個球,所出現的結果與可能性的大小。

2、再加四個黃球時,任意摸一個球呢?;

3、一個箱子裏有兩個紅球、兩個綠球時,任意摸兩個球,可能出現哪些結果。此時學生經過討論就能説出結果。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在這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在箱子裏又放進了二個黃球。現在已經有二紅、二綠、二黃,任意摸出兩個球,可能出現哪些結果。學生經過討論會説出所有的結果。

【設計意圖: 前兩次摸球進一步證明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後兩次摸球主要是對知識的拓展延伸。】

第三個環節 鞏固新知運用生活

這裏我設計了四個練習題

1、一個盒子中裝有1到8的數字球,任意摸一個有幾種可能的結果?為什麼?

2、看要求,來操作有兩小題。由小組探討合作,全班彙報交流。

3、走進生活:結合六一兒童節的到來,我設計一個摸獎活動。

【設計意圖:一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二使學生感受到節日的快樂。】

4、看天氣預報片段

【設計意圖:瞭解可能性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第四個環節 總結概括師生互評

總之,本節課體現新的課程理念,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玩中學,玩中悟,既增長知識,又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愛學、會學、樂學的情感。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5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師:同學們,在上課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好嗎?

(同學們都拍手稱好)

故事講完後,由壞狐狸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昨天房子被我推兩下就塌了,而今天怎麼推也推不塌呢?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深思不解的情況下,教師順水推舟地引出課題,並板書:三角形的特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義

師:先請同學們拿出數學用具盒打開釘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請同學們在圖本上畫一個三角形;最後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數一數、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邊,並説一説你對三角形的認識。師生總結三角形的定義。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用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這樣一來,既打通了數學與生活間的無形屏障,又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歡鬆的心情投入到學習當中。問題的懸念,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這裏主要是回顧學生對三角形原有的認識,起到一個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時,教師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b:認識三角形的特徵

先讓學生自學書本第81頁的內容,並畫出三角形的各個部分的名稱,再請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拿出並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c:三角形的高的畫法

請學生自學書本第81頁的內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義。並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先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索嘗試畫高;然後,教師示範講解三角形的高的畫法;最後出示練習,讓學生作出正確的判斷。

d:三角形的穩定性

先讓學生説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後質疑:“這些三角形有什麼作用呢?”接着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的學具,通過對比、推拉三角形與四邊形,交流對比結果並歸納出結論: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鼓勵學生學會自學,獨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於發表意見,與同伴們分享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這是在學生已學會了畫平行四邊形的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自學並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去獨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並通過練習,使學生對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從而突破這節課的重難點。

這個環節是根據新課標“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理念設計的,主要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師:現在哪位同學可以回答壞狐狸提出的問題呢?

“為什麼昨天,我推兩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麼推也推不動呢?”

(三)深化訓練,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掛圖,讓學生去觀察並聯系實際舉例説説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説説它們的用處。

b:做生活的小能手,老師的椅子總是搖晃不穩,誰能幫老師修理一下,怎樣才能更堅固呢?

2、輔導學生完成練習十四的1、2、

第1題,説出下面每個三角形的名稱,並各畫出一條高。

第2題,圍籬笆。“哪種方法更牢固,為什麼?”一個問題,既打開了學生心中的疑惑,又達到了一個前呼後應的效果。將生活實際與一種情景聯繫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的事物。

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三角形的特性,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體現“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生活化”的理念,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通過這些有序而多樣的練習,既鞏固了學生學過的知識,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數學在學生們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中顯得更有味道。

3、發揮想象,巧擺七巧板

a:出示課件,(並播放輕鬆的音樂)讓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欣賞平面圖形組合圖,並觀察它們組成了什麼圖形?

b:小組合作,擺出七巧板,讓學生髮揮他們的想象,用不同的圖形拼出一幅圖,再進行小組評比。

(四)質疑反思,總結評價

師:今節課你掌握了什麼?

