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説課稿範文

《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説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説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説課稿範文

一、教材分析

苯是化工生產與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的一種原料和溶劑,它具有烴類物質的典型性質。從化學學科發展的歷史角度分析,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正是化學經典結構理論不斷髮展的歷史,這也使得本部分內容在方法論層面上具有了廣泛的借鑑意義。對於學生而言,通過甲烷、乙烯的學習已經瞭解了碳碳單鍵、雙鍵所具有的性質,初步意識到有機物分子結構與化學性質間存在一定聯繫,苯的分子結構與化學性質的學習能夠加深他們對這一聯繫的認識並形成探究有機物性質科學的方法,為下一步繼續學習兩種生活中常見的有機物——乙醇和乙酸提供理性基礎。可以説本節內容無論是從知識還是方法的維度上,都在教材體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中將苯的內容放在必修課本中講授,而將具有更高統攝性的同分異構等理論知識改放入選修課本,體現了本節內容的基礎性、廣泛性,説明它是大多數將來即使不從事化學專業學習的學生也應具有的必備知識。從這一觀念變革分析,教師的教學設計應突出苯的實驗教學以及性質與結構的關係上,而不是以更深奧的結構理論為基礎建構教學體系。

基於以上分析,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的認知結構應將發生以下變化:

二、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掌握苯的主要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並用以解釋苯在試驗與生活中的用途;能夠根據已有知識對苯分子結構、可能具有的性質提出多種假設,並設計實驗加以證實或證偽;認識有機物分子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

過程方法:在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中表現出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解釋結論、表達與交流等的.合理運用,並能提出具有意義的探究性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明顯地表現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實質。

為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教學中應注重解決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經歷了一段時間高中化學學習後,學生已經具備了有機物成鍵的基礎理論知識和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化學性質的經驗認識,這樣本節的教學重點應不在於單純的物質性質研究或分子結構的認知,這種二元分離的研究方式也無助於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從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形成和後續內容學習的角度分析,本節重點放在通過探究的方法掌握苯的性質、結構及他們的相互關係更為適切。鑑於高一學生理性思維水平尚不成熟,不能靈活應用演繹、歸納、類比等科學方法,掌握學習有機物的規律和研究方法並上升為理論水平將成為本課的難點。

四、教法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本課的教學沒有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設計,而是以探究苯的物理性質為切入點,以苯的研究史為線索並加以適當取捨加工、以物理性質——結構——化學性質——用途為順序進行教學活動的安排。具體設計思路是:以苯的研究史為線索,通過創設情景產生問題,讓學生經過多種形式的實驗得出苯的物理性質,並進一步沿着科學家的歷史軌跡探究苯的分子結構、化學性質及其關係。整個教學過程以問題的不斷髮現與解決為框架,學生在其中達成知識、方法、價值觀相統一的教學目標。

五、教學程序

學習任務一、通過對實驗裝置及數據分析,得出苯的分子式

教師展示李比希測定有機物組成的裝置圖(見演示文稿——定量分析碳氫的儀器示意圖)及相關數據,學生解釋各裝置的主要用途並選取合適的數據推演出苯的結構式。

{闡釋]較之通常的由古代或現代的石油工業中苯的用途引入課題,本方法似乎較為學科化,不能引發學生興趣。但對於邏輯思維漸漸形成的高一下半段學生而言,他們已不僅僅滿足於蜻蜓點水似的情境引入;同時在前一節《乙烯》的教學設計中已經應用了相似的日常生活引入課題方法,再次使用會出現重複。而由化學實驗復演引入,既突出了實驗的學科意義,又反映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為下面本課的實驗探究方法作鋪墊,這就使情境更具全程性意義。

學習任務二、通過生活常識與必要的化學實驗,歸納總結出苯的主要物理性質

教師:展示苯的樣品,請同學敍述苯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推測它可能的物理性質並設計必要的實驗加以驗證。

學生活動1:觀察苯的樣品並描述其顏色、狀態、氣味、沸點等;

學生活動2:將苯與水互溶並再分別加入液溴、高錳酸鉀溶液,觀察現象。總結出苯的水溶性和密度比較、對其他一些常見溶質的溶解能力。

{闡釋]通過這一環節活動,目的不僅僅在於以系統方式瞭解苯的物理性質,更在於為以實驗探究化學性質的活動做好思想上、方法的準備。即教學中不但知識的獲取是由易到難的過程,科學方法的形成也應該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學習任務三、根據苯的化學式,推測它可能的結構並設計實驗加以驗證。

學生活動1:將苯分子式與乙烯等比較,預測其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並實驗證明;

學生活動2:根據化學式和結構理論設計出苯分子各種可能的結構並寫出相互交流;

學生活動3:在各人提出的結構式基礎上試圖用實驗對自己的假説提供證明或對他人的理論進行證偽;

學生活動結果1:

學生運用已有的經典結構理論設計出多種苯分子結構圖:(演示文稿中以立體圖顯示)

(a)鏈狀結構1(b)鏈狀結構2

(c)立體結構1(d)立體結構2(e)環狀結構1(f)環狀結構2

學生活動結果2:

利用苯與水分層而溶於有機溶劑的實驗證明苯環的非極性;

苯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溴水中不能使兩種溶液褪色證明苯環中沒有單純的雙鍵。

{闡釋]由於學生已經具有了相關的化學鍵初步知識、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前面教學設計活動中體現出的實證思維,這裏的學生自主探究過程既是知識獲取的遷移,也體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最終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d)立體結構2和(e)環狀結構1上。

學習任務四、教師提出新的矛盾——苯的鄰位二滷代物僅有一種;教師展示現代公認的苯分子結構。

學生活動1、對上述兩種結構再次提出異議並闡述理由;

學生活動2、對現代苯分子結構進行描述、並對其科學性提出論證證據;

學生活動3、觀看隧道掃描、x射線繞射等現代技術下的苯分子結構圖。

{闡釋]這一部分屬於完善性質的學習任務,由於學生缺乏相應同分異構知識,教師可提供適當幫助並以使教學停留在較淺層次上,僅僅作為一種介紹性方法和必要的瞭解知識。這樣也使得教學構成顯得張弛有度,激發、調節學生學習過程。

學習任務五、結合具體實例——苯的溴代、硝化、加氫(演示文稿動畫演示)——學習苯“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

學生活動、通過預測、觀看模擬動畫、完成化學反應等方法學習化學性質。

{闡釋]儘管這一部分是本節內容的重點,但由於物質化學性質的直觀性、上述學習過程中的關聯性以及這部分內容本身的教學要求較低,故不必花過多時間,可在後續的知識應用中加以完善。

學習任務六——鞏固練習

學生活動1、預測苯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以小塊鈉,會有哪些現象並解釋原因;

學生活動2、觀察一個苯溴代反應的裝置圖(演示文稿動畫演示),説明各儀器的用途、整套裝置的優點。對有興趣的學生,本節課的作業可嘗試設計更好的苯溴代裝置。

[闡釋]由於新教材的編排特點,使得本節課的鞏固訓練重點不應再放在苯化學反應前後結構變化、同分異構等內容上。故我設計一組以實驗為主的練習,既彌補了苯的溴代、加成反應中缺少實驗的遺憾,也能體現本節內容基礎性的特點。同時通過這種具體實例滲透,對將來選修《化學與實驗》模塊的學生無疑是有所裨益的。

六、板書設計展示即可

總之,本節課我準備突出學習內容的基礎性、學生學習方式的探究性、學習方法的多樣性,以次完成教學任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2nxnm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