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唐代送別詩及其點評

唐代送別詩及其點評

【送別詩產生的背景】古代因為地廣不便,音息難通,往往一別經年,甚至終生無法相見,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就是這種現實生活的寫照。因此,“離別”就成為人生中心碎感傷的事。尤其在動亂的年代,動盪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離別,故友重聚,都是多麼值得眷戀和珍惜啊!

唐代送別詩及其點評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視漫遊的,這也為送別詩提供有利客觀的條件。唐代著名的詩人幾乎都做過長途旅行,像李白年輕時“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杜甫早年也曾漫遊吳越和齊地;其它文人亦有類似經驗,而各地官員又莫不愛好文學。這種漫遊除了開拓視野,增廣見識的“少年精神”外,其實更有求薦引,揚聲譽的積極意義。

另外,由於舉子大量集中於京城應試,無論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動量是很大的。考試後,來往奔忙;未試時,遊歷州郡,託名公薦舉。但因錄取名額有限,及第者僅少數,大多數的人不是淹留長安,即旅食各地,產生了唐詩中大量的送別之作。

再次,唐代詩人中,有許多情誼深厚,往往被相提並論的摯友,像:王維與孟浩然;杜甫與李白;韓愈與柳宗元;白居易與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別詩。

基於以上的理由,唐人“別”因雖多,但不外以下幾種:

【赴任遷謫】唐代重視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覺貶謫。因此,這類的送別詩特多。除此之外,送別中有些常用的象徵意象:如柳樹,春草,征帆,酒。因為,此類詩若單就怨彆着眼,傷之太露,通常必須透過景物的描繪,來烘托離別的氣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於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名篇,莫過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把送別的時間,地點都説得很清楚。而其“楊柳”自來便是依依不捨得離別象徵。早在《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句。漢代,在長安的灞橋送行時,常須折“柳”送別,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的詩句。王維這首作品情景俱佳,難怪傳誦人口。他的另一篇《山中送別》亦是情意綿綿:

山中相送罷,日暮倚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結尾:明年春草重綠時,您到底回不回來呢 這詩句是脱胎自《楚辭 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唐代的許多作家也常用“春草”象徵離別,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也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李煜《清平樂》也説“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都是以茂盛的春草,表示濃濃的離情別恨。另外,初唐的天才詩人王勃,有首屬對精工的佳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歲,但這首詩所表達的理性與智慧,實在超出了他的年紀。試想:離別是多麼令人“黯然銷魂”之事,他卻能跳脱常人送別時的悲酸情態,安慰朋友説:“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學那小兒女的樣子,流淚滿巾。他以一種豁達的胸襟來面對離別,又充分顯露對朋友的真摯情誼。

【落第歸隱】“進士及第”是唐代文人的兩大願望之一,(另一為娶五姓女)。但因科舉取士數量少,現實中有很多落第的“失路人”(常建〈落第長安〉詩,此類送別詩應時而起。如孟浩然《留別王維》:

寂寞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 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人扉。

據《舊唐書》載,孟浩然“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這首詩便是臨行前寫給王維的。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的意味,真摯動人。試想:一個落第的舉子又有誰來理睬 只有孤單“空自歸”了。“欲尋芳草去”,表明他想歸隱;但“惜與故人違”表明了他與王維的友情深厚,不忍離去。他深切的體會到世態炎涼,真正瞭解賞識自己的只有王維,知音實在太“稀”少了,雖然平淡的近乎口語,但卻言淺意深,餘味無窮。

孟浩然此次落第,李白也有送歸之作,即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去,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江南三月,繁花似錦,送別就在這迷人的景緻中,目送“征帆”在江流天際中一點一點的消失,顯示出一片深情。李白另有一首《送友人》,也充滿了美麗的畫面,情意綿綿: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子茲去,蕭蕭班馬鳴,

青山,白水,浮雲,落日,又有蕭蕭馬鳴,寫得有聲有色,頗為詩情畫意。同樣是寫落第惆悵,孟詩沉重異常;李白此詩舉重若輕,這恐怕是二人生命形態的不同吧!

現代散文作家餘秋雨説:“真正的遊子是不大願意回鄉的。”更有人説:“唐代的.詩人是真正的遊子。”的確,唐代士人終其一生都在為仕宦奔忙,但常常是“十上空歸來”,而這種落第之人,遠遊送別時,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麼 如何安慰友人 如何哀而不傷 這就要考驗詩人的智慧了。

【同志為友】延陵掛劍,管鮑分金,範式與張邵的情意,生死不渝,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同樣地,在唐代文壇上,許多詩人的友誼是文學史上珍貴的一頁。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者, 莫過李白,杜甫和高適的交往。他們三人曾一同遊歷,杜甫對李白很仰慕,讚美他“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同時也對李白的好任俠,使酒尚氣做了規勸,《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誰為雄。

後來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寫了許多詩為李白鳴不平,如《不見》詩寫道: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欲獨憐才……

後來李白生死未卜,杜甫寫下了悲痛的《夢李白》二首: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地癘,逐客無銷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常相憶……

另外,高適有一首寫給杜甫的詩,《人日寄杜二拾遺》:

……身在南蕃無所憶,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卧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這是高適晚年詩作中最動人的一篇。杜甫接到這首詩時,竟“淚灑行間,讀終篇末”,他這種對友人處境的深摯關切,恐怕是這首詩最動人的地方吧!

唐代詩人中,元稹與白居易的患難真情,和許多離別相思的懷友之作,也是感人肺腑的。正如白居易《別元九後詠所懷》的結尾所説:

相知豈在多 但問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不久,白居易也被貶出長安,當時在通州的元稹,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後馬上寫了一首《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這首詩以周圍景物的陰冷,以烘托他聽到好友蒙冤被貶的悲慼,竟至從病中驚悚而起。元稹另外有一首《得樂天書》,寫得更為深刻:

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 尋常度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

元稹收到白居易從遠方寄來的信,激動得淚流滿面。妻子看到這種情形非常驚慌,女兒也跟着哭起來,一起問怎麼回事 因為平常沒看到他如此反常,後來她們猜想到原因了:是遠在江州的好友白居易來信吧!他才會如此激動。詩中雖沒有題到元白的友誼如何深厚,但透過接信時全家的反應,已勝過正面描繪二人相思情誼的千百倍了。

南朝著名的文學家江淹《別賦》裏,寫了各種各樣的離別,都不免使人“黯然銷魂”。古代的許多送別詩,也大都表現了這種銷魂的情感。但“詩要避俗,更要避熟”,(劉熙載 藝概)。唐人的送別詩,即能跳脱巢臼,一洗悲酸之態;而且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這大概就是唐詩之所以為唐詩的原因吧!

標籤: 點評 唐代 送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ygzd23.html
專題