學生在小組內談收穫,評價得失。

課堂總結。

創設情景可以渲染學習的氣氛,也可以寓教於樂,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小組合作學習既體現了團隊的精神也使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過讓學生在組內談收穫、評得失,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理念。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6

教材分析

《認識鐘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剛入學不久,好動、好奇、好玩。大部分學生在學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過一些關於時間的知識。一般來説,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牀、吃飯、上課、下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幾乎每個家庭都有掛鐘或手錶,鐘面、表面對於學生來説並不陌生。

設計思路

本課從導入到實踐活動,學生都在和兩位新朋友(時間老人和琦琦)交談着;整個背景都是以學生非常熟悉的“琦琦的一天”來設計的。這樣的設計不僅創設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而且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促使他們願學、好學、樂學。時間這一數學知識,本來就是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的,進行這一知識的教學,更需要體現以生活為依託,以實踐為第一。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隨意地玩自備的鐘或電子錶,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讓他們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找尋數學知識,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發展,個性得到盡情的張揚,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鐘面和電子錶面,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地讀、寫整時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2、經歷操作、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合作精神,發展數感。

3、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並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4、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1、創設情境。

(1)展示課件:日出東方,配有鬧鐘“嘀嗒”聲。

(2)引出主題圖(由教材第91頁主題圖改編)。

提問:

①琦琦正在幹什麼?(學生:起牀。)

②你知道琦琦是什麼時候起牀的嗎?(學生:6時。)

③你怎麼知道的呢?(看掛鐘或電子錶。)

2。揭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鐘錶”。

(板書課題:認識鐘錶)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電子錶面。

(1)觀察鐘面和電子錶面: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觀察的對象,可以觀察鐘面,也可以觀察電子錶面,互相討論、交流意見,教師參與共同研究。

(2)學生交流、反饋(得出以下幾種答案)。

鐘面:

①有1~12個數字(點擊閃爍)。

②有2根指針,長針和短針。(點擊閃爍,配有畫外音:我的身體長,我叫分針;我的身體短,我叫時針。)

……

電子錶:

①由數字表示時間。

②中間有2個點會閃爍。

……

2、認識整時。

(1)創設情境。

課件依次出現“琦琦一天的生活”。

①觀察畫面,説一説琦琦接下來的一大是怎樣安排的?

②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觀察、交流。

③學生反饋(隨着學生反饋情況,依次出現與主題圖相對應的6個鐘面)。

④學生互相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描述任何事物時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

(2)認識鐘面上整時刻。

①觀察6個鐘面,你有什麼發現?

②學生充分交流,得出:

A、分針都指着12(點擊閃爍)。

B、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點擊閃爍)。

③引導學生小結:我們在看鐘面時不僅要看時針,還要看分針,如果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④反饋練習。

出示模型鍾:説説這是幾時?你是怎樣想的?

板書:2時。(邊敍述邊板書寫法。)

(3)認識電子錶的整時刻。

①出示連線題。

②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組討論完成。

③教師:説一説你是怎樣認識電子錶上的時刻的?

④引導學生小結:在電子錶上,如果點的後面是2個0,前面的數字是幾就是幾時。

⑤反饋練習。

出示模型鍾:這個時刻用電子錶的方式來表示,該怎樣寫呢?

板書:

(強調:電子錶表示的整時刻時,點的後面是2個0。)

⑥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兩種方法來表示整時刻。一種是文字表示,一種是電子錶的形式。

三、鞏固練習。

1、學生自選完成第92頁練習題並分組説一説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幾時正在幹什麼。

(1)投影展示結果,集體訂正。

(2)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琦琦起牀的時間是6時,看動畫片的時間也是6時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時針每天轉2圈。)

2、練習十六第3題(引導做第1小題)。

(1)出示第1個鐘面。

(2)提問:

①鐘面上現在是幾時?

②再過1小時是幾時呢?

(3)反饋(教師演示課件):分針轉一圈,時針走一格。(4時)

(4)學生獨立認識其餘鐘面時間。

3、實踐活動:小組合作設計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安排表。

要求:

(1)添上時針、分針表示整時。

(2)在方框裏填上電子錶所表示的時間。

(3)説一説這個時間你準備幹什麼?

四、小結。

師:希望通過這節課大家不僅能認識鐘錶,還要懂得珍惜時間,和時間一起賽跑!

