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來自草原的故事説課稿

來自草原的故事説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來自草原的故事説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來自草原的故事説課稿

來自草原的故事説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藝術”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一門較為綜合性的課程,它集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表達形式為一體,集中地對學生的藝術素養和藝術表現能力進行有機地薰陶和訓練,在課程改革中具有較為特殊的地位。

一、説教材

《來自草原的故事》是教科版小學藝術教材第六冊第七單元《民族樂器的傳説》中的一個課題。

二、説教學目標

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內容的研究和把握,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所確定的總的教學思路、教學定位的反映和教學效果的體現,包括對結果的預測和對教學環節的識制,以及在達成過程中的體現。

因此,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第一,學生在聽《馬頭琴的傳説》的過程中,認識和了解蒙古族的樂器——馬頭琴,結合欣賞馬頭琴的樂曲及蒙古族的民歌與風光,瞭解蒙古族人民的風俗、傳説、樂器及各種藝術形式。

第二,通過欣賞歌曲、樂曲及其他一些活動,使學生對馬頭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點有深刻的認識。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馬頭琴藝術瞭解蒙古族的音樂藝術精華

三、説教法、學法: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達成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呢?下面,我説説教法和學法。

1、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情境。

2、讓學生蒐集圖文資料、欣賞歌曲樂曲、聽辨樂器音色,使學生在視覺、聽覺、感覺等多方面瞭解蒙古族和馬頭琴。

3、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用故事、律動、音樂、表演等形式讓學生了解蒙古族,並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藝術表現力。

4、製作教學課件,課件包括音樂、圖片、歌曲、風光短片等內容,有利於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小學藝術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識水平,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識馬頭琴

1、播放蒙古大草原的風光短片,瞭解蒙古族

2、觀察馬頭琴的圖片,瞭解結構特點

3、聽音樂故事《馬頭琴的傳説》

4、聽辨馬頭琴演奏的樂曲和二胡演奏的樂曲

(二)、學唱歌曲,感受音樂

1、區辨馬頭琴圖片

2、學唱民歌《嘎達梅林》

(三)、欣賞舞蹈、模仿表演

1、認識遊牧民族的蒙古包

2、學蒙古族舞蹈

(四)、師生互動、載歌載舞

師生共同跳起蒙古舞,在馬頭琴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一個融形、聲、畫為一體的優美教學情境,啟發鼓勵學生思考探索,大膽表現。努力營造民主、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引導他們在親身體驗中探求新知、體驗邁向成功的歡樂,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學得興趣盎然。

以上是我不太成熟的教學構思與設想,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來自草原的故事説課稿2

各位老師:

上午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小學藝術教材三年級第七單元《民族樂器的'傳説》,本單元含“來自草原的故事”、“瑤家敲起郭咚郭”、“葉笛聲聲”三個課題,教材旨在通過讓學生從瞭解幾種較有特色的民族樂器,進而去了解這些更有特色的民族,從而引導學生從藝術的角度感受和體驗少數民族富有特色的藝術。下面我主要針對“來自草原的故事”這一課題談談自己的教學設想。

一、説教材分析:

本課選取我國蒙古組的民族樂器馬頭琴,以民間傳説故事引起學生興趣,講述樂器的來歷,欣賞馬頭琴演奏的樂曲。使學生對馬頭琴這一少數民族樂器、樂曲,從形象、聲音到發展過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

根據教材內容及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第一,學生在聽《馬頭琴的傳説》的過程中,認識和了解蒙古組的樂器——馬頭琴,結合欣賞馬頭琴的樂曲及蒙古族的民歌與風光,瞭解蒙古族人民的風俗、傳説、樂器及各種藝術形式。第二,通過欣賞歌曲、樂曲及其他一些活動,使學生對馬頭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點有深刻的認識。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馬頭琴藝術瞭解蒙古族的音樂藝術精華。

二、説學情分析: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對某些少數民族已經有所瞭解和認識,但較為模糊,甚至會產生混淆。我通過讓學生蒐集圖文資料、欣賞歌曲樂曲、聽辨樂器音色,使學生在視覺、聽覺、感覺等多方面學習瞭解蒙古族和馬頭琴。根據三年級學生好動樂演的特點,我用故事、律動、表演等學生喜歡又容易接受的形式來讓他們走進蒙古族,瞭解蒙古族,並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藝術表現力。

