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關於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模板彙編6篇

關於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模板彙編6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模板彙編6篇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1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是學生認識數的一次質的飛躍,無論是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

本課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後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分數的簡單加減計算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認識幾分之一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

基於本課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教材編排意圖,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第二部分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的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經歷認識幾分之一的探究過程,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通過具體實例,感受到數由整數向分數的擴展,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

教學關鍵:結合具體圖形理解並描述幾分之一的含義。

第三部分 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2)會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

針對教學重點,創設了學生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情景。例如,通過野餐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產生的過程,為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打下基礎。並通過電腦媒體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來增強學生的感知力,認識幾分之一。作到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主動探索,獲取知識。

針對教學難點,本課遵循三條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設計了一系列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及練習,例如,讓學生用多種生活中常見的圖形紙片,通過折和畫表示出幾分之一。整個教學過程着重突出探、疑、動、悟。

第四部分 學情分析

小學生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聽説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比如二分之一,有的學生知道要分成兩份,但不知道”

平均分”,有的學生認為把一個蘋果分兩份,大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小的一份是三分之一等等。

可見兒童生活裏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以準確的分數來表述。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

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地反思並獲取知識。

第五部分 信息技術的應用

1、運用PPT課件進行教學。

2、上網查找資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鍛鍊了動手能力。

第六部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色彩鮮豔、形象逼真、化靜為動的特點呈現教材主題圖,它是五個與分數學習有關的小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並描述獲得的信息,學生很自然的用2、3、7、8等整數來描述所看到的人、樹、鴿子等的數量。

這時老師指着圖中分西瓜的部分問學生“每個小朋友手裏拿的是一個西瓜嗎?還能用剛才那樣的數表示嗎?那該用怎樣的數來表示它的個數呢?”等問題時,學生的認知產生矛盾衝突,已有知識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渴望用一個新的數表示,為學生對數的認識擴展埋下伏筆。此時教師揭示本節課教學內容並板書課題。在這個環節中,主題圖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矛盾產生的創生點。此時教師揭示本節課教學內容並板書課題。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1/2) 利用主題圖中分月餅的情境教學。用“我們來聽聽他們分月餅的時候在説些什麼?”引導學生觀察圖:首先教師抓住“一人一半是什麼意思?”“怎樣分才是一人一半”等問題來使學生來理解平均分,並用一張紙任意折出一半大,一半小的反例讓學生辨析,進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確的建立平均分就是每份完全一樣、大小相等的概念,為學生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打下基礎。然後教師直接指出,平均分成的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認識一種新的數--分數,這就是我們認識的第一個分數1/2,然後指導學生讀寫1/2。讓學生藉助月餅圖説説1/2的含義。在分一分和説一説的活動中,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展到了1/2。

(1/4) 分數是否只有1/2這一個呢?繼續觀察月餅圖,這塊月餅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指着其中的一塊提問,還能不能用1/2表示呢?為什麼?讓學生説説理由,並試着用新的分數來描述這一塊月餅與整個月餅的關係,藉助於1/2的認識,類推出1/4,同時指着其它幾塊逐一提問“這一塊是它的幾分之幾呢?”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對分數的認識有了第一次擴展:從1/2--1/4。

此時對學生的創造性予以及時肯定,鼓勵學生試着想象一下:如果把這塊月餅

平均分成5份、6份、10份……時,其中的一份還能用1/4表示嗎?那該用怎樣的數來表示呢?此時學生的大腦中會產生更多幾分之一的雛形,為認識其它分數打下基礎。

課本93頁“做一做”第一題,96頁練習二十二第2題兩組基本練習,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使學生直觀看到無論一個圖形形狀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每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二)教學例2

好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初步認識1/2、1/4以後,讓每一位學生用老師發的一張正方形紙折1/4,並用彩筆表示出它的1/4,再組織學生交流與展示,引導學生觀察與比較幾種不同折法:為什麼折法不同,每份都是這張正方形紙的1/4呢?通過折和説的過程,使學生明確:只要是把這張紙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不僅加深了學生對1/4的理解,再次突顯分數的本質--平均分。