五、板書設計。

課後總結

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深入開展,我有幸能夠站在此次改革的第一線,感受到了數學教學的無窮魅力和無限生機。下面就以本課教學為切入點,談談個人的一些感觸。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由於時間在生活當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開始就讓學生認識“時間老人”和“琦琦”這兩位朋友,從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入手引入正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錶,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課上,當課件展示太陽從東方升起、公雞打鳴聲響起的情景時,我發現學生的眼睛、耳朵等各個感官都調動起來,精神也高度地集中。接下來認識兩位新朋友,學生也是興致盎然,我就抓住了這個點,以此貫穿整堂課。

二、在實踐中體驗的價值。

學習活動最大的樂趣莫過於能看到學習活動的成果,本課在練習設計中,突出練習的優化,除安排單一訓練外,還注重了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讓學生應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安排表,作用是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於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並進一步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在練習中還伴隨着輕鬆和諧的鋼琴曲,使學生體驗參與的樂趣。實踐活動中學生樂此不疲,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爭着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頓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台。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7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百分數的認識”。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第十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分數,特別是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分之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這一內容是學習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和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百分數在學生生活社會生產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大部分學生都直接或間接的接觸過一些簡單的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從學生實際入手,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並能正確地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的要求是“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結合本節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地讀寫百分數,解釋百分數的意義,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2、過程性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真正體會數學的生活化,會主動的將生活中的數據加以收集理解。

3、情感態度目標:結合相關信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與勤儉節約的思想品德教育。

4、個性品質目標:在學習中充分的讓學生髮揮個性特長,體現課堂中的生命化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百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繫與區別。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通過認真分析教材,貫徹新課標的精神,並結合小學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通過亞運會精彩瞬間與獎牌引入,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

2、知識遷移,以舊帶新

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水平,巧妙的推進新課的教學。因此在進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複習舊知,在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帶領下逐步完成“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學習。使教學過程自然,順暢,讓學習新課變成是對已有知識的鞏固,讓學生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就學會新知識。

3、循循善誘,適時啟發

教師要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最終的結果。在教學中多采用啟發式的提問,給學生指明方向,讓他們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五、學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受用一時,授人以漁,終身受用”。現代教育要交給學生方法,交給他們終身受用的知識。因此在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新課標理念下,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1、注重數學學習的情感化

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並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已內心的想法,營造了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合作。在學習活動中嚐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注重數學學習的活動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動,課堂教學的本質應該是活動的,要讓學生“活”起來,必需先讓學生“動”起來。小組活動是學生喜歡的學習活動形式之一。把數學教學與活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激發學習動機。

3、注重數學學習的自主化

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學習方式,主動進行學習,學生學得積極,教師教得輕鬆活潑。這樣實實在在地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使其參與新知的認知過程。

六、板書設計

百 分 數 的 認 識

百分數的意義: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

寫法: 2。5% 讀法:百分之十點五

300% 百分之三百

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 分 數 百 分 數

既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 只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

也可以表示某個具體數量。 倍數關係。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睛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8

教材分析

小學數學十二冊比例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義並學會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應用題,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通過兩個例題,講解正、反比例應用題的解法通過講解使學生掌握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以及解題的步驟。

用正、反比例解應用題,首先要根據題意分析數量關係,能從題中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或積)是一定,從而判斷這兩種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後設未知數X,比例解答,判斷過程也是正反比例意義實際應用的過程。

數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自己探索,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生點、難點

正確判斷題中數量成何比例,根據相等關係等式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流程

複習導入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正、反比例的應用,因此通過本小節的教學,使學生加深對正、反比例的意義的理解,能正確判斷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學習例題正、反比例的應用題學生在已學過的四則應用題中,實際已經接觸只是用歸一,歸總的方法來解答,因此有教學中先讓學生用已學過的方法解:

答:再引導運用新知做這樣用移類

比的轉化思想進行教學,使新知識不新,舊知識不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讓學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後問:這道題裏有哪兩種量成什麼比例關係?為什麼?引導生判斷兩種量的比例關係,再根據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解答,這樣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與舊知識的聯繫。

三、新課小結

通過例題的講解,學生總結用比例解答應用題關鍵?