三、説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認知規律中,低年級學生以感性思維為特徵,而進入中年級的三年級,在感性基礎上會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色彩,因此,我在本課中設計了這樣一些認知活動,讓學生通過聽辨多種樂器的聲音,和辨別多種樂器的圖片,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去感知馬頭琴;通過交流各自蒐集來的關於馬頭琴和蒙古族的資料,讓學生課前就去接觸瞭解有關內容,使得學習更深入、更有針對性;通過欣賞馬頭琴樂曲和蒙古族歌曲使學生對蒙古族音樂特色有進一步的瞭解。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我讓學生課前去搜集一些關於蒙古族的資料,可以是故事、傳説、風俗、音樂等等,我也製作了教學課件,課件包括音樂、圖片、歌曲、風光短片等內容,有利於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並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更有聲有色,教學結構更為嚴謹,教學環節更為緊湊,教學效果更為突出。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馬頭琴的傳説”、“草原上的歌聲”和“馬背上的民族”三大版塊的學習活動。

首先是第一板塊:馬頭琴的傳説。

我用大屏幕播放一段描寫蒙古大草原的風光短片,並以馬頭琴音樂為背景音樂。然後問學生: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從而引出蒙古族代表樂器——馬頭琴。接着讓學生互相交流課前各自搜查到的相關資料,然後一起聆聽以馬頭琴演奏為北京音樂的故事《馬頭琴的傳説》。媒體出示馬頭琴的圖片,邊聽邊觀察馬頭琴的外形結構特點。(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絃樂器,他的音箱是梯形的,兩面蒙着馬皮、牛皮或羊皮,以琴頭似馬頭而得名,用兩根弦拉奏。)

聽辨兩首樂曲的片段,分別是馬頭琴演奏的樂曲和二胡演奏的樂曲,從比較識別中進一步感受馬頭琴的獨特音色。讓學生通過聽、辨、説多種方式對馬頭琴的音色特點感受更加深刻。(馬頭琴的聲音低迴婉轉,深情動人,好似馬兒在向主人傾訴……)

接着是第二板塊:草原上的歌聲。

媒體畫面出示多種樂器的圖片,讓學生很快找出馬頭琴。然後我深情地説:在綠色的草原上,生活着勤勞的蒙古族,馬頭琴的背後藏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你知道嘎達梅林的故事嗎?(請學生簡述故事)

播放蒙古民歌《嘎達梅林》,聽時出示卡片歡快、憂傷;熱情、沉靜。聽完後讓學生根據感受到樂曲情緒做出選擇。然後讓學生輕聲跟唱,先唱會歌曲後再唱唱樂譜,説説哪個音出現得最多,瞭解小調歌曲的調式特點。

最後是第三板塊: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人民勤勞勇敢,他們生活在廣闊的大草原上,他們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哪裏有青草,就在哪裏居住,因此他們的房子是可以移動的蒙古包。(媒體出示蒙古包)因此蒙古族還被大家稱作“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有騎馬的動作,他們的服裝也都是為了方便騎馬而設計的,如穿的鞋子是馬靴。

欣賞蒙古族的舞蹈,體會誇張而強烈的動作和節奏。讓學生看後説説感受,然後再請大家分組來模仿其中的動作表演,大家給予評價。

通過以上三個板塊的學習,同學們對蒙古族和馬頭琴應該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時,畫面停留在遼闊無邊的大草原,並配以馬頭琴的背景音樂,老師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讓我們記住這偉大的民族、動人的歌舞和美妙的音樂吧!以求收到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以上是我對《來自草原的故事》一課的教學構思與設想,在實際教學中也可能會出現一些新問題或一些即時的場景,我會盡量發揮教學機智,處理、把握好,如果處理得好,那將會是本課教學過程中獨具特色的亮點,學生對教學內容也會更加記憶深刻,本課教學任務也能完成得更加出色。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標籤: 草原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77y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