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選五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集錦七篇

精選五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集錦七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五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集錦七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信息窗4的內容:《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

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求幾個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及“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分數連乘法,既為學生提供練習分數乘法計算的機會,又為學生學習分數連除以及乘除混合運算作了準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問題的數量關係,掌握分數連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讓學生在“用數學”活動中,學會收集、選擇和加工信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在共同探討中培養合作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難點是用分數連乘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充分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化抽象為直觀,把計算學習和解決問題有機結合,並注重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數量關係,是突破本課重難點的關鍵所在。

教學方法:

五年級學生的思維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創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級有所增強。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取數形結合的方法,藉助線段圖幫助學生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使直觀教學與抽象概括有機結合,掌握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基於以上認識,在本節課教學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以教材的情境設計為依託,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這幾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

(2)“探究--研討”法:當學生提出問題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3)數形結合法: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內容比較抽象,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難度。教學中採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利用線段圖把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的圖形聯繫起來,從而有效降低教學的難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理解概念掌握規律並形成知識和技能,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由於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分的問題中有兩個單位“1“的量,預計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會把兩個單位‘1”混淆,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解題思路的教學,分析題意時讓學生反覆説每一步是把誰看作單位一在算什麼,使其在理清數量關係的前提下進行思考,達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課堂伊始,我就讓學生先做一組尋找單位“1”的練習題

(1)白羊的只數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蘋果的重量相等。

然後又設計了給上兩題補充一個已知條件口頭提出問並解答的練習:。

(1)有40只黑羊,白羊只數是黑羊的3/8。……

(2)梨重量的1/5和蘋果的重量相等,有40千克梨,………

這節課我們就繼續利用單位“1”來解決更多的問題。

這一環節中兩個練習題的設計,有層次有梯度的複習了有關單位“1”的知識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單位“1“,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新課導入乾脆、利索、自然,使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參與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課本情境圖:裝一個紅沙包需要60克玉米。裝一個綠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紅沙包的3/4。裝一個黃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綠沙包的7/9。根據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問板書:

(1)裝一個綠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2)裝一個黃沙包需要多少玉米?然後問學生:解決這兩個問題哪一個稍複雜一些?為什麼?

從生活情境入手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小數乘法第四框題《連乘乘加乘減》是本冊教學重點之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以及更復雜計算做準備。為此,要求學生必須紮紮實實地掌握這部分知識。

我教學本節課的主導思想是: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等實際狀況,重視過程教學和整體性教學。引導學生從原有知識出發,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加深理解新知識。有目的地組織安排教學活動,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教學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看、找、想、算的過程中學習本課的知識點,達到教學的目標,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1、聯繫實際,從生活中切入;

2、主動探究,在活動中感悟;

3、合作交流,在練習中昇華。

二、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自主探究,理解《連乘乘加乘減》的意義,理解掌握《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能正確進行口算和筆算,使學生認識小數連乘與整數連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主動探究的精神,遷移類推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根據教材編排特點,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意義,掌握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教材難點是積的小數點位置的確定。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嘗試法,操作法,發現法,討論法等。

學法指導: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學法。我重視觀察,比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應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開放的時間和空間裏,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的形成過程。

三、説教學環節:在新課標的倡導下,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我分為六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鋪路搭橋,興趣引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我讓學生填寫書中的表格

因數1.0002

因數

誰能説説,在表中你能發現什麼規律?讓學生在各抒己見中充分感知”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化,積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一規律。

第二環節,明確目標,巧妙設疑。

同學們請看15×4×2=多少老師現在把這道題改成1.5×0.4×0.2,你會做嗎?通過變式,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從而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然後交待本課的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要通過自主探究,來理解小數連乘的意義,理解掌握小數連乘的計算方法,並能熟練地進行口算和筆算。

第三環節,操作觀察,發現規律。

1、出示例六,1.3×0.2×1.1

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1.3×0.2=0.260.26×1.1=0.286這個乘法算式有什麼特點?根據這一特點,還可以用別的方法計算嗎?1.3乘以0.2再乘以1.1表示什麼意思呢?

你能説出下列算式表示什麼?

2.7×1.5×0.1 5.8×0.4×1.2 3.1×1.2×0.3 1.6×1.1×0.5

小結:

小數連乘的意義是什麼?

