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五年級數學方程意義説課稿

五年級數學方程意義説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數學方程意義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數學方程意義説課稿

五年級數學方程意義説課稿1

各位尊敬的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53-54頁的《方程的意義》。我的説課分為以下幾部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過程和板書。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式子表示數量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將為要學習的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及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注重讓學生根據具體的情景根據各個天平的狀態,寫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與不等的比較中,學生進一步體會等式的含義,同時也初步感知方程,積累了具體的素材。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體會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2、會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簡單的等量關係。

能力目標:學生在觀察、比較、抽象中,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積累將現實問題數學化的體驗。

情感目標:感受方程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重點:

方程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學難點: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

四、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瞭解天平。

謎語導入,引出天平這個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學生對天平感興趣,從而請學生説説對天枰的瞭解,接着視頻介紹天平的原理。

(二)創設情景,抽象出等量關係

情景1:演示天平左邊放兩個50克的砝碼,右邊放一個100克的砝碼,請學生觀察後説一説發現了什麼,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現在所處的狀態。(板書: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邊放上兩盒一樣重的飲料(250克),右邊放上另一瓶飲料(500克),再次請學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處的狀態。(板書:250250=500)

這兩個情景學生非常熟悉,既讓學生從天平"平衡"中體會到等式的含義,又能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

然後我還創設2個情境,讓學生觀察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變化過程,真正體會天平左右兩邊的質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盤分別放一個空杯子和一個100克的琺碼,使學生觀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琺瑪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繼續演示,在杯中倒滿水,天平傾斜,説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書:100x>100)

再增加琺碼,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書:100x=250)

情景4:天平左邊放一個球,右邊方一個50克的砝碼,根據不平衡狀態得到y<50的不等式。(板書:y<50)接着在左邊增加一個同樣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板書:yy=50或2y=50)

以上的板書都做成貼片形,可隨時移動位置,方便下一環節進行分類。

(三)引導分類,概括方程的意義

在得出這麼多的等式和算式後,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分類,並交流分類的標準。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板書)。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得出方程兩個要素:一必須含有未知數(未知數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數不一定只有一個)、二必須是等式(也就要有“=”)。

這樣的設計我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

(四)層次練習,鞏固方程的意義

在這一環節中,我編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找方程",即教材62頁第1題: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3-1.4=1.6ax2<2.4採用同桌交流的方式進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題目要説明理由。

(2)“寫方程”,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和舉出反例,鞏固方程的意義。

(3)數學遊戲:教師出示式子,學生做動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學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學生就蹲下。兩樣都不是,則不用做動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頁第2題:根據天平列出方程。

(5)根據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頁第3題。例如:小明x歲,爸爸40歲,爸爸和小明相差28歲。通過層層遞進的練習,加深理解消化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五)總結提升,評價自我

組織學生説説收穫,可以讓學生再次體會成功的喜悦。説説存在的不足,同時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業佈置,迴歸生活

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可用方程表示其數量關係,請同學們列舉出來。

佈置這題作業,目的是讓學生自主設計練習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七)板書

方程的意義

5050=100100x=250

250250=5002y=50方

等式a+2=17程

xy=50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思:通過文字形式來設計説課稿,比較單一,不能吸引評委。那麼在設計裏面放入輔助性説明的圖片,比長竄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讓人明白。

五年級數學方程意義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學情解析,目標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學習了四年用算術思想解題後,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今後學習運用方程解決整數、小數、分數和百分數問題的重要基礎。

《方程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堂全新數學概念課,是算術思維的一種提升,是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思維空間增大,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及新課標中概念教學的理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藉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義,能從形式上判斷一個算式是不是方程,區分等式與方程,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使學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分類、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經歷從現實問題抽象成方程的過程,滲透集合思想。

3、感受數學探索的樂趣,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繫。

(三)教學重難點

列方程時的數量關係與列算式時的思維過程有着明顯不同。用算術方法列算式時的數量關係是充分運用已知數量的運算得出未知數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開來,已知條件作為一方,要求的問題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數量關係,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來,共同參與運算。從列算式求答案的習慣思維轉向列方程表示等量關係,學生的思維會有一定的困難。

