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小學數學《長方體和立方體的認識》説課稿範文

小學數學《長方體和立方體的認識》説課稿範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長方體和立方體的認識》説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長方體和立方體的認識》説課稿範文

小學數學《長方體和立方體的認識》説課稿1

一、設計理念

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帶有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的認識,與個人的經歷有着密切的關係。數學學習中的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在數學活動中,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數學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知和情感態度。體驗具有以下特點:

1、體驗是對學習個體的重視。包括個體的各種生活經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態度。因為真正有價值的學習是以學生個體經驗為基礎的,是學生對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更是使學生整個精神世界發生變化的過程。

2、體驗是學習個體在數學活動中的行為、認知與情感的整體參與。數學課堂上的行為具體表現為:看一看、摸一摸、擺一擺、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各種形式的感官活動。體驗除了感官活動,還需要猜想、類比、分析、驗證、歸納、推理等各種思維活動

3、體驗中的數學活動包括合作與交流。這是因為數學建構活動有其社會性質,也就是説,“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於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與分享,才能達到共同建構的目的。

二、設計思路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為今後進一步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以及其它立體圖形做好鋪墊。

教材先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的模型,歸納長方體的特徵,接着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練一練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由淺入深,通過看立體圖、實際測量、製作長方體和正方體,進一步鞏固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認識,形成空間觀念。

基於以上認識,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觀察、討論、分類、製作等實踐活動,瞭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稜、頂點、面的特點,初步學會製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

2、培養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學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長方體的特徵。

為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本節課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和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合作發現,體驗成功,和諧發展”的教學思路。在教學中,讓學生眼、手、腦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通過觀察、測量、製作等活動,從具體到抽象,使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會製作長方體和正方體。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促進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同時,引導學生體驗合作發現的愉悦,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主動探索的創新意識。

為此,我讓學生課前準備了各種各樣的立體實物若干個(如火柴盒、乒乓球、牙膏盒、茶葉罐、魔方、墨水盒等),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展開教學,即從分類中引入;在觀察討論中瞭解長方體、正方體面的特點;在製作中瞭解長方體、正方體頂點和稜的特點;在設計填寫學習報告單中深化;課外延伸。

三、教學過程

(一)從分類中引入

1、今天大家都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物體,請以4人小組為單位,把自己帶來的立體都放在一起,然後分一分類。

小組彙報。要求:你們是怎樣分類的?標準是什麼?

2、指以長方體與非長方體為標準的組:請大家和他們組一樣,把所有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挑出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出示課題)。把另一堆放在一邊。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這裏學生分自己帶來的物體,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生在分類時,有的按製作材料不同分類;有的按形狀不同分類;有的按大小分類;有的按顏色分類……課中讓學生知道數學課研究的是形狀、大小,顏色和材料不是數學課研究的對象。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體驗我們的數學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

(二)在觀察討論中瞭解長方體、正方體面的特點

1、你是怎麼知道它是長方體的?任意拿起一個長方體,觀察一下,長方體的面有什麼特點?

學生觀察討論特點,並説明你怎麼證明?

彙報:長方體有6個面,6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證明相對的面大小相等:(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可以通過度量長和寬算出面積。

(2)可以把一個面用剪刀剪下來與相對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個面描在紙上,再用相對的面去比。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這裏,讓學生觀察長方體面的特點後,驗證自己的觀察。驗證的方法是開放的,學生可以發揮想象力,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驗證,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創造慾望得到滿足。

2、在你們的長方體中,有沒有特殊的類型。

學生彙報:

(1)有一個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6個面的大小相等。這一類(我們把它們叫做正方體或立方體)是長方體的一種特殊情況。(並讓學生畫集合圖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2)有一個長方體有2個面是正方形,4個面是長方形,而且2個正方形大小相等,4個長方形大小也相等。

再讓學生猜想一下,有沒有一個長方體只有4個面是正方形?

從一般的長方體到特殊的長方體,理解正方體是長方體的特殊情況。通過猜想,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在製作中瞭解長方體、正方體頂點和稜的特點

1、自學課本1-2頁瞭解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三條稜相交的點叫頂點。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長、寬、高。

2、用小圓球(頂點)和4種不同長度(分別以A,B,C,D表示)的小棒(稜),製作長方體、正方體模型。

3、出示小組合作製作要求:

(1)每組製作一個長方體和一個立方體;

(2)製作前先小組討論填好領料單;

領 料 單

模 型 頂 點

(小圓球) 稜(小棒)

A B C D

長方體 個 條 條 條 條

立主體 個 條 條 條 條

(3)按領料單領取材料;

(4)製作完成後,討論稜和頂點有什麼特點。如果材料不夠或有多餘,請説明為什麼?

4、小組活動。

5、彙報:長方體是怎麼領料的?頂點有什麼特點?稜有什麼特點?正方體怎麼領料?頂點和稜各有什麼特點?