四、練習提高

1、基礎練習

2、判斷説理不解答

由學生打手勢表示,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又增大了學生的參與面把握學生學習的效果。

3、變成練習

五、全課小結

六、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後討論我們學過的歸一、歸總應用題分別是哪種比例的應用題。

七、效果預測

本節課學會找兩種相關聯的量,並學會判斷這兩種是否成正反比例關係,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9

各位專家領導,早上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我將要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等六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 》是版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材( )年級冊第()單元()的第()課時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 )的基礎,因此,在()(本單元或數與計算等內容)的學習中,佔據()的地位。

二、 教學目標

基於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及生活經驗,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目標:

三、 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精神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突出重點

難點:通過突破難點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根據新課標精神的要求,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認為學生應採用這樣的學法:

1、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仔細觀察,更要多動手操作;

2、和其他同學一起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3、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學以致用。

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是服務於“學”的,與這些學法對應,教師該做的是:

1、準備大量的實物和模型,為學生的觀察、操作活動提供材料;

2、營造好學習氛圍,組織好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主動探究;

3、適當指導,幫助學生提高。

四、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達成本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老師需要做如下的教學準備:

1、《 》多媒體課件;

2、教具:

3、學具:

五、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重點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置了()個教學環節,一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二是探索新知,解決問題;三是聯繫生活,學以致用。四是小結評價,這裏我着重講一下前三個環節。

在導入新課時,我採用( )導入,這樣導入的目的是:

第二個環節是探索新知,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是達成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為了分散重難點,便於學生掌握,我分成了()個層次進行教學,逐步遞進;首先是( )學生活動,目的是:

其次是()學生活動,目的是:

再次是()學生活動,這樣做的好處是:

通過這( )個層次的學習,分散了重難點,增加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經歷了探索的過程,使學生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有利於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是第二個教學環節

第三個教學環節是:聯繫生活,學以致用。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繫起來,感受( )數學知識的使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尤其是()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同時,為了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置了三個梯度的練習內容,一是判斷題,是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再現,需要所有學生都要掌握的;二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是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需要中等以上學生掌握;三是拓展運用,這有一定的難度,便於學有餘力的同學進行研究,同時也為下節課或()知識作鋪墊和準備。

總之,本節課總體上是本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從而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給予批評指正!

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24時記時法當中的第一課時24時記時法的認識。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教學反思五方面進行敍述。

一、説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24時記時法作為記時的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瞭解,但出現在課程中還是第一次。教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感興趣的題材,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使學生主動了解24時記時法的規律,理解和發現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並能正確的進行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方面的計算打下基礎。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結合數學教育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瞭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能進行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相互轉換。

2、技能目標: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經歷24時記時法的認識過程,進一步培養觀察、比較、歸納能力,增強探究意識。

3、情感目標: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其中正確進行兩種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關鍵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實際問題情境中,正確進行兩種記時法之間的互換。

教、學具準備:

課件、鐘面等。

二、説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

引入新課之前,利用多媒體出示一日節目預報,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演示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異同,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地呈現素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發現法。

通過温習普通記時法,讓學生去發現24時記時法,從而讓學生產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慾望,從而自主探究知識之間的聯繫。

4、問題教學法。

教師引導學生髮現一系列的問題,根據學生的發現老師適時的調整問題解答的順序,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積極狀態。

三、説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説教學過程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競猜激趣,初步感知。(耗時1分鐘左右。)

課始,播放學生熟悉的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説説這個節目播出的時刻,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通過屏幕上的19:00,初步感知兩種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設計意圖: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通過音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觀察比較,探索新知。(耗時20分鐘左右。)

1、認識24時記時法,探索24時記時法的基本原理。

(1)多媒體出示一日節目預報。

以提問的形式説説從這期節目預報中你知道了什麼?你有哪些疑問?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地説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並設疑:六一劇場是在什麼時間播出的?14:00表示的是什麼時間?給時間學生討論,之後明確:14:00是用的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14:00就是下午2:00。

根據對錶中其他信息的理解,形成如下的板書:

上午8:108:10

上午8:108:10

下午2:0014:00

下午4:0016:00

下午4:4016:40

晚上6:3018:30

晚上7:0019:00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基礎,我安排了場景教學。這樣把數學知識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為學生開展數學活動作好鋪墊,也為這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2)比一比。