基於以上的思考,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方程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使學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難點是經歷由問題抽象成方程的過程,滲透集合思想。

(四)學情分析:

課前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調研,調研內容主要有三項:

一、求未知數

這道題主要是為解方程做準備。在這道題中,學生的書寫格式錯誤較多,佔40.2;會方法但計算錯誤的同學佔10.9;格式計算都正確的同學佔48.9。所以,在後面講解方程的教學中,我們要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講清算理和算法,提高計算能力。

二、給式子分類,並寫出每類的特點。

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想看看學生能否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清楚分類的標準,為課上的分類做準備。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因為學生的關注點不同,所以分類的標準不同。有些學生關注的是式子當中的字母,所以根據有無字母把式子分為兩類,一類式子當中有字母,一類沒有字母,這樣的學生佔25;有些學生關注的是式子中的等於號,所以根據式子左右是否相等把式子分為兩類,一類是等式,一類是不等式,這樣的學生佔26.1;有一些學生關注的是式子中的運算符號,所以分的類別較多,還有一些學生不知道根據什麼來分,這樣的學生佔48.9。儘管一直以來學生總是在寫等式,但對等式的概念學生並不清楚。所以,課上我們要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等式的本質特徵,真正理解等式的概念。

三、你們在生活中見過與蹺蹺板類似的物品嗎?

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學生是否知道天平,為課上應用天平列式做準備。課下我們又找個別學生進行了訪談,讓他們説一説天平與蹺蹺板有什麼相同之處。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學生基本上知道天平,只有個別學生不知道。

(五)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以學生髮展為本”必須為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那麼教師只能通過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及教材特點,這節課,我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演示操作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通過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

1、用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每位學生理解和歸結出結論。

2、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3、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六)、學法

為了使學生獲取“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親自參與,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

二、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主要安排了五個環節:

1、創設情景,抽象出等量關係,理解等式的性質

等式是方程的生長點,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裏對等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有利於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學中借助學生熟悉的蹺蹺板首先讓學生體會等式的含義。

活動一:感知平衡,體會等式含義,理解等式性質。

課件出示一架蹺蹺板,請學生仔細觀察後説一説玩蹺蹺板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再請學生用一個式子表示蹺蹺板現在所處的狀態。然後告訴學生像這樣用等於號連接的式子就叫等式,緊接着就提問學生:什麼樣的式子叫等式?對“等式”的概念進行了強化。這個提問及時準確。接着,利用蹺蹺板理解等式的性質,即等式兩邊同加同減,左右兩邊仍然相等。然後啟發並引導學生思考:如果等式兩邊同乘同除,等式會怎麼樣?通過學生舉例,總結出等式的性質。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既讓學生從蹺蹺板“平衡”中體會到等式的含義,又能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二:觀察發現,抽象出不同的式子

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觀察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變化過程,通過天平的動態變化得出若干個不同的式子。然後提問學生:以上的式子都是等式嗎?它含有未知數嗎?讓學生思考,交流後説出:有的是等式,有的是不等式。這樣由“扶”到“放”,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動口説一説,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這樣設計,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一個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的機會,讓他們親自感知了多個含有未知數的式子的來源,將“重視結論”的教學轉變為“重視過程”的教學,不生硬的塞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讓學生充分經歷方程模型的生成過程。同時也為下一個教學環節——給式子分類做好準備。

2.引導分類,抽象出方程的意義

運用剛才得出的式子進行分類,並讓學生説説分類標準,然後從學生按照等式不等式的標準分類的教學資源中直接導出本節課的課題:方程,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找到方程的特點,從而進一步得出方程的意義。在分類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肯定他們分類的'方法。這樣的設計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

3.討論比較,辨析、概念——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創造的樂趣。通過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創作“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圖,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這是一道富有思維容量的習題,不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保持與發展,同時滲透集合思想。