折1/幾

此時學生認識了1/2,又認識了1/4,分數是不是隻有這兩個呢?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我又設計了讓學生説一説,並用手中的學具折出自己喜歡的分數的活動。這一極具探究空間的開放性活動,使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以極大發揮,在動手操作中積極建構數學模型,在“做分數”和交流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幾分之一。對分數的認識也由1/2、1/4擴展到了幾分之一。

(三)教學例3

為了使學生能從比較大小的角度加深對幾分之一的認識,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剛才分月餅得出的1/2和1/4及喂鴿子的食槽分出的1/4和1/3的大小,藉助直觀圖,學生能很快比出大小,通過比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由小精靈聰聰提出“你發現了什麼?”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體會和感悟。如:不同的物體可以表示同一個分數,同一個物體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數;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越少,平均分的份數越少,則每份越多。比一比的活動,力求從不另一個方面完善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

隨後出示:基本練習第95頁“做一做”第2題,由學生獨立完成。

在學生基本建立起幾分之一的表象後,由小精靈聰聰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分數的歷史和演變,滲透數學文化思想。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認識了幾分之一,我們再來看看主題圖,在圖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數表示?

使學生感受到分數與生活的聯繫和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最後選取圖中的一個多邊形問學生:圖中塗色部分還能用分數表示嗎?這一問題無疑會與學生剛剛建立的新知產生矛盾?能還是不能?在學生的爭執中,教師拋出答案:不能用幾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幾分之幾表示,這將是我們後面要繼續學習的內容。這個練習力圖滲透分數由幾分之一到幾分之幾的擴展。

四、小結梳理

這節課學到哪些新知識,有哪些新的體會?

五、鞏固練習

(1)課本“做一做”第1題。

(2)練習二十二第2題。

(3)做一做”第2題。練習二十二第3題。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2

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三單元《24時計時法》。這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年、月、日和時、分、秒等時間單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計時法的感性經驗基礎上教學的,為學生今後靈活運用24時計時法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材有層次地安排了兩個方面的內容:

1、感知一天有24小時;

2、瞭解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方法。

依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實際,結合《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第一學段學生的要求,我確定了一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過程,學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並能計算所經過的時間;2、數學思考目標:讓學生經歷觀察、體驗、計算、類推等數學活動,豐富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感性認識,發展形象思維;3、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慾望。

教學重點是: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教學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發現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並能正確地進行互換。

為了較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創設情境、媒體演示、指導觀察、組織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師定位於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在學法上重點教會學生觀察、比較、體驗、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實現師生間動態的對話,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鑑於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聯繫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首先,以學生喜歡的腦筋急轉彎引入,他們知道一天的兩個6時可以用普通計時法區分,個別同學會用18時記錄,接着,在生活中尋找類似18時的時刻,然後老師展示自己蒐集到的信息,引出課題。

(2)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並掌握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關係是有些困難的。我首先提問:你認為一天是從什麼時間開始,什麼時間結束的?藉助課件,學生感受了一天裏時針的轉動過程,知道一天時針轉兩圈,是24時,在轉的過程中,選擇有些時刻讓學生動作表演,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繫。同時加深了學生對一天是24時的理解和體會。

其次,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同桌討論:鐘面上的內圈和外圈的數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相差12,這為後面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打好基礎。

再次,就是能根據教學的實況和進程來處理好課前預設和課堂動態生成的關係。原來在講解“兩種計時方法的互換”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我本來是做了比較多的鋪墊。但是在上課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孩子對這兩種記時方法的互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所以我就臨時做了改動:這部分內容就讓孩子們自己去講,通過生生互動,他們把自己的課外知識和課內感悟進行交流,這樣等於讓他們去當“小老師”,這就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讓孩子們更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再就是在歸納、小結兩種記時方法怎麼進行互換(這個環節,我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他們自己來講,這樣,或許孩子們能聽得更清楚;

(3)紮實、靈活地安排練習形式。

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主。先是學一種練一種,隨學隨練,再就是鞏固練習時,以做一做,畫一畫,搶答題等形式把兩種計時法放在一起加強練習,同時還注意與生活相聯繫,讓他們用兩種計時法生活舉例,帶他們去超市,按24時計時法改寫後,又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點拓展內容)。這樣練習,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

另外,我還安排了“你知道嗎”,和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的課外內容,讓學生多瞭解一些與本課有關的內容,增長學生的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