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讓學生討論交流這兩種記時法在表示方法上有什麼不同?兩種記時方法哪種更簡便?生活中哪裏要用到這些記時方法?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問學生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經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這一新課程理念使我們的數學課堂生動起來,師生之間的真誠互動凸現出民主和諧的課堂才是學習的最佳樂園。老師貴在能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看電視節目的生活經驗進行整合,找到生活與知識的契合點,為學生創造與真實生活親密接觸的機會,並引導學生在生活問題中發現數學問題,嘗試用數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議一議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後,交流討論得出12時記時法(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名稱。並板書,揭示課題。接着讓學生説説為什麼不叫25時記時法或26時記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和探究的過程!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是在他們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實現的!課堂成了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

當學生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我藉助鐘面撥出8時、12時、20時,讓學生回答這是什麼時刻?説説這時都在幹什麼?告訴學生新的一天是從0開始的,我並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着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通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設計意圖:適時結合鐘面,結合學生的作息習慣,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律。

2、探究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互換規律。

(1)把24時記時法換成普通記時法。

先讓學生試着把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記時法表示出來,以提問的形式出現,16時是下午幾時?18:30呢?

設疑:兩種記時法互換有何方法?學生討論後明確並板書:13時之後(包括13時)普通記時法+12=24時記時法。

(2)把普通記時法換成24時記時法

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指名學生回答,全班校對。

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繫的認識。

設計意圖: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找到聯繫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三)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想想做做,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1、説一説。結合銀行門牌、汽車站牌、公路標誌、火車票讓學生在小組裏説説從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將書中的問題以開放式的形式出現,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給出自己的想法,這裏訓練點是鞏固兩種記時法的互換,建立起初步的時間觀念。

2、畫一畫。給想想做做中的第6題四個鐘面畫上指針。

3、小小播報員。結合本校的紅領巾廣播站用12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讓學生在小組裏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

設計意圖:這兩道題!通過動手、動嘴,一方面可以進一步認識24時記時法!另一方面可以瞭解知識的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四)個性作業,提高課效。

前面練習大多以小組討論、交流彙報。為了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我設計了5分鐘的獨立作業。有3種形式:一是把12時記時法轉化成24時記時法,有3小題;二是把24時記時法轉化成12時記時法,也有3小題;三是貼近生活的進行兩種記時法的互換,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大難點,有1小題。(注:作業紙附在後面。)

設計意圖: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練習,使學生在進一步認識24時記時法的同時,瞭解24時記時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先讓學生説説收穫和體會,接着安排了一道開放題,看鐘面讓學生大膽地説説這時老師可能在做什麼。

設計意圖: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大膽的説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逐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懂得珍惜時間。

(五)板書設計:

24時記時法的認識

普通記時法24時記時法

上午8:108:10

上午8:108:10

下午2:0014:00

下午4:0016:00

下午4:4016:40

晚上6:3018:30

晚上7:0019:00

13時之後(包括13時)

普通記時法+12=24時記時法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即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力求簡潔明瞭,體現主要內容,便於學生掌握和梳理知識。

五、説教學反思

低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的認識了時、分、秒,並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積累相關的知識。在教學的同時,我發現學生對於普通的記時法比較熟練,而24時記時法是交通,運輸等部門通用的時間。學生在學習時,剛開始還不太習慣、容易出錯。因此在教學時,我注意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數學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在課開始時,我先讓學生聽音樂,猜是什麼節目的片頭曲,然後拋出問題,問:新聞聯播是什麼時候開始播放的,有的説是晚上7時,有的説是19時,然後讓學生看到底是什麼時刻,討論晚上7時和19時的關係,引出24時記時法。這樣的引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調動了學生學習24時記時法的積極性。為學習接下去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設置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

在學生初步接觸24時記時法後,教師引導學生髮現一系列的問題:

1、這兩種方法有何區別?

2、這兩種方法相互間怎麼轉換?

3、兩種計時方法哪種更簡便?

4、生活中哪裏要用到這些記時方法?

根據學生的發現老師適時的調整問題解答的順序,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積極狀態,把學習的權利真正的交給了學生,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綜上所述,整個案例體現關注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需要的主題,從問題情景的創設,到整個展開過程的立體安排,到難點的突破,以及所學知識的應用,都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處處為學生着想,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內容,謝謝,請多加指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k4krm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