4.鞏固深化,拓展思維——練習

在這一環節中,我們設計了“介紹方程”、“寫方程”和“判斷方程”三個活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設計了“如果你是方程,你怎樣介紹自己”之後讓學生自己寫一個方程,這樣一個介紹,一個練寫,不僅使學生愛做,而且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義。然後讓學生看式子進行判斷,辨析;出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這句話讓學生分析這句話對嗎?説出理由。通過這些活動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方程的判斷,能引起學生強烈的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鞏固方程與等式的概念,方程與等式的異同,使教學達到高潮,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鞏固新知的過程中。

5.小結新知,明確收穫

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本節課的收穫,目的在於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新知進行一次梳理,通過總結概括再次讓學生體驗到探索新知的樂趣。

五年級數學方程意義説課稿3

《方程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學生在《方程的意義》之前,在一、二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號,也就是未知數,對於方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知識滲透,在本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表示數量,表示數量間的關係,都與本節課有着密切的關係。而方程這部分知識,在初等代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小學生來説,從具體事物的個數抽象出數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和,現在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更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發展到列出方程解,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方程這部分的學習,能使學生擺脱算術思維方法中的某些侷限性,為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幫好認識的準備和鋪墊。學生從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到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渡,這節課的概念學習也是後面學習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及《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內容,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

2、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是在實踐中瞭解方程的意義,並能根據方程的意義判斷出方程,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正確的方程。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向大家做以彙報。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玩兒過蹺蹺板嗎?(同時出示圖片)

對於這個遊戲的玩兒法與經驗,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樣物品與蹺蹺板長得很像,它可不是用來遊戲的,而是用來測量的。你們認識它嗎?(出示天平)

【蹺蹺板與天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中間有一個支點,都靠力臂兩端的重量來達到平衡,都是根據槓桿的工作原理。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天平比較陌生,而蹺蹺板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以此導入,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學生回顧玩兒蹺蹺板的經驗,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為認識新事物奠定基礎,形成表象】

二、認識並使用天平

教師介紹天平:

這就是一台托盤天平,它是用來測量比較輕的物體的儀器。這兩個是天平的托盤,一邊放物品,另一邊放測量物體的砝碼,砝碼上都有質量標誌。我們通過不斷調試砝碼,直到中間的指針指向中間為兩邊平衡,物體的質量就是砝碼質量之和。

教師示範: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進行實際應用天平來測量一下。

首先我們來應用一下,檢查一下砝碼的質量是否準確。

在天平的左邊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碼各一個,右邊我們應該放置一個50克的砝碼。看一下,天平中間的指針正好指向刻度盤的中心,説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嗎?

20+30=50

這有一個空的水杯,我們先來測量一下它的重量。

請你估計一下它的重量。我們來試一試。

通過測量,我們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現在我們緩緩向水杯裏倒水,你發現天平怎麼樣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嗎?水的質量是未知的,我們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麼現在天平的狀態還能用等式來表示了嗎?

100+X>100

我們繼續測量水的質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這幾個算式都以板書形式呈現。

【在利用天平寫出算式的過程中,我最開始設計的是給每個小組一台天平,讓學生實際操作,測量物品的質量,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天平中砝碼過小,學生操作起來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調節砝碼的過程中,而不是討論方程的意義,與本節課的重難點相背離,因此在修改中,我們還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師的示範為主,我們吸取了學生試驗的教訓,為了讓學生看得真切,我們放棄了實物操作,選擇了電腦課件的演示。】

三、認識方程

1、根據天平寫算式並分類

剛才我們測量了水的質量,在測量過程中,我們出現了這幾種情況,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的位置關係,你明白了嗎?下面老師這兒就有幾組天平測量的過程,首先請你根據天平寫出算式。然後把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則分分類,最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的結果。

【《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學生的“雙基”增加為“四基”,其中“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內容。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在傳統教學中,我們比較提倡對概念的演繹,清楚地記得,十年前數學書對方程概念的呈現是這樣的:通過天平保持平衡寫出等式,然後得到結論。舊的數學課強調的是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而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倡要在數學學習中,使學生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數的算式,通過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形成數學模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再用嚴謹的語言來表述。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利用天平這一實物圖,將數學知識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寫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數的和不含未知數的,。學生通過分類對比,形成表象,教師引出概念,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2、交流彙報:

學生邊説,教師邊板書: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數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數 50x2=100 100+20<100+30

根據板書,教師講解:像 3x=180、100+x=50x3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反問:什麼樣的算式叫方程呢?一個算式要成為方程有哪幾個條件?