最後課餘時間用二十四時計時法設計週末的時間安排,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數的讀法和寫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四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第一部分的知識,它被安排在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之後學習。這是認識小數中比較重要的一環,這也是為以後進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及小數的四則運算做知識積累準備。它是整個有關小數學習中的基礎,可以説是一相當重要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四年級第一學期已接觸過小數。但這個單元的內容還是挺豐富的:初步認識並感知小數的意義;簡單小數的大小比較;讀小數和寫小數;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三、設計意圖: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使學生對小數的認識不再停留在感知的基礎上,應有深入的瞭解,並掌握其有關性質、方法。本節課教材的編排是先讓學生認識數位順序表,然後是小數的讀和寫。基於學生的認知起點,我將教材作了適當的處理,先讓學生讀小數。雖然小數的讀法並沒有正式教學與概括,但從學生接觸小數起,就不可避免地與讀法進行碰撞,因此在不經意間大部分學生已能正確地讀出小數了。由讀小數引入,教學數位順序表的相關知識,再進行寫小數。

在上述基礎知識和理念的支撐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熟悉小數數位順序表,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

2、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類比、遷移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刻苦鑽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質.

四、教學流程:

一、教學數位順序表導入:

1、觀察一下,這些小數有幾部分組成?

(三部分,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

如340.009的整數部分問:3在什麼數位上?表示什麼?4呢?

2、誰還記得整數的其他的數位?(學生回答,按一定順序即可)(課件出示)每個數位對應的計數單位分別是什麼?關於整數數位你還知道哪些知識?(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

【整數數位順序表的知識是學生掌握小數數位知識的基礎,而這兩部分之間又有着極為相似的地方,因此整數數位知識的複習越系統完整,就越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要在注意學生髮言的有序性、條理性,語言的規範性,為順利探究小數部分的數位知識埋好伏筆。】

3、看整數部分,你認為小數的數位應在整數部分的哪邊?(在整數部分的右側)中間怎樣區分呢?(用小數點隔開)

4、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小數的計數單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那麼,十分之一表示小數部分有幾位小數?(有一位小數)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數點後的第幾位?(第一位)它所佔的數位叫做十分位,十分位的計數單位就是十分之一.

5、你能推測小數部分的第二位是什麼嗎?為什麼?

(小數部分的第二位是百分位,因為它表示有兩位小數,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誰能依次説出小數部分後面幾位的數位順序以及相應的計數單位?

(千分位——千分之一;萬分位——萬分之一;十萬分位——十萬分之一;百萬分位——百萬分之一……)

(5)出示下表,提問:為什麼後面用省略號?(表示後面還有很多數位)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關數位的知識,有了整數部分的數位知識作依託後,相信學生能自己探索出小數部分。抱着這樣一個信念,懷着對學生的信任,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概括。在稍做引導的基礎上(十分位的得出教師應予以提示,它既是小數部分的起始位,又和整數部分有着差別),讓學生根據整數部分的知識自行推斷概括。】

6、看着這張數位順序表,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小數部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你怎樣證明?(0.1米就是1分米,0.01米是1釐米,1分米等於10釐米,因此0.1米里有10個0.01米)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但這樣的話學生就成了被動接受。雖然小數部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是10,但理解的難度顯然有所增加。為了讓更多的學生真正理解,我在這裏安排了驗證的環節,讓學生藉助計量單位加以理解,並在驗證的過程中理解小數部分最大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

7、你能根據小數數位順序表的有關知識,完成下面這幾道填空嗎?

(1)小數部分的最高位是()位,計數單位是();整數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計數單位是()。

(2)從左往右數,小數部分的第四位是()位,計數單位是()。

(3)10個0.01是(),0.1裏有()個0.001。

(4)6.825有6個()、8個()、2個()、5個()組成。

(5)説説下面各數中的“2”分別在什麼數位上?表示什麼意思?

我們要把數位順序表牢記,這樣就能正確地解題了。

【當學生掌握了上述知識後,我設計了以上一些課後練習題。由最基本的根據數位表知識填空到運用數位表的知識解題,層層遞進,讓學生學以致用。】

二、教學小數的讀法。

1、(出示圖)熊貓、電動車、土星繞太陽數據。

問:你會讀出以上的數據嗎?

