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9篇

有關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9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三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合9篇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領悟教材、確定目標(説教學目標)

《燕子專列》是三年級第六冊第二組以愛護周圍環境為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標”關於第二學段閲讀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要“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能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積累課文中的優秀詞句、精彩句段”。

本組課文的單元要求是要學生留心周圍的環境,想想為保護環境我們能做什麼。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和燕子有關的一個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從南方飛回北方的燕子經過瑞士,因當地氣温驟降,風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飢寒交迫,面臨死亡的危險。瑞士政府得知這一情況後,呼籲人們尋找凍僵的燕子,並用帶有空調的列車將這些獲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這個故事表現了人類對鳥兒博大的愛心,呼喚人們要保護動物。

依據年段目標及本冊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特點,對於本課的教學,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學會破折號和冒號的用法。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能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3、感受貫穿全文的愛心,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願望,並把各自的想法寫出來。

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生活經驗和聯繫上下文引導學生理解詞意,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和貫穿全文的愛心。難點:領會三四自然段中描寫惡劣氣候與環境的內容同人們奉獻愛心的關係,感受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二、生為主體,選擇教法(説教法)

採用“讀為基礎,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書聲琅琅,讀讀議議,互動交流,真正奏響了“讀”這一主旋律,切實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使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教育融為一體。採用多種形式地讀,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三、培養能力,指導學法(説學法)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不只是單純的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技能,變“我學會”為“我會學”。

1、課外預習為提高自學能力服務。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重點,三年級的學生已有獨立識字的能力,因此本課的字詞學習將由學生在家預習完成。

2、在讀中學會找重點詞句、重點段落,理清課文思路,以讀促理解;學習閲讀方法,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對關鍵詞句的理解,要善於啟發引導,培養學生獨立理解詞義的能力,如聯繫上下文、利用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義等。

3、尊重學生的閲讀實踐,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積累和運用。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默讀,通過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培養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內容和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教學媒體,合理利用(説教學手段)

“課標”指出要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較傳統媒體有着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媒體的選擇和利用,要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用得“恰到好處”;而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更不能用大量的視頻去衝擊學生的閲讀實踐和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我只在導入新課與課文結束(列車揮手告別)兩處分別利用多媒體課件去創設情景。

五、優化結構、心靈對話(説教學過程)

閲讀課的生命在於師生互動、心靈對話。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新聞激趣、導入課題

1、葉聖陶先生説過:“入境始於親。”在課的開始時,播報新聞。(CAI展示地球儀上歐洲的瑞士,放大地形圖。)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後,揭示課題。燕子的處境十分危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燕子專列》一課。去新聞現場,瞭解當時的情況。這樣拉近了孩子們與燕子的情感距離,為後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2、緊接着學生讀題、審題。出示:運送抗震救災物資專列、運送新兵專列等專列形式,讓學生在類比中明白“專列”的意思。

3、學生已獨立學習了生字,出示生字詞,檢查預習情況;交流個別字形難點。如“驟”字這個形聲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通過範讀課文,披文入境,融情於聲,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以其聲、情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使學生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起到傳授知識、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讀水平的作用。

2、教師用鼓勵性地語言:“這麼感人的故事,誰願意來讀一讀嗎?”引導學生讀書,並提出讀的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3、進行全班交流。這一程序旨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細讀課文,讀中感悟

1、略讀第一段,讓學生交流所知,隨機指導破折號的用法。

2、老師順學而導,書上的這個問題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鳥,能長途飛行,怎麼還用專列送呢?指名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

(出示文字:當地氣温驟降,風雪不止,幾乎所有昆蟲都被凍死了。燕子經過長途跋涉,已經非常疲勞,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飢寒交迫,瀕臨死亡。)

“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引導學生朗讀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煩:冷、餓、累,簡單瞭解冒號的用法,並隨文理解詞語“氣温驟降”、“長途跋涉”、“飢寒交迫”、“瀕臨死亡”,觀看圖片,學生談此時的心情(着急、擔心等);再次朗讀。

3、播放CAI、音樂,教師的範讀,充分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並通過多次不同層次地讀,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取代教師的講解和分析。

教師引導學生:這羣疲勞的、飢餓的、寒冷的燕子,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卻得到了政府的關心保護,用專列運送到温暖的地方去。能做

出這樣的決定真是(生:了不起!)彙報交流時再抓住兩個感人的片段輻射開去,把朗讀、想象、體驗、感受以及情感的昇華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披文以明理,體驗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感悟居民們的了不起:聽到消息後,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着料峭的春寒,頂着漫天飛舞的大雪,踏着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

出示帶點的詞。學生從內容體會思想,通過多次的朗讀了解普通的居民不畏嚴寒、以極大的熱心和熱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動。學生在讀中議、議中讀,在讀中感悟,邊讀邊想,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生在自讀自議中和文本、教師、同學進行着心靈的對話,情感得到了昇華,個性得到張揚。

