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課文 >

我的母親課文解析

我的母親課文解析

解析,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jiě xī。即剖析;深入分析;拆解分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我的母親課文解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我的母親課文解析

1、課文標題為我的母親,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親,為什麼?

文章前三段寫作者的性格特點和童年生活,既寫出了童年的愛好、快樂,也寫出了環境與教育對一個人性格的養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除了看書之外,是貧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是母親給了我做人的訓練,這不僅彌足珍貴,而且影響巨大。所以,前三段不是閒筆,不僅為寫母親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與文末相呼應。

2、本文極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可在閲讀本文時,我們不僅會為作者母親美好的性格品質所感動,而且也被作者滲透在字裏行間的對母親的愛戴、感激之情所感染,那麼,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體現的?

⑴ 文章質樸、真切的敍述語言和自然流暢的結構與作者真摯、發自內心的情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語句就飽含感情:聽説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

⑵ 作者是用童年的視角來回憶童年往事,毫無成人的姿態,亦無學者的深沉,如實道來,真誠傾吐,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3、課文為什麼説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

⑴ 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⑵ 給了我做人的訓練

⑶ 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

4、母親如何給我做人的訓練?

⑴ 如何待人?

⑵ 如何當家?

5、怎樣理解作者用了很多的筆墨來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在本文中,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我之外,還用較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這看似遊離母親是我的恩師的主旨,其實不然。我們常説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這主要不是體現在母親如何教導上,而更多地體現在母親平時怎樣待人接物及對自己的影響上。因此,可以説,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同樣也是在寫母親是我的恩師,寫她以身示範對我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也就是不僅寫了母親對我的言教,更寫了母親對我的身教。

6、文中寫了母親哪幾件事?表現了母親的哪些品行?

⑴ 叫我早起,聆聽教誨,催我去上學。

⑵ 我説了不該説的話,她重重責罰我。

⑶ 新年之際,債主要債,她從不罵一聲。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

⑷ 受了兩個嫂子的氣,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場,以解心中之苦。

⑸ 聽了五叔的牢騷話,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的侮辱。

通過以上這些事,表現了母親以下的品行:

⑴ 她是一位恩師,對我的諄諄教誨,對我嚴格要求,從不拿孩子出氣,氣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從來沒有一句話傷人感情。

⑵ 本文寫母親的這些事,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

⑶ 對胡適這樣的母親,你喜歡嗎?

我的母親老舍朗讀課文

母親的孃家是在北平德勝門外,土城兒外邊,通大鐘寺的大路上的一個小村裏。村裏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馬。大家都種點不十分肥美的土地,但是與我同輩的兄弟們,也有當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當巡察的。他們雖然是農家,卻養不起牛馬,人手不夠的時候,婦女便也須下地作活。

對於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點。外公外婆是什麼樣子,我就不知道了,因為他們早已去世。至於更遠的族系與家史,就更不曉得了;窮人只能顧眼前的衣食,沒有功夫談論什麼過去的光榮:“家譜”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沒有聽説過。

母親生在農家,所以勤儉誠實,身體也好。這一點事實卻極重要,因為假若我沒有這樣的一位母親,我之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個折扣了。

母親出嫁大概是很早,因為我的大姐現在已是六十多歲的老太婆,而我的大甥女還長我一歲啊。我有三個哥哥,四個姐姐,但能長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哥與我。我是“老”兒子。生我的時候,母親已四十一歲,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閣。

由大姐與二姐所嫁入的家庭來推斷,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裏,大概還馬馬虎虎的過得去。那時候定婚講究門當户對,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開過一間酒館,他們都是相當體面的人。

可是,我,我給家庭帶來了不幸:我生下來,母親暈過去半夜,才睜眼看見她的老兒子——感謝大姐,把我揣在懷裏,致未凍死。

一歲半,我把父親“克”死了。兄不到十歲,三姐十二三歲,我才一歲半,全仗母親獨力撫養了。父親的寡姐跟我們一塊兒住,她吸鴉片,她喜摸紙牌,她的脾氣極壞。為我們的衣食,母親要給人家洗衣服,縫補或裁縫衣裳。在我的記憶中,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兩大綠瓦盆。她作事永遠絲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晚間,她與三姐抱着一盞油燈,還要縫補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終年沒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還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舊的,櫃門的銅活久已殘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沒有塵土,殘破的銅活發着光。院中,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與夾竹桃,永遠會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年年夏天開許多花。

哥哥似乎沒有同我玩耍過。有時候,他去讀書;有時候,他去學徒;有時候,他也去賣花生或櫻桃之類的小東西。母親含着淚把他送走,不到兩天,又含着淚接他回來。我不明白這都是什麼事,而只覺得與他很生疏。與母親相依如命的是我與三姐。因此,她們作事,我老在後面跟着。她們澆花,我也張羅着取水;她們掃地,我就撮土……從這裏,我學得了愛花,愛清潔,守秩序。這些習慣至今還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來的時候,無論手中怎麼窘,母親也要設法弄一點東西去款待。舅父與表哥們往往是自己掏錢買酒肉食,這使她臉上羞得飛紅,可是,殷勤的給他們温酒作面,又給她一些喜悦。遇上親友家中有喜喪事,母親必把大褂洗得乾乾淨淨,親自去賀吊——份禮也許只是兩吊小錢。到如今為我的好客的習性,還未全改,儘管生活是這麼清苦,因為自幼兒看慣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常鬧脾氣。她單在雞蛋裏找骨頭。她是我家中的閻王。直到我入中學,她才死去,我可是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沒受過婆婆的氣,還不受大姑子的嗎?命當如此!”母親在非解釋一下不足以平服別人的時候,才這樣説。是的,命當如此。母親活到老,窮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當如此。她最會吃虧。給親友鄰居幫忙,她總跑在前面:她會給嬰兒洗三——窮朋友們可以因此少花一筆“請姥姥”錢——她會刮痧,她會給孩子們剃頭,她會給少婦們絞臉……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應。但是,吵嘴打架,永遠沒有她。她寧吃虧,不逗氣。當姑母死去的時候,母親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來,一直哭到墳地。不知道哪裏來的一位侄子,聲稱有承繼權,母親便一聲不響,教他搬走那些破桌爛板凳,而且把姑母養的一隻肥肉雞也送給他。