小數連乘的意義與什麼算式的意義相同?(小數連乘的意義與整數連乘的意義相同。)

説明整數乘法的意義也適用於小數乘法。

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採用發現法來組織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通過自學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3、填空,並講出道理。

4、小結,引導學生得出計算方法。

①觀察以上題,你發現積的小數位數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積的小數位數與被乘數和乘數的小數位數有關,被乘數和乘數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②小數乘以小數的計算方法是什麼?(積的小數位數是被乘數和乘數的小數位數之和)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用通過帶有思考性的問題,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

a收集整理)學生思考,並大膽讓學生嘗試、講解、討論,把學生引導到算理的探究過程之中。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總結出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閲讀書本,質疑問難:

質疑是人的思維走向深刻的開始,為了加深理解所學知識,由部分理解到整體回顧,形成體系,我讓學生閲讀9頁的內容,提出尚存的疑慮,做到及時反饋。

五、巧設練習,發展智能:

練是數學課的重要特徵,我通過有層次的練習,培養學生的能力,發揮學生的智能。

1.説出下面各算式中積應有幾位小數

25.4×3.6×1.2 2.37×1.02×0.12 0.15×0.3×3.1

1.032×2.4×1.013.506×2.03×0.1 0.017×2.1×0.001

2.在積的適當位置上添上小數點

觀察:積的小數位數是多少位?為什麼?

3.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5×4×1= 18×5×1= 2.5×0.4×2=

0.25×0.4×0.1= 0.18×0.5×0.1= 0.025×0.4×2= 注意:計算的結果,小數部分的位數.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來。

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思維過程既有展開,又有壓縮,突出重點和難點,有助於學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六、梳理概括,形成體系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節課你們都有哪些收穫呢?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啟發學生動腦思考,歸納總結所學知識,使所學知識歸結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從而培養了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的説課全部內容。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教材上冊《認識體積和容積》。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思想與方法以及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幾方面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是在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展開圖以及探索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它也是認識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常用體積(容積)單位的基礎,由此可見,學好本課知識尤為重要。

本節課教學安排了兩個例題。例6通過三個層次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的意義。第一層次讓學生感知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第二層次讓學生通過觀察倒進兩個杯裏水的多少,感知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層次通過判斷哪個杯裏水佔的空間大,來推理驗證對三個水果所佔空間大小的判斷。通過此活動,學生不僅能體會到物體總是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能夠體會到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是可以比較。接着揭示體積的概念。

例7及隨後的“試一試”教學容積的意義。教材先讓學生比較兩個大小不同的書盒中所裝的書的體積,形象直觀揭示了容積的概念。“試一試”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玻璃杯的容積,引導學生實際操作,逐步感受玻璃杯的容積。

二、教學目標

立體圖形中體積與容積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實際,聯繫生活,才能使之成為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因此針對教材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操作、交流中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2、在學習情境中經歷猜想、操作、驗證、歸納等數學過程,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感受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教學難點:體會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三、教學思想與方法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具體的實物(桃、荔枝、蘋果等),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展開教學活動。如:對於體積和容積這樣抽象的概念,精心設計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放大小不同的水果等操作活動,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在實際的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數學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索與圖形有關知識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如:在探究中比較幾種水果以及水杯中的水所佔空間的大小。再如:例7教學採用了小組合作探究,通過操作,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容積的大小。

3、通過有層次地操作,為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認識,獲得新知。如:例6中三個不同層次的操作及意圖,讓學生在頭腦中深刻地留下了體積的印象,化抽象為形象。

4、將所學體積(容積)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如:“練一練”及“練習五”中的題目就有所體現。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引入新課。

利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課,這個通俗易懂的故事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促進師生之間的默契,又能為學習體積作一個鋪墊。

(二)實際操作,感知體積。

教學例6,按三個層次逐步進行操作。第一層次讓學生感知桃佔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間;第二層次讓學生通過觀察倒進兩個杯裏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這兩個水果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層次通過判斷哪個杯裏水佔的空間大,來推理驗證對三個水果所佔空間大小的判斷。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通過此活動,充分讓學生觀察比較,並進行推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不僅能體會到物體總是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能夠體會到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是可以比較。接着揭示體積的概念。

(三)合作學習,探究容積。

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閲讀和理解能力,已經能夠自學一些描述性的知識了,加之學生有了體積意義的認知,例7則採取了學生自學的教學方式,最後再通過交流反饋來及時檢查自學效果,從中理解容積的意義。

(四)全課總結,課後延伸。

通過學生找出有體積(容積)的物體,鞏固了體積和容積的意義,也使得課堂總結更顯活潑更加生動。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本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近似值的實際應用,是在學習求近似值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這部分內容,重點放在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方法,根據實際生活情況採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二)學情分析

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都曾滲及過,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在前幾冊的數學學習中已經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採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培養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難點: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法、學法

根據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以創境激趣為關鍵,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以自主探索為主線展開的多維合作活動。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採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經歷思維衝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五、説教學程序:

鑑於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預設如下幾個部分展開學習:

互動(一)在具體情況中探究理解進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課件出示教材第39頁例10(1)題

學習任務:

1、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 所求問題:(獨立完成)

2、怎樣列式?為什麼這樣列式?