(2)感悟貝蒂的了不起:一個叫貝蒂的小姑娘,聽到廣播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在覆蓋着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裏,尋找凍僵的燕子。一天下來,她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從“凍僵、僵硬、皚皚白雪、凍得通紅”,感受到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為弱小的、更需要保護的燕子,進一步感受了人們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博大的愛心。

播放音樂,學生配樂朗讀。課文中的含蓄的詞語、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場面、生動的意境,學生只有通過多次的朗讀,才能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引導學生對貝蒂説自己想説的話。讀説結合,使學生感情蓄勢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時宣泄,也是加強理解,內化情感,昇華情感的手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多讀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讀是發展語言的一種最經常的重要手段。課堂應該保證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他們在這種最基本的語言實踐中走進語言,感知語言,積累語言。

4、想像説話,昇華情感。

出示站台上人頭攢動,與正待啟程的列車揮手告別的畫面。

(1)請同學們配樂朗讀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列車開動了,載着燕子的列車,帶着人類的友情駛向遠方;燕子在車廂裏唧唧喳喳,彷彿在向人類致謝。

(2)想像説話,《愛的奉獻》輕輕響起。師:列車啟動了,你也站在送行燕子的行列中,你會説什麼?豐富的想象激發豐富的情感,豐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前蘇聯優秀教師阿英那什維裏曾説:“學生不是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點燃的火把。”想象説話也是如此,當教師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步入其境,真情萌發時,學生的火種就會點燃起來。

(3)師:多麼感人的一幕啊!讓我們也來愛護動物,愛護環境,因為我們同在一個地球上。(多媒體出示地球儀,顯示這段話。)《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種精神影響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薰陶。

第二課時

(四)、繼續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讀為基礎”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積累好詞佳句。

(五)、創設情境,指導寫話。

1、列車載着獲救的小燕子,也載着人們對燕子的關愛之情,駛向温暖的遠方。你讀了這個故事,想對誰説點什麼呢?請用幾句話寫下來吧!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感情共鳴。

2、學生自主寫。葉聖陶先生説得好:“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只有讀中有寫,寫中有讀,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在讀寫結合中,才能提高閲讀水平和寫作能力(先説後寫)。

3、指名讀,評價,修改。評價應着眼於學生語言是否流暢,用詞是否準確。允許學生內容有所不同,只要發自內心,合乎情理即可。

(六)、指導寫字。

1、自主記憶字形。提出難寫的字。

2、指導書寫。

3、學生抄寫生字詞。

(七)、交流有關其它的愛護動物的故事。

1、你還知道這樣的故事嗎?請講一講。

2、總結。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樣愛護動物,愛護環境,更希望這樣的故事不再是新聞!

板書設計:板書是一節課的精華。這一板書,把課文中最精煉、最關鍵的詞句精選了出來,不但把文章的結構顯現出來,而且把大家對燕子的關愛之情也表達出來,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詞理解課文,把課文的中心內容也表達完整,使文章的內容一下印在學生的腦子裏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4號教師。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冀教版教材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夥伴》。我説課的內容分為六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三單元的文化主題是“感受真情”,《夥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發生在獵人和他的'夥伴——獵狗、烏鴉之間的故事。它們互相關心,彼此牽掛,很多細節都令人感動。這個故事會引發學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結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處等現實問題,對學生很有人生指導意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課前預習本課,瞭解了課文大意,能夠正確的朗讀課文,但對重點生字詞的理解有所欠缺。對文中“夥伴”一詞的內涵理解比較片面。 基於以上分析,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五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十一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中講了關於“夥伴”的哪些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勾畫重點語句,情感朗讀,來理解課文。

2、鼓勵學生與生活實際相聯繫,談出自己的體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理解課文,體會夥伴之間的相互關心和彼此牽掛,珍惜夥伴之間的情意,與夥伴友好相處。啟發學生思考“怎樣才是真正的夥伴”。

四、教學重點:

要讓學生體會文中“夥伴”間的關心、幫助與牽掛,珍愛生活中的“夥伴”間的情誼,重新認識自己身邊的夥伴。

五、教學方法

教學中我採用小組合作交流,以朗讀促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能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經歷談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孩子們已經預習本課,瞭解大意,通過查字典、問家長,對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對不理解的詞語,初步理解它的意思。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增強獨立性,對課文有了初步瞭解,有利於深入瞭解課文內容,當堂鞏固知識。

第一環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直接出示課題《夥伴》,(板書:夥伴)。

今天我們來學習《夥伴》,仔細觀察這兩個字你有什麼發現?(學生會説都有“單人旁”),老師再接着問,與什麼有關呢?(學生會説與人有關),你們知道什麼是夥伴嗎?(學生可能會説夥伴就是朋友,就是在一起玩的人)通過這樣的交流,既滲透了漢字教學,又瞭解學生對夥伴的理解程度,為下面的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環節:自讀課文、深入理解

(1)在預習的基礎上小組內檢查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字詞。聯繫上下文理解、查字典、小組合作解釋、師生共同理解等等,利用多種學習方法有效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2)接着檢查認讀情況,首先出示3個句子,然後出示8個詞,最後出示9個字,分別採用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讀、齊讀、自由讀等多種形式鞏固學生的認讀,為下面的學習掃清障礙。

