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句鑑賞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句鑑賞

【出處】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句鑑賞

唐·杜甫《春夜喜雨》。

【意思】

小雨隨着微風在夜間悄悄 降落,滋潤着萬物,纖細無聲。潛:靜悄 悄地、暗暗地。

【鑑賞】

小雨綿綿,無聲無息,隨着風在夜間灑落,春雨滋潤世間萬 物,卻細小無聲。詩歌用擬人化手法,賦予春雨以人的情感。春雨貴如 油,人們對春雨是無限喜愛的,而詩歌卻以“潛入夜”“細無聲”二詞,表明 春雨有意潤物,卻無意邀功討好,只是默默地隨風而來,悄無聲息地滋潤 萬物。詩歌從聽覺層面寫,因為雨滴細小,而又總在夜晚來臨,無聲無息 地滋潤世間萬物。當時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生活安定閒適。詩歌表現 了詩人見春夜細雨潤物的歡快心情。後世常用此句形容春雨喜人。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細雨滋潤 萬物,悄無聲息的情景。[例]今年一入 春,雨水兒就密。清明前後,總是那麼 如絲如霧的。難怪早晨推開窗子那陣 兒,讓人想起杜甫那句“隨風潛入夜,潤 物細無聲”來了。(韓少華《潤物細無 聲》)

二、用以比喻潛移默化的影響或耐 心細緻的思想工作。

[例1]可見封建意 識的塵埃,也如春雨一樣,是“隨風潛入 夜,潤物細無聲”的,隨時隨地需要努力 清除。(袁鷹《杏花春雨江南》)

[例2]她 這種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不禁使我 們想起杜甫《春雨》中的佳句“隨風潛入 夜,潤物細無聲”來。她正是用黨的思 想的“春雨”,無聲無息地、潛移默化地 滋潤着人們的心田啊! (蔡子諤《原動 力的潛層開掘》)

【應用】

細雨伴着輕風悄悄地落下來,雨 絲細細地滋潤着萬物,悄然無聲。 語出唐·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 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 夜,潤物細無聲。” 原指春雨滋潤 萬物,給人間帶來生機; 借指做 某些事情應潛移默化。◇同樣,柔 的説理,也決非違心的迎合,誤 人的甜言。誠然,人們愛把 “春 風化雨,點滴入土” 的俗話與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的詩 句,喻作柔的思想教育,但在這 裏是沒有半點哄騙虛假之意的。 (華琪 《説理的藝術》) 對考生應 試心理素質的培養,絕對不能忽 視老師的作用。“隨風潛入夜,潤 物細無聲”,老師的作用是潛移默 化的。(劉翔 《戰勝自我》)

【全詩】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註釋】

①好雨:美好的雨,及時的雨。②紅濕:花着雨而濕。③錦官城:指成都。 《水經注·江水》:“文翁為蜀守,立講堂,作石室於南城。永初後,學堂遇火,後守更增 二石室,後州奪郡學,移夷星橋南岸道東;道西城,故錦官也。言錦工織錦則濯之江流, 而錦至鮮明,濯以他江,則錦色弱矣,遂命之為錦裏也。”後人泛稱成都城為錦官城。

【鑑賞】

唐代不少著名詩人都有詠雨的詩,如孟浩然《東陂遇雨率爾貽謝南池》、李白《對雨》、韓愈《早春呈張水部》、白居易《夜雨》、杜牧《雨中作》,其中雖不乏佳作,但首推其選,被稱為“足空唐人”者,卻是杜甫這首《春夜喜雨》。究其原因,是由於它的藝術成就不止一端,在立意、切題、起句、狀物、構圖、意脈諸多方面都有過人之處,也就是紀昀説的“通體精妙”。也許在某一點上,“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但就其全篇各個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成就,則 “非餘子之所可到”。

首先説起句。對一首律詩來説,起句有力或新穎不凡,可以振起全篇,使之滿目生輝、另眼相看,所以宋代的嚴羽尤重發句,他認為“對句好可得,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滄浪詩話》)。這首杜詩一開篇就用擬人之法,把無知無情的春雨人格化,並溶入詩人對此的情感和評價,所謂“好雨知時節”。對句則點出時令和交待稱為“好雨”的原因:“當春乃發生”。這樣,以起句扣住“雨”,對句扣住“春”,從中又明露詩人的喜悦之情,起首一聯就緊扣詩題,既新穎別緻又準確明快。

其次是狀物的細膩傳神。頷聯兩句緊扣住“春夜”、“喜雨”這個詩題,典型地體現出春雨的特徵。春雨的特徵是細密、綿長,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特別在寂靜的又孕育着生機的`春夜,更是悄悄地落下,無聲地滋潤着萬物。詩人用一 “潛”字,描摹出春夜細雨悄悄落下之狀,用一“潤”字,點化出萬物在綿綿春雨中的滋潤之態,狀物上顯得細膩傳神。仇兆鰲雲:“曰 ‘潛’ 曰 ‘細’,寫得脈脈綿綿,於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 《杜少陵集詳註》) 另外,“知時節”固然是“好雨”,“潛”、“潤”之細雨更是好雨,因為“雨驟風狂,亦足損物”(仇兆鰲語),所以頷聯是首聯的進一步深化,也是進一層交待題目 “春夜喜雨”之喜因。

再次,是構圖的講究和設色的精妙。如果説頷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從聽覺上描寫春雨,那末頸聯“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則從視覺上作進一步描繪;如果説前者是詩人附近的局部近景,後者則是幅闊大的遠景、背景:放眼望去,田野的小路上,烏雲籠罩着田野,雨意正濃,唯有那一星漁火,閃爍在漆黑寂靜的郊野,暗示着春的生機和人的活動。這樣,遠景與近景、視覺與聽覺、局部與背景搭配在一起,極富層次感,也極為和諧美妙。另外,這兩句在設色上也頗為精妙:大處是濃墨——“野徑雲俱黑”;局部卻是重彩——“江船火獨明”。明與暗互相映襯,無“俱黑”不見其“獨明”,無“獨明”又不顯其“俱黑”,在色彩上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度,給讀者留下了鮮明的視覺印象。明代的詩論家王嗣奭説杜甫最善於“以畫法為詩法”(《杜臆》),清代的施補華也稱讚杜的景物詩善於 “着色” ( 《峴傭説詩》),於此可見一斑。

最後,從結構上看,全篇圍繞一個“喜”字,一脈貫之。“好雨”一聯固然是“喜雨”,中間兩聯,詩人面對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大面積的濃雲雨意,又何嘗不在暗抒喜悦之情。最後一聯寫詩人由眼前雨意推想明日清晨:經過一夜春雨的滋潤,定然是花團錦簇、春色滿園,錦官城又添春光十分了吧!詩人對春雨之喜悦,對生活之熱愛,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可以説“無一字不是春雨,無一筆不是春夜喜雨”(查慎行《杜詩集説》),結構上堪稱通體精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yp93x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