但是,母親也並不軟弱。父親死在庚子鬧“拳”的那一年。聯軍入城,挨家搜索財物雞鴨,我們被搜兩次。母親拉着哥哥與三姐坐在牆根,等着“鬼子”進門,街門是開着的。“鬼子”進門,一刺刀先把老黃狗刺死,而後入室搜索,他們走後,母親把破衣箱搬起,才發現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壓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來了,滿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親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饑荒中,保護着兒女。北平有多少變亂啊,有時候兵變了,街市整條的燒起,火團落在我們院中;有時候內戰了,城門緊閉,鋪店關門,晝夜響着槍炮。這驚恐,這緊張,再加上一家飲食的籌劃,兒女安全的顧慮,豈是一個軟弱的老寡婦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這種時候,母親的心橫起來,她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她的淚會往心中落!這點軟而硬的性格,也傳給了我。我對一切人與事,都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當作當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與基本的法則,什麼事都可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畫好的界限。我怕見生人,怕辦雜事,怕出頭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二十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當我在小學畢了業的時候,親友一致的願意我去學手藝,好幫助母親。我曉得我應當去找飯吃,以減輕母親的勤勞困苦。可是,我也願意升學。我偷偷的考入了師範學校——制服,飯食,書籍,宿處,都由學校供給。只有這樣,我才敢對母親説升學的話。入學,要交十元的保證金,這是一筆鉅款!母親作了半個月的難,把這鉅款籌到,而後含淚把我送出門去。她不辭勞苦,只要兒子有出息。當我由師範畢業,而被派為小學校校長,母親與我都一夜不曾閤眼。我只説了句:“以後,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淚。我入學之後,三姐結了婚。母親對兒女都是一樣疼愛的,但是假若她也有點偏愛的話,她應當偏愛三姐,因為自父親死後,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親和三姐共同撐持的。三姐是母親的右手,但是母親知道這右手必須割去,她不能為自己的便利而耽誤了女兒的青春。當花轎來到我們的破門外的時候,母親的手就和冰一樣的涼,臉上沒有血色——那是陰曆四月,天氣很暖,大家都怕她暈過去。可是,她掙扎着,咬着嘴脣,手扶着門框,看花轎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學校,家中只剩母親自己。她還須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終日沒人和她説一句話。新年到了,正趕上政府倡用陽曆,不許過舊年。除夕,我請了兩小時的假,由擁擠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爐冷灶的家中。母親笑了。及至聽説我還須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歎出一口氣來。到我該走的時候,她遞給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麼熱鬧,我卻什麼也沒看見,淚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淚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當日孤獨的過那悽慘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會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兒女的生命是不依照着父母所投下的軌道一直前進的,所以老人總免不了傷心。我廿三歲,母親要我結婚,我不要。我請來三姐給我説情,老母含淚點了頭。我愛母親,但是我給了她最大的打擊。時代使我成為逆子。廿七歲,我上了英國。為了自己,我給六十多歲的老母以第二次打擊。在她七十大壽的那一天,我還遠在異域。那天,據姐姐們後來告訴我,老太太只喝了兩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説出來。

七七抗戰之後,我由濟南逃出來。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又被鬼子佔據了,可是母親日夜惦念的幼子卻跑到西南來。母親怎樣想念我,我可以想像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總不敢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詳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裏,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裏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帶來不好的消息,告訴我已是失去了根的花草。

去年的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關於老母的起居情況。我疑慮,害怕。我想像得到,沒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親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寫去祝壽的信,算計着會在壽日之前到達。信中囑咐千萬把壽日的詳情寫來,使我不再疑慮。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勞軍大會上回來,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讀。就寢前,我拆開信,母親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説什麼呢?心痛!心痛!

老舍自小就喪父,是由母親獨自帶大,與母親有着無比深厚的感情。老舍的母親於1942年夏季病逝於北平(今北京)。當時老舍孤身一人在中國抗戰大後方從事抗戰文藝創作與組織工作。最初他的家人沒有敢把母親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訴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獨與痛苦,於1942年12月26日才在家信裏透露噩耗。本文便是老舍為了紀念母親而寫。

結語:以上是小編為你推薦我的母親老舍朗讀課文的內容。母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凡母親,卻給予了我們不平凡的愛——母愛。母愛,從來都不求回報的愛。它們有的時候,温柔得就像一灘春水,清澈透亮,温柔寬容地拂過我們的臉頰;有的時候,它們也會很嚴厲,徐徐教誨着我們犯下的過錯,勸導我們積極改正……但是,不論怎麼樣的母愛,都是偉大的,唯一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kewen/nkqdq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