(3)指名讀課文。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通過“這篇課文講了幾個人物之間的幾件事?”的問題指導學生從兩方面把握故事:一是護林人馬哈多和獵狗救助烏鴉;二是烏鴉和獵人救助獵狗。(板書:馬哈多、獵狗、烏鴉)

這裏的問題還隱含了獵人與獵狗、烏鴉之間的平等與真情。

第三環節:品讀課文,感悟文本,體會真情。

(1)在學生掃清字詞障礙並對課文主要內容有較好把握的基礎上,出示本課中心問題:“讀一讀,説一説:從哪些地方看出他們是夥伴?是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中體會到的,先用“——”畫一畫,並把自己的理解、想法、感受寫在旁邊,然後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在這個環節中,我鼓勵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並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學與小組合作,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只在學生有困難時給予適當的指導,保證學生自我思考和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充分體現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圍繞中心問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

(2)學生彙報交流討論結果。在引導學生交流過程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進行感悟。(讀幻燈片)

比如:通過“馬哈多和獵狗外出護林,烏鴉就守在家裏,護林回來,烏鴉‘哇哇’地叫着迎接他們”感受三個夥伴在一起和諧幸福的生活。

通過重點語句“吃不下飯,睡不着覺,得了大病”等,來讓學生感悟馬哈多對獵狗的關心和牽掛,(板書:牽掛)。從“焦急不安”中可以看出他們三個誰也離不開誰,都把自己的夥伴裝在心裏

(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挖掘重點詞語、句子進行感情滲透,讓學生體會夥伴在一起的快樂,及夥伴間的相互關心和彼此牽掛。)

(3)當學生談到“獵狗,你究竟在哪裏呀?”時,同時出示:“烏鴉叼着肉在前面飛,馬哈多緊緊的在後面追。他要去看個究竟。”在這設計了多義詞的教學,讓學生説一説“究竟”一詞在兩個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可以通過換詞的辦法,讓學生弄清楚第一個究竟是“到底”的意思,第二個究竟是“怎麼回事”的意思,初步感知多義詞。

原來,可愛的獵狗掉進枯井,井太深,爬不出來。烏鴉怕它餓死,就一次一次地給它送食物。(體會到烏鴉為救獵狗不辭辛勞地在家與枯井間奔波,正是在烏鴉的關愛下,獵狗才活了下來,也可以説是愛心使獵狗獲得了新生,從中可以看出烏鴉對夥伴的關心,愛護。)(板書:關愛)。

(對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通過朗讀將理解深化。)

(4)馬哈多看着她的兩個好夥伴,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全班齊讀最後一段,體會馬哈多為什麼流下淚水?

(是為獵狗失而復得而流下的欣喜的淚,是看到兩個好夥伴和睦相處、互相關愛而流下的激動的淚,是為三個夥伴又可以在一起富有詩意的生活而流下的欣慰的淚。)

(5)第一課時結束後,我會佈置一個這樣的作業:請小組內的同學分工合作將這個故事排演成課本劇。這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興趣,排演課本劇的過程就是對課文內容再理解的過程。

第二課時:

第四環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請幾個小組展示課本劇,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生生間的評價,更要滲透“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

第五環節:結合實際,體驗感情

(1)從課文故事引發開去,理解“夥伴”的含義。“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後,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夥伴呢?請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學生的理解從學習本課之前“在一起玩就是好朋友”的層面將上升到“夥伴應該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能夠和諧相處,在一起很幸福”的層面。(板書:互相幫助)緊接着請學生以“夥伴是”進行寫話練習。這樣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及寫作能力,又幫助學生深刻感受到了夥伴之間的相互關心和彼此牽掛,珍惜夥伴之間的情意,與夥伴友好相處。)(板書:彼此關心)

(2)我認為教師的教學決不能“就課論課”,而應該站到真正為學生的成長負責的高度。所以我會引導學生思考“作為朋友,你為你的夥伴做過些什麼?”幫助學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學會和夥伴和睦相處,彼此關心,互相幫助。

交朋友是學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雨果曾説過“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但有句名言説的好“偽裝的朋友要比兇惡的敵人更壞”,所以文章學到這,為了昇華主題引起孩子們的思索,我會給學生出示《農夫與蛇》的故事,讓學生閲讀後再來談一談在生活中應該如何交朋友。(出示圖片)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將文本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昇華文本內涵,使學生學會思辨,懂得人與人之間既有像馬哈多、獵狗、烏鴉一樣真心關懷對方的真情,但如果交友不慎也會遇到像蛇一樣對幫助自己的人反咬一口的人。所以交朋友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交益友而非損友。)

第六環節:鞏固練習

本課出現了多義詞,瞭解多義詞能幫助我們更準確的理解文章和表達情感,所以在此環節我設計了兩個練習。首先出示兩組句子,讓學生通過反覆讀感受“講究”、“麻煩”兩個詞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接着加大難度請學生用“驕傲”的不同意思各説一句話。這個練習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中完成,讓孩子們的思維在與同伴們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第七環節: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在識記生字時,重點指導“巡” “邏”兩個字,我會問學生這兩個字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學生會説都有走之旁)再問走之旁與什麼有關?(走之旁是由“走”字變化而來的,因此與行走有關)。接着問這兩個字是什麼結構?(學生會説半包圍結構)因此在書寫時要先裏後外,再指導筆順筆畫。