3、算一算,需幾個瓶子?

4、瓶子的個數是整數個,怎樣取商的近似值(小組討論)

引入進一法:(板書)(結合豎式理解進一法)

進一法定義:在解決問題時,根據實際情況,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往個位進一取整數。

5、舉例生活中哪些實際問題需要進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互動(二)在具體情況中探究理解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課件出示教材第39頁例10(2)題

學習任務:

1、找出已知條件、所求問題,嘗試獨立列式解答

2、思考:怎樣取商的近似值?(小組討論)

引入去尾法: (板書) (結合豎式理解去尾法)

引入去尾法定義:在解決問題時,根據實際情況,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捨去尾數取整數。

3、舉例生活中哪些實際問題需要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目標檢測

1、判斷下面各題是用進一法還是去尾法,説明理由。

(1)國慶節五(1)班16名同學到世界之窗遊玩,每3個同學一條船,需幾條船?

(2)夏銘用彩紙摺疊紙飛機,每5張紙折一架,34張紙可以折幾架?

(3)一種圓珠筆2.5元錢一支,12元錢最多能買幾支?

2、我最棒,我能解決下面各題。

(1)中心小學有378人去秋遊,每輛客車限乘40人,需要幾輛客車?

(2)美心蛋糕房特製一種生日蛋糕,每個需要0.32千克麪粉。李師傅領了4千克麪粉做蛋糕,最多可以做幾個生日蛋糕?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課外作業

六、説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方法:

1、進一法: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向個位進一。

2、去尾法: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統統舍掉。

這樣的板書設計明瞭、直觀。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體積與容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和表面積計算,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本課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也為將來學習體積、容積的單位和計算奠定良好的基礎。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使學生認識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掌握體積和容積的概念,理解“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原理。

2、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探索、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而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並感知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建立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依據教材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教學中要用到的課件、量杯、紅薯、土豆等是我這節課要準備的教具。

而魔方、粉筆盒、橡皮泥等是學生要準備的學具。

新課程標準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根據這一理念,教學中我採用實驗操作法、主體教學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把課堂完完全全地還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我採用讓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

本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的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用烏鴉喝水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在學生看過烏鴉喝水的故事的影片之後,我提出兩個問題:聰明的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瓶子裏的水面為什麼會上升?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知原來是小石子佔了一定的空間,把水擠上來了。緊接着,我又提問:教室裏還有像小石子這樣佔有空間的物體嗎?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哪些物體所佔的空間小?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這節課的課題:體積與容積。

這樣用學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強烈慾望,也體現出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繫。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出示差不多大小的土豆和紅薯,讓學生猜一猜哪個所佔的空間大。單憑眼睛很難作出判斷,怎麼辦?我把問題拋給學生,要他們先獨立思考比較的方法,然後在小組交流,最後彙報意見。

接着我讓兩個學生上台進行實驗演示(在演示的過程中台下的學生可以給他們提建議):在兩個大小相同的量杯中放入同樣多的水,第一次讓學生觀察水面在哪裏,瞭解兩杯水是一樣多的。然後,慢慢將兩個物體放入杯中,讓學生進行第二次觀察,同時思考兩個問題:“兩個杯子的水面發生了什麼變化,説明了什麼?” “兩個杯子現在的水面不一樣高,又説明了什麼?”。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了,物體放入水中佔了一定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説明物體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在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的 基礎上,揭示體積的概念: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接着,我及時提問:土豆和紅薯,哪個體積大?哪個體積小?誰還能説説生活中什麼物體體積大、什麼物體體積小。並出示背投電視與液晶電視,台式電腦與手提電腦,大哥大手機與超薄手機,它們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為什麼現在的電視、電腦、手機設計越來越薄呢?

(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實驗、觀察、交流合作等過程,深刻地感受到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不同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小不同,理解了體積的實際意義,同時感受到生活在不斷地變化。)

接下來我又引出“碗和水杯,哪個容器裝水多?”的問題,你們能設計一個方案並在小組裏動手操作進行比較嗎?