2、誰能總結一下小數的讀法?

先讀整數部分,再讀小數點,最後讀小數部分。小數部分要依次讀出每個數字,而且有幾個0就讀幾個0。

3、如果我們要把讀法寫下來,可以採用這樣的書寫格式:

29.42讀作:二十九點四二

【雖説讀小數是這節課要掌握的知識,但我們不難發現,只要學生開始接觸小數,就必定要把它讀出來。因此在四年級的時候,學生已經會讀小數了。如果學生的讀法不規範,那麼教師也必然會予以指正,只不過沒有向學生説明白而已。因此,我改變了教材的編排體系,將讀小數的讀法安排在課的第二步,既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滿足需要,又為後面的新知探究創設了自然的銜接。如果有個別學生產生錯誤,可讓其他學生予以指正,並授於方法,讓雙方學生都獲得滿足:情感滿足與知識獲取的滿足。小數的讀法有兩種,一是直接讀,二是根據小數的意義讀。根據參考書的意見,我只要求學生掌握第一種讀法。】

三、教學小數的寫法

1、出示例3:據國內外專家實驗研究預測:到2100年,與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氣温將上升一點四至五點八攝氏度,平均海平面將上升零點零九至零點八八米。

你會寫出上面這段話中的小數嗎?(寫在自己本子上,指名板演,説明書寫格式)

2、寫出下面的小數。

五點零六十點零零二三百點七一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我讓學生獨立根據信息進行寫小數,相信學生都能完成。在寫完小數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己概括小數的寫法,在教學知識的時候不忘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綜合練習:

1、讀出下面各數0。0770。004

2、説出24.375小數部分每個數位上的數各是幾個幾分之一?

3、一個數的十位和百分位上都是6,個位和十分位上都是0,這個數寫作()。

4、一個小數,由4個1、5個0.1、7個0.01組成,這個數是()。

【寫小數包括兩種形式,一是根據讀法寫,一是根據小數的數位知識寫,比較而言,後者的難度要高一些。因為是第一課時,我讓學生藉助數位順序表進行習題的練習,以後就要求學生將表記在腦中,隨時進行運用。】

五、課堂小結.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4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的分數除法單元中的例1與例2。例1是分數除法的意義認識,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乘法的意義及計算,而本課的學習將為統一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打下基礎。

例1先是對整數除法意義的回顧,再由100克=1/10千克,從而引出分數乘除法算式,通過類比使學生認識到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教學,意在通過讓學生進行摺紙實驗、驗證, 引導學生將‘圖’與‘式’進行對照分析,從而發現算法,感悟算理,同時也初步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根據剛才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教學的目標是:

1、通過實例,使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是相同的。

2、動手操作,通過直觀認識使學生理解分數除以整數,引導學生正確地總結出計算法則,能運用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

3、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和歸納的過程,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並從中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本課的難點是分數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這是因為要將除以一個數轉化為乘以它的倒數,在運算形式上由除法轉化為乘法,變化較大,而學生往往由於思維的定勢,一時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課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實驗和驗證中自主體驗和感悟。

二.説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必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啟發與發現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有效的提升,動手實踐,在體驗中、在交流中發現規律。

學習方法上強調以探究學習法和動手操作法為主。認知結構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內化過程。只有通過主動參與獲得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因此,在重難點的學習上,通過摺紙實驗與驗證,數形結合,從而實現真正的理解。

三.説教學過程

開課,就對前一單元所學的分數乘法的計算和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進行復習,目的在於為教學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打下基礎,因為分數除以整數就等於這個分數的幾分之一,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用分數乘幾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結果,而對於分數除法的意義,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導出整數除法的意義再遷移到分數除法的意義。