以上就是我對《夥伴》這篇文章的説課。蕭伯納曾説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人仍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人就有了兩種思想。”所以,希望各位領導、老師能提出寶貴建議,因為我渴望有像您一樣的良師益友。

謝謝!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貼圖導入,激發興趣

1、貼出三隻灰雀在枝頭歡歌、跳躍的圖畫。

聽,三隻灰雀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多麼惹人喜愛。列寧每天散步都來到這兒,和它們打打招呼,問候問候它們。可有一天,列寧發現有一隻灰雀不見了,那隻灰雀到哪兒去了呢?

二、精讀課文,感悟真;愛

1、自由輕聲讀一讀課文3-10自然段,哪幾段是列寧説的話,哪幾段是小男孩説的,找一找、讀一讀。

2、屏幕出示課文自然段,請大家讀列寧的這幾句話,仔細體會列寧這些話的意思。

A、學生交流。哪句話特別有體會,可以説一説,也可以把體會到的用朗讀來告訴大家。

B、列寧的着急、擔心、惋惜、關心集中表達了列寧對灰雀的一種情感。用一個詞來概括,是什麼?板書:愛。

3、聰明的孩子,有誰知道灰雀到底到哪裏去了?你從課文哪兒看出來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練讀這幾段話,指名朗讀檢查。一定會飛回來的!教師運用手勢,指導學生加強語氣。

B、讀後體會:這時候,小男孩在想什麼呢?

C、男孩為什麼要捉走這隻灰雀?他對灰雀的喜愛和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有什麼不同?小組討論、發表看法,相互補充,彙報體會。

5、相機小結:列寧的愛是給鳥自由,男孩的愛奪去了鳥的自由,列寧才是真正的愛鳥!

6、細細體會列寧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讀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體會

1、在列寧真愛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樹林,看,它們又在枝頭歡唱了。

多媒體投影顯示:列寧和小男孩在白樺樹旁看着灰雀。

2、學習課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讀體會,

3、讀了這幾段,你會提出什麼問題嗎?學生交流、提出疑問,如列寧為什麼要問鳥?鳥怎麼會説話呢?等等。

4、小組討論,解答上面列出的兩個關鍵問題。教師參與討論、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列寧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願傷害這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心,這就是對孩子的愛!

5、你們一定也和列寧一樣,為鳥兒重歸自然、為孩子改正錯誤而高興吧!拿起書來,美美地讀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

6、小結板書,總結課文。

四、收集故事、積累提高

1、學了這篇課文,你發現了什麼?大家一起來説説。

2、收集列寧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讀一讀,開展講故事比賽。

五、拓展延伸

1、寫一個你喜歡的小動物,抓住它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來寫一段話,表達你的喜愛之情。

2、把課文中描寫灰雀的句子抄下來。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能體現電腦神奇的文章,所寫的內容極為有趣。文章的敍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園機器人各種特性的介紹,是隨果園生產需要的變化一步步體現出來的。這樣的敍述一方面使得果園機器人特點的介紹有層次,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生產需求是科技的發展動力。瞭解果園機器人的有趣設計,激發學生對機器人世界和科技的興趣,繼續培養獨立閲讀的能力。

設計理念:

簡明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瞭解果園機器人的基本情況,引起對機器人的興趣,培養獨立閲讀的能力。

簡約的教學環節:

一、看報告,愛上機器人。

教會學生處理收集信息的方法:挑選與整理。

二、獨立閲讀課文。

獨立閲讀課文,達成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果園機器人是怎樣的?能幹什麼?它有趣嗎?還需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3、交流學習成果。

4、小結,機器人,服務於人。

三、暢想心中的機器人。

24果園機器人(教案)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瞭解果園機器人的基本情況,引起對機器人的興趣,培養閲讀的能力。

學習重點:

瞭解果園機器人的有趣設計。

學習難點:

繼續培養學習後進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看報告,愛上機器人。

同學們,喜歡機器人嗎?它對我們來説,有些陌生,只要我們跨上了信息高速路,關於機器人的知識那是應有盡有,我們彷彿一下子就熟悉了,成了朋友。我也收集了一些關於機器人的資料,還進行了認真地整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喜歡我收集的這些資料嗎?喜歡我的彙報方法嗎?同學們以後收集資料的同時也應該學會對內容進行挑選與整理。

二、獨立閲讀課文。

想不想對機器人有更深入地瞭解?這裏就有一篇很好的文章:板書:果園機器人。

獨立閲讀課文,明確要求。

交流學習成果。

小結:科學家發明機器人是不是為了好玩呀?板書“服務於人!”