【通過對比,學生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師講授概念時,學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並不意味着教師可以什麼都不講,對於方程這個新知識,如果老師不告訴學生,學生是不能憑藉舊知自己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現上,我選擇了講授法。】

四、應用概念

同學們,根據你對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寫出幾個方程嗎?

判斷,他們寫得都對嗎?

黑板上剛才我們寫得這些算式,有方程嗎?

【通過前面學生的活動歸納出概念,還要對概念進行演繹。練習題中,我先讓學生自主寫方程,就是考查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後再進行判斷的基本練習。】

五、方程產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凝聚着人類智慧與汗水。因此學生在學習前人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同時,也要了解數學文化。通過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方程的產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1、 根據線段圖寫方程

2、 根據數量關係寫方程

3、 判斷是否是方程

4、 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七、作業:

利用課餘小組時間用天平測量物體的重量。

再想,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雖然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使用天平 ,但對天平都充滿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測量物品的質量這個環節延伸到課下,學生不僅滿足了自己的願望,而且也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我還設計了“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發散學生的思維,也為下節課《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質》奠定了基礎。】

五年級數學方程意義説課稿4

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是“解簡易方程”的第一課時。在小學階段,一般只要求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所以只要學生知道什麼是方程,能判別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在這部分教材中,首先通過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接着通過實例讓學生根據圖意寫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幫助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然後再借助集合圖,説明等式與方程這兩個概念的關係。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有助於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過程,為以後學習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2.能力目標:正確地應用方程的意義辨別方程,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分類思想。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品質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3.情感目標: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獲取新知;

教學重點: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等式與方程的含義。

説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以學生髮展為本”必須為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那麼教師只能通過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及教材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演示操作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通過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

1.用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和歸結出結論。

2.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3.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説學法

為了使學生獲取“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

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上課要用到一種重要的稱量工具,它是什麼呢?對,它是天平。同學們對天平有哪些瞭解呢?天平由天平稱與砝碼組成,當放在兩端托盤的物體的質量相等時,天平就會平衡,根據這個原理,從而稱出物體的質量。

二、新知學習

1、實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稱出一隻空杯子重100克,板書: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裏倒入約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幾滴紅墨水),問:發現了什麼?天平出現了傾斜,因為杯子和水的質量加起來比100克重,現在還需要增加砝碼的質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碼,發現了什麼?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現在,水有多重,知道嗎?如果將水設為x克,那麼用一個式子該怎麼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這個關係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碼,天平往砝碼這邊傾斜。問:哪邊重些?怎樣用式子表示?讓學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個100克的砝碼換成50克,天平出現平衡。現在兩邊的質量怎樣?用式子怎樣表示?讓學生得出:100+x=250。

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你們知道叫什麼嗎?對,叫方程。請大家試着寫出一個方程。

2、寫方程,加深對方程的認識。

學生試着寫出各種各樣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當然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師應引導學生説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書第54頁,看書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讓學生讀一讀。然後小結:一個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兩個條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數(即字母),這也是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據。

三、鞏固應用

1、反饋練習。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後面打上“√”。對於不是方程的幾個式子要説明其理由。

2、完成練習十一第2題,先讓學生説出圖意,再根據圖意再列出相應的方程。

3、獨立完成第3題,評講時,介紹什麼叫數量關係要,然後讓學生先説出各幅圖中的數量關係,再説出相應的方程,同一幅圖由於數量關係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怎麼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問: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嗎?

看“課外閲讀”,瞭解有關方程產生的數學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0307r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