實驗方法是多樣的,如把碗裝滿水,倒入杯中,看滿還是不滿,或者把碗和杯子裝滿水,分別倒入兩個量杯中,看哪個量杯水位高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有大有小,這時我揭示容積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容器的容積。為了加深對容積的認識,我再做一個演示:倒半杯水,這時候所裝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積?為什麼?那要裝多少水才是杯子的容積?

(這樣設計,使學生人人蔘與實驗,充分理解比較抽象的容積的概念,並且明白:容器所容納的最大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積。)

為了區別體積和容積。我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魔方和粉筆盒。讓他們比一比、説一説:它倆誰的體積大?誰的容積大?粉筆盒的體積和容積有什麼不同?

(這個片段的設計,使學生會區別體積與容積的不同,並懂得了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有容積,為實際應用打下基礎。)

為了體現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三個層次、形式多樣的練習:

一、基本練習。

這一層次有口答、選擇和判斷題。

這類題目的目的是趁熱打鐵,鞏固剛剛學習的基礎知識,加深對體積和容積概念的認識,練習的多樣化,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第二層次的練習,是動手擺長方體、小組合作疊硬幣、用橡皮泥捏不同的形體,比較它們體積的大小。

動手擺長方體,目的是使學生明白擺的小正方體多,所擺的長方體體積就大,為以後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作了良好的鋪墊;疊硬幣、捏橡皮泥的練習,是讓學生明白“形狀變了,體積不變”的原理。

第三層次:提高練習

我設計了一個趣味比較:

胖子和瘦子誰的體積大?

這道練習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開放性思維。

四、評價體驗,交流心得。

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評價自我,評價他人,促進學生養成正確評價的觀念。

我的板書是這樣的。

意圖是:儘量用簡單明瞭的文字來表達重點內容。

我的説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在學習《稍複雜的方程(二)》之前,學生已認識字母表示數的意義作用,並初步瞭解方程的意義和等式的基本性質,並能運用它解簡易方程。這一課時是對前面知識的提高深化,也是列方程,解方程內容的深化,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也是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及對學情的把握,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訂為:

二、説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初步學會列形如ax+bc=d的方程解決一些簡略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培育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接洽。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定為:學會解形如ax+bc=d的方程。教學難點定為:列方程和解方程

三、説教法學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了激、導、探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帶着問題學、在探索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學習目的。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渠道,根據教學要求,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部分: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內化,拓展創新——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四、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創設了一個“學校舉行運動會”的情境,接着向學生出示問題:為了給運動員加油助威,我們班買了10個鼓掌板和20個拉拉球,已知每個鼓掌板3.5元,每個拉拉球2.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在這裏我主要是讓學生説出數量關係)接着出示圖片説:運動員比賽很辛苦,所以老師還給他們買了水果。再提問:你從圖片中獲得了什麼信息?(蘋果和梨各買了2千克,共花了10.4元,已知梨每千克2.8元)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提出學習目標:

(1)、根據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列出比較複雜的方程解決問題。

(2)、求比較複雜的方程的解的方法。

並板書課題:稍複雜的方程(二)

讓學生熱情投入到解決問題中來。提出學習目標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有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總結失敗原因,發揚成功經驗,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構

這一環節是是本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這樣的幾個小環節。

1、獨立探究

讓學生獨立嘗試列出比較複雜的方程解決問題,我會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便於學生思考解答。

2、小組合作,集體反饋

我把學生分成4個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方法,再各組派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3、教師講評,優化算法

在解答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幾種算法,有的直接列算式,有的設未知數列方程,我對他們的方法都給予肯定。但是及時引導他們,直接列式計算比較麻煩,引導他們進行算法優化。我再根據他們的回答進行板書:

設蘋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把小括號看做一個整體,先同時除以2)

在這個階段,我讓學生平等參與學習,討論。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探索解決和計算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揮了合作學習的作用。使學生的探究能力、自學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三)鞏固內化,拓展創新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後,還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因此我讓學生做了多種形式的練習。

1、單一練習題

在這裏我設計了三個方程,讓學生進行計算。(老師這裏也有三個方程,你能幫我解決嗎?):

2×3.2+2x=18.4

5x-4×1.25=7.5

2(x+1.5)=8

2、鞏固練習題

接下來第二個練習,我讓學生完成課本練習第1、第2、第4題。第2題要求學生看懂圖意,列出方程,同樣用算術法解答。第四題讓學生交流討論,列方程解答。這些練習有助於學生掌握數量關係,培養學生根據具體問題的特點,靈活選擇比較簡單的算法,進而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第四部分是回顧總結,完善認知。最後請學生談一談,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從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一起總結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1、首先讀懂題意,理清數量關係,找出等量。