三、設計心中的機器人。

果園機器人教後反思

一、喜看成功處:

1、做人教育滲透於無形中。如:學生講到機器人做事情很細心,不會出錯時,引導:機器人都能如此,我們又該怎麼做呢?又如:從科學家的研究——發明——再研究——再發明,這些都江是針對人類生產生活的發展需要而改進的,因此,引出機器人——服務於人。

2、公開課結束了,但課的內容還未結束,第二堂雖不是公開課,學生也學得很精彩。你一言我一語,交流着自己心中的機器人。根據別人發言的要點,對他的説話及想象的合理性、奇特性,説話的清楚明白這幾方面進行評價,口語交際也是本學期自己認為最理想的。

3、學法的滲透上。開頭導入處對於資料的收集與處理上,引用老師的彙報與學生的進行對比,發現,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來收集資料,而不是一大疊一大疊的打印出來。對學生一些語文學習的能力上進行了比較到位的指導。

4、關於語文的拓展方面。在口語交際課中學生暢想機器人的之後,指導學生寫、畫下自己心中的機器人,做成展板,進行交流,讓全班同學結合他展板中的書寫、繪畫及作文水平進行打星,也請家長參於其中。機器人之星評比活動也有聲有色。

二、細思不足處:

關於這類説明性質的文章,除了在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之外,如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

公開課如果能像平時一樣不拘謹,風趣幽默會更好。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教材簡説

課文寫的是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課文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金吉婭小小的年紀,卻能夠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從中可以看到她金子般的心靈。

課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敍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並從中受到感染和薰陶;二是繼續學習體會課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訓練要點,積累語言。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媽媽感情的變化,體會金吉婭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難點是理解課文的最後一段話。

二、學習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給予、試探、心意、祝福、甜蜜、擔心、寬裕、前夕、提醒、興高采烈、暗示、猜測、立即、卡片、盼望、顯然、擁抱、仁愛、同情、體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培養關愛他人的感情。

4.積累語言。

三、教學建議

1.佈置學生了解聖誕節,教師蒐集聖誕節的背景音樂和西方過聖誕節的圖片資料。

2.本課的識字量和寫字量都較大,可以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識記生字。學習中,教師要對易讀錯、易寫錯的字重點指導。

需要注意讀音的字:“聖”“償”都是翹舌音和後鼻音,“予”讀yu,不讀yu。“擔”是多音字,本文讀dan,另外還有dan的讀音;“卡”,可讀ka,還可以讀qia。

有些字易混淆,如“予”和“矛”,“買”和“賣”,“即”和“既”。有些字雖然筆畫簡單,但不容易寫勻稱,如“予、卡、仁”等,教師需做書寫指導。

3.本課表現的是外國兒童的生活,有一些風俗對學生來説不太熟悉,教師要想辦法縮小文化差距,讓學生深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如果有條件,教師可以從聖誕節的快樂氛圍導人教學,給學生展示一些聖誕節的圖片,播放聖誕節的音樂,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在閲讀前,教師對一些學生不熟悉的國外事物和名詞可以直接説明,如“聖誕節”“援助中心”“給予樹”。可以先指導學生閲讀課後的資料袋,或者給學生補充一些材料,讓學生明白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最快樂的節日。“援助中心”“給予樹”則可以給學生直接解釋,是慈善組織辦的贊助機構,他們在聖誕樹上掛上反映孩子心願的卡片來請求人們贊助。

4.本單元的專題是“愛的奉獻”。教師可以以“愛”為線索,抓住“愛”字來進行教學。

首先,課文的時間背景是聖誕節前夕,這是人們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充滿了濃濃愛心的日子。

其次,文章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婭拿着並不多的錢,本來要給哥哥姐姐買聖誕禮物,但當她發現“給予樹”上的卡片後,便毅然給小女孩買了洋娃娃,而且,她對自己的行為有簡單而充分的理由:“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這直接反映了金吉婭的善良和仁愛,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

最後,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裏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後,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這兩種愛,是為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不斷引發學生思考,例如,“為什麼媽媽很生氣?”“金吉婭在給小女孩買洋娃娃的時候,心裏是怎麼想的?”“聽完金吉婭的講述後,媽媽的心情是怎樣的?”

課文中有兩個泡泡,第一個是通過金吉婭的神態來突出她內心的難過,這種心情在後面金吉婭的講述中有提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第二個是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做開放性的聯想,加深讀課文後的體會。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我今天所説的的是出自義務教育新課程語文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找駱駝》。

教材內容

《找駱駝》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是第五單元的第一篇閲讀課文,主要情節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隻駱駝,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聽,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僅憑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準確分析判斷,指點商人找回。

學生情況分析:

教師的可設計的再好。也要符合學生的情況,在設計這節課之前,我先對本班學生的情況進行了一下簡單的分析,我瞭解到學生預習的很充分,對課文的內容有了簡單得了解,但不具體。學生再朗讀時情感投入不到位。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這節課。

設計理念: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質疑探究,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通過個性化閲讀,自讀、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過程;3、轉換角色,顯露個性化的思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懂得遇事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的結論。練習用因果句式説話。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解決文中老人如何知道駱駝的下落的。初步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認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瞭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峯駱駝的情況的以及他為什麼要商人順着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