通過觀察—討論—領料—製作—彙報等一系例活動,讓學生體驗研究數學問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稜的特點。同時,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在設計填寫學生報告單中深化

請大家自己設計一張學習的報告單來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有困難的同學可以模仿老師的學習報告單來設計填寫。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長方體 立方體

面稜頂點

課堂小結用實驗報告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習的報告單,並根據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填寫,在填寫報告中深化理解知識和反省自已學習的策略和方法。

(五)課外延伸

1、找一個火柴盒和魔方,分別量出它們的長、寬、高。

2、用硬紙板做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課外實踐操作,重在鞏固知識,發展能力,建立空間觀念,把數學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進一步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關。

本課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實踐活動,創設引導學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節課大部分時間學生都在動手實踐,有獨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驗證;有觀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決問題的策略。力求讓學生在儘可能大的活動空間中切實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數學對解決實際問題是有用的。

小學數學《長方體和立方體的認識》説課稿2

一、設計理念

數學學習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所以有效的學習更應促進學生的發展。維果茨基認為:“只有當教學走在發展前面的時候,這才是好的教學”。他提出“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其實質就是教學要把那些正在或將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進。促進學生的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髮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髮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幫助他通過現實與尋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1、積極瞭解兒童的現有經驗

布魯姆説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這已有的知識實際上就是兒童的經驗。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兒童自己獲取的,而且來自於課外,教師要很好的研究兒童的經驗水平,根據兒童的已有經驗設計教案,才能更好地推進教學進程。如“引入新課部分媒體出示可樂罐、禮品盒、魔方、牙膏殼等實物讓學生判斷這些物體的形狀”;“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雖然王花八門,但是真實地反映了兒童在這方面的真實水平。

2、重視數學活動的建設和開展

活動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特徵。新課標十分重視數學活動的建設和開展,指出:“教師應向兒童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揭示規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1)倡導“自主探究”式學習

“探究”是新課改的一個主題詞,所課探究,是對問題做出猜想、假設、預測、收集數據、證明的過程。這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兒童的發展來説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在本堂課中比較突出:我引導學生探究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探究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係等等,內容一步一步推進,使學生逐步掌握了探究這類問題的一些方法。

(2)倡導在“觸摸”中學習數學

讓學生多實踐、多操作,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這是本堂課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曾多次讓學生運用數一數、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發現長方體(正方體)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等的特徵。讓學生在“觸摸”中掌握知識,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內驅力。

(3)倡導自主討論、交流

學習數學的過程不只是計算的過程,還要能夠在推理、思考的過程中學會交流,進行體驗。在本堂課中,安排了多次小組交流活動,讓學生及時反饋獲得的數學信息,表述自己獨到的發現。交流是信息共享的過程,也是嘗試的過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識”而昇華為“學會生存”。

3、讓數學走進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數學,探索真實世界中的數學,這比單純學習數學更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引導他們走向生活,勇於實踐,培養他們“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①本堂課所使用的教具大都來源於生活中的實物,從觀察實物入手,慢慢得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

②讓學生帶着所學的知識走向實踐,學會用數學的觀點來解釋現實世界中的一些問題,如:“下面圖形,能不能圍成長方體或正方體?如不能,為什麼?”

二、設計思路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特徵基礎上展開教學的。為今後學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作好鋪墊。因此,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理解它們內在規律及聯繫是非常重要的。本課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實際操作中不斷積累空間觀念的。在認識長方體特徵的基礎上,利用學習遷移自主討論正方體的特徵,再比較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異同。明確它們的內在聯繫,最後用學到的新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學程序圖:

教師活動: 創設情境 協作指導 拓展延伸

學生活動: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實踐應用

三、教學設計

教 學 過 程設 計 意 圖

(一)操作感悟

1、出示實物:可樂罐、禮品盒、魔方、牙膏盒等,請學生選擇喜歡的物體,説説是什麼形狀的.?

2、揭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聯繫生活實際,支持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和生活經驗”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同時強調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選擇喜歡的物體説説形狀。

(二)自主探究

1、認識長方體特徵

(1)初步感知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實物,並動手摸一摸,認識長方體的面、頂點、稜。

(2)小組合作,運用數一數、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再次觀察實物。通過討論、交流、概括特徵。

(3)指導識圖

認識不同方位,不同形狀的長方體(包括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和學生一起探討看不見的稜和麪的表示方法,理解立體直觀圖的形狀特點,完善對長方體的整體認識。

(4)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揭示它們的意義及其相對性。

教師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動手操作實踐,使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揭示規律,建立概念。

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一起探究,逐步獲得新知,學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時,也逐步掌握了探索的方法。促進了學生觀察力和空間想象力的發展。

運用多媒體教學,加強學生的直觀感知,提高教學效率。

2、認識正方體的特徵

小組合作探究正方體的特徵,誘發比較、遷移類推。

3、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關係

(1)多媒體動態演示,比較分析。揭示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內在聯繫,得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2)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的。開放學習的方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發展嘗試總結,驗證,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別在幾何體教學中,運用比較方法,加強形體間的聯繫和區別,提高識別能力。同時滲透事物普遍聯繫和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聯繫生活,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

(三)實踐應用

1、判斷題

2、操作題

將8個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體擺成形狀不同的長方體,並分別指出長、寬、高。

3、拓展提高題

判斷部分展開圖形能否圍成長方體或正方體,並説明理由。

側重於知識點的落實,鞏固新知。

加強動手操作實踐,豐富學生感知,積累空間觀念,形成能力。

積極引發學生的爭論,辯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9v70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