2、根據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3、求解。

4、驗算並寫出答語。

五、説板書設計

稍複雜的方程(二)

設蘋果每千克為x元,則

(2.8+x)×2=10.4

2.8+x=5.2

x=2.4

(把小括號看做一個整體,先同時除以2,再求出未知數x的值。)

這節課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簡潔明瞭,突出重點,抓住特點。使學生很容易記住列方程和解方程的步驟。最終達到概括、鞏固、提高的教學目的。從而不斷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總之,整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上力求體現:數學的教學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一理念。在學習方式上力求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理念,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在教學評價上:我不僅關注計算方法的得出,更關注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知識的學習過程。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1、本部分內容實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小數與整數有密切的聯繫,所以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和講解上都注意聯繫整數運算,一邊是學生把整數運算的知識遷移到小數運算中。

2、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教材編排的特點。小數乘法的意義是在整數乘法的意義、小數的意義、分數的初步認識(包括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數乘法的意義比整數乘法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它包括兩種情況:小數乘以整數,這同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一個數乘以小數,則是求一個數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是乘法意義上的擴展。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和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積裏要確定小數點的位置。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是在整數乘法積隨因數的變化的規律,小數點的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

學情分析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已經具備了一些知識和方法。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學習小數乘法的意義比整數乘法意義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同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要確定小數點的位置,這也許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結合例題的講解來掌握其方法。

學習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

2、掌握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1、以練習為主;

2、小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教學活動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2、4擴大( )倍是24;72縮小( )倍是7、2;

5、24擴大( )倍是524;702縮小( )倍是0.702;

0.056擴大( )倍是56;5320縮小( )倍是5.32;

2、下面各數,把小數點去掉,各擴大了多少倍?

6.3 3.04 0.9 0.35 0.008

3、下面各數,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後各是多少?

4 58 6340 5000 3090

4、説出15×5,208×15各表示什麼意義?並用豎式計算。

(二)、新授

1、提示課題

今天我們從這節課開始學習小數乘法(板書)

2、出示複習題,師生共同觀察討論

(1)算出積填在空格里

(2)觀察因數變化與積的變化關係

從左到右觀察比較,提問:兩個因數有沒有變化?分別起了什麼樣的變化?積起了什麼樣的變化?

從右到左觀察比較,提問:兩個因數又起了什麼變化?積又起了什麼變化?

從而引發學生得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積也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

3、教學例1

花布每米1.50元,求買5米要用多少元?該怎樣列算式?

(1)讀題,理解題意,根據題列式

用加法計算:1.5+1.5+1.5+1.5+1.5+1.5

提問:這幾個加數有什麼特點?還能用別的方法來計算嗎?怎樣列式?

用乘法計算:1.5×5

提問:1.5×5表示意思?(5個1.5)也可以表示什麼?(1.5的5倍是多少?)

(2)引導學生思考得出: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簡便運算。

(3)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①提問:小數乘法中含有小數位,能不能把這些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呢?採用什麼方法呢?

②指導學生看書,講解解題思路

1.5擴大10倍 > 15

× 5 ×5

7.5縮小10倍 > 75

1.5裏有一位小數,先把1.5擴大10倍變成15,把15乘以5得75,求得的積比原來要求的積擴大了10倍,根據是前面所複習的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為了使原來的積不變,必須把75縮小10倍,即把積裏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這樣乘得的積就應有一位小數。

③共同小結:

為什麼要把1.5擴大10倍?(把小數轉化成整數)為什麼要把積縮小10倍?(使原來的積不變)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步驟怎樣?(先把小數擴大成整數,按照整數乘法的法則算出積,再把積縮小相同的倍數,點上小數點)

指出:實際計算時,不必寫出思維過程

(三)鞏固練習

1、根據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邊説邊填

2.5> ( ) 5.8 > ( )

× 7 × 7 × 3 ×3

( ) < ( ) ( ) < ( )

2、直接説出積是多少

3.2 5、4 8.56、7 5.2、 1.2

× 2 × 6 × 3 × 8 × 9 × 5

得出:一位小數乘以整數,計算方法也整數乘法相同,只是乘得的積是一位小數。

3、試算“做一做”

提問:你會做嗎?

學生計算後繼續提問:你是怎樣算的?第一個乘數是幾位小數?積是幾位小數?第一個乘數小數位數與積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4、總結出計算方法:

小數乘以整數,先按照整數乘法法則算出積,再看第一個乘數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gkdme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