教學難點:理解老人的推理過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駱駝的方法好在哪裏。

教學流程:

一、巧設懸念,讓學生想學

1、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對駱駝有多少了解?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跟駱駝有關的課文,讀了課文後,你們還會受到很多啟示呢?一起讀課題。通過預習,你都讀懂了些什麼呢?(學生交流)

隨機板書出示 : 駱駝(走失)

商人(尋找) 老人(指點)

二、質疑解疑,讓學生樂學。《語文課程新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而且本單元的重點也是讓學生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於是我是這樣設計的:

1、原來,讀能讓我們讀懂這麼多的問題。那麼,你們還有沒有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呢?(學生質疑)

2、小結:剛才大家提出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只要我們讀讀課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們在學習課文時也能迎刃而解;還有的與課文關係不是很密切的我們放着以後再討論。你們想想,這篇課文有沒有值得我們共同研究的問題呢?

3、課文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辦法,請大家快速朗讀課文,把這句話用“____”劃出來。

課件出示:至於駱駝究竟往哪兒去了,你應該順着它的腳印去找。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説説你讀懂了什麼?這裏有沒有值得研究的問題?

三、直奔重點段,引導學生探究。

1、出示本節課研究的問題:既然老人沒有親眼看見過駱駝,老人是怎麼知道商人走失的那隻駱駝的情況的?他為什麼要商人順着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要研究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採用哪些方法?

2、學生自學討論。

3、交流,反饋。

①老人觀察到了什麼?書上是怎麼説的?

②隨機出示:看見 腳印右深左淺

還看見 樹葉留有齒印

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老人看見的情況。

④這裏為什麼用上“看見”、“又看見”、“還看見”呢?出示:仔細觀察

⑤老人根據觀察到的情況,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出示:得出結論

⑥根據回答依次出示:左腳跛

左馱蜜右馱米

缺一顆牙

⑦用“因為……所以……”“……那是因為……”的句式説説老人根據觀察到的這些情況得出怎樣的結論。

⑧老人從“仔細觀察”到“得出結論”,中間還需要有一個思考、分析的過程。(出示:思考分析)現在請大家學着老人的樣也來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想過來的?

⑨交流,結合表演左腳跛怎麼走路;觀察圖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別樹葉哪一片是駱駝啃過的。

⑩師生對讀老人分析判斷的話。

小結:老人經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確的結論。那麼,老人看到的情況有三個,他為什麼要商人順着駱駝的腳印去找呢?

請同學們朗讀老人不緊不慢説的話。

四 課外拓展,發揮個性化的見解。

我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舉一反三,進行課外的拓展延伸。我設計一個課外拓展的訓練:老人指點商人順着駱駝的腳印去找,現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駱駝。如果你就是這位商人,在回來的路上又碰到了這位老人,你會説些什麼呢?讓學生重温了剛學過的推理,讓學生各抒已見,讓課堂成為學生充分表現的舞台,人人蔘與,成為一個個小小推理家。

五、課堂小結

1、通過這堂課,你學懂了什麼?

2、還有什麼疑問嗎?

課後反思:

在本堂課中,學生的表現是非常讓我感到欣慰的,第一:預習得特別充分。第二: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

但自我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非常明顯:

第一,自己的語言不是很豐富,一些激勵性的語言還是不夠,而且學生説過的話習慣性的進行重複。

第二,自己還不能真正投入到課堂中。

第三,自己深深地體會到“真正意義上的朗讀應該是情感體驗的表現、把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在朗讀中體現出來。”但在具體教學中,卻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在語文教學中,將“活動”與“語文”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活動為基礎,激發起學生積極的思維,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獨立性,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覺地學語文,用語文,要敢於讓孩子各抒已見,讓那些富有個性的思維方式,獨特的思維使課堂煥發活力,還學生以真正的自我,還語文以自然的面目,張揚學生的個性。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家是什麼》是三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課文,這篇課文極富真情,筆墨不多,卻情感真摯,語言淺顯易懂,但耐人尋味。我主要抓住“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這條主線,通過富翁有別墅卻沒有家,熱拉爾雖然無家可歸,但有女兒就有家這兩個故事揭示“家”的含義,“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我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着手教學的:

一、氣氛渲染,調動情感

這篇課文的關鍵是要讓學生走進文本,設身處地的感受和理解。本文的故事簡單,但真正要讓學生懂卻比較難。所以一開始,我通過教師講故事,配合媒體畫面音樂,使他們較快地進入故事情景中。

在課後拓展階段,我聯繫了今年春運,那場大雪給我們帶來驚喜的同時,也考驗着中國的春運。我們班也有許多外地的小朋友,他們在春節回家的途中也遇到了類似的事情,加上媒體的宣傳,許多學生是有感受,瞭解的。所以在課後拓展中,播放春節前廣州火車站人山人海的場面,以及滯留旅客滿懷期望的眼神,再一次調動了學生的情緒。