問題創境,對比遷移,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

在教學例1時,我沒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個問題端出來,而是讓學生通過教師給出的信息來提出數學問題,學生編出乘法問題並列式解答後,問學生:你能根據這個乘法問題編出兩個除法問題嗎?然後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過對這三個算式的觀察比較,得到整數除法的意義。這樣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將素材一一呈現出來,感覺很單調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學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思維活動就是一種壓抑,反過來我這樣安排,感覺是把靜態的教材動態的出現在學生面前,利用素材自問自答,對學生來説是一次有價值有效的思維活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是有一個提升的,同時問題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然後指出問題中是以克為單位,如果以千克為單位,100克應該怎麼改寫?改寫後,算式應該怎麼列?後面兩題中的單位也改寫了,又怎麼列式計算?用一系列的問題,遷引出分數乘除法的算式,再通過對分數乘除法算式的仔細觀察,觀察時引導學生對照整數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間的共同點,從而得到分數除法的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我這樣教學的想法是:第一因為問題更有挑戰性而能更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鍛鍊提高學生的觀察比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過比較自然得出分數除法的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讓學生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體味到在數學中知識是存在相互聯繫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學生快速回答了2/3×4=8/3 8/3÷4=( ) 8/3÷2/3=( )的結果後,問:你怎麼這麼快就得到結果了呢?這個問題能更好讓學生利用除法的意義來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除法意義的理解。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5

一、 説教材

24時記時法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24時記時法作為記時的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瞭解,但出現在課程中還是第一次。教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感興趣的題材,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了解24時記時法的規律,理解和發現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並能正確的進行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方面的計算打下基礎。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瞭解24時記時法,並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於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瞭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於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

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慾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説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説教學程序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鏈接生活,初步感知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播放學生熟悉的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説説這個節目是播出的時刻,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通過屏幕上的19:00,初步感知兩種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再出示電視節目預報,讓學生説説最喜歡的節目是在什麼時刻播出,通過討論,讓學生把對應的12時記時法寫在24時記時法的旁邊。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初步嘗試進行互換。

(二)、實踐探索,自主建構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發展總是伴隨着特定的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展示得愈充分,學生的體驗就愈深,也就愈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立足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通過以下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

1、比一比

現在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這兩種記時法有什麼不同?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投入到富有挑戰和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

2、議一議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後,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討論、比較中達成共識,得出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名稱。並説説為什麼不叫25時記時法或26時記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適時結合鐘面,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律,並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着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通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並讓學生在對喜歡哪種記時法的討論中明白,使用兩種記時法是源於生活的需要,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記時法。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換一換

讓學生試着把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記時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繫的認識。

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找到聯繫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三)、迴歸生活,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想想做做,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1、説一説。結合銀行門牌、汽車站牌、公路標誌、火車票讓學生在小組裏説説從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將書中的問題以開放式的形式出現,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給出自己的想法,鞏固兩種記時法的互換,建立起初步的時間觀念。

2、畫一畫。給想想做做中的第6題四個鐘面畫上指針。

3、小小播報員。結合本校的紅領巾廣播站用12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讓學生在小組裏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

(四)、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課的最後讓學生説説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通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人教版數學説課稿小學 篇6

教學內容: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形成過程,並且會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2.通過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形成過程的理解,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及思維的深刻性.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教學重點: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應用.

教學難點:理解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有了好的開頭,才意味着有好的結尾將出現。現在我就本節課的設計説明如下:

一、從生活中來引發問題

在一節課的開始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情鏡,並能引發新的問題,讓學生能輕鬆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師導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如:課的伊始,師生共同複習有關面積的知識,温古而知新,於是從生活入手,如測量橡皮用哪個面積單位、書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場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

體現數學生活化,孩子們也能較自然地接受學習任務。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猜測——探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我認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種很好的遊戲,一種娛樂項目。通過猜測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們帶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結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參與的主體地位。

如:在得出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後,我讓小朋友大膽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相信學生的能力,這樣老師省力,學生更樂於學。

讓學生敢於表達、樂於探索,善於發現。

2.動手合作探究

通過先猜測,然後有序地開展實驗操作,能培養學生們的團結協作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結果

在交流展示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們的語言交流和表達能力。

4. 推測——驗證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測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

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這一部分內容可以通過學生的推測完成,培養學生的類比聯想能力。

三、遷移運用、分層提高

設計一些有層次的練習題。並運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慾望。

如:我們班都是數學愛好者,回答得真好,請你大膽地猜想,願意與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嗎?等等……

四、總結很關鍵

老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加快專業成長,作為學生的表率,我們老師應該在平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總結和提醒,培養他們也成為一個會學習、善反思,有良好學習習慣的人。這對他們終身收益!所以,課的最後,我們一般都要加上讓學生或老師小結課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dklrk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