二、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這篇課文生字只有3個,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進行了隨機滲透。有幾個詞語也比較難理解,本課中我採用多樣理解的方式,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到達對課文的認知。如通過出示竹籬茅舍、高堂華屋的圖片,使學生直觀的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通過故事講解,引讀等理解“離散喪生,悲喜交集,輾轉數地”,通過提出問題理解“無家可歸”。

三、反覆讀文,讀中感悟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這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誦,通過學生的朗讀,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理解、感悟和積累。一開始我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找出文中具體描寫家是什麼的句子。再讀讀重點小節,劃出讓你感動的句子,説説自己的感受到,理解後,再進行反覆誦讀,回到家是什麼。其實這一個句子也貫穿了我整堂語文課的教學,反覆出現。加深感悟。通過理解“然而”表示轉折的詞語朗讀帶有轉折及反問的句子。同時增加了讀的形式,個別讀,齊讀,男女生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讀的興趣,積累語言,感悟道理。

四、發揮想象,訓練説話

語文課應該積極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暢遊在語文天地。複述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父女倆再見面會説些什麼,做些什麼呢?根據課文目標,讓學生想象:將父女倆見面時的情景説具體。以及熱拉爾冒着哪些生命危險尋找女兒,感受他為了找到家不顧生命安危。想象富翁為什麼覺得自己沒有家體會他的孤獨等,抓住契機,進行想象和説話訓練。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一、説教學內容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不確定現象》的第一課時。新《課標》在小學第一學段安排的“概率”學習內容主要有:初步體會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對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實驗。本節課學生是在對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來進一步學習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説目標、重點、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體會、認識、總結。基於這樣的理念,我根據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和本班情況,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重點、難點。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猜測—實踐—驗證”的摸棋子游戲,體驗生活中確定和不確定現象,並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確地描述這些現象。

2、能列舉出簡單的不確定事件可能出現的所有結果,知道其不同結果出現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並領悟到可能性大小與其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所佔數量多少的密切關係。

(二)能力目標:

能用嚴謹的數學語言口頭表達能力,觀察、推理能力,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在活動交流中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領悟可能性大小與其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所佔數量多少的密切關係,體驗、描述生活中的確定和不確定事件。

【教學難點】

領悟到可能性大小與其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所佔數量多少的密切關係

三、説教學方法

三年級的小學生,正處在抽象邏輯思維初步形成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直觀演示或遊戲切入較容易被他們所接受。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學生是農村外來人員的子女。學生整體認知水平較差,如果用常規的單一説教形式教學,收效甚微。因此,我根據這些特點,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方法,設計了幾個活動,使學生在遊戲中愉快的學習新知。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開門見山引入、師生互動學習新知、引導學生學習、點撥學生迷惑等。

四、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教學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規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不確定現象》這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通過親手實驗、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做出判斷,自己總結出可能性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五、説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突出主題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做遊戲好嗎?不過我們做遊戲是有目的的,我們要通過做遊戲來學習一個新的知識《不確定現象》,不知你有沒有信心學好?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出示目標)

(二)例1的教學。

1、活動一

師:現在老師這裏有個盒子,看看我往盒子裏放的棋子(全是黑色的),猜一猜老師摸出的棋子會是什麼顏色的?

生:黑色。

(師摸)

師:為什麼我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呢?

生:因為你放進去的全是黑棋子,所以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

師:我可能摸出白棋子嗎?為什麼?

生:不可能。因為盒子裏沒有白棋子。

師:可能摸出其他顏色的棋子嗎?為什麼?

生:不可能。因為盒子裏根本沒有其他顏色的棋子。

師:如果我把盒子裏的4個黑棋子換成白棋子,使得白棋子、黑棋子的數量同樣多。老師繼續再摸,想一想老師摸出的一個棋子會是什麼顏色的?(説話時放慢速度)猜猜看?

生1:白棋子。

生2:黑棋子。

生3:也許是白棋子,也許是黑棋子。

(師繼續多次摸棋子)

師:為什麼老師這次既可能摸到黑棋子又可能摸到白棋子了呢?

生:因為盒子裏有黑棋子,也有白棋子。

師:也就是説,這次摸棋子出現了兩種可能。可能是……(生齊答),也可能是……(生齊答)。

(設計思路:通過“生猜師摸”的摸棋子游戲,很容易就達到師生互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玩中教會學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表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這一活動喚起了學生對舊知的記憶,為學習新知埋好伏筆。)

2、活動二

師:下面老師再改變盒子裏黑、白棋子的數量,變為7個黑棋子、1個白棋子,我們看看,是摸中黑棋子的次數多,還是摸中白棋子的次數多?

(生舉手回答,進行猜測)

師:想不想自己摸棋子來驗證猜測?

生:(幾乎異口同聲)想。

師:那我們以“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來完成學習任務。

(出示“小組合作”的操作步驟)

(各學習小組摸棋子、統計、討論。教師巡視學生實驗結果。)

師:請組長彙報小組交流情況?

師啟發學生總結規律:通過剛才的實驗你發現了什麼規律?(指名回答)

(設計思路:對兒童來説,概率知識是很有吸引力的,動手收集數據的過程常常體現為令人愉快的遊戲。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在親歷、體驗的過程中感悟、體會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學習的形式既能發揮集體的智慧,又能展示個人多方面的才能。此環節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使他們體會與他人交流的快樂,同時促進學生性格的完善與發展。最後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規律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3、即時練習。(課件出示)

箱子裏裝着10個紅球,2個白球。小明從箱子裏摸一個球,摸到的球可能是()球、也可能是()球,摸到()球的可能性更大。

想一想:從中摸一個球,

⑴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紅球,應該怎麼辦?

⑵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白球,應該怎麼辦?、

⑶要想經常摸到紅球,也就是紅球的可能性大些,應該怎麼辦?

⑷要想偶爾摸到紅球,也就是紅球的可能性小些,應該怎麼辦?

⑸要使摸到紅球、白球的可能性一樣大,應該怎麼辦?

(指名口答)

(設計思路:由形象的遊戲活動過渡到抽象的語言表述,檢測了學生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引入詞語:經常、偶爾,滲透語文知識加強學科整合)

(三)例2的教學。

1、情景引入

師設計一個小故事引導學生猜猜誰中獎的可能性大

大家先猜然後進行驗證。

老師和一名學生配合搖20次轉盤,一名學生記錄統計,其他觀察、監督,把得出的結果填課本上。

師啟發學生總結規律:老師轉到哪兒的可能性大,哪兒的可能性小?為什麼?

生:轉到小羊的可能性大,轉到小豬和小狗的可能性小。因為小羊的區域多,小豬和小狗的區域少。(答得好發獎品書籤)

2、知識拓展

師:“如果讓你用這個轉盤設計搖獎活動,你想讓獲獎的人多一些怎麼設計?想讓獲獎的人少一些怎麼設計?想讓獲獎的人數和不獲獎的人數差不多怎麼設計?

生1:我把區域大的設為中獎區獲獎的就多些。

生2:我把區域小的設為中獎區獲獎的就少些。

生3:我把兩種區域設為一樣大,獲獎機會一樣多。

……

(設計思路: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繫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可能性問題在兒童的生活中接觸還是比較多的。從轉盤遊戲到搖獎設計,讓學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驗可能性。)

三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一)説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十三課《翠鳥》。

(二)教材分析:《翠鳥》是第六冊第四組課文的首篇精讀課文,課文先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翠鳥的羽毛、外形及它捉魚時靈敏神速的動作;再寫我在老漁翁的啟發下,體會到喜歡翠鳥應當把它當成朋友,打消了捉翠鳥的念頭,表達了對翠鳥喜愛的思想感情。

(三)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翠鳥外形特點及活動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特點觀察和描寫事物的方法;

3、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與生動,養成積累好詞佳句的習慣;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愛的自然段。

過程與方法:教師引導,小結學法,學生自讀,交流明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翠鳥的美;

2、增強愛護鳥類的意識,使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達到溝通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重點:

學習抓住特點觀察和描寫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難點:體會用詞的準確與生動。

二、説教學理念

1、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展開對話的過程。

2、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説教學策略與學法

根據上述理念,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本節課採用情景教學法朗讀法和引導探究法進行教學。

一是通過圖畫創設情景,讓學生藉助一定的情景與文本,與同學、老師展開對話,加深理解和體驗;

二是關注學法指導,着重指導朗讀第一段,滲透學法,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精讀探究全作交流,在達成教學目標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閲讀能力;

三是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享受審美樂趣。

四、説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讀

首先,談話引入新課,板書課題。接着引導學生觀察翠鳥圖,讓學生説一説翠鳥的外形,感受翠鳥的外形美。然後圖文對照,閲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感悟翠鳥的外形特點。通過比較,體會文中的一些詞句用得好,好在哪裏。最後,指導朗讀,練習背誦,小結學法。(本教學環節通過圖畫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加深感悟理解;引導學生進行閲讀探究,注重過程指導和方法指導,既滲透了一般的方法指導,又體現了本課抓住特點觀察描寫的方法指導,為下面的自讀作好鋪墊。)

(二)自讀

1、學習2–3自然段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自讀2–3自然段,老師相機引導學習佳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生動。接着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寫魚兒,葦稈,水波的作用。然後朗讀2–3自然段。

(本教學環節通過學法遷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採取個體閲讀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充分地展開與文本的對話,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學習4–5自然段學生默讀4–5自然段的內容,根據老師的提示討論,交流。如:老漁翁的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們的臉上有些發紅?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對翠鳥怎樣的情感?學了這篇課文後,我們受到了什麼啟發?

(本環節着重體現讓學生在自主的讀和思活動以及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三)誦讀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本環節調動學生的情感和讀書熱情,體現學習內容的整體迴歸和情感價值觀的整體提升。)

(四)作業

1、必做題:選你喜歡的自然段背誦下來。

2、選做題:自選課文中的一部分內容,如,“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盪漾。”用彩色筆在圖畫本上畫一幅畫。

(作業的設置既兼顧全體也關注個體。體現學習的自主性,並通過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着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9jv2l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